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出版圖書 > 兒童教育 >尚書中的智慧名言故事 > 第二章 明德修身篇2
第二章 明德修身篇2
作者:劉加臨   |  字數:10375  |  更新時間:2015-03-18 10:28:16  |  分類:

兒童教育

2.陶淵明是東晉著名的詩人和散文家,他的桃花源記膾炙人口,成為東晉以后歸隱士人理想的精神家園;他的詩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道出了寧靜、淡泊的境界,至今傳唱不衰。盡管他的文學成就斐然,但仕途卻非??部?,其間的“不為五斗米折腰”被后人傳為佳話。

陶淵明是東晉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出身于仕宦之家。曾祖陶侃是晉朝大司馬,封長沙郡公;祖父和父親都做過太守一類的官。到他出生時,父親已死,家道中落。到少年時,家里已經非常貧窮,生活相當艱苦。他天資聰穎,讀書常過目不忘,雖家貧卻飽讀詩書。在儒家思想的影響下,他曾胸懷建功立業(yè)的壯志,想干一番事業(yè),但是,當時東晉政治腐敗,社會黑暗,腐朽的門閥制度控制著整個社會上層,出身一般的士人很難在仕途上得到大的發(fā)展。他曾幾度做官,先后任過江州祭酒、鎮(zhèn)軍參軍、建威參軍等官職,但他志向清高,又生就一副剛直不阿的性格,既不肯隨波逐流,與世俗同流合污,又不愿向當權者獻媚求榮。因此,在擔任幾個官職期間,陶淵明不僅沒有升遷,反而被同僚排擠走。

東晉安帝義熙元年(405年)八月,陶淵明因其家貧而有才,遂被舉薦為彭澤縣令。彭澤在江西北部,居長江南岸,鄰接安徽,離陶淵明家鄉(xiāng)只有一百多華里。他和仆人陶青離開家鄉(xiāng)柴桑,趕赴彭澤上任。二人從早晨出發(fā),到下午二時許,便已到達縣城。當時剛經過戰(zhàn)爭,一路之上,目睹那田園荒蕪、村舍破敗的慘狀,陶淵明心情沉重,猶如重負在肩。

彭澤盛產魚蝦,但漁市上卻冷冷清清,幾家漁行都半掩著店門,身著單衣、袒胸露肚的伙計們愁眉苦臉地擠坐在門口,望著天空出神。其他店鋪的生意也蕭條,街上行人稀少,只有陶淵明主仆二人騎的快馬踏在青石板街道發(fā)出的馬蹄聲,才引起人們的注意??h衙設在南城的一條街上,也許是太貧窮了吧,沒有盛大的歡迎新縣令的儀式,只有幾個衣著破舊的書吏在大門外迎接。

陶淵明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察訪民情。這天,他用過早餐,便身著便服,帶著陶青,從縣衙角門走出,直奔附近鄉(xiāng)村。約莫走了三里路,便見沿河一個百來戶人家的村莊呈現(xiàn)在眼前。村莊里茅舍簡陋,籬笆前有幾位衣衫襤褸的老人席地而坐,一個個面黃肌瘦;幾條黃犬望見生人,有氣無力地吠了幾聲,便懶洋洋地走開。

陶淵明走近一個村民,親切地問:“這里是什么地方,為何如此荒涼?”村民睜開昏花的眼,仔細端詳站在面前問話的客人,見無惡意,嘆了口氣說:“敝處彭家?guī)X,原本盛產魚蝦,日子過得不錯,現(xiàn)在連年戰(zhàn)爭,兵荒馬亂,青壯勞力有的被拉去當兵,有的逃走他鄉(xiāng),只留下老弱病殘無人管,等老天爺收走呢!”

“里正(鄉(xiāng)村基層官名)呢?他們?yōu)槭裁床还??”陶淵明氣憤地問。

“里正?”幾個村民同時哼了一聲,“飽人哪知餓人饑,他們餐餐有魚有肉,哪管百姓死活?”

“那你們?yōu)槭裁床坏娇h衙去告他?”

“告?告有什么用,兵荒馬亂的,告到哪里去,縣太爺有什么辦法?”

另一個村民插嘴說:“聽說縣太爺調走了,新來的知縣也不見得管得了這事!”

主仆二人聽了對視一眼,搖搖頭,陶淵明清瘦的臉上呈現(xiàn)出無可奈何的神色。他在心中暗暗自語:“百姓說得對呀,生逢亂世,身為縣令的他也是無力回天??!”

告別村民,他返回縣衙。一路之上,他的心上像壓著一塊石頭那樣沉重,不斷地長吁短嘆。誰知剛回到縣衙,師爺又向他稟報了一件煩心的事:按照這里的規(guī)矩,新知縣上任,必須向頂頭上司郡守獻一筆厚禮,今后一切公事便較為順手,否則必會有無窮的麻煩。陶淵明聽了師爺的稟報,雙眉一揚,眼中噴火,臉漲得通紅,厲聲答道:“不行,本縣每月的俸祿只有五斗米,哪有重禮相送?”

“老爺,不要著急,此禮可以從庫銀中開支?!睅煚斍那牡亟o老爺出主意。

“更不行!”陶淵明大喝一聲,“這是百姓的血汗,我怎能為了頭上的烏紗帽,拿著這筆錢去逢迎討好上司?”

師爺碰了釘子,只好羞慚地退下。

這一夜,陶淵明躺在床上,翻來覆去睡不著覺,眼前晃動著一幅又一幅畫面:一會兒是東晉軍隊與叛軍陣前激戰(zhàn),血肉橫飛的場面;一會兒是彭家?guī)X幾個面黃肌瘦、衣衫襤褸的村民在向自己敘談;一會兒又是郡守猙獰的笑臉……剎那間,一股熱流從心頭上涌,涌到了眼眶中,更是熱氣騰騰,忍不住在心中喃喃自語:“讀圣賢書,應該用于百姓,為天下蒼生造福,然而現(xiàn)在自己雙手空空,怎能為國為民呢?”

一連幾天,他就是這樣在交織著矛盾與不安的氣氛中度過。幸好,師爺搬出一堆案卷,請新縣令清理,他才得以埋首于案卷中,在錯綜紛紜的事例中,分析原告、被告各自陳述的是非、曲直,讓時間一天天度過。

這一天,陶淵明正在書房里查閱案卷,忽見師爺神色倉皇地走來:“老爺,郡里督郵(官名)來了!”督郵是郡里的重要官吏,經常代表郡守督察縣、鄉(xiāng)政務,宣達律令,兼司獄訟、捕亡等事。

“好啊!本縣清理積案,正要向他求教。”他神色泰然地說。

“老爺上任時未有送禮,在下只怕……”師爺說到這里忍住了。

“不要緊,讓下官向他解釋!”陶淵明說完之后,便放下手中案卷,拂了拂身上袍服,便要動身。

師爺見狀,忙用手攔?。骸袄蠣敚荒苓@樣去見!”

“為什么?”

“督郵是郡守派來的官吏,老爺必須穿戴整齊,用下屬之禮去拜謁!”師爺說。

師爺的話,一下子激怒了這個剛正不阿的縣太爺,他的自尊心受到嚴重的挑戰(zhàn)。此刻,他雙眉微揚,臉上通紅,嘴唇不停地抖動,上任以來這些天所碰到的種種不愉快之事,一下子又在眼前晃現(xiàn),心中不斷地在想:既然自己已無力解決百姓的痛苦,又何必坐在這把交椅上,還要看這些世俗官吏的眼色行事,不如干脆回家去務農吧!想到這里,他把手在桌上使勁一拍,氣憤地說:“不干了,我豈能為五斗米俸祿,向這些貪官污吏折腰!”說完,他回到案前,凝思了一會兒,提筆寫下一首歸去來辭,以表明自己回歸的心意。辭中說:“富貴非吾愿,帝鄉(xiāng)不可期,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軒,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p>

寫完這首辭,陶淵明擲筆于地,便掛印棄官,帶著陶青坦然離開彭澤,回到家鄉(xiāng)柴桑。從此,他一面參加農業(yè)勞動做農人,一面不斷地根據自己在農村勞動期間的所見、所聞、所感,創(chuàng)作出一大批清新自然、意境深遠、膾炙人口的田園詩歌,成為歷史上一位著名的田園詩人。

廉頗勇于改過,以國家利益為重。藺相如勇敢機智,不畏強暴,以國家利益為重,顧大局,識大體,這兩種人都是治理國家不可多得的人才。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行為,與東晉官場阿諛奉承、溜須拍馬的黑暗形象形成強烈的反照,反映出了他剛毅正直的性格和不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陶淵明棄官歸隱,安居田園,躬耕自給,沒有剛正不阿、淡泊名利的高尚道德修養(yǎng),是做不到這一點的。

滿招損,謙受益

惟德動天,無遠弗屆。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

施德能感動上天,遠方之人也會來投奔。驕傲自滿招致?lián)p害,謙遜虛心得到益處。這是自然規(guī)律。

孔子的弟子子路性格直率,過于魯莽,很多時候也表現(xiàn)得不夠謙虛,孔子常常批評或教訓他。有一次,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四個人陪孔子閑坐,孔子說:“你們平時總是說:‘沒有人知道我呀!’假如有人知道了你們,你們打算怎么辦呢?”子路急忙回答說:“一個擁有一千輛兵車,夾在大國之間,加上外國軍隊的侵犯,甚至還趕上荒年的國家,如果讓我去治理,只需用三年的工夫,我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戰(zhàn),而且還懂得做人的道理?!笨鬃勇犃宋⑽⒁恍Ρ硎緦λ呐u??鬃诱f:“治理國家要講禮讓,可是,子路說話卻一點不謙讓,怎么能治理好國家呢?”

還有一次,孔子帶著幾個學生到廟里去祭祀,剛進廟門就看見座位上放著一個引人注目的盛酒的祭器。學生們看了覺得新奇,紛紛提出疑問??鬃記]有回答,卻問寺廟里的人:“請問您,這是什么器具???”守廟的人一見這人謙虛有禮,也恭敬地說:“夫子,這是放在座位右邊的器具呀!”于是孔子仔細端詳著那器,口中不斷重復念著:“座右”、“座右”,然后對學生們說:“放在座位右邊的器具,當它空著的時候是傾斜的,裝一半水時,就變正了,而裝滿水呢?它就會傾覆。”聽了老師的話,學生們都以驚異的目光看著他,然后又看著那新奇的器??鬃涌闯龃蠹业男乃?,和藹地問大家:“你們有點不相信嗎?咱們還是提點水放到器里試試吧!”說著學生們就打來了水。往器里倒了一半水時,那器具果然就正了??鬃恿⒖虒λ麄冋f:“看見了吧,這不是正了嗎?”大家點點頭。他又讓學生繼續(xù)往器具里倒水,器具中剛裝滿了水就傾倒了??鬃于s忙告訴他們:“傾倒是因為水滿所致啊!”

那位直率的子路率先發(fā)問:“難道沒法子讓它不傾倒嗎?”孔子深深地望了大家一眼,語重心長地說:“世上絕頂聰明的人,應當舉動謹慎穩(wěn)重保持自己的聰明;功譽天下的人,應當用謙虛保持他的功勞;勇敢無雙的人,應當用謹慎保持他的本領……這就是說要用退讓的辦法來減少自滿?!睂W生們聽了這含義深刻的話語都被深深地打動了。

苻堅是十六國時前秦王朝的一個有作為的皇帝,自稱大秦天王。王猛是他最親信的大臣,苻堅對王猛言聽計從,但是他卻沒有聽從王猛臨死留下的忠告。王猛認為前秦的敵手是鮮卑人和羌人,但是苻堅卻十分信任從前燕來投奔他的鮮卑貴族慕容垂和羌族貴族姚萇。王猛勸他不要進攻東晉,但苻堅卻把東晉當作唯一的敵人,非把它消滅不可。到了東晉太元七年(382年),他認為準備成熟,就下決心大舉進攻東晉。

苻堅

這一年十月,苻堅在皇宮里的太極殿召集大臣商量。苻堅說:“我繼承王位到現(xiàn)在已快三十年,各地的勢力差不多都平定了。只有盤踞在東南的晉國,還不肯降服?,F(xiàn)在,我們有九十七萬精兵。我打算親自帶領去討伐晉國,你們認為怎么樣?”大臣們紛紛表示反對。大臣權輿說:“晉國雖然弱小,但是他們的國主還沒犯什么大錯,手下還有像謝安、桓沖那樣的文武大臣,團結一致。咱們要大舉攻晉,恐怕不是時候?!避迗月犃藱噍浀脑挘L了臉很不高興。另一個武將石越說:“晉國有長江作為天然屏障,再

加上百姓都想抵抗,只怕我們不能夠取勝?!避迗愿由鷼?,他大聲說:“哼,長江天險有什么了不起?我們的軍隊那么多,大家把手里的馬鞭子投到長江里,也可以把長江的水堵塞。他們還能拿什么來做屏障?”大伙們議論了半天,沒有一個結果。苻堅不耐煩地說:“你們都走吧。還是讓我自己來決斷?!贝蟪紓兛匆娷迗园l(fā)火,只好一個個退出宮殿。最后,只有他弟弟苻融還留在殿上。

苻堅把苻融拉在他的身邊,說:“自古以來,決定國家大計的,總是靠一兩個人。今天,大家議論紛紛,沒有商議出個結果來。這件事還是咱們兩人來決定吧?!避奕谛那槌林氐鼗卮鹫f:“我看攻打晉國確有許多困難。再說,我軍連年打仗,兵士們也已經精疲力竭,不想再打。今天這些反對出兵的,都是陛下的忠臣。希望陛下采納他們的意見。”苻堅沒料到苻融也會反對他,馬上沉下臉來,說:“連你也會說出這種喪氣的話來,真叫人失望。我有精兵百萬,兵器、糧草堆積如山,要打下晉國這樣的殘余敵人,哪有不勝的道理?”苻融看見苻堅這樣一意孤行,急得差不多要哭起來。他苦苦勸告苻堅說:“現(xiàn)在要打晉國,不但沒有必勝的希望,而且京城里還有許許多多鮮卑人、羌人、羯人。陛下離開長安遠征,要是他們起來叛亂,后悔也來不及了。陛下難道忘記王猛臨終前講的一番話嗎?”但苻堅還是不聽。打那以后,還有不少大臣勸苻堅不要攻晉,但苻堅一概不予理睬。有一次,京兆尹慕容垂進宮求見,苻堅要慕容垂談談他的看法。慕容垂說:“強國吃掉弱國,大國并吞小國,這是自然的道理。像陛下這樣英明的君王,手下有雄師百萬,滿朝是良將謀士,要滅掉小小晉國,不在話下。陛下只要自己拿定主意就是,何必去征求許多人的意見呢?”苻堅聽了慕容垂的話,高興得眉開眼笑,說:“看來,能和我一起平定天下的,只有你啦!”說著,馬上吩咐左右拿五百匹綢緞賞給慕容垂。

經過慕容垂的慫恿,苻堅興奮得連晚上都睡不著覺。他的妃子張夫人聽到朝廷內外很多人不贊成出兵,也好言好語勸他。苻堅說:“打仗的事,你們女人家別管?!避迗宰顚檺鄣男鹤榆捭?,也勸苻堅說:“皇叔苻融是最忠于陛下的,陛下為什么不聽他的話?”苻堅冷淡地說:“天下大事,孩子別亂插嘴?!避迗跃芙^了大臣和親人的勸說,決心孤注一擲,進攻東晉。他派苻融、慕容垂充當先鋒,又把姚萇封為龍驤將軍,指揮益州、梁州的人馬,準備出兵攻晉。慕容垂的兩個侄兒偷偷地跟慕容垂說:“皇上驕傲得過分了??磥?,這次戰(zhàn)爭倒是我們恢復燕國的好機會呢!”

東晉太元八年(383年),苻堅親自帶領八十七萬大軍從長安出發(fā)。向南的大路上,煙塵滾滾,步兵、騎兵,再加上車輛、馬匹、輜重,隊伍浩浩蕩蕩,差不多拉了千把里長。過了一個月,苻堅主力到達項城(在今河南沈丘南),益州(今四川地區(qū))的水軍也沿江順流東下,黃河北邊來的人馬也到了彭城(今江蘇徐州),從東到西一萬多里長的戰(zhàn)線上,前秦水陸兩路進軍,向江南逼近。

這一回,苻堅率領百萬大軍進攻東晉,宰相謝安決定自己坐鎮(zhèn)建康,派弟弟謝石擔任征討大都督,謝玄擔任前鋒都督,帶領八萬軍隊前往江北抗擊秦兵,又派將軍胡彬帶領水軍五千到壽陽(今安徽壽縣)去配合作戰(zhàn)。出發(fā)前一天的晚上,他把謝石、謝玄等將領都召集到自己家里,把每個人的任務一件件、一樁樁交代得很清楚。大家看到謝安這樣鎮(zhèn)定自若,也增強了信心,高高興興地回軍營去了。

謝安派出的將領胡彬,率領水軍沿著淮河向壽陽進發(fā)。在路上,他得知壽陽已經被前秦的前鋒苻融攻破。胡彬只好退到硤石(今安徽鳳臺西南),扎下營來,等待謝石、謝玄的大軍會合。

苻融占領壽陽以后,又派部將梁成率領五萬人馬進攻洛澗(在今安徽淮南東),截斷了胡彬水軍的后路。晉軍被圍困起來,軍糧一天天少下去,情況十分危急。

胡彬派出兵士偷偷送信給謝石告急,說:“現(xiàn)在敵人來勢很猛,我軍糧食快完,恐怕沒法跟大軍會合了?!彼托诺臅x兵偷越秦軍陣地的時候,被秦兵捉住。這封告急信落在苻融手里,苻融立刻派快馬到項城去告訴苻堅。

苻堅一連得到秦軍前鋒的捷報,更加驕傲起來。他把大軍留在項城,親自率領八千名騎兵趕到壽陽,恨不得一口氣把晉軍吞掉。

他到了壽陽,跟苻融一商量,認為晉軍已經不堪一擊,就派了被俘虜的朱序到晉軍大營去勸降。朱序被俘以后,雖然被苻堅收用,在秦國當個尚書,但是心里還是向著晉,見了謝石、謝玄,像見了親人一樣高興,不但沒按照苻堅的囑咐勸降,反而向謝石提供了秦軍的情報。他說:“這次苻堅發(fā)動了百萬人馬攻打晉國,如果全部人馬一集中,恐怕晉軍沒法抵擋?,F(xiàn)在趁他們人馬還沒到齊的時候,你們趕快發(fā)起進攻,打敗他們的前鋒,挫傷他們的士氣,就可以擊潰秦軍了。”朱序走了以后,謝石再三考慮,認為壽陽的秦軍兵力很強,沒有把握打勝,還是堅守為好。謝安的兒子謝琰勸說謝石聽朱序的話,盡快出兵。

謝石、謝玄經過一番商議,就派北府兵的名將劉牢之率領精兵五千人,先對洛澗的秦軍發(fā)起突然襲擊。這支北府兵果然名不虛傳,他們像插了翅的猛虎一樣,強渡洛澗,個個勇猛非凡。守在洛澗的秦軍不是北府兵的對手,勉強抵擋一陣,敗了下來,秦將梁成被晉軍殺了。秦兵爭先恐后渡過淮河逃走,大部分掉在水里淹死。

洛澗大捷大大鼓舞了晉軍的士氣。謝石、謝玄一面命令劉牢之繼續(xù)援救硤石,一面親自指揮大軍,乘勝前進,直到淝水(今淝河,在安徽壽縣南)東岸,把人馬駐扎在八公山邊,和駐扎壽陽的秦軍隔岸對峙。

苻堅派出朱序勸降以后,正在揚揚得意,等待晉軍的投降,突然聽到洛澗失守,像頭上挨了一下悶棍一樣,有點沉不住氣。他要苻融陪著他到壽陽城樓上去看看對岸形勢。

苻堅在城樓上一眼望去,只見對岸晉軍一座座的營帳排列得整整齊齊,手持刀槍的晉兵來往巡邏,陣容嚴整威武。再往遠處看,對面八公山上,隱隱約約不知道有多少晉兵。其實,八公山上并沒有晉兵,不過是苻堅心虛眼花,把八公山上的草木都看作晉兵了。

苻堅有點害怕了,他轉過頭對苻融說:“這確實是強大的敵人??!怎么能說他們弱呢?”打那以后,苻堅命令秦兵嚴密防守。晉軍沒能渡過淝水,謝石、謝玄十分著急。如果拖延下去,只怕各路秦軍到齊,對晉軍不利。

謝玄派人給苻堅送去一封信,說:“你們帶了大軍深入我晉朝的領地,現(xiàn)在卻在淝水邊擺下陣勢,按兵不動,這難道是想打仗的嗎?如果你們能把陣地稍稍往后撤一點,騰出一塊地方,讓我軍渡過淝水,雙方就在戰(zhàn)場上比一比輸贏,這才算有膽量呢!”苻堅一想,要是不答應后撤,不是承認我們害怕晉軍了嗎?他馬上召集秦軍將領,說:“他們要我們讓出一塊陣地,我們就撤吧。等他們正在渡河的時候,我們派騎兵沖上去,保管能把他們消滅?!敝x石、謝玄得到苻堅答應后撤的回音,迅速整好人馬,準備渡河進攻。

約定渡河的時間到了,苻堅一聲令下,苻融就指揮秦軍后撤。他本來想撤出一個陣地就回過頭來總攻。沒料到秦兵一半由于厭惡戰(zhàn)爭,一半由于害怕晉軍,一聽到后撤的命令,撒腿就跑,再也不想停下來了。

謝玄率領八千多騎兵,趁勢飛快地渡過肥水,向秦軍猛攻。

這時候,朱序在秦軍陣后叫喊起來:“秦兵敗了!秦兵敗了!”后面的兵士不知道前面的情況,只看到前面的秦軍往后奔跑,也轉過身跟著邊叫嚷,邊逃跑。

苻融氣急敗壞地揮舞著劍,想壓住陣腳,但秦兵像潮水般地往后涌來,哪里壓得住。一群亂兵沖來,把苻融的戰(zhàn)馬沖倒了。

苻融掙扎著想起來,晉兵已經從后面趕上來,把他一刀砍了。主將一死,秦兵更是像脫了韁繩的驚馬一樣,四處亂奔。

陣后的苻堅看到情況不妙,只好騎上一匹馬拼命逃走。不料一支流箭飛來,正好射中他的肩膀。苻堅顧不得疼痛,繼續(xù)催馬狂奔,一直逃到淮北才息了口氣。

晉軍乘勝追擊,秦兵沒命地潰逃,被擠倒的、踩死的兵士滿山遍野都是。那些逃脫的兵士,一路上聽到風聲和空中的鶴鳴聲,也當作東晉追兵的喊殺聲,嚇得不敢停下來。

經過這場大戰(zhàn),強大的前秦大喪元氣。苻堅逃到洛陽,收拾殘兵敗將,只剩下十幾萬。但是慕容垂的兵力卻絲毫沒受到損失。不出王猛所料,鮮卑族的慕容垂和羌族的姚萇終于背叛了前秦,各自建立了新的國家——后燕和后秦,苻堅本人也被姚萇殺了。

“滿招損,謙受益”是中國流傳了幾千年的古語,可以從歷史上和現(xiàn)實中找出無數的事例來,謙虛無疑是一種美德,能幫助你取得進步;而自負對任何藝術都是一種毀滅。驕傲是可怕的不幸。偉大的人是決不會濫用他們的優(yōu)點的,他們看出他們超過別人的地方,并且意識到這一點,然而絕不會因此就不謙虛。他們的過人之處越多,他們越認識到自己的不足。

克勤于邦,克儉于家

帝曰:“來,禹!洚水儆予,成允成功,惟汝賢;克勤于邦,克儉于家,不自滿假,惟汝賢?!?/p>

帝(舜)說:“來,禹!當洪水給我們敲響警鐘的時候,你能擔負大事重托,完成治水的工作,只有你賢;能勤勞于國,能節(jié)儉于家,不自滿自大,只有你賢?!?/p>

堯在位的時候,黃河流域發(fā)生了很大的水災,莊稼被淹了,房子被毀了,老百姓只好往高處搬。堯召開部落聯(lián)盟會議,商量治水的問題。他征求四方部落首領的意見:派誰去治理洪水呢?首領們都推薦鯀。堯對鯀不大信任。首領們說:“現(xiàn)在沒有比鯀更強的人才啦,你試一下吧!”堯才勉強同意。

鯀花了九年時間治水,沒有把洪水制服。他就偷了天上一種“息壤”(能自生自長的土),天帝知道了,大怒,命令火神將鯀處死,鯀臨死前囑咐兒子:“一定要把水治好?!?/p>

禹改變了他父親的做法,他帶領群眾鑿開了龍門,挖通了九條河,經過十年的努力,終于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地面上又可以供人種莊稼了。他和老百姓一起勞動,戴著箬帽,拿著鍬子,帶頭挖土、挑土,禹因為腳長年泡在水里連腳跟都爛了,只能拄著棍子走。

禹到了三十多歲還沒結婚,在涂山(今安徽省蚌埠市西郊)遇到一個名叫女嬌的姑娘,兩人相互十分愛慕,便成了親。

大禹

禹新婚僅僅四天,還來不及照顧妻子,便為了治水,到處奔波,三次經過自己的家門,都沒有進去。第一次經過家門時,聽到他的妻子因分娩而在呻吟,還有嬰兒的哇哇的哭聲。助手勸他進去看看,他怕耽誤治水,沒有進去。第二次經過家門時,他的兒子正在他妻子的懷中向他招著手,這正是工程緊張的時候,他只是揮手打了下招呼,就走過去了。第三次經過家門時,兒子已長到十多歲了,跑過來使勁把他往家里拉。大禹深情地撫摸著兒子的頭,告訴他,水未治平,沒空回家,又匆忙離開,沒進家門。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被傳為美談,至今仍為人們所傳頌。

當時,黃河中游有一座大山,叫龍門山(在今陜西與山西交界處)。它堵塞了河水的去路,把河水擠得十分狹窄。奔騰東下的河水受到龍門山的阻擋,常常溢出河道,鬧起水災來。禹到了那里,觀察好地形,帶領人們開鑿龍門,把這座大山鑿開了一個大口子。這樣,河水就暢通無阻了。

張儉是遼朝統(tǒng)和十四年(996年)的進士。當時遼朝(契丹人所建)科舉取士的規(guī)模很小,取士的名額也很少,而且主要是為漢人而開設,其目的在于籠絡漢人中的一批有學問的人參政,以鞏固契丹族的統(tǒng)治地位。張儉中進士后,即被調到大同做節(jié)度使的幕僚。他為人端莊誠實,不尚修飾,生活儉樸,學識廣博,很受主人器重。

一次,遼圣宗耶律隆緒外出巡獵云中(今山西大同),按照慣例,凡是皇帝巡幸所經過的地方,地方官都有所奉獻。云中節(jié)度使拜見圣宗時說:“臣管轄的境地,沒有什么好的土特產奉獻,只有幕僚張儉堪稱國寶,臣愿意將他貢獻給皇上?!?/p>

遼圣宗是遼代歷史上一個很有名氣的皇帝,他在繼承父業(yè)的基礎上,勇于開拓,大膽改革。此時正需要有用之才,加上前幾天他曾夢見有四個人在他身旁侍立,召見張儉時,見他容貌、舉止都像夢中所見,心中甚喜。及至詢問當今政務時,張儉從容鎮(zhèn)定、滔滔不絕地一口氣講了三十條意見,條條都針砭時弊,極其中肯。圣宗聽得心花怒放,大加贊賞,當即帶他回朝。不久,張儉即升任為同知樞密院事,后又調任武定軍節(jié)度使,移鎮(zhèn)大同。太平六年(1026年),入中京為南院樞密使、左丞相,加封為韓王。

太平十一年,遼圣宗出巡大福河北部,病死于行宮。張儉接受遺詔,輔立太子耶律宗真,是為興宗,因功拜為太師、中書令,并被尊稱為尚父。

張儉在遼朝為官幾十年,位尊權重,但他卻清正廉明,從不謀一己之私利。家中生活異常儉樸,平常穿的大多是粗綢素帛制作的衣服,吃的是粗茶淡飯,每月剩余的俸銀都用來周濟親朋故舊。當時的社會風氣崇尚奢侈,一些王公、貴族都是肥馬輕裘,一擲千金,府中廣蓄姬妾,到處是絲竹之聲。為了抵制這種奢侈之風,以儉養(yǎng)德,每當寒冬來臨時,張儉的身上總是穿一件破舊的衣袍。

遼興宗雖屬契丹族,卻是一個受中原文化影響很深的皇帝。他不僅能詩善畫,也很能善待老臣。每次見到張儉時,見他穿的總是一件破舊的衣袍,心中既感到詫異,也有些憐惜。

一天,張儉來到便殿草擬詔諭,穿著依舊。這位年輕皇帝童心大起,便秘密指使身旁的內侍,趁他不注意時,用火夾子將那件破袍上燒了個小洞作為記號。誰知以后不知多少天了,張儉穿的依然是這件破舊的衣袍。興宗在罷朝之后,特地將他留下,指著那件破袍問:“愛卿為什么身上老是穿這件破袍?”

其實,袍上被內侍燒了一個小洞,張儉完全知道,皇帝今天垂詢的憐惜之情,他也領悟得到。為了開導皇上,盡快制止朝中盛行的奢侈之風,張儉重重地叩著頭,用極其誠摯的語氣說:“臣穿這件衣袍,已經三十年了!”

熟悉皇帝習性的張儉最清楚不過,自己說這話的深意,生性聰明的皇帝一定能領悟得到。果然,此言一出,皇上的眼睛里就浮起了笑意。而后,笑意慢慢消失,換上一臉凝重的神色。

退朝后,皇帝下了兩道手詔:一道是命令全國官民都要崇尚儉樸,反對奢侈。一道是命令中書令張儉立刻進宮,到皇室去領取衣帛和財物。詔旨還特別加了一句:可以隨意領取,不受數目限制。

張儉在府中接到詔旨,為皇帝的虛心納諫、從善如流以及憐惜老臣的君恩圣德感動得老淚縱橫。叩頭謝恩之后,隨著內侍進宮來到皇室?guī)旆?,隨意領取了三端布帛,便返回府衙,以表示他對皇上施恩的尊重。張儉的這種甘受清貧的美德,再一次為時人所傳頌。

重熙十五年(1046年),年已八旬的張儉退休在家。這一年,適逢宋朝使臣送來書信,信中有一些言辭有失禮儀,朝中一些大臣都主張派重兵逼近宋境,興宗也準備御駕親征。臨行前夕,皇上駕臨張儉的家中,征求和聽取他對此行的看法。

皇上親臨臣下府中,是對一個臣子的無上殊榮。掌管御膳的官吏先期來到,為皇上供設食品,卻遭到他的拒絕?;噬像{臨后,先聽取張儉對征宋的意見,誰知這位老臣卻反對這一行動。他跪在地上說:“用兵乃是兇事,不到萬不得已不能進行。方今天下承平已久,極愿安享太平,如果因一些失禮的言辭而斷然發(fā)動戰(zhàn)爭,不論勝負都是勞民傷財之舉?!?/p>

聰明的興宗皇帝聽了恍然大悟,忙虛心求教:“依老卿之見,究竟如何處理這件失禮之事呢?”“依臣之見,只需派一個使臣去宋進行責問即可!”

君臣二人對征宋之舉很快取得了共識。商談良久,興宗已感腹中饑餓,張家當即擺開桌椅,奉上幾碗清淡的蔬菜和干飯。對久吃肉食已覺油膩的皇帝,這一餐粗茶淡飯吃得津津有昧,興盡而歸。反是御膳房官吏因皇上未用御膳而深怕受責,在府外捏著一把汗,及至聽說皇上對張家的飯食吃得很滿意,才大放寬心。

此后,興宗接連幾次來張儉家吃飯,并不時把帶來的御用飲食、用具和其他物品全部賜給張儉。

重熙二十二年(1053年),張儉無疾而終,享年九十一歲。死后,遵從張儉的遺囑,喪事從簡,安葬于他的家鄉(xiāng)河北宛平縣。

儉以養(yǎng)德,張儉一生儉樸,歷仕遼圣宗、興宗兩朝,被世人稱為賢相。既能勤勞,又能節(jié)儉,并且多少年如一日地推行德政和教導人民,都是當政者應該遵行的準則。

玩人喪德,玩物喪志

德盛不狎侮。狎侮君子,罔以盡人心;狎侮小人,罔以盡其力。不役耳目:百度惟貞。玩人喪德,玩物喪志。志以道寧,言以道接。

德盛的人不輕易侮慢。輕易侮慢官員,就不可以使人盡心;輕易侮慢百姓,就不可以使人盡力。不被歌舞女色所役使,百事的處理就會適當。戲弄人就喪德,戲弄物就喪志。自己的意志,要依靠道來安定;別人的言論,要依靠道來接受。

按“鍵盤左鍵←”返回上一章   按“鍵盤右鍵→”進入下一章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