寶寶的自立要從最小的事情做起,通過一點一滴的小事情,讓兒子明白自我獨立意識的重要性。讓他從3歲開始,便勇敢地邁出人生獨立的第一步。家長對于男孩自立性的鍛煉,應該貫穿到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個行為和細節(jié),而不是說教似的語言灌輸,充分讓他體會到小男子漢的責任與本色就是獨立、勇氣和責任。讓你的兒子做一個頂天立地的受人羨慕的小男子漢。不要凡事都代兒子做決定
重點:遇到事情先讓兒子自己拿主意,鍛煉男孩的自我決定意識以及判斷能力,避免對家長的依賴感。
替孩子做決定的后果是什么?是養(yǎng)成他對父母大腦的依賴,把自己的思維寄養(yǎng)到家長這里,每遇到事情,都會首先考慮讓父母拿主意。時間長了,就會讓兒子形成唯唯諾諾、沒有主見的性格。
周五下午,兵兵從幼兒園回來,滿腹心事的樣子,像是有什么事情猶豫不決。爸爸看在眼里,卻有意地不去問他。這是聰明爸爸的做法。
晚飯后,兵兵憋不住了,主動過來跟大人說:“爸爸,老師說明天幼兒園組織所有的小朋友去五四廣場,說海邊的風景可好看了,每位小朋友都要由一位家長陪著去看?!?/p>
爸爸欣然點頭:“好事啊,爸爸一定陪你去,你不是一直想在海邊照張相片嘛?!?/p>
好事當然是好事,兵兵卻一點也高興不起來。他又說:“可是,上個禮拜天媽媽答應過我,要在明天帶我去中山公園的,爸爸,這可怎么辦呀?”
爸爸明白了,原來是一道多項選擇題,二選一,一個幸福的煩惱,讓寶貝兒子犯了難。不過,這個決定可得由他自己去做,到底是去五四廣場,還是中山公園,就由他自己去判斷吧。這可是兵兵第一次在這樣“重大”的問題上由他自己做決定呀!以前的時候,不管是買玩具還是出去玩,都是爸爸媽媽替他拍板,那時的兵兵表現(xiàn)得就像隨你們怎么安排的溫順的小貓。
這次,兵兵本來也想讓爸爸拿主意,他自己樂享其成,沒想到爸爸一句話也不說,一副“不關我事”的姿態(tài)。他只好悶悶不樂地回房間了。不過只過了半個多小時,兵兵便歡叫著跑出來,說:“爸爸,我想好啦!還是去五四廣場吧?!?/p>
爸爸問:“嗯,挺好,為什么呢,能把你的理由告訴我嗎?”
兵兵滿臉笑意地說:“爸爸,我是這么想的,幼兒園好久才組織這么一次活動呢,中山公園可是隨時都能讓媽媽帶我去,你說是吧,爸爸?!?/p>
爸爸挺高興,細想之下,兒子這算盤打得倒還挺精明,反正媽媽是隨叫隨到,幼兒園卻不是咱家開的,只能去這一次。
你看,一旦我們讓孩子去開動自己的小腦筋,自己做選擇的時候,他可一點不亞于大人。有時,他們的反應真的會出乎我們的意料。很多事情,家長最好不要主動替他做出決定,不要告訴他該向東還是該向西,而是盡可能讓他自己去琢磨,他一定會給你一份讓你這個爸爸或媽媽都感到吃驚的答卷。
給父母的建議:
1.讓兒子自己去決定一些事情,可以鍛煉他權衡得失的能力,讓寶寶越來越聰明,建立自立意識。
2.可以適當制造一些難題,讓他去思考解決。
3.父母要全程觀察,莫離開太遠的距離。
4.自立意識的培養(yǎng)從寶寶一出生就可開始,比如雙手各拿一個玩具,放到寶寶面前,讓他自己選擇想玩哪一個,循循善誘,從小事慢慢積累。
讓兒子為自己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重點:能做的事情自己做,做不了的再求助家長,培養(yǎng)他的自理能力。
有的小男孩在家里就像個小皇帝,飯來張口、衣來伸手,頤指氣使,從不沾家務活,就像嬌滴滴的花朵,動不得,惹不起,隔三差五就把父母氣個半死。其實,造成這一后果的,怨不得他人,責任主要在家長身上,是家長對孩子嬌寵過度,保護過度,忽視培養(yǎng)他的自立意識而產(chǎn)生的后果。
家長平時應該多培養(yǎng)兒子的勞動習慣,鼓勵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
比如,家長可以鼓勵孩子和自己一起做家務,即便他可能會把事情弄糟,也應該給他鍛煉的機會。讓孩子和你一起做飯、做菜、清潔衛(wèi)生,進行家庭合作,不僅讓這樣的好時光非常充實,也會讓孩子體驗到自己的價值,有助于獨立,且對孩子的團隊合作等非常有幫助。哪怕很多事情孩子都干不了,讓他跟在一旁觀察也是好的,也能讓他學到自立的要領。
利利的“固定小工作”
有一位爸爸在這方面就比較成功。他的兒子利利雖然才3歲,但已經(jīng)在家里有了自己固定時間的固定小工作。當然是他可以做到的,比如給花澆澆水什么的。他特別提出,孩子能做的事情,大人千萬不要代勞。但你可以提醒孩子:“我需要你幫我去做什么事情?!焙⒆油ǔ6紩芸鞓返刈觥?/p>
他還給利利還制訂了一個用來記錄的計劃表格,這個月利利準備要做的事情是否都做了,如果完成得不錯(比如只要完成80%,就算良好),就讓孩子選擇一次獎勵,去高級餐廳吃豐盛大餐或去動物園看猴子和老虎,等等。
利利的“干勁”很大,雖然才3歲,襪子已經(jīng)是自己在洗,經(jīng)常拿著抹布擦桌子,拖地,樣樣干得都不差。
爸爸說:“孩子現(xiàn)在已經(jīng)養(yǎng)成了習慣,根本不用我和他媽媽催他,他就自己主動去做了?!?/p>
父母的原則
培養(yǎng)孩子的自立能力,就是要從這種生活的自理開始。父母的原則應該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就讓他自己做。
他自己會穿衣服了,家長就一定不要再去幫他穿衣服;自己會整理書包了,那么,這件事情家長就別再去管。一件事情,只要孩子能做了,我們就讓孩子去做,決不提供沒必要的幫忙和代勞。
鼓勵孩子嘗試適合他們年齡的事情。一方面是說到了某個年齡,我們就應該讓孩子學習相應的能力,比如三四歲的時候,我們讓孩子學著穿襪子、穿衣服、洗手帕等,如果我們不去要求孩子做而是一直幫他去做,那么孩子可能永遠都不會做。現(xiàn)在,有些人上了大學不會洗衣服,有些人一輩子都不會做飯。這都是不應該的。鼓勵孩子多做嘗試,孩子想做的事情,不要隨便禁止。
比如,一個男孩對電路很感興趣,看見電線什么的就“兩眼發(fā)光”,非得弄個明白。這是他的興趣所在,家長不要阻攔。那么在確保孩子懂得安全用電的常識后,我們就要允許孩子進行各種嘗試,去具體地了解這方面的知識。當孩子獲得某種能力后,在他力所能及的范圍之內(nèi),我們就讓孩子承擔相應的責任。
對男孩動手能力的鼓勵,需要父親的充分參與。我們建議想要培養(yǎng)兒子自立性的家長,一方面要給孩子充足的展現(xiàn)空間;另一方面,也要考慮到孩子的個體差異,興趣的不同。如果孩子不喜歡做家務,可以讓他在其他一些事情上廣泛地表現(xiàn)自立性。
引導兒子交幾個“好朋友”
重點:培養(yǎng)與人相處的能力,讓孩子學會判斷“朋友”的價值。
男孩需要朋友,從小鍛煉他的交際能力,可以讓他在將來復雜的社會中立于不敗之地。家長的責任就是讓自己的兒子成為最受歡迎的寶寶,怎么樣才能讓寶寶最受歡迎呢?這就要爸爸和媽媽平時多多示范交往的技巧,教孩子使用禮貌用語,教寶寶友愛同伴,要有分享精神。更重要的是要放手讓寶寶在日常生活中加以演練,學會自己解決交往中發(fā)生的問題。
我們給父母的幾個建議:
1.讓兒子自己處理“友情”
不管孩子是3歲還是30歲,他的人際關系,都要慢慢讓他學會自己處理。父母包辦代勞,事事為他出頭,替他做主,是不可能讓寶寶學到交往技能。
有的家長不想讓寶寶在別人家的孩子面前吃虧,于是就教寶寶怎么霸道。是的,暫時是不吃虧了,說不定還能欺負別人,可長此以往只會讓寶寶陷入被其他孩子“孤立”的境地,得不到來自其他寶寶的友愛之情,生活在自己封閉的小環(huán)境里,性格只會變得孤僻。
有一些媽媽,明明自家寶寶做得不對,欺負其他寶寶,也不進行批評,根本無動于衷。寶寶不小心被別人碰了一下,媽媽就說是別人故意碰的,大呼小叫。家長這樣霸道的作風,寶寶會有樣學樣,根本不能學會寬容別人,也就很難交到“好朋友”。
蟲蟲有段時間,曾是幼兒園里最“不受歡迎”的男孩,小朋友不理他,老師淡漠他。原因就是他聽了媽媽的話:“孩子,硬氣點,讓別人都怕你!”瞧這位母親都做了什么,她在鼓噪自己的孩子當幼兒園的老大,簡直在推行“霸權主義外交政策”。
有一次,同在大班的小華借蟲蟲的畫筆去,說好是第二天早晨就還,結果小華把畫筆忘在家里了。蟲蟲按照媽媽的“指示”,把小華給打了。
媽媽由于擔心兒子被人欺負,于是幫助他制定和小朋友的相處方針,結果卻是蟲蟲在幼兒園人見人“厭”。
在孩子的交友問題上,家長何不“無為而治”?先做一個冷靜理性的旁觀者,讓寶寶依著自己的喜好去交際,不是更好嗎?
2.為兒子創(chuàng)造交友的環(huán)境
現(xiàn)在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都不太會交朋友,也容易產(chǎn)生所謂不合群的現(xiàn)象。在這個問題上家長應該這樣做:為孩子創(chuàng)造多交朋友的環(huán)境。
首先,可以帶著孩子到本小區(qū)孩子比較愛去玩的地方玩,讓孩子主動去跟別的小朋友玩,讓孩子把自己的玩具和別的小朋友一起玩,也讓孩子學著向別的小朋友要玩具玩。家長還可以在家教會孩子玩各種角色游戲,然后鼓勵孩子組織別的小朋友一起來玩這些游戲。這樣,小孩子通過在一起玩游戲,很容易就能彼此熟悉起來。
其次,家長也需要經(jīng)常讓孩子邀請幼兒園中的小朋友到家里來玩。讓他們一起搭積木、玩沙子,并且讓孩子自己招待這些小朋友們。這個相處的過程,就是鍛煉兒子交際能力的最佳方式。
另外,家長還可以時常帶孩子到一些兒童活動場所(如游樂園、少年宮等)去玩。在玩的過程中鼓勵孩子主動去認識別的小朋友,主動和別的小朋友交談?;氐郊依?,別忘了注意提醒孩子多跟認識的小朋友保持聯(lián)系。
義義就是這樣的一個孩子,在爸爸的幫助下,現(xiàn)在他幾乎可以算得上是一個小外交家了。4歲不到的小小年紀,竟然有一個厚厚的電話本了,周末,就有模有樣地拿起電話,給朋友們問好,讓全家人啼笑皆非,又感慨他的交際能力。
在小區(qū)內(nèi),提到義義的名字,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自然也就成了孩子們的頭,號召力很強,受小朋友們的歡迎。他的爸爸居然也跟著孩子出了名,不過人們都只知道這是義義他爸,根本叫不出他的名字。
孩子要學會交朋友,必須要我們家長多為孩子創(chuàng)造條件,這樣,孩子就不會再不合群了。
3.引導兒子的心態(tài)
在小朋友面前,既不要內(nèi)向自卑,也不要有優(yōu)越感。這個心態(tài)是我們要灌輸給兒子的。有的孩子性格比較保守,說不上兩句話就臉紅,膽怯,畏首畏尾,怕和別人說話,我們要鼓勵他,引導他融入集體,表現(xiàn)自我;而有的孩子因為家庭條件富?;蛘咂渌恍┰?,小小年紀就覺得自己很了不起,在外面趾高氣揚,飛揚跋扈,瞧不起其他的小朋友,這種心態(tài)我們一經(jīng)發(fā)現(xiàn),應該立刻制止和疏導。
陽陽就曾有過這么一次,爸爸在單位升了職,全家人一起吃了頓大餐祝賀。小家伙覺得爸爸很厲害,是全世界最厲害的爸爸。因為爸爸當了局長,和公安局的“局長”是一樣的官呢!次日去了幼兒園他就開始“吹?!?,還嘲笑小朋友的爸爸沒自己的爸爸有本事。
老師發(fā)現(xiàn)了,及時對陽陽進行了勸說,又跟陽陽的爸爸進行了交流。爸爸趕緊跟陽陽談心,告訴他:“每個人的爸爸都是一樣厲害的,都有自己最擅長的一面?!弊屑毎训览砀鷥鹤又v清楚,消除了這個苗頭。
孩子只要有一個健康陽光的心態(tài),在他交友的過程中,父母就不需要操心太多,他也一定會交到很多的“好”朋友,而不是“壞”孩子。
讓兒子參加他能做的“男人的工作”
重點:鍛煉男孩的責任意識。
讓男孩知道他是小男子漢,引導他去做一些頗有意義的工作,并及時進行肯定和贊揚,對樹立孩子的自立意識很有幫助。
什么是“男人的工作”呢?我們可以靈活地理解,比如兩歲多一點的男孩,能在睡覺之前,自己把小床上的枕頭擺好,被子簡單地鋪開然后鉆進被窩,伸手關掉臺燈,并對媽媽說聲“晚安”,這就是一種很成功的“男人的工作”,因為他自己完成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家長在工作的時候,讓寶寶替你拿一些輕便的東西過來,可以從客廳拿到書房,也可以從書房拿到臥室,這個過程就能讓孩子產(chǎn)生“我很重要”的感覺;再比方說,爺爺和奶奶坐在客廳看電視,孩子端起茶壺,給兩位老人倒杯茶請他們喝。諸位家長,難道不覺得這樣的行為很有“男人”味嗎,如果寶寶能做到這一步,他已經(jīng)很有小男子漢的心態(tài),不僅是懂禮貌和有孝心,而是已經(jīng)產(chǎn)生了“照顧自己”和“照顧別人”的心態(tài),這是很可喜的。
我們說,讓兒子參加他能做的一些男人的工作,并非就要去做力氣活或要求很高的任務。一些平常小事,因為性質(zhì)的不同,意義就大為不同。只要不是有危險或完全做不到的事情,都可以放手讓他去做。培養(yǎng)兒子的自立意識,不是上街喊口號,也不是擺個舞臺表演給鄰居和老師看,而是體現(xiàn)在這些瑣碎的生活細節(jié)里,讓他親身體驗一些事情的程序,了解生活的內(nèi)容。
年滿3歲的男孩,最有成就感且最安全的工作,莫過于讓他參與到全家的衛(wèi)生清潔中來,并分配給他一定的任務,讓他去完成。清掃房間的過程中,孩子會碰到各種各樣的生活用具,順便就能夠普及一些常識給他。事后,家長還要對他的工作進行評定。
有了這個計劃后,先別忙著開始,由于寶寶的能力有限,為了不讓他因為干得太盲目和太累而灰心放棄,全家人應該一起開個策劃會,坐下來先分清每個人的工作范圍和職責,在討論中盡量各抒己見和相互支持,對將要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做出預測,使孩子對完成所選擇的任務有一定的心理準備。
然后就是準備工具,各自挑選必須的工具,如墩布、吸塵器、簸箕、笤帚等。這時,思想工作做好了,工具準備充足了,爸爸、媽媽和兒子就可以一起享受這個清潔溫馨的家的責任感。
房間的大部分家具落滿灰塵,急需清理,其中以客廳為積塵之最。家長可引導孩子通過觀察、比較,確認哪些家具臟了,知道為什么要擦。父母也可以大聲討論要做的事,自然地引導孩子進入自己的角色。
“寶寶快來看一看,房間里哪兒臟了?什么該擦了?”通過提出問題,鼓勵孩子主動發(fā)現(xiàn)該做的事,引導孩子邁出“有所為”的第一步。可視孩子的年齡,進行引導,如歪頭看看、手指抹抹等。
還有就是交流信息,相互交換自己所搜集的情報:如桌子該擦了,因為有臟印兒了,柜子該擦了,因為都能劃出道道了,茶幾該擦了……通過交流擴大兒童的關注范圍。
和兒子討論分工也是必不可少的一課:“媽媽一個人擦,得干很長時間。我們一起動手,一會兒就干完了。寶寶會擦嗎?你能擦哪兒?”
鼓勵孩子選擇一個適合他身體高度和應付能力的擦拭對象。引導孩子在選擇的過程中,進一步了解和認識自己的能力。如果成人認為孩子的選擇不妥,最好不要簡單拒絕,在不構成安全隱患的前提下,給孩子留下選擇的空間,便是給了孩子主動發(fā)展的可能。
同時,還鍛煉了孩子“各司其職”的負責意識。因為每個家庭成員都要認真履行自己的承諾,擦拭自己分管的責任區(qū)。勞動的過程中,父母要以身作則,并注意運用語言及身體動作感染和鼓勵孩子做好、做完一件事,保持持久的愉快情緒。
工作完成后,家長要引導兒子關注自己和他人的勞動成果,分享合作的快樂。“看,爸爸真棒,把高高的臥室柜擦得這么亮?!眿寢屢部梢宰晕医榻B:“電視柜上的土真多,我用了兩塊抹布才擦干凈?!?/p>
最后,當然就是肯定兒子的成績了:“快看,寶寶真了不起。原來這塊抹布是白白的,現(xiàn)在白抹布抓到了這么多的塵土?!?/p>
我們的建議:
這類家務清潔工作不宜在任務太重的情況下讓孩子參與,以免孩子煩躁與產(chǎn)生反感,避免孩子對勞動產(chǎn)生負擔沉重的消極體驗??梢暫⒆拥哪挲g,在參與清潔的活動中,做出有彈性的調(diào)整。如孩子認領很多任務,但實際又可能完不成,父母可以以游戲的口吻介入?yún)f(xié)助:“我們來啦!我們幫你來啦!”在培養(yǎng)孩子責任意識的過程中,使孩子獲得親情支持。
給兒子一個屬于自己的空間
重點:男孩也應該有隱私和自我空間,這有利于他健康的心理成長。
有一個小故事能給我們一些有益的啟示:一只牛被韁繩束縛在一棵大樹下,它的四周是廣袤的草原,然而這只牛把以韁繩為半徑的圓圈內(nèi)的草吃完后,死掉了。究其死因,一位路過的人說:皆因繩未斷。作為家長,就應該做到放開手里的韁繩,多給兒子一些屬于自己的空間,讓他自己去打理,讓他有完全的決定權。
我們現(xiàn)在雖然為人父母,可想想自己的小時候,不是一直都希望有自己的一間臥室或是自己的一個小天地嗎?在這個小天地里,我們可以自由自在地涂寫,自由自在地玩樂?,F(xiàn)在,我們的孩子也有這樣的心理,家長請一定尊重他們的要求,這是自立的非常重要的一步呢!
許多家長早上送孩子們到幼兒園的時候,一手拿著早飯,孩子吃一口喂一口;一手拿著書包、衣服,甚至幫他們把書包、衣服在抽屜里放好了,還是一步三回頭不放心地瞅著兒子,好像怕被風刮走了似的。相比之下,孩子們倒是一副無所謂的態(tài)度,每一件事做下來似乎跟他無關似的,而我們的家長卻樂此不疲,有說有笑地做著這些事,似乎是他們應該做的一樣??墒羌议L有沒有想過,自己的寶寶是多么“可憐”啊,連這樣的事情,他們自己都沒有決定權,毫無私人空間可言。
家長往往總是按照我們預設的理想和計劃,指揮著寶寶做這個做那個。豈不知,大人已經(jīng)成了孩子的絆腳石,不僅使孩子振翅欲飛的童年之翼被折斷,也使寶寶多走了許多冤枉路。所以我們要給孩子自己做主人的空間,給他們自己選擇游戲的機會。
一天,家里來了很多小朋友,爸爸讓城城拿出自己的橡皮泥和大家一起來玩。過了一會,爸爸走過去,發(fā)現(xiàn)他們并沒有玩橡皮泥,而是在玩“石頭、剪子、布”的游戲,嘻嘻哈哈挺熱鬧,玩得特別開心。爸爸想,我何必去阻止他們而來按我的意愿呢?所以,就對他們說:“你們這么開心我也來好嗎?”孩子們都點頭道:“好好好!”于是和孩子們商量了一下,改用音樂游戲的“石頭、剪刀、布”一起玩了起來。
這就是開明的爸爸,兒子和小伙伴待在一起,玩什么該由他們自己決定。換言之,這段游戲時間,屬于他們的絕對私人領地。只要他們高興,家長就不要干預。
有一天,城城看到媽媽翻出了他小時候鋪的泡沫墊子,忙問:“媽媽,這是什么?!碑?shù)弥獘寢屢獮樗亗€小屋子時,城城樂壞了,執(zhí)意要幫媽媽一起收拾。他一會幫忙鋪墊子,一會幫忙拿玩具,高興極了。
等一切收拾好后,媽媽又用毛巾給他擦了一遍,擦的時候,城城光著小腳丫上來踩了好幾個腳印??吹阶约旱男∧_印時,城城忙示意媽媽幫他擦掉。媽媽當然也不能放過這次機會,適時地教育了一下城城。告訴他:上自己的小屋(指鋪好裝飾好的墊子)時一定記得脫鞋。城城非常配合,直到下午午睡起來后,他還記得脫鞋才能上自己的“小屋”。
孩子們其實非常需要一個自己的地方,在那里他們可以不受大人約束,隨意地放玩具,時間久了,還會讓孩子養(yǎng)成一個不亂放玩具的好習慣。比如城城,在自己家里,每次玩完玩具后都會乖乖地把玩具收拾到一個角柜里,下次回家時也不用媽媽管,自己就去找自己喜歡的玩具了,而在奶奶家,城城向來都是亂堆亂放,任憑奶奶說破嘴皮也不起作用。今天,看到城城認真地在自己的小天地里擺弄玩具時,媽媽終于找到了答案。
給寶寶一個屬于他自己的空間吧,而且,我們還要按照他的要求來進行裝飾哦,這會讓他明顯感覺到,這個房間是屬于他自己的!即便是爸爸媽媽,進去之前也要敲門哦!
讓兒子參與集體生活
重點:與家人適當?shù)姆蛛x,參與集體生活,有助于培養(yǎng)寶寶的獨立意識。
“媽媽,我想出去和小軍哥還有小朋哥一塊玩,好嗎?”
面對兒子的問題,你會怎么回答呢?如果作為旁觀者,看待別人的孩子,相信所有的父母都會毫不猶豫持肯定態(tài)度:孩子嘛,就該出去玩,多和小朋友一起,才能學點心眼嘛!可當這個男孩換成是我們的兒子時,我相信至少會有一半的父母是躊躇的,首先想到的是:小軍以前是個愛打架的孩子,小朋雖然不打架,可是鬼心眼太多了……你看,父母總是擔心自己的寶貝兒子會不會讓人欺負啊,會不會被騙啊。就是沒有去想,如果兒子不邁出第一步,到集體生活中去鍛煉,那到什么時候家長才不用牽腸掛肚了呢?
南南生下來就沒在父母身邊待太長時間,3歲之前,基本一直待在爺爺奶奶那兒。到了該上幼兒園的年齡了,媽媽就把他接了過來,準備下個月就送他去幼兒園。
這一天,南南拿著剛買來的自動坦克在外面自己玩,鄰居家的幾個小朋友也有自己的玩具,過去湊到一起,想和他交換著玩。南南不愿意,抱著小坦克,一聲不吭。
媽媽勸他說:“南南,你看,他們的玩具多好啊,有沖鋒槍,有直升機,還有軍艦呢!”
無論媽媽怎么說,南南就是不聽,抱得更緊了。媽媽有點惱:“這孩子,怎么這么自私??!”南南一聽,往地上一躺,懷里抱著坦克車,就打起滾來,又哭又鬧。
別的小朋友都愣愣地看著他,不知道他到底怎么回事。一個小朋友說:“哎呀,你別打滾了,我們不玩你的坦克車了,走走,咱們到別的地方去吧?!睅讉€小朋友有說有笑地離開了。
南南這才停下來,不鬧了也不吵了,坐在地上,靜靜地看著他們的背影,一句話也不說。
媽媽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南南前兩年一直住在爺爺奶奶那邊,由于交通不便,大人去的次數(shù)少,而鄉(xiāng)下很多年輕父母都把孩子帶出去了,南南一直沒有玩伴,缺乏集體生活的鍛煉,甚至根本不知道如何與小朋友相處。
從南南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到,集體生活對于寶寶的個性培養(yǎng),對于他的自立和交往意識有多么重要。在親子教育中,我們要時刻注意為寶寶創(chuàng)造集體生活的機會。特別是已經(jīng)進入幼兒園的寶寶,家長盡量少去干涉他在幼兒園的生活,就把孩子放心地交給老師和小朋友,那可是一個獨立的“小社會”哦!
對于獨立精神,有一位心理學家做過一個分析和研究。他認為當被問及“你要喝什么”時,回答“我想喝咖啡,不想喝紅茶”比回答“什么都可以”的人,將來在社會上會更有作為。因為他遇事都能有自己的主張,而且敢于表達出自己的主張。
所以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從小我們就應該培養(yǎng)他的獨立精神,尤其是敢于表達和負責的意識。在孩子表示自己的意見時,絕對不要用“你要聽媽媽的話,好孩子”來壓制他。
家長要允許男孩有自己的主張和看法,不要把自己的意志時刻強加于孩子,仿佛只有自己才是正確的。因為獨立精神是男孩成功的翅膀。即使家長發(fā)現(xiàn)或認為孩子所說的話不對,也應該允許和諒解。因為在3歲這個年齡段,孩子的想法和主張有時不正確是再平常不過的事。父母可以解釋、糾正,而且應該解釋和糾正。因為這正是教育和培養(yǎng)孩子獨立思考的好機會。
只是,家長的語氣應該親切:“你會有這種想法嗎?”同時還可以加上一句:“但是媽媽不認為如此,”或“爸爸有一個完全不同的看法,你想聽聽嗎?”這樣就可以糾正孩子的錯誤主張,培養(yǎng)出孩子正確的觀念,獨立的思考能力和靈活的頭腦。
我們要知道,孩子不獨立的結果就是溫馴聽話。這樣的人步入社會后,不容易與他人發(fā)生意見沖突,尤其是對上級會百依百順,容易博得一些上司的歡心。但實際上卻喪失了基本的獨立性,變成了一個沒有責任感,不用頭腦而怯懦的人。也許在某種特定的社會里,他可以做一個很好的工具。但是,當社會從封閉走向開放時,一個溫馴的工具必然會被社會所淘汰。
如何判斷你寵愛的小男孩缺乏獨立精神呢?只需要回答這幾個簡單的問題:
1.是不是很多他自己能做的事,你都幫他做了?(例如洗襪子、擦桌子、繪圖作業(yè)等)
2.是不是很多他問你的問題,你都毫不猶豫地做出直接的回答了?
3.是不是他只要遇到麻煩,你都馬上替他解決了?
如果全部是肯定的回答,那么你就反思一下自己的培養(yǎng)方法了,這說明你的寶寶正一步步失去獨立意識,成為一個完全依賴父母的“小皇帝”。
正確的做法是,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即使正在犯錯,家長也不要急于插手干涉。這時,觀察是家長可以采取的態(tài)度,既能認清寶寶的能力和性格,也能對癥下藥,做出正確的引導。
當男孩還小的時候,很多家長習慣于凡事都為他考慮得周全細致,認為寶寶永遠都需要自己悉心地照顧。從常理上講,這并沒有什么錯。但當男孩度過了3歲,當他主動向你要求“自己來”并拒絕你的幫助時,你千萬不要由于擔心他做不好而焦慮,因為這對于寶寶來講并非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