謙受益,滿招損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余不足觀也已。
——論語·泰伯
孔子說:“即使一個人具有周公那樣完美的才能,只要驕傲而慳吝,其余的才能也就不值得一看。”
有人總覺得自己有才干,狂一點兒,傲一點兒,對人不好一點兒,都是細枝末節(jié)的小事。古人不是說過嗎?大丈夫成大事不拘小節(jié),我既然有才,肯定能成大事,跟那些謙虛謹慎的人,理所應當有所區(qū)別,不然怎么能體現(xiàn)我與眾不同呢?你們跟隨我,或者是想重用我,就得忍受我的脾氣,遷就我,誰讓我有本事呢?
孔子的看法跟這種人的恰恰相反??鬃诱f,你再有才能,再完美,只要自己驕傲,對別人吝嗇,也不值得一看。有才能,卻驕傲,不足??;有才能,卻吝嗇,也不足取。
項羽
當年項羽武藝何等了得,卻“驕且吝”,要給部下封官了,官印拿在手里,左摸右摸,都快把棱角摸禿了,還舍不得給部下。難怪打不過劉邦——人才都跑劉邦那里去了。為什么?劉邦大方!韓信要做“假齊王”,劉邦說:大丈夫干嗎做假王,要做就做真的!封韓信為真齊王。當然,劉邦的大方也是別人提醒的,不過劉邦知錯就改,說明他不那么驕傲。所以,楚漢相爭,最后是劉邦的“漢”勝利了。
曾子曾經(jīng)說過:“自己才能高,卻向沒有才能的人請教;自己學識豐富,卻向學識不多的人請教。有才能,卻像沒有才能的樣子;學識很充實,卻像學識空虛的樣子。別人觸犯自己,自己并不與之對抗。從前我的一位朋友就這樣做了?!闭^“滿招損,謙受益”,做個謙虛的人,對自己來說,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
三國人物當中,曹操最強的對手是劉備。從個人能力上來觀察,劉備確實是沒有多大能耐,曹操參戰(zhàn)的獲勝率為八成,而劉備只有兩成,可以說是敗多勝少。結果曹操順利地擴充勢力,而劉備卻時沉時浮,舉兵二十年后仍無建樹。為什么最終劉備能成為曹操最強的對手與之抗衡多年呢?
根本原因在于劉備擁有一種彌補個人能力不足的秘密武器——謙德。劉備聘請諸葛亮為軍師時,不惜三次親自到諸葛亮的茅屋去請他。當時兩個人地位相差懸殊,劉備雖然在爭霸的過程中不太順利,但是也頗有名望。劉備竟然會特地三次造訪孔明,以崇敬的態(tài)度請求孔明做他的軍師,及至在孔明應允之后,又馬上將全部作戰(zhàn)計劃等國家大事都委任于他。這實在是最徹底的謙虛態(tài)度以及深切的信賴。
劉備不僅對孔明一人如此,對其他部下也是同樣。當趙云從敵人重圍中冒著性命救出太子阿斗之后,劉備不是像常人那樣欣喜若狂,而是生氣地將阿斗扔到地下,感嘆地說:“幾乎因為你折損了一員大將?!边@種舉動,又怎能不使部下感動而誓死效忠呢?
劉禪
臨終前劉備曾經(jīng)留給幼主劉禪一封遺書來訓誡他,其中有“唯賢唯德,能服于人”兩名句?!百t”指聰明,“德”指仁德,德可謂人之所以為人的魅力所在。如果在位者缺少賢德,便無法推動臣下。劉備又說:“你的父親是一個缺乏賢德的人,你千萬不要像我一樣?!眲湔J為自己沒有德,實際上是他的自謙。
到了晚年劉備終于建立了自己的勢力范圍,這種成就與其說是劉備自己的才智所獲致的,不如說是來自部下們的奮斗更恰當。像孔明、關羽、張飛、趙云等人甚至可以為了劉備赴湯蹈火而在所不辭。他們之所以這樣的忠心耿耿。完全是因為劉備所具有的優(yōu)秀品質。尤其是謙德。
上面說的是劉備謙虛受益的故事,下面我們來看看,關羽是如何因驕傲害死自己的。
公元219年秋天,一代名將關羽率軍攻魏,并用大水淹沒了魏將于禁、龐德的7000人馬,乘勝進攻曹仁把守的樊城。當曹操聞報后大驚失色,幾欲遷離許都以避其鋒芒。一時間,關羽聲振華夏。
關羽有個很大的缺點就是驕傲自大。當時關羽的駐軍大本營荊州位于魏、蜀、吳三國之間,是南北交通咽喉之地。赤壁大戰(zhàn)后,曹操、劉備、孫權各自占有荊州的一部分,其中劉備占有荊州的大部分,孫權出于聯(lián)合劉備共同抗擊曹操的軍事需要,還把南部借給了劉備。因此,荊州實際上是在劉備控制之下。
劉備入川后,荊州交由大將關羽鎮(zhèn)守。關羽性情自傲,看不起東吳,時時出言貶低對方。當東吳孫權派人向關羽之女為其子說親時,關羽竟說“虎女豈配犬子”,大大地激怒了孫權,導致了吳蜀聯(lián)盟的破裂,為自己埋下了隱患。后來東吳圖謀荊州,守將呂蒙為了麻痹關羽,故意借治病為名退回京都建業(yè),讓一個名不見經(jīng)傳的年輕人陸遜接替自己。陸遜文武雙全,到任后立即派使者帶著他的親筆信和一份厚禮去見關羽。
陸遜在信中對關羽大加吹捧,對自己百倍貶損,并再三致意關羽多加關照,蜀、吳兩家永世和好。關羽讀罷書信認為陸遜不過是個乳臭未干的書呆子,收下禮品,放聲大笑,隨后下令,把防范東吳的軍隊全部征調到樊城前線去了。
關羽
關羽的驕傲自大,對外不但看不起對手,對內(nèi)更是不把同僚放在眼里。名將馬超來降,劉備封其為平西將軍,遠在荊州的關羽大為不滿,特地給諸葛亮去信,責問說:“馬超能比得上誰?”老將黃忠被封為后將軍,關羽又當眾宣稱:“大丈夫終不與老兵同列!”他目空一切,盛氣凌人,其他的人就更不在他眼里,一些受過他蔑視侮辱的將領對他既怕又恨。
這一切都為其埋下了失敗的禍根。果然,當關羽收取樊城、勝利在望時,忽然得報孫權偷襲自己的后方,并且攻取了公安、江陵等地,關羽慌忙撤軍,企圖回師江陵。但呂蒙老奸巨猾,他攻占公安、江陵等地后,對蜀軍家屬加倍關照。蜀軍將士得知家屬平安,一個個離關羽而去,投降了東吳。關羽回天乏力,敗走麥城,被呂蒙設計斬殺。荊州從此落入東吳手中。
關羽多有才能啊,正如戲文里唱的“漢壽亭侯,青龍偃月神鬼皆愁,白馬坡前誅文丑,在古城曾斬過老蔡陽的頭”,當之無愧的一代名將,只因驕傲自大、輕視敵手而導致兵敗、地失、身亡,一世英明付之流水,其教訓何等慘痛!我們應該牢牢記住,借以警示自身。
謙虛是我們的傳統(tǒng)美德,是我們文化的象征,你表現(xiàn)謙虛的時候,不僅是體現(xiàn)了自身的高素質,也展示了國人的內(nèi)涵。
謙受益,滿招損。勿以己之長而比人之短,勿以己之短而妒人之能。須知五岳之外,別有他山之尊。我們應該保持謙虛謹慎、戒驕戒躁的學習態(tài)度,只有這樣,人生之旅才能受益無窮。
敏言慎行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不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敏于事而慎于言。
——論語·學而
孔子說:“君子,飲食不求飽足,居住不要求舒適,對工作勤勞敏捷,說話卻小心謹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這樣可以說是好學了。”
在論語里,有許多關于說話的論述。無論在什么時候,我們都要認真對待說話這件事。一個人善于言辭,口才好,就能把自己的工作生活安排得有趣而且愉快,不僅使自己快樂,也使他人快樂。擁有良好的口才,就會贏得令他人羨慕的機遇,就會受到上司的賞識、同事的尊敬、下屬的愛戴、客戶的信賴。
孔子十分重視說話。他說:“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意思是:侍奉君子常犯的過失有三種:不該說話的時候而說話,這叫急躁;該說話而不說,這叫隱瞞;不看臉色、情況而說話,這叫盲目。這句話指出了說話的三種過失,我們要盡量避免。
論語·子路第十三記載:
定公問:“一句話便可以振興國家,有這樣的事嗎?”
孔子回答說:“不可以這樣去期待語言呀。人們常說,做國君艱難,做臣下也不容易。如果知道做國君的艱難,不是這一句話就可以振興國家嗎?”定公又問:“一句話可以喪失國家,有這種說法嗎?”孔子回答說:“不可以這樣去期待語言呀。人們常說,我做國君并不快樂,只是沒人敢違抗我的講話罷了。如果講得好,沒人敢違抗,那不是很好嗎?如果講得不好,也沒人敢違抗,那不就是一句話便可以喪失國家嗎?”
一言可以興邦,一言可以喪邦,這就是語言的力量,語言的威力,不能不謹慎對待。所以孔子提倡:“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這是說,君子常常想要嘴笨但處事精明。為什么呢?因為,你說了話做不做得到呢?而且,你一說話,別人就知道你的水平修養(yǎng)的高低,知道了你的真實想法,所以言語不可以不謹慎。
毛主席給自己的兩個女兒取名,一個叫李敏,一個叫李訥。敏、訥兩個名字就出自“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這句格言,選取這兩個字做名字,顯然寄托著毛主席的一種希望,說話謹慎,處事精敏。
世界上最沒有用的人就是只會說大話的人,而且這種人還是最令人討厭的。老百姓用一句形象的話來諷刺這種人:馬吃石灰———張白嘴。一嘴石灰的馬看似過得不錯,但實際上慘得很,沒得什么實惠——連自己的肚子都混不圓。嘴上光彩有什么意義呢?實際上,那些只會神吹、只會講大話的人比吃石灰的馬更慘、更討厭,這樣的人不僅耽誤自己,而且也危害事業(yè)。
世界上最危險的人也是那些喜歡說話的人。俗話說“言多必失”,人不可能每句話都講得很高明、很周到,十句話九句都講得好,最后一句講岔了,就可能結怨生事,輕則招人厭惡,得罪人,重則帶來罪名,丟飯碗、丟性命。這里,固然也有講話的人講得不對的,但更多的是這些話揭露了真相,戳了人家的痛處。封建社會里,每個朝代都有“言官”、“諫官”,但那些敢提意見的,又有幾個討了好的!早在兩千多年前,韓非就做了一篇說難,專門論述出主意提意見無論如何不容易做好。韓非自己,就因為把那些國君用來整人、對付人的陰險的帝王術講出來了,揭示了不傳之密,暴露了才干,才被人毒死!這樣的教訓積累得多了,干脆有人傳下做官六字真言:“多磕頭,少說話?!?/p>
在現(xiàn)代,出主意提意見又何嘗是件容易事,你從正面提建議,別人說你表現(xiàn)自己,怕你超過他;你從反面提意見,那更是直接結怨樹敵,自己損害自己。所以,聰明人總是少說話,少用嘴,多用耳,多用心,慎言多思。
民無德而稱焉
齊景公有馬千駟,死之日,民無德而稱焉。伯夷叔齊餓死于首陽之下,民到于今稱之。其斯之謂與?
——論語·季氏
齊景公有馬四千匹,死的時候,百姓們覺得他沒有什么德行可以稱頌。伯夷、叔齊餓死在首陽山下,百姓們到現(xiàn)在還在稱頌他們。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吧?
有的人死了,輕于鴻毛;有的人死了,重于泰山。貪官死了留下的一堆財寶就是糞土,廉潔的人去了,清清白白卻被人長久地紀念。
孔繁森在進藏以后,原定由他擔任日喀則地委宣傳部副部長。當?shù)攸h委考慮到他年輕能干,征求本人的意見后,派他到海拔更高的崗巴縣任縣委副書記。在崗巴工作的3年間,他跑遍了全縣的鄉(xiāng)村、牧區(qū),訪貧問苦,和當?shù)厝罕娨黄鹗崭?、打場、干農(nóng)活、修水利。1981年,孔繁森奉命調回山東。
孔繁森
孔繁森在母親年邁、3個孩子尚未成年、妻子體弱多病的情況下,仍然克服困難,再次帶隊進藏,任拉薩市副市長,分管文教、衛(wèi)生和民政工作。為了發(fā)展當?shù)亟逃聵I(yè),他跑遍了全市8個區(qū)縣所有公辦學校和一半以上的鄉(xiāng)、村辦小學,拉薩的適齡兒童入學率從45%提高到80%。全市56個敬老院和養(yǎng)老院,他走訪過48個,給孤寡老人送去了黨和政府的溫暖。因西藏偏遠地區(qū)醫(yī)療衛(wèi)生條件較差,他每次下鄉(xiāng)時都特地帶一個醫(yī)療箱,買上數(shù)百元的常用藥,送給急需的農(nóng)牧民。一個醫(yī)藥箱雖然解決不了所有問題,但對接受治療的患者來說,卻往往是性命攸關。
1988年,孔繁森第二次調藏工作,到任僅四個月的時間,就跑遍了全市8個縣區(qū)所有的公辦學校和一半以上的村辦小學,為發(fā)展少數(shù)民族的教育事業(yè)奔波操勞。
孔繁森對于分管的衛(wèi)生和民政工作也同樣投入,為了結束尼木縣續(xù)邁等三個鄉(xiāng)群眾易患大骨節(jié)病的歷史,他幾次爬到海拔近5000米的山頂水源處采集水樣,幫助群眾解決飲水問題。
1992年年底,孔繁森第二次調藏工作期滿,西藏自治區(qū)黨委決定任命他為阿里地委書記,這一任命意味著孔繁森將繼續(xù)留在西藏工作,面對人生之路的又一次重大選擇,他毫不猶豫地服從了黨的決定,人民的需要。阿里地處西藏自治區(qū)的西北部,平均海拔4500米,被稱為“世界屋脊的屋脊”。阿里的面積相當于兩個山東省,而人口僅有六萬,地廣人稀,這里長年氣溫零攝氏度以下,最低溫度達零下四十多攝氏度,每年7至8級大風占140天以上,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艱苦的生活條件使許多人都望而卻步。
1993年,孔繁森進藏工作期滿,但他繼續(xù)留在西藏,擔任了阿里地委書記。為了摸清實際情況,他深入調查研究,求計問策,尋找?guī)ьI群眾脫貧致富的路子。不到兩年的時間,他跑遍了全地區(qū)106個鄉(xiāng)中的98個。阿里是西藏最偏僻和平均海拔最高的地區(qū),外出時常常一天也看不到一個人影。他們餓了就吃口風干的牛羊肉,渴了就喝口山上流下來的雪水。旅途中雖然艱苦,孔繁森卻充滿樂觀,并風趣地對隨行人員說:“快嘗嘗,這是上等的礦泉水,高原沒有污染,等我們開發(fā)出來了,讓外國人花美元來買!”
在孔繁森的勤奮工作下,阿里經(jīng)濟有了較快的發(fā)展。1994年,全地區(qū)國民生產(chǎn)總值超過18億元,比上年增長375%;國民收入超過11億元,比上年增長67%。他為了制定把阿里地區(qū)的經(jīng)濟帶上新臺階的規(guī)劃,準備在最有潛力的邊貿(mào)、旅游等方面下功夫。為此,他帶領有關部門,親自到新疆塔城進行邊貿(mào)考察。1994年11月29日,完成任務返回阿里途中,不幸發(fā)生車禍以身殉職,時年50歲。他犧牲后,受到全國上下的高度評價,不少中央領導為此題字緬懷,很多老百姓自發(fā)地祭祀他。
相傳,漢字是神傳給人的,它不僅僅是一種語言的工具,從構成的角度來看,它也不僅僅是象形,它其實有很深的道德內(nèi)涵,漢字本身的結構里已經(jīng)包含了什么是“道”與“德”,什么是“對”與“錯”在里邊了。舉例說:道德這個“德”字,就代表著古代中國人對傳統(tǒng)道德的理解。
孔繁森就是個有“德”的人,他用實際行動去幫助人民,愛護人民,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體恤群眾,所以人們也擁戴他、尊敬他!
海納百川,無欲則剛
子曰:“吾未見剛者?!被驅υ唬骸吧陾??!弊釉唬骸皸栆灿傻脛??”
——論語·公冶長
孔子感慨地說:“我沒有見過剛強的人?!庇腥嘶卮鹫f:“申棖就是這樣的人?!笨鬃诱f:“申棖貪欲太多,怎么可能剛強呢?”
林則徐有一副對聯(lián):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有容乃大,出自尚書。無欲則剛,出自論語。
孔子說“無欲則剛”,此言不虛。如果我們在某一方面有欲望,那這種欲望就有可能被別人所利用。如果貪色,有求之人就可能誘之以色;如果愛財,別有用心之人就會誘之以財;你喜歡什么,他就給你什么。當看到魚兒因貪吃而上鉤,我們會笑魚兒太癡。但假如我們不能抑制自己的欲望,我們同那些魚兒其實也沒有什么兩樣。
清朝乾隆年間大貪官和坤,官至大學士,想當初招權納賄,聲勢顯赫,后受參劾,被賜死后,衣帶中還留有一首七絕詩:“五十年前幻夢真,今朝撒手撇紅塵。他時睢口安瀾日,記取懷才誤自身?!焙屠さ呐R終“絕唱”是一種遲到的醒悟,對國家和自己都于事無補。
被人們稱為“三光書記”的一位貪官,在擔任一個縣的縣委書記期間,“把官位賣光,把財政撥款撈光,把看中的女人搞光”,那不是無盡的貪欲是什么呢?人不可能一點欲望都沒有,像個木頭人,但是不能有過分的欲望——貪欲。沒有貪欲,就可以做到“軟硬不吃”,堅持自己做人的原則,至大至剛。而一旦有了貪欲,不是“吃人家的嘴短,拿人家的手短”,就是“英雄難過美人關”,哪里還算什么剛毅的男子漢呢?
孔子認為貪欲太過強烈的人不免為私利屈己,所以絕做不到剛。不過,歷史上,也有許多人做到了剛強。東漢時的董宣就是一位。
當時董宣任洛陽令。東漢光武帝的姐姐湖陽公主有一奴仆殺了人,在湖陽公主包庇下逍遙法外。
董宣一次攔住公主車駕,命奴仆下車,就地正法。公主便向光武帝申訴。光武帝大怒,召董宣,要用竹板將他打死。董宣說:“陛下今日縱容惡奴殺好人,又如何治理天下?我不需竹板打,請讓我自殺。”說完,頭撞柱子,血流滿面。
光武帝連忙叫宦官拉住他,讓他向公主叩頭謝罪。董宣堅持不叩,光武帝就叫宦官強按他的頭,董宣兩手撐地,就是不低頭。光武帝實在沒辦法,只好作罷。董宣由此得了個“強項今”的美稱。以虎門銷煙聞名中外的清朝封疆大吏林則徐,便深諳“無欲行自剛”的道理。他以“無欲則剛”為座右銘,歷官40年,在權力、金錢、美色面前做到了潔身自好。他教育兩個兒子“切勿仰仗乃父的勢力”,實則也是本人處世的準則。他在自定分析家產(chǎn)書中說,“田地家產(chǎn)折價三百銀有零”、“況目下均無現(xiàn)銀可分”,其廉潔之狀可見一斑。他終其一生,從未沾染擁姬納妾之俗,在高官重臣之中恐怕也是少見的。
像林則徐、董宣這樣的人,都可說是“剛”。人類的一切煩惱都源于貪欲,因為貪欲是無限的,而能得到滿足的貪欲是有限的,所以我們一生煩惱不斷。他們之所以能做到“剛”,是因為他們心里沒有那么多的貪欲,或者說能克制自己的貪欲。例如說董宣,對方即使是公主,我不求官,我不求財,我只求法律公道,我憑什么怕你??!做人不能沒有這種“剛”,否則,就是軟骨頭,就不能立于世上。
做官經(jīng)商,都要克制自己的欲望。經(jīng)商就怕一開始就在心中膨脹出一個很大的貪欲,這會使人變得浮躁,而不會腳踏實地賺錢,或者說因為貪欲,而不遵守自己經(jīng)商的原則,總想著一口氣吃個胖子。企業(yè)家是不能缺乏實干精神的,任何的怠惰都可能導致經(jīng)濟上的損失。沒有天生的百萬富豪,要想開創(chuàng)一番大事業(yè),就必須親力親為,戒貪戒躁,從最基本的做起,經(jīng)受最艱苦環(huán)境的考驗。只有這樣,你才能經(jīng)壘土之末,成千尺高臺。
有的人,就是抓住了人性中的貪欲做文章,使得一些企業(yè)家貪小便宜吃大虧,上當、上鉤,深陷泥潭而不能自拔。這樣的企業(yè)家,已經(jīng)失去了“剛”的勇氣,“剛”的憑借,只能任由別人,以蠅頭小利牽著鼻子走。
每個人為政、經(jīng)商、求學、生活都有自己的原則。只有克制自己無限膨脹的貪欲,才能做到堅守原則,才能做到“剛”,才能得到最好的結果,最終刁能成就事業(yè)。我們所應擁有的“剛”,是在大是大非上堅持真理、堅持原則日習“剛”,而不是不分青紅皂白,不管具體對象,都一概犟脾氣,一概固執(zhí)己見,一概認死理、不退讓。
生活中,與人相處,原則問題,當然應該剛硬堅持,寸步不讓,但非原則問題,大可不必“一根筋”、犟到底,也不能“得理不饒人”。這樣做,除了把人際關系搞僵,讓本可換個方式解決的問題走入死胡同,又有什么好處呢?
好剛,沒錯,但還要好學,知道什么情況下應該“剛”,什么情況下則需要“柔”,需要靈活。性格剛強的人,要注意避免自以為是,剛愎自用,驕傲粗暴,固執(zhí)己見。只有剛柔相濟,才能獲得人生的成功。
君子有三戒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論語·季氏
孔子說:“君子有三件事應該警戒自己:年輕時,血氣未定,應在迷戀女色方面警戒自己;壯年時,血氣正旺,應在爭強好斗方面警戒自己;年老時,血氣已衰,應在貪求名利方面警戒自己。
孔子一生中備受冷遇,歷經(jīng)劫難。但他卻長壽,活到73歲。在古代,人類受醫(yī)藥諸方面的限制,無法戰(zhàn)勝疾病,再加上物質條件落后,故“人生七十古來稀”,那么,孔子是怎樣在逆境中得享古稀之齡的呢?
孔子非常注意心理上的健康,他說君子有三戒——少年戒色、中年戒斗、老年戒貪。在孔子看來,少年正是生機勃勃的時候,一切剛剛開始,離成熟還需要一段時間。外表雖然已經(jīng)像個大人,但肢體骨骼還未真正長成,血氣輕浮,不夠牢固,此時正要注意加強營養(yǎng)、鞏固身體。然而這個時候的青年由于自制能力較差,意氣用事,做事全憑沖動,因而容易受到外在的誘惑而傷害自己。
時下逐年上升的青少年犯罪率,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現(xiàn)代社會在為他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方便的同時,也制造了太多的誘惑,如各種仿真的游戲玩具、隨處可見的三級網(wǎng)站、賭博娛樂、色情加暴力的影視轟炸。這些即便是成年人都難以抵擋,更何況自控能力還比較弱的青少年了!
青年戒色,不僅僅是說“不要因為禁不住色誘而犯罪”,也有“節(jié)欲”的含義?,F(xiàn)在的青少年生理成熟遠遠早于心理成熟,很多人都有不得為之的事情,或者說難以把握的事情,令他們無法理智地思考和控制,而且,越是父母應該監(jiān)督的事,還越背著父母——父母知道了,肯定完蛋了。這樣,就更缺乏有人勸阻。古時“醫(yī)圣”孫思邈就曾經(jīng)說過:少時縱欲雖取得一時快意,但因為精髓竭絕,終會成短命鬼。
孫思邈石像
事實也證明,這些告誡與現(xiàn)代醫(yī)學的觀點基本相同,并非危言聳聽。人在少年時期,身體正處于迅速生長發(fā)育的階段且剛剛具備生殖能力,此時肌體中的各個系統(tǒng)尚未完全發(fā)育成熟,并缺乏自控能力。在此時期過早地介入性生活,非但不利于身體的生長發(fā)育,而且對一生的健康都會產(chǎn)生嚴重的影響。
據(jù)史料記載,明朝皇帝朱載因少時縱情施欲,36歲就死了。清代皇帝同治,年紀輕輕之時就對眾多宮室貴嬪感到不滿足,竟微服私下與妓女行樂,也過早去世了。男女之間如果過分地貪欲,很多人只到三四十歲,身體就毀掉了。有許多中老年人的病,就因為少年時的不知自控,沒有“戒之在色”而種下病因。所以,少時縱欲不僅有悖于養(yǎng)生法則,亦悖于房中之主旨,無疑是應該戒絕的。
孔子認為,人在中年時要戒斗,就是不要逞強好勝、好勇斗狠。人到中年,身強體健,精力充沛,總想著大有作為,大干一場,及早建立一番功業(yè)。但是孔子告誡中年人,身體好固然可以想著去建功立業(yè),但不要一味地好勇斗狠。這話很有深意。人在身體健壯的時候,通常對自己都很有信心,遇到不順的事情不情愿低頭,往往容易與人爭執(zhí),甚至因小失大,更有甚者送了性命。
人在中年時代對錢財?shù)男枰亲疃嗟?,同時,人在中年時代的精力和智力也是最充沛的,因此爭斗最激烈,也最容易出問題。千萬別“不蒸饅頭爭口氣”,所以孔子讓中年人戒“斗”。
人進入老年時期,開始氣血兩虧,身體不濟,死亡的臨近使他們對生命充滿依戀。在這種內(nèi)心恐慌的促使下,往往會拼命地試圖抓住所能擁有的一切。對生命的貪戀造成了行為上的南轅北轍——精力和體力都被這種貪戀消耗掉,更快地走向死亡的不歸路。所以孔子講老人要戒貪。許多大半生都很成功的老人晚節(jié)不保,原因就在于此。
有的老人貪錢,而有的老人貪的是權。晚清的李寶嘉寫了一本小說官場現(xiàn)形記,其中描寫一個做官的人做上了癮,臨死時躺在家里床上,已經(jīng)進入了彌留狀態(tài),這時他的心里只有一個意念:還做官,還要過官癮。于是兩個副官站在房門口,拿出舊名,一個副官念道:“某某大員駕到?!绷硪粋€副官念道:“老爺欠安,擋駕!”
的確有許多像官場現(xiàn)形記中描寫的這一類官迷。離了官位,就活不下去了。在位的時候,下屬前呼后擁,百般奉迎,自己威風凜凜,生龍活虎,退休下來以后“人走茶涼”,門前冷落車馬稀,大家也不再把他高看一等,在家就閑得發(fā)愁、發(fā)煩、發(fā)慌,甚至因此憋出了病,憋沒了命。
還有些人,已經(jīng)很有錢了,卻還是拼了老命去賺更多的錢。別人想不通,問他為什么這么“要錢不要命”,他回答:“正因為年紀大了才拼命賺錢,如果再不賺,就沒多少機會了,我要給兒孫留夠一千萬?!?/p>
這些老年人,不管是貪錢、貪權、貪名……都是太過看重自己曾經(jīng)、或者已經(jīng)得到的東西。舍不掉,放不下,忘不了,不懂得“知足常樂”的道理??戳诉@些人的表現(xiàn),越發(fā)覺得“老年戒貪”的修養(yǎng)太重要了,豈止是為名為利而已。人生能把這些道理看得開,自己能夠體會得到,就蠻舒服,否則到了晚景,辛苦一生,卻連自己的后事都沒安排好,也太痛苦了。
孔子講的三戒如同人生三個關隘,闖過去便是踏平坎坷成大道,闖不過去便是拿到了一張不合格的人生答卷,輕則半生虛度,重則一生荒廢。無論人處于什么階段,這“三戒”的內(nèi)容都應當牢記心中,以“禮”約束,用“理”的韁繩去約束情感和欲望的野馬,達到中和調適,便能順利走過人生的關口。
道聽途說
子曰:“道聽而途說,德之棄也?!?/p>
——論語·陽貨
孔子說:“在路上聽到傳言就四處傳播,這是有德行的人應該拋棄的。”
一個傳聞,入乎耳,出乎口,不經(jīng)過考證和內(nèi)心思考就說出去,實在是輕率,不負責任?,F(xiàn)實中,真正明智的人是不會相信它的,而真正有道德的人,也不會去為之煽風點火的。但不幸的是,在現(xiàn)實中流言蜚語卻總是具有非同尋常的殺傷力。
戰(zhàn)國策中有一個“三人成虎”的故事。
戰(zhàn)國時,魏國有一叫龐蔥的重臣。有一年,他奉命陪世子到趙國都城邯鄲做人質。出發(fā)前,龐蔥對魏王說:“大王,如果有人告訴您,街市上有一只虎,您相信嗎?”老虎招搖過市,魏王當然不信,便回答:“怎么可能有這種事?寡人不信!”龐蔥又說:“如果又有一個人告訴您,街市上果然有一只虎,那大王信嗎?”魏王想了想,說:“嗯,這就值得考慮了!”“如果再有一個人說同樣的話呢?”“嗯,如果三人都這么說,那應該是真的?!甭犕晡和醯幕卮穑嬍[說出了說此話的真意,他說:“事實上,街上并沒有老虎,只是以訛傳訛而已,大王何以信之呢?是因為說的人多了?,F(xiàn)在我與世子,背井離鄉(xiāng),去遠在千里之外的趙國當人質,我們在那里的情況大王無法準確了解到,說不定會有人傳出‘市有一虎’般的謠言,大王難道要相信嗎?所以為了保證世子將來能順利回國繼承大統(tǒng),請大王先請三個人傳言大眾,說我只是離開了都城,并不是去邯鄲。”魏王不以為然。龐蔥陪世子去趙國做人質后不久,便有人暗中中傷龐蔥,說他企圖擁立世子,懷有貳心,圖謀不軌。說的人多了,魏王居然信以為真,命世子歸國,而龐蔥也不再被重用。
龐蔥事先已給魏王打了“預防針”,也難逃“眾口鑠金”的命運,可見流言的破壞力之大。
戰(zhàn)國策中還有一個類似的故事:孔子的弟子曾參,以孝聞名。他住在費邑時,有一個同名同姓者殺了人,有人誤以為是曾參所為,議論紛紛,謠言很快傳到曾母那里。
當時曾母正在織布,便停杼正色道:“我兒不會做那種事!”不久又有人來說:“曾參殺人了!”曾母依然鎮(zhèn)定如故,不予理睬。后來又有人來說同樣的話。這時曾母終于不安起來,急忙開始收拾東西,準備逃走。
大眾都有“從眾心理”,覺得大家都在傳說某事,那這事看來假不了,無風不起浪嘛。正是因為這種心理,流言傳得特別快,真是“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
道聽途說的事情,絕大部分的真實性都應該大打折扣,相信這一點是沒人懷疑的。但偏偏還是有很多人喜歡傳播這種小道消息,搖鼓唇舌,飛短流長,看著鬧得滿城風雨,心里就有一種莫名的興奮。這種人的心理行為,起碼在此時是很卑劣的。聽信流言、傳播飛語的害處,輕則歪曲事實,重則軟刀殺人。這種行為,無論是從道德還是從現(xiàn)實中做人來講,都是應當摒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