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服飾藝術(shù)
我國素有“衣冠王國”之稱。上起史前,下至明清,無數(shù)精美絕倫的服裝是中華各民族創(chuàng)造的寶貴財富,在世界服飾史上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國服裝的發(fā)展和演變,深刻反映了社會制度、經(jīng)濟生活、民俗風(fēng)情,也承載著人們的思想文化和審美觀念。
先秦服飾
原始先民一度過著赤身裸體的生活。服飾的起源,諸說紛紜,有御寒說、遮羞說、求美說、性競爭說等。有論者認為,在原始社會的發(fā)展過程中,服飾“不再僅僅具有抵御風(fēng)寒的作用,而體現(xiàn)了人類裝飾自己的欲望”。但是,我們注意到尚有“服”、“飾”分別,在原始人和現(xiàn)在的落后部落里,是飾先于服、飾重于服的。因此,原始服飾首先是出于審美和性競爭的需要。
其次是御寒,至于羞恥之心,則是更晚的事了。在絲織物發(fā)明以前,原始先民以樹葉、樹皮、獸皮、獸骨、獸角、貝殼、鳥羽、象牙、植物果實等為服飾,并涂上顏色。例如,北京周口店山頂洞人有用魚骨和貝殼做成的首飾,并且在穿孔上涂以紅色。還有經(jīng)過磨制染色鉆孔的小石珠,磨光的鹿骨,刻紋的鳥骨。同時發(fā)現(xiàn)的一枚骨針,長82毫米,圓滑尖銳,有刮挖而成的小針眼,可用于縫制獸皮衣服。
在距今5000~7000年的仰韶文化時期,人們已掌握了紡織技術(shù)。人們剝?nèi)∫奥榈睦w維,用石制、陶制紡輪捻成線,然后織成布。在距今7000余年的河北磁山遺址出土了紅陶紡輪,浙江河姆渡遺址出土了陶紡輪和原始織機零件,還有合股的茼麻紗實物,在一個牙雕小盅上刻有四條蠶紋。在距今5500年的河南省青臺遺址出土了絞經(jīng)羅紋織物,距今4800年的浙江錢山漾遺址出土了絲帛、絲帶、絲繩等紡織物。古人稱上身所穿為衣,下身所穿為裳。衣裳起源于何時?在甘肅辛店出土的彩陶上有早期的上衣下裳的形制雛型。直到商周時期,多為此制,如元端、襦裙等(在春秋以前,男女均穿裙)。
春秋戰(zhàn)國以后有衣裳連屬制,如深衣、袍服。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fā)明養(yǎng)蠶、繅絲,生產(chǎn)絲織物的國家。傳說黃帝之妻嫘祖為養(yǎng)蠶織絲的發(fā)明者。到夏商周時期,麻、絲、毛等紡織原料的生產(chǎn)已有較大規(guī)模,繅、紡、織、繡、染等技藝逐步提高。銅鐵已被用作以木質(zhì)為主的紡織機具的零部件。夏時有不少邑鎮(zhèn)以織品聞名,如薄之纂組、朝歌之羅綺、襄邑之織錦、齊之紈(齊郡以世代刺繡著稱)、魯之縞等。
商周時期,服飾形式主要采用上衣下裳制,衣用正色,即青、赤、黃、白、黑等五種原色。裳用間色,即以正色相調(diào)配而成的混合色。服裝以小袖為多,衣長通常在膝蓋部位,腰間則用條帶系束。春秋戰(zhàn)國時期,出現(xiàn)一種名為“深衣”的新型連體服飾。深衣的出現(xiàn),改變了過去單一的服飾樣式,故此深受人們的喜愛,不僅用作常服、禮服,且被用作祭服。在戰(zhàn)國時期,胡服的誕生打破了服飾的舊樣式。胡服的短衣、長褲和革靴設(shè)計,善于騎射,便于活動,廣為盛行,“胡服騎射”成為佳話。
先秦時期的鞋履,主要有履、舄、鞋、靴等形制。諸履之中,以舄為貴。周代君王之舄有白、黑、赤三種顏色,分別在不同場合穿著。鞋是一種高幫的便履,以皮革制成。靴則是胡人騎馬射箭時所穿,后來被漢人逐漸接納。
秦朝服飾
秦代將陰陽五行思想滲進服色思想中,秦朝國祚甚短,因此除了秦始皇規(guī)定服色外,一般的服色應(yīng)是沿襲戰(zhàn)國時代的習(xí)慣。對于男服服飾,秦始皇規(guī)定的大禮服是上衣下裳同為黑色祭服并規(guī)定衣色以黑為最上。又規(guī)定三品以上的官員著綠袍,一般庶人著白袍。對于女服服飾,秦始皇喜歡宮中的嬪妃穿著漂亮,以華麗為上。秦始皇深受陰陽五行學(xué)說影響,相信秦克周,應(yīng)當是水克火,故秦屬水德,色尚黑,黑色為尊貴之色,衣飾也以黑色為時尚顏色了。
漢朝服飾
漢朝的衣服,主要的有袍(直身的單衣)、襦(短衣)、裙。漢代因為織繡工業(yè)很發(fā)達,所以有錢人家就可以穿綾羅綢緞漂亮的衣服。一般人家穿的是短衣長褲,貧窮人家穿的是短襦(粗布做的短衣)。漢朝的婦女穿著有衣裙兩件式,也有長袍,裙子的樣式也多了,最有名的是“留仙裙”。漢代服飾的職別等級,主要是通過冠帽及佩綬來體現(xiàn)的。不同的官職有不同的冠帽,因此,冠制特別復(fù)雜,有16種之多。漢代的鞋履也有嚴格的制度:凡祭服穿舄、朝服穿率、出門穿屐,婦女出嫁,應(yīng)穿木屐,還需在屐上畫上彩畫,系上五彩的帶子。
魏晉南北朝服飾
魏晉南北朝時期老子、莊子、佛道思想成為時尚,“魏晉風(fēng)度”也表現(xiàn)在當時的服飾文化中。寬衣博帶成為上至王公貴族下至平民百姓的流行服飾。男子穿衣袒胸露臂,力求輕松、自然、隨意的感覺,女子服飾則長裙曳地,大袖翩翩,飾帶層層疊疊,表現(xiàn)出優(yōu)雅和飄逸的風(fēng)格。
同時,民族間戰(zhàn)亂頻仍,卻也給了各民族在服飾上互相影響互相滲透的機會,各民族服飾相互融合,展現(xiàn)出繁多式樣。
隋唐服飾
隋初的服飾較樸素,袍衫和胡服是當時的主要服飾。自隋煬帝起,社會風(fēng)氣發(fā)生變化,服飾日趨華麗。
唐承隋制,唐代是中國歷代經(jīng)濟、文化的鼎盛時期,因此服飾也十分華麗。貴婦人的禮服多以袒胸、低領(lǐng)、大袖為主,同時又有襦裙、半臂肩披帛巾。當時的織造技術(shù)也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時由于大量吸收外來文化的影響以及胡服的持續(xù)影響,唐代服飾普遍華麗、清新,充滿大唐盛世之風(fēng)范。
宋朝服飾
宋時服飾大多沿襲唐代,但由于理學(xué)思想規(guī)范著人們的生活行為,因此,服飾上也不再過分追求華麗美艷,審美觀上推崇潔凈自然和簡約質(zhì)樸的風(fēng)格。官服多為大袖衫,頭戴直角冠帽,以顏色區(qū)分官員級別。而婦女的常裝是一種對襟、直領(lǐng)、兩腋開衩、衣長過膝的稱為“背子”的外衣,流行于上至后妃、下至百姓的廣大人群。而從五代至宋以后,纏足陋習(xí)也發(fā)展起來。
元朝服飾
蒙古人入主中原后仍保持其生活習(xí)俗,但也深受漢文化的影響,服飾上蒙漢互相影響。元代服飾統(tǒng)稱長袍,男女差異不大。用華麗的織金布料及貴重的毛皮制成,分為蒙制和漢制兩種。典型的蒙制冠服是以“姑姑冠”為主的袍服,交領(lǐng)、左衽、長及膝,下著長裙,足著軟皮靴。漢制的婦女服飾一般沿用宋代的樣式,以交領(lǐng)、右衽的大袖衫或窄袖衫為主,也常穿窄袖的長褙子,下穿百褶裙,內(nèi)穿長褲,足穿淺底履。
明朝服飾
明代對于整頓和恢復(fù)傳統(tǒng)的漢族禮儀十分重視,上采周漢,下取唐宋。男子服裝復(fù)以袍衫為主,而官員以“補服”為常服,頭戴烏紗帽,身穿圓領(lǐng)衫,袍前的圖案和顏色用于區(qū)分官階,戴四方平定巾也是當時的時尚。明代的婦女主要穿著衫、襖、霞帔、裙子等等。衣服的樣式大多仿自唐宋,云肩、比甲(長背心)很有特色。明代仕女穿著崇尚窄瘦合身,一般是對襟的窄袖羅衫與貼身的百褶裙,喜歡將比甲當做外出服穿著,并配以瘦長褲或大口褲。同時纏足之風(fēng)盛行,并以此為美。
清朝服飾
清代的服飾既保留了滿族的習(xí)俗,同時兼收并蓄漢族的服飾特點。男子主要穿長袍、馬褂和馬甲,剃去前額發(fā),編發(fā)成辮。袍服寬松,便于騎射。馬褂穿于袍外,是一種禮服,馬甲也叫背心,造型多樣,往往加以裝飾。婦女服飾滿漢兼容,即有傳統(tǒng)的上衣下裳,也有滿族特色的旗袍,此外,背心、裙子、大衣、云肩、圍巾、抹胸、腰帶等各種服飾,層出不窮。裹腳陋習(xí)仍存在。
近代服飾
隨著帝國主義的入侵和辛亥革命的爆發(fā),我國服飾也日漸變化。西式服裝伴隨西方文化一起進入我國。在這一時期,無論是傳統(tǒng)的長衫、馬褂、旗袍,還是西式的禮服、晚裝和新式衣裙,以及新出現(xiàn)的結(jié)合中西特色形成的中山裝、學(xué)生裝,都廣為流行。我國服飾進入了又一個前所未有的多元時代。
民族服飾
蒙古族服飾
蒙古族一年四季都喜歡穿長袍,春秋季穿夾袍,夏季著單袍,冬季著棉袍或皮袍。男袍一般比較寬大,女袍則比較緊身。男裝多為藍、棕色,女裝則喜歡用紅、粉、綠、天藍色。腰帶用長三四米的綢緞或棉布制成。靴子分皮靴和布靴兩種,蒙古靴做工精細,靴幫等處都有精美的圖案。佩掛首飾、戴帽是蒙古族習(xí)慣?,旇?、翡翠、珊瑚、珍珠、白銀等珍貴原料使蒙古族的首飾富麗華貴。
蒙古族現(xiàn)在主要分布在內(nèi)蒙古、遼寧、吉林、河北、黑龍江、新疆、青海、甘肅等地。
回族服飾
回族在服飾上最具有民族特色的就是禮拜帽,一般是用白布制做,式樣為無檐小圓帽,也有戴黑色的,最初是做禮拜時戴,現(xiàn)在已成為民族標志,平日也隨處可見?;刈鍕D女習(xí)慣戴披肩蓋頭,只把臉露在外面,根據(jù)年齡的不同,選用的顏色有所不同,姑娘用綠色的,中年用青色的,老年用白色的。
回族現(xiàn)在主要分布在寧夏、甘肅、河南、新疆、青海、云南、河北、山東、安徽、遼寧、北京、內(nèi)蒙古、天津、黑龍江、陜西、貴州、吉林、江蘇、四川等地。
藏族服飾
藏族農(nóng)區(qū)男子穿黑白氆氌或嗶嘰藏袍,衣褲套穿在白襯衣上,外束色布或綢子的腰帶。婦女的冬袍有袖,夏袍無袖,內(nèi)襯各色綢衫,腰前圍一塊毛織彩色橫條“幫典”。牧區(qū)男子穿肥大袖寬的皮袍,大襟、袖口、底邊等處鑲著平絨或毛呢,外束腰帶;婦女穿以“圍裙”料和紅、藍、綠色呢鑲寬邊的皮袍、“松巴鞋”和“嘎洛鞋”。藏人都喜歡佩戴珠寶、金、銀、銅、玉、象牙等制作的首飾。
藏族現(xiàn)在主要分布在西藏、四川、青海、甘肅、云南等地。
維吾爾族服飾
維吾爾族男子穿繡花襯衣,外面套斜領(lǐng)、無紐扣的“袷袢”,“袷袢”身長沒膝,外系腰帶。婦女則穿色彩艷麗的連衣裙,外面套繡花背心。男女頭戴繡花小帽,腳穿長筒皮靴。維吾爾族常選用純毛、純棉、真絲、真皮等衣料,婦女喜歡艷麗的衣物,并以耳環(huán)、戒指、手鐲、項鏈等飾物點綴。
維吾爾族現(xiàn)在主要分布在新疆。
苗族服飾
苗族婦女較典型的裝束是短上衣、百褶裙。苗族衣料過去以麻織土布為主,普遍使用獨具特色的蠟染、刺繡工藝。裙子則以白色、青色居多。配飾以頭、頸、胸及手等部位的銀飾為多見。
苗族現(xiàn)在主要分布在貴州、湖南、云南、廣西、重慶、湖北、四川等地。
彝族服飾
彝族男女上衣右開襟,緊身,袖口、領(lǐng)口、襟邊都繡有彩色花邊。身披羊毛織成的斗篷“擦爾瓦”,顏色多為黑色或羊毛本色。男子下裝有三種褲腳,最大的達2米,最小的僅能包住腳頸。女子下裝為“其長曳地”的百褶裙,是由不同顏色的布料連接起來的,縫合處粘貼花邊。男子蓄發(fā)做成“英雄結(jié)”,左耳戴著綴有紅絲線的紅黃大耳珠。婦女包繡花頭帕,喜戴耳墜、手鐲、戒指、領(lǐng)排花等金銀飾物。
彝族現(xiàn)在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貴州等地。
布依族服飾
布依族男子上穿對襟或大襟的短衣,下著長褲,也有穿長衫長褲,纏青色或花格頭巾。色調(diào)以青藍色或白色為主。婦女一般穿大襟短衣,下著長褲。衣襟、袖口等處鑲彩色花邊,褲腳處也鑲著花邊,頭纏青色或花格頭巾,或?qū)咨』^帕搭在頭上,青年女子的胸前還掛著繡有漂亮花紋圖案的圍腰。布依族婦女喜歡佩戴銀質(zhì)手鐲、耳環(huán)、項圈,足蹬尖鼻繡花鞋。
布依族現(xiàn)在主要分布在貴州、云南等地。
壯族服飾
壯族男子多穿對襟的上衣,紐扣以布結(jié)成。胸前縫一個小兜,與腹部的兩個大兜相配,下擺往里折成寬邊;下褲短而寬大,有的纏綁腿,扎繡有花紋的頭巾。婦女穿藏青色或深藍色矮領(lǐng)、右衽上衣,衣領(lǐng)、袖口、襟邊都繡有彩色的花邊,下著黑色寬肥的褲子。也有穿黑色百褶裙,上有彩色刺繡,下有彩色布貼。扎布貼、刺繡的圍腰,戴繡有花紋圖案的黑色頭巾。
壯族現(xiàn)在主要分布在廣西、云南、廣東等地。
朝鮮族服飾
朝鮮族男子通常穿短款上衣,斜襟、左衽,寬型袖筒,下身穿寬腿、肥腰、大檔的長褲。外出時喜歡穿斜襟長袍,無紐扣,以長布帶打結(jié)。過去戴笠,現(xiàn)在青年男子戴鴨舌帽,中老年人戴氈帽。兒童上衣的袖筒多用色彩斑斕的“七色緞”做料。女服則為短衣長裙,朝鮮族叫“則”和“契瑪”。喜歡選用黃、白、粉紅色衣料。朝鮮族的鞋從木屐、草履到草鞋、麻鞋,直至近代男子寬大的長方形膠鞋、婦女鞋頭尖面蹺起的船形膠鞋。
朝鮮族現(xiàn)在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龍江、遼寧、內(nèi)蒙古等地。
滿族服飾
滿族穿袍服,袍服中最具特色的是旗袍。滿族婦女的旗袍最初是長馬甲形,后演變成寬腰直筒式,長至腳面。領(lǐng)、襟、袖的邊緣鑲上寬邊作為裝飾。坎肩是滿族服飾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制作精致,不僅鑲上各色花邊,而且還繡有花卉圖案。頭飾是滿族服飾的突出特點。過去男子留長發(fā)、結(jié)辮。而婦女的發(fā)型則富于變化,留發(fā)、結(jié)辮,還綰成髻等。
滿族現(xiàn)在主要分布在遼寧、河北、黑龍江、吉林、內(nèi)蒙古、北京等地。
侗族服飾
侗族男子的上衣有對襟、左衽和右衽三種,下著長褲,裹綁腿。纏頭布為三米長的亮布,兩端用紅綠絲線繡著一排鋸齒形的圖案。盛裝時戴“銀帽”,并佩戴其他銀質(zhì)飾物。女子多穿雞毛裙,上身以開襟緊身衣相配,胸部圍青色刺繡的剪刀口狀的“兜領(lǐng)”,裹綁腿。穿褲時,以右衽短衣相配。也有穿右衽無領(lǐng)上衣,以銀珠為扣,環(huán)肩鑲邊,足蹬翹尖繡花鞋。侗族婦女喜歡佩帶銀花、銀帽、項圈、手鐲等銀質(zhì)飾物。
侗族現(xiàn)在主要分布在貴州、湖南、廣西、湖北等地。
瑤族服飾
瑤族男子服裝以青藍色為基本色調(diào),以對襟、斜襟、琵琶襟短衣為主,也有的穿交領(lǐng)長衫,配長短不一的褲子,扎頭巾、打綁腿。婦女穿大襟上衣,束腰著褲,或穿圓領(lǐng)短衣,下著百褶裙;還有穿長衫配褲的?,幾宸椀奶艋?gòu)圖風(fēng)格獨特,整幅圖案均為幾何紋?,幾孱^飾造型繁多、色彩豐富。服飾制作采用挑花、刺繡、織錦、蠟染等工藝。
瑤族現(xiàn)在主要分布在廣西、湖南、云南、廣東、貴州等地。
白族服飾
白族男女著衣上都喜歡用白色和接近白色的淺綠、淺藍等色。白族婦女常將色彩艷麗的圖案繡在掛包、裹背、腰帶、包頭布、鞋等飾物上。大理的白族男子身著白色對襟上衣和黑領(lǐng)褂,下穿白色長褲,頭纏白色或藍色頭帕,肩掛手繡掛包。婦女多穿白色或淺藍色右衽上衣,下著白色或淺藍色寬褲,腰系繡花或綴有繡花飄帶的短圍裙,足蹬繡花鞋。
白族現(xiàn)在主要分布在云南、貴州、湖南等地。
土家族服飾
土家族男子穿琵琶襟上衣,纏青絲頭帕。婦女著左襟大褂,滾兩三道花邊,衣袖比較寬大,下著鑲邊筒褲或八幅羅裙,喜歡佩戴各種金、銀、玉質(zhì)飾物。
土家族現(xiàn)在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四川、貴州、重慶等地。
納西族服飾
納西族的服飾很有意思,在羊皮背帶的綴連處,綴有兩盤直徑為5寸左右的圓形繡錦描花圖案。圖案下約4寸許的羊皮光面的下擺,橫綴著一排七盤直徑為2寸許的圖案,而在這7塊圓形圖案上,又分別牽引出兩條柔韌的麂皮細繩,這14根細繩稱為羊皮飄帶。羊皮的毛色大多為純黑色,羊皮又摹擬青蛙的形狀裁制。
納西族的羊皮服飾,剪裁成蛙狀,綴在羊皮光面上的大小圓盤圖案,是表示蛙的眼睛,所以納西族的羊皮服飾是寓著青蛙圖騰的服飾,并一代一代傳下來。
哈尼族服飾
哈尼族男子穿對襟上衣和長褲,用青布或白布包頭。紅河等地婦女上穿右襟圓領(lǐng)上衣,下著長褲;墨江等地婦女上衣外套一披肩,下穿及膝短褲,打綁腿。西雙版納和瀾滄一帶婦女穿短裙,打護腳,也有著長筒裙或褶裙的。無論紐扣、耳環(huán)、項圈、手鐲和胸飾,皆用銀制。衣襟、袖口、褲腳、腰帶等服飾上,多有鑲嵌的彩色花邊和刺繡的花紋圖案。
哈尼族現(xiàn)在主要分布在云南。
哈薩克族服飾
哈薩克族男子主要有皮大衣、皮褲、襯衣、長褲、坎肩、袷袢等。皮褲肥大,主要是冬季穿用。襯衣、長褲多選用白布為原料制作而成,襯衣采用套頭式,青年男子還喜歡在衣領(lǐng)處繡有花紋圖案,五顏六色,十分漂亮。婦女多穿以綢緞、花布、毛紡織品縫制的連衣裙,喜歡選用紅、綠、淡藍色。姑娘和少婦的連衣裙,袖子繡花、下擺縫花邊,十分艷麗。婦女的帽子、頭巾頗為講究。
哈薩克族現(xiàn)在主要分布在新疆、甘肅等地。
傣族服飾
傣族男子多穿對襟或大襟無領(lǐng)短衫、肥筒長褲或深色筒裙,用白、青、淺藍、淡黃色的布包頭。西雙版納的婦女上穿白色、緋色或淡綠色緊身窄袖短衫,下著各種花樣的長及腳面的筒裙,束銀腰帶,喜歡留長發(fā),并挽髻于頂,插上梳子或鮮花或用大布巾包頭。德宏和耿馬的婦女上穿齊腰短衣,下著色彩艷麗的筒裙,發(fā)髻位于腦后,余發(fā)散拖一綹在背后。服飾衣料過去為土布,現(xiàn)多為絲綢、細花布。
傣族現(xiàn)在主要分布在云南。
高山族服飾
高山族男子穿對襟長袖上衣,外套坎肩式短褂,系寬腰帶,垂其兩端作為前裙,衣袖、領(lǐng)、腰及下擺都鑲上彩色花邊,用黑布纏頭,經(jīng)常戴藤盔或木盔。女子有的身穿對襟長袖短衣,下著長裙,胸前掛一塊斜方胸衣,有的上身只穿一個背心,下身橫圍一塊腰布,冬天用一塊方布自左肩圍裹其身,頭戴木制八角頭盔。高山族男女都喜歡佩戴貝料、獸牙、羽毛、獸皮、花卉、錢幣、竹管等飾物。
高山族現(xiàn)在主要分布在臺灣、福建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