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圣誕節(jié)為什么會風靡歐美?每年12月25日是基督教徒紀念耶誕辰的日子,稱為圣誕節(jié)。相傳公元前1年冬天的一個夜晚,耶穌基督誕生在耶路撒冷伯利恒的一個牲畜棚的馬槽里。據(jù)說,耶穌是圣母瑪利亞受圣靈感應(yīng)懷孕而生的,他是上帝之子,為拯救人類才降臨人間。由于耶穌主張平等、博愛,反對當時的奴隸主統(tǒng)治,最后被統(tǒng)治者以“稱王惑眾”的罪名釘死在十字架上。教徒們?yōu)榱思耐械磕钪椋磕甓家e行紀念儀式。開始時,各地基督徒紀念耶穌的日子不盡一致。直到公元354年,羅馬天主教會規(guī)定每年12月25日為耶穌誕生紀念日,從此,奉行同一歷法的基督徒就有了統(tǒng)一的圣誕節(jié)。12月25日又是古伊朗神密特拉(太陽神)的誕生日。公元4世紀前,以冬至為始的紀念太陽神的活動是人們普遍重視的節(jié)日?;浇虝咽フQ節(jié)定于這一天,除了表示耶穌的降生就是太陽的再生之外,還帶有借助民間信仰的力量來增強基督教號召力的因素。因此,圣誕節(jié)從一開始就與世俗生活美麗的圣誕之夜密切相關(guān),成為基督徒和非基督徒的共同節(jié)日。
隨著基督教影響的擴大,圣誕節(jié)也就成了歐美流行的節(jié)日活動。由于圣誕節(jié)既有濃厚的宗教色彩又扎根于世俗的土壤,因此圣誕節(jié)的傳統(tǒng)習俗特別豐富多彩。圣誕樹是節(jié)日中不可缺少的標志。這一習俗始于16世紀,關(guān)于它的由來眾說紛紜。較流行的說法是,一位農(nóng)民在圣誕夜接待了一個貧苦兒童,兒童臨走時折下杉樹枝插在地上,說:“年年此夜,禮物滿枝,留此美麗杉樹,報答你的好意。”從此,圣誕樹就作為歡樂和幸福的象征,成為圣誕節(jié)的重要標志。圣誕老人是節(jié)日活動中最受歡迎的人物。這位白須紅袍、駕著鹿橇、能滿足孩子們心愿的老人相傳是主教圣尼古拉斯的化身。尼古拉斯曾把三袋金子偷偷送給一個窮商人的女兒做嫁妝,其中一袋從窗戶扔進去,恰巧掉在晾在壁爐上的一只長統(tǒng)襪中。于是,天真的兒童總是在入睡前把長襪放在爐邊,以便盛放圣誕老人贈送的禮物。圣誕卡在節(jié)日中帶給人們快樂與友情。據(jù)說,1844年英國維多利亞女王和太子阿爾波在倫敦的溫莎堡慶祝圣誕節(jié),邀請王族兒童入宮參加宴會,柬帖上印有祝賀的詞句,從而為人們仿效?;ベ浭フQ卡的風俗至今仍盛行不衰。還有許多習俗與宗教活動有關(guān),如基督徒在節(jié)日里全家到教堂做禮拜;長者要給兒童講耶穌故事,圣誕夜有圣歌隊報佳音;還有人在家中用紙搭一山洞,撒些白粉為白雪,置一馬槽,放上耶穌像,象征基督的誕生。在現(xiàn)代,圣誕節(jié)的世俗影響已大大超越了它的宗教意義,成了萬民同慶的世俗節(jié)日。目前,世界上有14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的人民慶祝圣誕節(jié)。節(jié)期從12月24日一直持續(xù)到來年1月6日,是全世界持續(xù)時間最長、影響范圍最廣、慶祝最為隆重的節(jié)日。
各國是怎樣辭舊迎新的?自從歷法誕生,就有了新年與舊歲明確的交替。由于采用不同歷法,各國過新年的時間不盡相同,但是辭舊迎新,是各國人民共有的習俗。歸納起來有三方面的內(nèi)容,即驅(qū)邪避兇、新年祈福及盡情地歡樂。
人們在生活中難免會遇到不順心的事,因此在辭舊之際,人們特別希望所有的煩惱和不吉能與舊歲同去,而使新的一年萬物更新。許多習俗也就由這一心理而產(chǎn)生。如意大利人喜歡“摔摔打打過新年”,在除夕的午夜,家家戶戶把瓶瓶罐罐甚至花盆澡盆都扔到戶外。古巴人除夕之夜誰也不會忘記準備一碗清水,在新年零點時將水潑出窗外,以此表示去舊。去舊也包括去除厄運或妖魔。愛喝酒的法國人在除夕夜往往喝得酩酊大醉,而且要把家中酒瓶中的余酒全喝完,否則來年會有厄運。英國人在元旦打掃廚房,以驅(qū)除惡魔。西班牙人在除夕前要設(shè)路障、挖陷阱,以對付除夕下凡的妖魔。加拿大人把白雪看作吉祥的象征,新年期間不僅不掃雪,反而在房屋四周筑一道雪墻來阻止妖魔的入侵。新的一年總給人們美好的希望,因此人們以各種形式祈求新年吉祥如意。德國人過新年時要選一棵又高又直的樹,砍光樹枝,在元旦早晨順著樹干往上爬,以示步步高升。西班牙人在除夕午夜鐘聲敲響時要爭著吃葡萄,誰能與鐘聲同步吃完12顆葡萄,就預(yù)示著他在新年中會事事如意。匈牙利人除夕禁吃禽類肉食,否則幸福會“飛”走。保加利亞人希望自己在元旦用餐時打噴嚏,因為這會給全家?guī)硇腋?,而家長也往往許諾把新年中生下的第1只羊羔或牛犢、馬駒送給第1個打噴嚏的人。與中國人的“恭賀新禧”相似,外國人也樂意為別人祈福。希臘的克里特島上,拜年時要帶上一塊大石頭,進屋時把它放在地板上,然后向主人稅愿說:“但愿你家有一塊像這石頭一樣大的金子?!庇诉^年時不邀請別人,但任何人都可不經(jīng)邀請到別人家里祝賀,即使不認識的人也無妨。不過隨身須攜帶一小塊煤,扔進主人家火爐中,祝福他在新的一年中爐火越燒越旺,永不熄滅。比利時人甚至不忘給動物拜年,元旦一大早,就到牛、馬、狗等動物旁祝它們新年快樂。
新年最不可少的就是歡樂,因此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狂歡的方式。羅馬尼亞有舞犁杖慶豐收的習俗,過新年時人們舉著特制的犁杖,上面飾著彩帶紙花,沿街載歌載舞。瑞士人過新年時成群結(jié)隊到雪山去狂舞高歌。意大利人在除夕燃放鞭炮焰火,載歌載舞直到午夜。美國人除了舉行規(guī)模宏大的玫瑰花賽會和各種名稱的球賽外,還有一項特殊的活動,就是“開門待客”。1789年元旦美國第1任總統(tǒng)喬治·華盛頓首次打開當時設(shè)在費城的總統(tǒng)府大門,接納所有愿意前來的人們。以后,首都遷至華盛頓,白宮便成了一年一度“開門待客”的場所。在這一天,高級官員及他們的夫人都加入到迎賓行列,佳肴盛饌和愛國樂曲使氣氛優(yōu)雅而又歡樂。“開門待客”現(xiàn)在已成為各種俱樂部、公民團體和個人歡慶新年時普遍采用的做法。充足的美酒佳肴,奔放的歡歌勁舞以及其他各種慶賀活動,使人們的身心得到平衡,人際關(guān)系也得到調(diào)整。因此,中西方雖然文化傳統(tǒng)迥異,但辭舊迎新中的許多社會心理還是相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