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 首頁 > 出版圖書 > 兒童教育 >禮記中的智慧名言故事 > 第十二章 生活之道
第十二章 生活之道
作者:劉加臨   |  字?jǐn)?shù):15168  |  更新時間:2015-03-19 11:25:28  |  分類:

兒童教育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交友觀,面對不同的生活境遇,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選擇。古人給我們提出了一些有益的處世之道,如“不窺密,不旁狎,不道舊故,不戲色”、“觀其舞,知其德;聞其謚,知其行”、“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這些詞句中蘊含的道理能給我們以一定的啟迪。雖然時代在變,但這些基本的生活之道對于今天的我們?nèi)杂兄匾膬r值。

不窺密,不旁狎

不窺密,不旁狎,不道舊故,不戲色。

不窺視人家隱秘之處,不隨便與人親熱,不講別人以前的過失,不要有嬉笑傲慢的神態(tài)。

詩經(jīng)里講了這樣一個故事。有個名叫仲子的男青年愛上了一個姑娘,想偷偷地去她家幽會。姑娘因他們的愛情還沒有得到父母的同意,怕父母知道后會責(zé)罵她,所以要戀人別這樣做。

于是,她唱道:“請求你仲子啊,別爬我家的門樓,不要把我種的杞樹給弄折了。并非我舍不得樹,而是害怕父母說話。仲子,我也在思念你,只是怕父母要罵我啊?!?/p>

姑娘又想起哥哥們知道了這件事也要責(zé)罵她,便接著唱道:“請求你仲子呀,別爬我家的墻,不要把我種的桑樹給弄折了。并非我舍不得樹,而是害怕哥哥說話。仲子,我也在思念你,只是怕哥哥要罵我呀?!?/p>

姑娘還害怕別人知道這件事要風(fēng)言風(fēng)語地議論她,于是再唱道:“請求你仲子呀,別爬我家的后園,不要把我種的檀樹給弄折了。并非我舍不得樹,而是害怕人家說話。仲子,我也在思念你,只是人家風(fēng)言風(fēng)語的議論,也可怕呀?!?/p>

可以想象,故事中的女主人公必定是有過“人言可畏”的人生體驗才說出這番話的。所幸的是,只要年青人不再來找她,她所顧忌的流言蜚語就可以避免,而現(xiàn)實生活中,很多時候你是根本無法避免別人的議論的。

李清照是我國文學(xué)史上一位風(fēng)華絕代的女詞人,所填之詞自成一格,具有很高的成就。這樣一位富有學(xué)識的大家閨秀,本應(yīng)有幸福的生活,可實際上并不是這樣。終其一生,李清照都沒有擺脫流言的糾纏。

李清照

李清照與趙明誠新婚期間,便陷入了流言的漩渦之中。她的父親李格非與當(dāng)時朝廷全力排斥的“元韋右黨人”有牽連,罷職遠(yuǎn)徙。這樣的打擊李清照還可以忍受,最讓她難以承擔(dān)的是,處理此事的是她的公公趙挺之。好事者對此說三道四,令李清照不勝尷尬。她寫了一首詩,送給趙挺之,要求他以“人間父子情”為慮,顧及兒子、兒媳婦和親家的面子,不要再做讓自家人心寒、讓外人笑話的事情。在當(dāng)時,一個新過門的兒媳婦能以如此強硬的口氣給公公上書,是一件十分罕見的事情,這也說明了李清照對名譽是多么珍惜,流言對她造成了多么大的傷害。

之后,李清照過了一段相對平靜的生活。但是,在她的丈夫趙明誠患上重病即將辭世時,流言又起。趙明誠是一個文物鑒賞家,有人拿了一把石壺請他鑒定,沒想到趙明誠剛?cè)ナ?,便有謠言說他直到臨死還將一把珍貴的玉壺托人送給金國。當(dāng)時,宋、金之間正在激烈地交戰(zhàn),這種謠言關(guān)乎重大的氣節(jié)問題,是很嚴(yán)重的。李清照不知如何洗刷,一氣之下,帶上夫妻倆多年來積攢的全部古董,跟隨南奔的宋高宗趙構(gòu)一同逃難。她是想表明,在宋朝最高統(tǒng)治者走投無路的時候我還追隨他,并要將全部古董獻給朝廷,我們怎么會巴結(jié)金國呢?可是,流言的傳播者是不會在乎你做過什么的,李清照此舉也并沒有取得什么好的效果,唯一的結(jié)果是自己身心俱疲,珍貴的文物也喪失大半。

但悲慘的日子并沒有結(jié)束。備感凄涼與孤單的李清照接受了一個叫張汝舟的人的求婚,此舉再次招來士大夫們瘋狂的嘲笑。最可怕的是,張汝舟竟然是一個人面獸心之徒,他所看上的,只是李清照手中那價值不菲的古董。剛剛結(jié)婚,張汝舟便對李清照非打即罵。李清照不堪忍受,便提出了離婚。按照當(dāng)時的社會情況,妻子上告丈夫是不可思議的,即便丈夫真的有罪,妻子也要坐兩年牢。結(jié)果也真的是這樣,離婚成功了,李清照也進了牢房,這時人們對她的嘲笑達到了頂點。

了解了這一切,或許我們就可以明白,李清照晚年的代表作聲聲慢為什么會是那么悲涼了: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fēng)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xì)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了解了李清照一生的遭遇,再讀她的這首充滿感傷的聲聲慢,我們便可知道,流言對她造成了多大的傷害,而詩經(jīng)中所言“人之多言,亦可畏也”又是怎樣的沉痛之語。

然而這根本就不足以讓那些喜歡聽信和散布謠言的人警醒,中國人似乎天生就喜歡把別人的一些隱私作為茶余飯后的談資,不然那個活躍在舊中國二三十年代的著名影星,在銀幕上塑造了各種各樣被侮辱與被損害的婦女形象的天才演員阮玲玉就不會在流言蜚語和強大的社會壓力下選擇自殺了。正如她在遺言中所說:“想了又想,唯有一死了之罷。唉,我一死何足惜,不過,還是怕人言可畏。人言可畏啊!”

可見,人言可畏,可畏到足以殺人了,所以為了別人免受流言之苦,也為了避免自己遭受流言的傷害,在聽到一些關(guān)于別人的流言蜚語時,千萬不要為了滿足自己幸災(zāi)樂禍的心理去添油加醋地傳播,更不要讓自己成為制造謠言的始作俑者。

詩經(jīng)告訴我們,流言蜚語是很可怕的。生活中,人們似乎天生就喜歡聽信和散布謠言,只要有一絲可供茶余飯后作為談資的謠言,便立刻有無數(shù)幫閑者的回應(yīng)。他們不會分辨是非黑白,只是一個勁地添油加醋,似乎不把人整死就誓不罷休。這就是為什么說“人言可畏”的原因。所以,與人交往應(yīng)當(dāng)注意幾件事情,決不能因為你的好奇去追問窺視別人的隱私,更不能隨便議論別人的過失,去揭別人的隱私,去揭別人塵封已久的傷疤。另外,必須誠實平等地與人交往,君子交于心,決不是交于利。

醫(yī)不三世,不服其藥

醫(yī)不三世,不服其藥。

醫(yī)生如果不是三代行醫(yī),病人就不吃他的藥。

趙括從小就學(xué)習(xí)兵法,談?wù)撥娛?,以為天下沒人能抵得過他。他曾與父親趙奢談?wù)撚帽?,趙奢也難不倒他,可是并不說他好。趙括的母親問趙奢這是什么緣故,趙奢說:“用兵打仗是關(guān)乎生死的事,然而他卻把這事說得那么容易。如果趙國不用趙括為將也就罷了,要是一定讓他為將,使趙軍失敗的一定就是他?。 ?/p>

趙括

等到趙括將要起程的時候,他母親上書給趙王說:“趙括不可以讓他做將軍?!壁w王說:“為什么?”回答說:“當(dāng)初我侍奉他父親,那時他是將軍,由他親自捧著飲食侍候吃喝的人數(shù)以十計,被他當(dāng)作朋友看待的數(shù)以百計,大王和王族們賞賜的東西全都分給軍吏和僚屬,接受命令的那天起,就不再過問家事?,F(xiàn)在趙括一下子做了將軍,就面向東接受朝見,軍吏沒有一個敢抬頭看他的,大王賞賜的金帛,都帶回家收藏起來,還天天訪查便宜合適的田地房產(chǎn),可買的就買下來。大王認(rèn)為他哪里像他父親呢?父子二人的心地不同,希望大王不要派他領(lǐng)兵?!壁w王說:“您就把這事放下別管了,我已經(jīng)決定了。”趙括的母親接著說:“您一定要派他領(lǐng)兵,如果他有不稱職的情況,我能不受株連嗎?”趙王答應(yīng)了。

趙括代替廉頗之后,把原有的規(guī)章制度全都改變了,把原來的軍吏也撤換了。秦將白起聽到了這些情況,便調(diào)遣奇兵,假裝敗逃,又去截斷趙軍運糧的道路,把趙軍分割成兩半,趙軍士卒離心。過了四十多天,趙軍饑餓,趙括出動精兵親自與秦軍搏斗,秦軍射死了趙括。趙括軍隊?wèi)?zhàn)敗,幾十萬大軍于是投降了秦軍,秦軍把他們?nèi)炕盥窳恕?/p>

趙國前后損失共四十五萬人。第二年,秦軍就包圍了邯鄲,有一年多,趙國幾乎不能保全,全靠楚國、魏國軍隊來援救,才得以解除邯鄲的包圍。趙王也由于趙括的母親有言在先,終于沒有株連她。

一天,庖丁到文惠君的府上,為其宰殺一頭肉牛。只見他用手按著牛,用肩靠著牛,用腳踩著牛,用膝蓋抵著牛,動作極其熟練自如。他在將屠刀刺入牛身時,那種皮肉與筋骨剝離的聲音,與庖丁運刀時的動作互相配合,顯得那樣和諧一致,美妙動人。他那宰牛時的動作就像踏著商湯時代的樂曲桑林起舞一般,而解牛時所發(fā)出的聲響也與堯樂經(jīng)首十分合拍。

站在一旁的文惠君不覺看呆了,他禁不住高聲贊嘆道:“啊呀,真了不起??!你宰牛的技術(shù)怎么會這么高超呢?”

庖丁見問,趕緊放下屠刀,對文惠君說:“我在剛開始學(xué)宰牛時,因為不了解牛的身體構(gòu)造,眼前所見無非就是一頭龐大的牛。等到我有了三年的宰牛經(jīng)歷以后,我對牛的構(gòu)造就完全了解了。我再看牛時,出現(xiàn)在眼前的就不再是一頭整牛,而是許多可以拆卸下來的零部件了!現(xiàn)在,我只需用心靈去感觸牛,而不必用眼睛去看它。我知道牛的什么地方可以下刀,什么地方不能。我可以嫻熟自如地按照牛的身體構(gòu)造,將刀直接刺入其筋骨相連的空隙之處,利用這些空隙便不會使屠刀受到絲毫損傷。我既然連骨肉相連的部件都不會去硬碰,更何況大的盤結(jié)骨呢?”

文惠君聽得十分入神,認(rèn)為十分有理。

庖丁又接著說道:“一個技術(shù)高明的廚師因為是用刀割肉,一般需要一年換一把刀。而更多的廚工則是用刀去砍骨頭,所以他們一個月就要換一把刀。而我的這把刀已經(jīng)用了十九年了,宰殺過的牛不下千頭,可是刀口還像剛在磨刀石上磨過一樣的鋒利。這是為什么呢?因為牛的骨節(jié)處有空隙,而刀又很薄,我用極薄的刀鋒插入牛骨的間隙,自然顯得游刃有余了,所以我這把用了十九年的刀還像剛磨過的新刀一樣。盡管如此,每當(dāng)我遇到筋骨交錯的地方,也常常感到難以下手,這時就要特別警惕,瞪大眼睛,動作放慢,用力要輕,等到找到了關(guān)鍵部位,一刀下去就能將牛剖開,使其像泥土一樣攤在地上。宰牛完畢,我提著刀站立起來,環(huán)顧四周,不免感到志得意滿,渾身暢快,然后我就將刀擦拭干凈,置于刀鞘之中,以備下次再用?!?/p>

文惠君聽了庖丁的這一席話,連連點頭,似有所悟地說:“好啊,我聽了您的這番金玉良言,還學(xué)到了不少修身養(yǎng)性的道理??!”

世間萬物都有其固有的規(guī)律性,只要你在實踐中做個有心人,不斷摸索,久而久之,熟能生巧,事情就會做得非常漂亮。

學(xué)習(xí)醫(yī)術(shù),不但需要刻苦鉆研知識、學(xué)習(xí)病理,而且需要積累豐富的臨床經(jīng)驗,具有應(yīng)對一切疾病的應(yīng)變能力。實際上,做任何事都是如此,經(jīng)驗的積累對于取得成功是至關(guān)重要的,所以我們在生活中要不斷留心觀察,摸出事情的規(guī)律來,這樣就能像庖丁一樣游刃有余地應(yīng)對一切問題了。

生,于我乎館

夫子曰:“生,于我乎館;死,于我乎殯?!?/p>

孔子說:“活著可以在我家,就是死了也不妨殯在我家?!?/p>

君子是在你最需要的時候幫助你的人,小人則是在關(guān)鍵時刻加害你的人。與君子接近,能使自己獲得機會,得到發(fā)展;與小人接近,則會使是非混淆,黑白顛倒,不但禍害別人,最終會禍害到自己的頭上。

戰(zhàn)國時,趙國宦者令繆賢的門客藺相如受趙王派遣,帶著稀世珍寶和氏璧出使秦國。他憑著智慧與勇氣,完璧歸趙,得到了趙王的賞識,被封為上大夫。

后來,秦王又提出與趙王在澠池相會,想逼迫趙王屈服。藺相如和廉頗將軍力勸趙王出席,并設(shè)巧計,廉頗以勇猛善戰(zhàn)給秦王以兵力上的壓力,藺相如憑三寸不爛之舌和對趙王的一片忠心使趙王免受屈辱,并安全回到了趙國。趙王為了表彰藺相如,就封他為上卿,比廉頗將軍的官位還高。

這下廉頗有些不服氣,他認(rèn)為自己英勇善戰(zhàn),為趙國拼殺于前線,是第一大功臣,而藺相如只憑一張嘴,居然官居自己之上。廉頗很不服氣,就決心要好好羞辱藺相如一番。

廉頗雕像

藺相如聽到這個消息,便處處回避與廉頗見面。到了上朝的日子,就稱病不出。有一次,藺相如有事出門遇到廉頗。廉頗就命令手下用各種辦法堵住藺相如的路,最后藺相如只好命令回府。廉頗就更得意了,到處宣揚這件事。

藺相如的門客們聽說了,紛紛提出要回家,藺相如問為什么,他們說:“我們?yōu)槟鍪拢且驗榫囱瞿莻€真正崇高的君子,可現(xiàn)在您居然對狂妄的廉頗忍氣吞聲,我們可受不了!”藺相如聽了,哈哈一笑,問道:“你們說是秦王厲害還是廉頗將軍厲害呢?我連秦王都不怕,又怎么會怕廉頗呢?秦國現(xiàn)在不敢來侵犯,只是懾于我和廉將軍一文一武保護著趙國,作為趙王的左膀右臂,我又怎能因私人的小小恩怨而不顧國家的江山社稷呢?”

廉頗聽說后,非常慚愧,便袒胸露背背著荊條向藺相如請罪。從此,他們便成了同生死共患難的好朋友,齊心為國效力。

儒家主張朋友之間負(fù)有道義上的責(zé)任和義務(wù),平素則切磋學(xué)問,匡正闕失,有事則濟困救急,托妻寄子,不受貧富貴賤的影響,不因生死利害而改變。這樣的朋友,在現(xiàn)實生活中是十分難得的,因而極其珍貴。蕭梁時著名的文學(xué)家劉峻稱之為“素交”,意即純潔真誠的友誼。另一種“利交”可就不一樣了,顧名思義就是勢利之交。劉峻指出,有些人專門奉承有勢力的當(dāng)權(quán)者,其目的自然是求得提拔或庇護;有些人專門交結(jié)富翁權(quán)貴,不用說是想撈點小恩小惠;有些人喜歡和名人攀交情、拉關(guān)系,企圖沾光給自己提高身價;有的人一高升暴發(fā)就忘恩負(fù)義,不認(rèn)窮朋友;有的人則用得著時就是朋友,用不著時如同路人。這幾類“朋友”,在古今社會里大概都不少見,而一旦丟官破產(chǎn),失去利用價值,“朋友”也就不存在了。

血緣關(guān)系是不能自由選擇的,即使父子兄弟,也未必一定志同道合。五倫之中,唯有朋友是可以自由選擇的,因此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選擇標(biāo)準(zhǔn)。生活中既然有各種各樣的人,所以交朋結(jié)友就得有點識別力,必須帶眼識人才好。

朋友是每個人最寶貴的財富之一,我們決不因朋友身處逆境而鄙棄他,更不能因朋友的高升而奉承他。

觀其舞,知其德

觀其舞,知其德;聞其謚,知其行。

觀察他的舞,就能知道他的品德如何;好比聽到他的謚號,就能知道他的行為如何。

人們都明白小隱患能引發(fā)大災(zāi)禍的道理,卻不知道生活中的小細(xì)節(jié)、小事情的異常也可能是災(zāi)禍降臨的前兆。隨時注意小的事情,雖然需要足夠的細(xì)心與耐心,卻的確能預(yù)防一些災(zāi)禍的發(fā)生,而粗枝大葉、容易疏忽小事的人,則很容易因為過于粗心而吃虧。嚴(yán)重者,甚至因此葬送了性命。

漢景帝時,自劉邦以來分封的藩王勢力逐漸強大,身為內(nèi)史的晁錯便上書景帝,請求從吳國開刀削藩。吳王劉濞聽說后立即派使者聯(lián)絡(luò)膠西王、楚王、趙王及膠東、淄川、濟南六國一起造反。吳、楚等七國起兵不久,吳王劉濞發(fā)現(xiàn)公開反叛畢竟不得人心,就提出了一個具有欺騙和煽動性的口號,叫作“誅晁錯,清君側(cè)”,意思是說皇帝本無過錯,只是用錯了大臣,七國起兵也并非叛亂,不過是為了清除皇帝身邊的奸佞大臣。

漢景帝像

景帝命周亞夫為太尉,領(lǐng)兵出征。與此同時,袁盎來到了竇嬰的府中。袁盎曾是吳國故相,到了晁錯為御史大夫,建議削藩,袁盎才辭去吳相之職,回國都復(fù)命。晁錯曾說袁盎私受吳王財物,謀連串通,后來景帝下詔免除了他的官職,貶為庶人,袁盎故此對晁錯懷恨在心。他見到竇嬰說:“七國叛亂,由吳發(fā)起,吳國圖謀不軌,卻是晁錯造成的。只要皇上肯信我的話,我自有平亂之策?!备]嬰原與晁錯不睦,雖是同朝事君,卻互不與語。聽了袁盎的話以后,竇嬰滿口答應(yīng)代為奏聞。袁盎當(dāng)時身為庶人,不能晉見皇帝,只有通過竇嬰這條門路,才能奉特詔見到皇帝。

景帝一聽袁盎有平叛之策,正如雪中送炭,立即召見了他。當(dāng)時,晁錯也在場,正向皇帝匯報調(diào)撥糧餉的事。景帝見袁盎即問:“你有什么好辦法平定叛亂呢?”袁盎并不顯出莊重的樣子,而是隨口答道:“陛下盡管放心,不必掛懷。吳國只有銅鹽,并無豪杰,不過是一群無賴子弟,亡命之徒,烏合之眾,如此一哄為亂,實不必憂?!本暗壅娴闹绷?,說道:“你來難道就是跟我說這些無用的話嗎?”袁盎這才說:“臣有一計,可使平叛。只是不得外人與聞?!?/p>

晁錯

景帝連忙屏退了周圍的人,但晁錯還在。袁盎十分清楚,如果當(dāng)著晁錯的面說出自己的計劃,晁錯必定會為自己辯解,景帝肯定下不了決心,到那時,不僅殺不了晁錯,自己肯定會被晁錯所殺,所以他說:“我的計策是除了皇上以外任何人都不能聽到的!”說完這話,袁盎的心都吊了起來,如果景帝認(rèn)為晁錯不必回避,又逼著自己說出計策,那自己就是死路一條了。好在沉吟了片刻之后,皇上終于對晁錯說:“你先避一避吧!”

袁盎知道這是千載難逢的機會,立即對景帝說:“陛下知道七國叛亂打出的是什么旗號嗎?是‘誅晁錯,清君側(cè)’。七國書信往來,無非說高帝子弟,襲土而王,互為依輔,沒想到出了晁錯,離間骨肉,挑撥是非。他們聯(lián)兵西來,無非是為了誅除奸臣,復(fù)得土地,陛下如能誅殺晁錯,赦免七國,賜還故土,他們必定罷兵而去,是與不是,全憑陛下一人做主?!闭f畢,瞪目而視,再不言語。

景帝畢竟年幼識淺,不能明辨是非。袁盎這番話,令他想起了晁錯曾建議御駕親征的事,越覺得晁錯用心不良。當(dāng)即對袁盎說:“如果可以罷兵,我何惜一人而不能謝天下!”袁盎聽后十分高興,但他畢竟是老手,為了避免景帝日后算賬,他先把話栽實,讓景帝無法推諉責(zé)任。袁盎鄭重地對景帝說:“事關(guān)重大,望陛下三思而后行!”景帝不再理他,只是讓他秘密赴吳議和。

等袁盎退出,晁錯才出來,他也過于大意,明知袁盎詭計多端,又避著自己,所出之計應(yīng)與自己有關(guān)。但晁錯過于相信景帝,見他不說,也就置之不問,只是繼續(xù)陳述軍事而已。晁錯還以為景帝并未聽從袁盎的計策,豈知景帝已密囑丞相陶青、廷尉張歐等人劾奏晁錯,準(zhǔn)備把他腰斬。

一天夜里,晁錯忽聽有敲門聲,原是受人奉詔前來傳御史晁錯立刻入朝。晁錯驚問何事,來人只稱不知。晁錯急忙穿上朝服,坐上中尉的馬車。行進途中,晁錯忽覺并非上朝,撥開車簾往外一看,所經(jīng)之處均是鬧市。正在疑惑,車子已停下,中尉喝令晁錯下車聽旨。晁錯下車一看,正是處決犯人的東市,才知大事不好。中尉讀旨到處以腰斬之刑時,晁錯已被斬成兩段,身上仍然穿著朝服。

晁錯被腰斬,袁盎又赴吳議和,景帝以為萬無一失,七國該退兵了,但等了許久,并無消息。一日,周亞夫軍中校尉鄧公從前線來見景帝,景帝忙問:“你從前線來,可知晁錯已死,吳、楚愿意罷兵嗎?”鄧公直言不諱地說道:“吳王蓄謀造反,已有幾十年了,今天借故發(fā)兵,其實不過是托名誅錯,本是欲得天下,哪里有為一臣子而發(fā)兵叛亂的道理呢?”景帝聽罷,低頭默然。

晁錯死得確實冤枉,他完全是一場政治、軍事與權(quán)謀斗爭的犧牲品。如果當(dāng)袁盎示意景帝讓所有人都退下的時候,晁錯能夠立刻警覺起來,在袁盎走后向景帝細(xì)問其計,也許能讓自己幸免于死。況且,晁錯也知道自己與袁盎有隙,應(yīng)多加提防才是。也許是他在如何平息叛亂一事上投入了太多的精力,以至于忽略了袁盎言行中的可疑之處。也許晁錯認(rèn)為,國難當(dāng)頭,理應(yīng)以大局為重,何必在小事上深究。

但是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晁錯的死,就是因為對小事的疏忽,讓小人有機可乘,所以對于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我們都要仔細(xì)觀察,加倍留意,不可粗心大意,更不可發(fā)現(xiàn)了異常也滿不在乎。要知道,這一點小小的異常,就可能給你帶來不可挽救的災(zāi)難和損失。

所謂窺一斑而知全豹,觀一葉而知秋,也就是說能通過觀察事物的一部分來了解整個事物。這就要求既要有全豹的整體概念,又要能了解秋天到來的各種跡象,并能從各種細(xì)小的變化中敏銳地嗅出它們的氣息。能隨時注意小的事情,所以能避免大的禍患。這告誡人們無論對待生活還是工作,都要仔細(xì)觀察,加倍留意,粗心大意,不注意小事情上的異常,是很容易招致禍患的。

臨事而屢斷,勇也

臨事而屢斷,勇也;見利而讓,義也。

遇事能決斷,就是勇;見利能謙讓,就是義。

孔子主張積極用世,他的進取精神,是終身不衰的。他是一個勤奮而機敏的政治家,反對“飽食終日,無所用心”,認(rèn)為一個人總要有所作為。孔子謙虛、恭敬、誠實、禮讓,強調(diào)一個人主觀能動性的發(fā)揮,他感到人生是勤奮而快樂的,應(yīng)該樂以忘憂,而不應(yīng)該總是患得患失、得過且過。

一位富翁發(fā)現(xiàn),每天上午都有一位衣衫襤褸的人坐在公園的凳子上用眼睛死死地盯住他住的酒店。

富翁感到很奇怪,便上前問個究竟。那個窮人說:“先生,我沒錢、沒家,只得睡在這條長凳上。不過,每天晚上我都夢到住進了那座酒店。”富翁覺得有趣,決定為這人在酒店訂一間最好的房間,并且支付了一個月的房費。但是讓他沒有想到的是,這個人住了幾天就搬出了酒店,又重新回到公園的凳子上。

富翁問他為什么這樣做,窮人回答道:“一旦我睡在凳子上,我就夢見自己睡在那座豪華的酒店里,真是妙不可言??晌乙坏┧诰频昀铮揖蛪粢娮约核诒涞拈L凳上,感到可怕極了,總是做噩夢,完全影響了我的睡眠?!?/p>

故事中的那個窮人實際上懷著嚴(yán)重的患得患失的心態(tài)。當(dāng)他睡在豪華的酒店里時,他感到自己是睡在公園里的冰冷的長凳上;而當(dāng)他睡在冰冷的長凳上時,卻又想起豪華的酒店。這種人就是在這種得到時不珍惜,失去后又備感懷念的患得患失的心態(tài)中不思進取、游離自己,終將一事無成,一生難以擁有幸福和快樂。在現(xiàn)實生活中,很多人總是被事情的陰暗面所困擾,假如換個角度去思考,生活就會煥然一新。

有個老太太生了兩個女兒,大女兒嫁給了傘店老板,小女兒嫁給洗衣作坊店的老板。于是,老太太整天憂心忡忡,一到下雨天,她就擔(dān)心作坊店的衣服晾不干;一到天晴,她又擔(dān)心大女兒家的傘無人購買。她天天為女兒擔(dān)心,日子過得非常難受。

一個聰明人告訴她說:“老太太,您真是好福氣。下雨天,您的大女兒家生意興隆;天晴時,您的小女兒家則會顧客盈門。天天都是好日子??!”

心態(tài)是人生態(tài)度的具體化,是人生態(tài)度的現(xiàn)實反映。我們身邊有形形色色的人,有的人有著讓人羨慕的工作,過著富足的生活,而有的人卻與此無緣。心理學(xué)家認(rèn)為,主要原因在于“心態(tài)”二字。

我們可以以兩種心態(tài)來看待世界,一種是積極的心態(tài),一種是消極的心態(tài)。心態(tài)不一樣,對同一件事情得出的結(jié)論就不一樣。樂觀者會采取積極的行動克服困難,悲觀者卻看不到希望,看不到前途,不思進取,不是牢牢把握住眼前的機會和已經(jīng)取得的成績,而是憂心忡忡,擔(dān)心得而復(fù)失,整日在憂慮中度過。

比爾·蓋茨說過:“許多不公平的經(jīng)歷,我們是無法逃避的,也是無從選擇的。我們只能結(jié)束已經(jīng)存在的事實并進行自我調(diào)整,抗拒不但可能毀了自己的生活,而且也許會使自己精神崩潰,因此我們在無法改變不公和不幸的現(xiàn)實面前,任何自卑和懊惱的心理都是無用的,只能讓自己陷入更加無助的境地,這個時候,我們必須憑借自己的力量打開心靈的枷鎖,戰(zhàn)勝自己,才能戰(zhàn)勝困難?!?/p>

患得患失的心態(tài)其實是一種病態(tài)的心態(tài),是一種不自信的心態(tài),是一種自身能力不足的表現(xiàn)。如何克服這種心態(tài)呢?

樹立一個遠(yuǎn)大的奮斗目標(biāo),并將這個奮斗目標(biāo)細(xì)化,通過不懈的努力實現(xiàn)這由一個個小目標(biāo)組成的大目標(biāo),在這個不斷追求奮斗的過程中不斷做強做大自己,逐步克服這種心態(tài)。

1984年,在東京國際馬拉松比賽中,名不見經(jīng)傳的日本選手山田本一出人意料地奪得了冠軍。當(dāng)記者問他憑什么取得如此驚人的成績時,他說了這么一句話:“憑智慧戰(zhàn)勝對手?!?/p>

這句話令很多人不解,他們認(rèn)為,馬拉松是體力和耐力的運動,只要身體素質(zhì)好,又有耐力,就有望奪冠。爆發(fā)力和速度都在其次,說用智慧取勝,確實有點勉強。

誰也沒有想到,兩年后在意大利北部城市米蘭舉行的國際馬拉松邀請賽上,山田本一再次奪得冠軍。當(dāng)記者采訪他時,回答記者的仍是上次那句讓人捉摸不透的話:“憑智慧戰(zhàn)勝對手。”

后來這個謎終于被解開了。在他的自傳中他寫道:“每次比賽之前,我都要乘車把比賽的路線仔細(xì)地看一遍,并把沿線比較醒目的標(biāo)志畫下來。如,第—個標(biāo)志是銀行,第二個標(biāo)志是一顆大樹,第三個標(biāo)志是一座紅房子,這樣一直畫到賽程的終點。比賽開始后,我就開始向第一個目標(biāo)沖去。四十幾公里的賽程就被我分解成這么幾個小目標(biāo)輕松地跑完了。起初,我并不懂這樣的道理,我把目標(biāo)定在四十幾公里外的終點線上,結(jié)果我跑到十幾公里時就疲憊不堪了,我被前面那段遙遠(yuǎn)的路程給嚇倒了?!?/p>

克服患得患失的心態(tài)需要掌握方法,需要樹立目標(biāo)。當(dāng)你制訂了奮斗目標(biāo)并將這些目標(biāo)細(xì)化后,你便會充滿自信,集中精力去實現(xiàn)自己的奮斗目標(biāo),內(nèi)心不再恐懼,也無暇在得失之間游離。

患得患失者實際上就是擔(dān)心失去名利地位。這種人為了保住自己的名利地位,整日在處心積慮地算計別人,不擇手段地打擊別人,排除異己,這種人活得并不輕松、自在。他們在算計別人的過程中使自己陷入一種難以自拔的痛苦的深淵。這正如哲學(xué)家叔本華所說,這種人是在痛苦與無聊,欲望與失望之間搖晃的鐘擺,永遠(yuǎn)也沒有真正的滿足、真正的幸福。

患得患失是一種病態(tài)心理,是不自信的表現(xiàn)??朔@種心理需要不斷克服困難,戰(zhàn)勝自我。辦事要果斷,決不能疑惑不定。如若見到利益應(yīng)有所謙讓,做到取之有用,用之有度,不能唯利是圖,不擇手段。

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

張而不弛,文武不能也;弛而不張,文武不為也;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

一直緊張而沒有松弛,即使文王、武王也吃不消;一直松弛而沒有緊張,文王、武王也不愿意這樣做;有緊張又有松弛,是文王、武王治理天下的辦法。

孔子不滿意宰我關(guān)于“使民戰(zhàn)栗”的解釋,因為它不符合德政愛民的思想。但周代又確實是用栗木做的土神牌位,所以孔子不好正面批評宰我,而是從思想方法上來說,既然已經(jīng)過去了的事,就不要去追究它了。

不管這件事本身的是非曲直,孔子這里所表現(xiàn)的,是一種棄而不咎的寬大胸懷。有些東西,我們盡管很不愿意放棄,但為了取得一個圓滿的結(jié)果,該放棄時還得放棄。放棄過去一些不愉快的事情,放棄心中積攢下來的煩惱和負(fù)擔(dān),放棄失戀的痛楚,放棄對權(quán)力的角逐和對虛名的爭奪,放棄考場上的失誤,放棄職場競爭中的敗落,你就可以輕裝上陣,讓整個身心沉浸在輕松悠閑的寧靜中。放棄會使你顯得更精明、更能干、更有力量;放棄會使你變得樂觀、豁達、充滿智慧。有時候我們需要來一次心靈的大掃除,該丟棄的丟棄,不要讓心靈背負(fù)沉重的負(fù)擔(dān),這樣才能輕松趕路、快樂做事。

普希金在一首詩中寫道:“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會過去,而那過去了的,將會成為親切的懷念?!庇袝r候,失去的不一定是憂傷,反而是一種美麗;失去的不一定是損失,反倒是一種奉獻。

1964年盛夏,又一枚中國火箭在一個大漠中準(zhǔn)備發(fā)射升空。關(guān)鍵時刻,火箭出現(xiàn)了故障,被迫推遲了點火時間。這時,年輕的中國上尉軍官王永志找到了設(shè)計師,提出:“卸出600公斤推進劑,也許就行了。”設(shè)計師想,這想法太幼稚了,哪有動力越少,火箭飛得越高的道理呢?于是,他斷然拒絕了王永志的建議。

后來,王永志向著名的科學(xué)家錢學(xué)森反映:“箭體的重量直接影響到射程,卸出一些推進劑,不就等于減輕了箭體的自重嗎?這樣一來,火箭不就可以飛得高了嗎?”錢學(xué)森認(rèn)真聽取了他的意見,當(dāng)即拍板說:“我看這個辦法行!”

不久,大漠一聲巨響,中國火箭又一次成功發(fā)射。

多年以后,王永志成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總設(shè)計師。

是什么方法使火箭飛得更高呢?卸下包袱。同樣道理,什么方法讓人走得更遠(yuǎn)呢?丟掉包袱。

就像當(dāng)年的王永志那樣,丟掉包袱,大膽設(shè)想,大膽建議,只有如此,才能脫穎而出,搶占先機,因而走得更遠(yuǎn)。

我們每個人的心態(tài)何嘗不是這樣呢?當(dāng)你背負(fù)沉重時,有多少空間去做你應(yīng)該做的事呢?人生中有很多大的目標(biāo),在實現(xiàn)的過程中,我們通常感覺難度較大,確切地說,實現(xiàn)起來比較困難,但每天進步一點點,生活的喜悅與新鮮才會一點點滲透到生命中,以便擁有一路最佳的行走狀態(tài),實現(xiàn)更大的輝煌。

非洲土人抓狒狒有一絕招:將狒狒愛吃的食物放進一個口小腹大的洞中,并故意讓狒狒看見。等人走遠(yuǎn)后,狒狒就會歡蹦亂跳地跑到洞口邊,然后將爪子伸進洞里,緊緊抓住食物。但由于洞口很小,它的爪子抓住食物后就很難從洞中抽出來,明知是不可能得到的東西卻還是舍不得丟棄。這時,獵人只管不慌不忙地走來抓獲獵物就行了,根本不用擔(dān)心它會跑掉,因為狒狒舍不得已經(jīng)到手的可口食物。面臨危險,狒狒會顯得驚慌失措,會把食物抓得更緊,但無論如何,爪子就是不會從洞口里拔出來。

這有些類似于人,或者說人有些類似于狒狒,狒狒只要舍得撒手就完全可以逃生,但是它卻偏偏不,明明看到危險在即,也明明有辦法把拿著食物的爪子從洞口拔出來,但伸進洞里已經(jīng)抓住食物的手,無論如何是舍不得松開的。而人如果也像狒狒一樣,只見其利而不見其害地一味不知道放棄,當(dāng)包袱過重時結(jié)果也是可想而知的。

人活著,會有很多責(zé)任、很多欲望,這些東西沒有不行,沒有會使人生變得輕飄,毫無意義,但如果太多了,背在背上會很沉重,會成為累贅,會把自己壓垮,會使自己變得不快樂。

學(xué)會放棄,是一種人生哲學(xué);敢于放棄,是一種生存魄力,更是一種良好的心態(tài)。有所舍棄,才能有所獲取;有所不為,才能有所作為。把曾經(jīng)遭受的困難和挫折內(nèi)化成前進的動力,把曾經(jīng)犯過的錯誤內(nèi)化成獲取成功的經(jīng)驗教訓(xùn),隨時保持一個全新的自我,一個沒有思想負(fù)擔(dān)的自我,一個快樂的自我。正如一句箴言所說:“如果能夠做到一天新,就應(yīng)該保持天天新,新了還要更新?!?/p>

張而不弛,只能使人民疲于奔命,感到草木皆兵,只能起到暫時的效果,絕不能長久;弛而不張,又會使人民散漫,無所適從;只有一張一弛,既能調(diào)動人的積極性,又張弛有節(jié)。在人生的旅途中,該棄時就要舍棄,輕裝上陣,才能獲得快樂的人生。

小人溺于水

小人溺于水,君子溺于口,大人溺于民,皆在其所褻也。

小人由于愛玩水常常被水淹死;君子由于喜歡議論,常常以此招致怨恨;執(zhí)政的人則常常被人民所陷溺。這些都是由于太接近而失去戒心。

如果說三分話對方已經(jīng)聽明白,就沒有必要把其余的七分話也說出來。也許有人會認(rèn)為這樣做太狡猾,不夠坦誠。打個比方說,把話說得太多了,就像杯子里倒?jié)M了水,再也滴不進一滴水,再滴進去水就會溢出來;就像灌飽了氣的氣球,再灌進一絲氣就會爆炸。杯子里留一點空間是為了不至于再加一點水而溢出來,氣球留一點空間是為了不至于因為再灌一點氣就爆炸。說話不要喋喋不休,把意思表達清楚就行,說多了會令人生厭,反而達不到預(yù)期的效果。

大衛(wèi)有一次經(jīng)過他的一家鋼鐵廠。當(dāng)時是中午,他看到幾個工人正在抽煙,而他們的頭上正好有一塊招牌,上面寫著“禁止抽煙”。大衛(wèi)顯然有些生氣,這是多么危險的事情,幸好被自己看到,如果沒有看到會怎么樣呢?大衛(wèi)不敢想下去。大衛(wèi)克制住自己的情緒,朝那伙人走去,遞給他們每人一根雪茄煙,說:“諸位,如果你們能到外面抽雪茄,那我真是感激不盡?!边@幾個工人立刻意識到自己違犯了工廠的規(guī)定。

“逢人只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庇袝r候說話太多容易把自己暴露給別人,讓別人很容易就探明自己的底細(xì),從而采取一些對自己不利的舉動。

豹子給兔子寫了封信,信中說:“兔子老弟,以前是我不好,把你嚇得四處躲藏。最近,好好反省才知道自己做得太過分了。如果你能既往不咎,我愿意向你賠禮道歉。另外,我從國外帶回來一大包鮮草,如果你和你的家人能夠享用,這將是我最大的榮幸。聽說你有三棟漂亮的別墅,如果你能原諒我,我愿意帶上禮物參觀你富麗堂皇的住處……”

兔子看完信,心里非常高興,既然豹子有了和好的誠意,自己不妨就寬容些吧。它立即回信,邀請豹子來家做客。豹子果然帶來了一包進口的鮮草。兔子帶領(lǐng)豹子參觀了自己的三處別墅,并對豹子說:“別人都說‘狡兔三窟’,這是我們防身的秘密啊,你千萬不要告訴別人。不然,我們一家老小幾十口就會有滅頂之災(zāi)……”

還沒等兔子說完,豹子就一口把兔子生吞了,兔子其他兩個別墅的家人也成了豹子一個月的美食。

生活中有很多類似兔子這樣的人,他們輕而易舉地相信別人,在根本不知道對方用意的情況下毫無保留地把自己的秘密告訴對方,結(jié)果使自己深受其害,有時甚至危及生命。

與人交談,一定要分清對方的目的和意圖,像豹子一樣的人很多,它們對你友好,假裝送你一些禮物,其實是為了害你。假如你沒有認(rèn)清對方的真實面目,只圖一時之快,喋喋不休地把不該說的話毫無保留地說出,唯恐別人不知道自己的秘密,那么倒霉的也許就是你自己。

說話不要喋喋不休,把意思表達清楚就行了,說話太多往往會惹禍太多。禍從口出這已經(jīng)是經(jīng)過實踐檢驗證明了的。

三國時期,曹植與曹丕爭太子位。曹植才華橫溢,人們都非常佩服,曹操對他也是另眼相看,內(nèi)心暗暗打算把王位傳給曹植。當(dāng)曹植封侯的時候,曹丕還只是軍中的一個小官,但靈活善變的曹丕卻知道如何去打敗曹植。

曹操帶兵出征,曹丕與曹植都到路邊送行。曹植充分發(fā)揮其才能,出口成章,稱頌父親的功德,曹操大為高興。曹丕卻反其道而行,不能出口成章,就裝得很含蓄,假惺惺地哭拜在地上,曹操及其左右都非常感動,認(rèn)為曹植有的只是華麗的詞藻,缺乏曹丕的真情實感和忠實厚道。在這種情況下,曹植并沒有意識到身邊的危險,他依然我行我素,不肯用心計,每天吟詩作賦,用這種方式盡情傾泄自己的所思所想。曹丕則掩飾內(nèi)心的真情實感,不用過多的言辭來表達自己。宮中及曹操身邊的人都覺得曹丕比曹植為人誠懇厚道,善解人意,都在為曹丕說好話。曹丕終于被立為太子。而不懂得防人之道,不懂得隱藏自己的曹植,最終將性命葬送在自己的親兄弟手里。

說話能把自己的想法表達清楚就行了,不要因害怕別人不知道自己說什么而做過多的闡釋和說明。禍從口出,病從口入,人們往往由于隨便議論他人,由此招致禍患,受到不應(yīng)有的懲罰。

輕絕貧賤而重絕富貴

輕絕貧賤而重絕富貴,則好賢不堅而惡惡不著也。

隨便地與貧賤而賢能的人絕交,而慎重地與富貴而邪惡的朋友絕交,這就是好賢的心不堅定,嫉惡的行為不鮮明。

中國式人際關(guān)系的最高境界是“君子絕交,不出惡言”。絕交,想必有不得不如此的理由,這中間也必然包含著幾許惆悵、憾恨及許多雙方都難以突破的心靈障礙。朋友之所以會走上絕交之路,不一定是誰對誰錯,誰好誰壞這么簡單,而是一定有很多細(xì)微又尖銳的矛盾糾結(jié),終使彼此雙方都感覺相當(dāng)大的不悅,且不悅的程度可能到無法忍受的地步,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只有以絕交來切斷彼此的牽扯。在行為上,頗有壯士斷腕的悲壯;在心態(tài)上,則是一次不算小的創(chuàng)傷。但往往在“長痛不如短痛”的前提下,在與其不愉快地交往下去,不如徹底地根除障礙,讓雙方都有較多的時間去思考、去反省、去修正。

基于這種理念,君子絕交雖然不是愉快的事,卻也不必將之視為太難堪的失敗,重要的是,如何冷靜地處理絕交后的相互關(guān)系?!安怀鰫貉浴笔菓?yīng)該遵循的。所謂不出惡言包含了不講對方壞話,不將所有過失推到對方身上,不張揚對方的隱私等,而這其中最高的落點,則應(yīng)該是“三緘其口”,絕口不提屬于彼此的一切。這時候,那個絕對沉默的一方,必定是厚道、懂得尊重他人、真正有修養(yǎng)的人,甚至可以說,他才是真正有愛心、有良知的人,雖已絕交、卻未絕情的仁人君子。歷史上這樣的例子很多,但最讓人嘆服和感慨的,就是山濤與嵇康的那段故事了。

山濤,是魏晉名士之一,與嵇康、阮籍等人一起被稱作“竹林七賢”。山濤是一個品德高尚的人,當(dāng)時就有人稱贊他的品格“如璞玉渾金”。他與阮籍、嵇康不同的是,有名士觀念卻不激烈,對朝廷、對禮教、對前后左右的各色人等,他都能保持一種溫和友好的關(guān)系。但他并不庸俗,又忠于友誼,有長者風(fēng),是一個很靠得住的朋友。他當(dāng)時擔(dān)任一個很大的官職,做著做著不想做了,要辭去,朝廷要他推薦一個合格的人繼任,他真心誠意地推薦了嵇康。

山濤畫像

嵇康知道此事后非常生氣,立即寫了一封絕交信給山濤,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與山巨源絕交書。這封信很長,其中有些話,說得有點令人傷心:

“聽說您想讓我去接替您的官職,這事雖沒辦成,從中卻可知道您很不了解我。也許您這個廚師不好意思一個人屠宰下去了,拉一個祭師做墊背嗎?……

阮籍比我醇厚賢良,從不多嘴多舌,也還有禮法之士恨他;我這個人比不上他,慣于傲慢懶散,不懂人情物理,又喜歡快人快語;一旦做官,每天會招來多少麻煩事!……我如何立身處世,自己早已明確,即便是在走一條死路也是咎由自取,您如果來勉強我,則非把我推入溝壑不可!我剛死了母親和哥哥,心中凄切,女兒才十三歲,兒子才八歲,尚未成人,又體弱多病,想到這一些,真不知該說什么。現(xiàn)在,我只想住在簡陋的舊屋里教養(yǎng)孩子,常與親友們敘敘離情、說說往事,濁酒一杯,彈琴一曲,也就夠了。不是我故作清高,而是實在沒有能力當(dāng)官,就像我們不能把貞潔的美名加在閹人身上一樣。您如果想與我共登仕途,一起歡樂,其實是在逼我發(fā)瘋,我想您對我沒有深仇大恨,不會這么做吧?我說這些,是使您了解我,也與您訣別。”

嵇康

這封信很快在朝野傳開,朝廷知道了嵇康的不合作態(tài)度,而山濤滿腔好意卻換來一個斷然絕交,當(dāng)然也不好受。但他知道,一般的絕交信用不著寫那么長,寫那么長是嵇康對自己的一場坦誠傾訴。如果友誼真正死亡了,完全可以冷冰冰地三言兩語,甚至不置一詞,了斷一切。總之,這兩位昔日好友,訣別得斷絲飄飄,不可名狀。

后來,有個叫鐘會的勢利小人在司馬昭面前說了嵇康的壞話,司馬昭就隨便找了個借口把嵇康抓到監(jiān)獄里,并判了死刑。這個消息很快就傳開了,洛陽城里很多人都為嵇康求情,山濤也幾次上書請求赦免嵇康的罪行,但是都無濟于事。

嵇康在臨死前,把自己年僅十歲的兒子嵇紹托付給山濤,山濤爽快地答應(yīng)了。嵇康把兒子叫到跟前說:“你山濤伯伯是個值得信賴的人,只要他在,你就不是沒有父親的孤兒,他會像父親一樣照顧你?!惫唬綕龥]有辜負(fù)嵇康的這一番話。嵇康死后,山濤不怕司馬氏集團的迫害,對嵇康一家老小盡心照顧,把嵇康的兒子當(dāng)作自己的親兒子一樣對待。

幾年過去了,司馬炎當(dāng)了皇帝,朝廷的混亂局面有所好轉(zhuǎn)。山濤就上書給司馬炎說:“父親有罪,和兒子沒有關(guān)系。嵇紹現(xiàn)在已經(jīng)長大成人,并且品德高尚,才華橫溢,是個人才,應(yīng)該得到重用?!彼抉R炎采納了山濤的意見,對嵇紹委以重任。

交友時一定要慎重,絕交了也不要惡語謗人,否則誰還敢接近你呢?

小人交人以利,君子交人以心,能夠淡泊名利的誘惑,而與志同道合的人交往,這樣的人才能有真正的朋友。

君子即使同別人斷絕了交往,也不說對方的壞話。在日常生活中,每個人都會遇到友誼破裂、同事關(guān)系鬧僵、熟人拌嘴以至于絕交的事,但是如果你因此而撕破臉皮,惡語中傷對方,甚至造謠誹謗,就顯得太幼稚無知了。因為道人之短者,除了于自己名聲不利外,是撈不到任何好處的。

按“鍵盤左鍵←”返回上一章   按“鍵盤右鍵→”進入下一章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