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出版圖書 > 人物傳記 >康熙治國要略 > 第四章 廣開言路,言之無罪
第四章 廣開言路,言之無罪
作者:魯源生   |  字數(shù):10493  |  更新時間:2015-04-03 17:20:53  |  分類:

人物傳記

康熙三十六年,圣祖諭吏部、都察院曰:“國家設(shè)立都御史及科道官員,以建白為專責(zé),可以達下情而祛壅蔽,職任至重。使言官果能奉法秉公,實心盡職,則閭閻疾苦,咸得上聞,官吏貪邪,皆可厘剔。故廣開言路,為圖治第一要務(wù)。近時言官條奏參劾章疏寥寥,雖間有入告,而深切時政,從實直陳者甚少。此豈委任言路之初旨乎?自今以后,凡事關(guān)國計民生,及吏治臧否,但有確見,即應(yīng)指陳。其所言可行與否,裁酌自在朝廷。雖言有不當,言官亦不坐罪。自皇子諸王及內(nèi)外大臣官員,有所為貪虐不法,并交相比附,傾軋黨援,理應(yīng)糾舉之事,務(wù)必大破情面,據(jù)實指參。勿得畏懼貴要,瞻徇容隱。即朕躬有失,亦宜進言,朕決不加責(zé)。其有懷挾偏私,借端傾陷者,朕因言察情,隱微自能洞悉。凡屬言官,尚各精白乃心,力矢忠讜,以無負朕殷切責(zé)望至意。爾部院傳諭行?!?/p>

注解

建白:提出建議或陳述主張。閭閻:里巷內(nèi)外的門,借指民間。厘剔:清理剔除。臧否:善惡、得失。力矢忠讜:努力做到忠誠正直。

譯文

康熙三十六年(1697),康熙告諭吏部、都察院說:“國家設(shè)立都御史及科道官員,應(yīng)當以建議建言為職責(zé),使下情上達而祛除壅蔽之政,職責(zé)十分重大。如果言官能夠奉法秉公、實心盡職,則民間疾苦都可以上達朝廷,貪腐奸邪的官吏都可以清理剔除。因此廣開言路是君主勵精圖治的第一要務(wù)。最近言官條奏的參劾章疏寥寥無幾,雖然偶有上告,但真正深切時政、從實直陳的奏章卻很少。這豈是朕設(shè)立言官進行監(jiān)察的初衷嗎?從今以后,凡是事關(guān)國計民生以及吏治得失的奏言,只要見解切實就應(yīng)該據(jù)實指陳。至于言官的奏言是否可行,朝廷自會裁酌。即使有言語不當?shù)牡胤?,言官也不?yīng)該獲罪。從皇子諸王以及內(nèi)外大臣官員,只要有貪虐不法、私結(jié)朋黨、互相傾軋的事情發(fā)生,務(wù)必不要顧及情面,應(yīng)該據(jù)實指參。不能畏懼權(quán)臣貴要,徇顧私情而有所隱瞞。就是朕的言行有所失誤,也應(yīng)該予以指出,朕決不加以責(zé)問。如果有言官懷挾偏私,借故傾陷政敵,朕因言察情,其中蹊蹺隱微自會洞悉。諸位言官應(yīng)當滌清心志,努力做到忠誠正直,才不會辜負朕殷切責(zé)望的心意。你們各部門要傳達朕的旨意?!?/p>

評語

言官雖然擁有皇帝授權(quán)參劾百官的尚方寶劍,但如何用好這把寶劍,卻并非易事。如實反映情況則會得罪相關(guān)官員,敷衍了事則會遭到皇帝批評,而言官如果懷挾私心,攻擊政敵,則會造成更加嚴重的后果??滴鯊娬{(diào)言官責(zé)任重大的同時,也主動解除他們的思想包袱,要求他們實事求是,不要顧忌,只要目的端正,即使上言出現(xiàn)疏誤也不會遭到懲罰。如果有人觸犯法律,即使是皇子諸王都應(yīng)該據(jù)實指參,甚至康熙自己的言行如有不當,言官也不必害怕觸犯龍顏。只要言之有理,康熙就會改過采納。但如果言官懷挾偏私,傾陷政敵,其中隱微康熙也自會洞悉。

君臣遇合,千古為難

圣祖講筵緒論曰:“人臣進言,固當直切無隱。人君納諫,尤當虛懷悅從。若勉聽其言,后復(fù)厭棄其人,則人懷顧忌,不敢盡言矣。每閱唐太宗、魏征之事,嘆君臣遇合之際,千古為難。魏征對太宗之言:‘臣愿為良臣,毋為忠臣’。嘗思忠良原無二理,惟在人君善處之,以成其始終耳。”

注解

唐太宗、魏征之事:魏征(580643),字玄成。曾任諫議大夫、左光祿大夫,為凌煙閣二十四功之一。以直諫敢言著稱。魏征能直言進諫,唐太宗能知錯而改,在歷史上傳為佳話。二人是君臣遇合的典型范例。遇合:相遇而彼此投合,指臣子逢到善用其才的君主,也指賓主相得甚歡。

譯文

康熙講筵緒論曰:“人臣進言,本來就應(yīng)當直陳己見、無所隱諱。人君納諫,尤其需要虛懷若谷、和顏順從。如果勉強聽其所言,之后又厭棄其人,則人人心懷顧忌,不敢暢所欲言。每當讀到唐太宗、魏征之事,都會感嘆千百年來能夠彼此投合的君臣實在太少了。魏征對太宗說:‘臣愿做良臣,不做忠臣’。朕曾想忠、良原本其實是一樣,關(guān)鍵要看君主如何巧妙處理,以成全臣下的忠良之意?!?/p>

評語

唐太宗與魏征是歷史上著名的魚水君臣。魏征曾說:“愿陛下使臣成為良臣,不要使臣成為忠臣?!碧铺趩枺骸爸页?、良臣之間有什么區(qū)別呢?”魏征答道:“良臣與君主都能在歷史上留下美名,使江山永固,俱享尊榮。例如后稷、契、皋陶等。忠臣則會導(dǎo)致自己最終被殺,君主留下惡名,造成家國并喪的慘劇。例如龍逢、比干等?!碧铺谟謫枺骸白鳛榫髟鯓幼霾拍苷_,怎樣做會導(dǎo)致錯誤?”魏征說:“兼聽則明,偏信則暗。”后稷是堯帝之臣,契和皋陶是舜帝之臣,三人輔佐堯舜繪制了上古的盛世藍圖。龍逢是夏桀之臣,比干是商紂之臣,二人直言進諫,卻被暴君處死。龍逢和比干的雖是忠臣,但這種“愚忠”既可悲又可嘆。因此,忠臣雖忠,但未必是良臣。魏征的意思很明顯,自己期望成為后稷、契、皋陶一樣的良臣,希望唐太宗也能做堯舜一樣的明君??滴跽J識到要使忠臣成為良臣,關(guān)鍵在于“人君善處之”,因此,康熙希望人臣進言“直切無隱”,自己則要做到“虛懷悅從”,以追求君臣遇合的境界。

明察秋毫,賞罰分明

康熙四十年,廣東巡撫彭鵬因云南道御史王度昭疏參,遵旨明白回奏。圣祖諭大學(xué)士等曰:“朕于科道官許其風(fēng)聞入告者,專為廣開言路。使自督撫以下各官,有任意妄為,及貪劣害民者,皆知所顧忌而警戒也??频拦賳T糾參不實,例有處分。又或言不合理及生事妄奏者,外轉(zhuǎn)有之,罷職亦有之。至于被參之人,具疏回奏,止應(yīng)辨晰是非,不應(yīng)支離牽引。因彼一身被參,而舉原參之父子兄弟親戚,皆受指摘,以逞報復(fù),則自此以后,孰敢更糾一人耶?彭鵬身為言官時,亦曾參人,茲為王度昭所劾,理應(yīng)止以切己之事剖晰奏明。乃今訐奏王度昭,謂其曲庇親戚,而其間所有夙怨,又未指出實據(jù)。彭鵬雖操守清廉,居官亦善,此回奏反復(fù)瀆陳,辭氣不勝忿激。凡在君上之前不應(yīng)陳奏之言,輒形于章疏,粗戾已極,著嚴飭行?!?/p>

注解

彭鵬(16351704):字奮斯,又字古愚,號九峰。少時勤奮好學(xué),矢志報國。彭鵬為官秉公執(zhí)法,清廉愛民,深得民心。因得罪權(quán)貴,仕途幾遭貶黜,但他始終堅貞不屈,奮力抗爭。后官至廣東巡撫。王度昭(?1724):康熙二十一年(1682)進士,曾任浙江道監(jiān)察御史、云南道監(jiān)察御史、左僉都御史等職。官至兵部左侍郎。訐奏:告訐上奏。

譯文

康熙四十年(1701),廣東巡撫彭鵬因為被云南道御史王度昭上疏參劾,遵旨回奏辯白??滴鯇忛喕刈嗪蟾嬷I大學(xué)士等說:“朕準許科道官員以風(fēng)聞入告,是專門為了廣開言路。督撫以下各官若有任意妄為、貪劣害民者,都會有所顧忌而時時警戒。如果科道官員參劾不實,按照規(guī)定會有所處分??频拦賳T所言不合理或者妄生事端虛假上奏者,有的被流放外任,有的被罷職。至于被參劾之人,上疏辯白回奏,應(yīng)該只對參劾之事進行辨析,不應(yīng)牽扯其他事務(wù)。如果因為他一個人被參劾,就舉報參劾之人的父子兄弟親戚,指摘其過錯作為報復(fù),那么從此以后誰還敢參劾他人?彭鵬自己身為言官時,也曾參劾他人?,F(xiàn)在被王度昭所參劾,理應(yīng)只就參劾之事加以解釋剖析?,F(xiàn)在反而告訐王度昭,說他曲庇親戚,但參劾之詞中卻沒有真憑實據(jù)。彭鵬雖然操守清廉,為官也多有善政,這次回奏的言辭卻過于偏激。凡是在君主面前不應(yīng)陳奏之言,都寫在奏疏之上,實在粗戾不堪,要嚴加整治他的言行?!?/p>

評語

君主不僅要妥善處理好君臣關(guān)系,還要協(xié)調(diào)大臣之間的人際關(guān)系,清醒地認識臣子的優(yōu)缺點,做到賞罰分明。對待臣下紛爭,要做到公正公平,不能偏袒,才能保證風(fēng)聞入告制度的正常運行,防止它淪為個人權(quán)爭的工具。彭鵬是有名的清官,自然愛惜名節(jié),但對王度昭的參劾實在反應(yīng)過度。康熙雖然對彭鵬屢加贊賞,但對其缺點也并不袒護。他合理利用君主權(quán)威,明察秋毫,告誡彭鵬不能意氣用事,不能因為個人怨仇損害國政。

虛心納諫,知錯能改

康熙七年,圣祖將巡幸邊外,內(nèi)秘書院侍讀學(xué)士熊賜履奏曰:“皇上一身,宗廟社稷所倚賴,中外臣民所瞻仰。近聞車駕將幸邊外,伏乞俯采芻言,收回成命。如以農(nóng)隙講武,則請遴選儒臣,簪筆左右,一言一動,書之簡冊,以垂永久。”圣祖曰:“是。朕允所奏,停止邊外之行。所稱應(yīng)設(shè)起居注官,亦知之?!苯o事中趙之符,亦請暫停遠幸,得旨是。因諭吏部、兵部曰:“朕以秋冬農(nóng)隙講武之時,欲一往邊外閱視,不久即還。今覽諸臣前后各奏,稱今歲災(zāi)變甚多,不宜出邊,以致兵民困苦。朕思諸臣抒陳忠悃,直言進諫,深為可嘉,已允所請,停止邊外之行。以后國家重大緊要事情,如有未當,務(wù)將所見直陳,朕不憚更改。爾二部即傳諭遵行?!?/p>

注解

芻言:淺陋的言論。多用為自謙之詞。起居注官:清代起居注館的專職官員。負責(zé)記載皇帝言行和編修起居注。趙之符(16251686):字爾合,號怡齋。清順治十六年(1659)進士。官至左僉都御史。忠悃:忠誠。

譯文

康熙七年(1668),康熙將要巡幸邊外,內(nèi)秘書院侍讀學(xué)士熊賜履上奏說:“皇上的圣體是宗廟社稷所倚賴,中外臣民所瞻仰。最近聽說皇上將要巡幸邊外,臣伏地乞求皇上低頭采納淺陋之言,收回成命。如果以農(nóng)忙的間隙講習(xí)武事,則請遴選儒臣簪筆隨侍左右,將一言一動記錄下來以垂后世?!笨滴跽f:“是。朕采納奏議,停止邊外之行。你所說應(yīng)該設(shè)置起居注官,朕也知道了。”給事中趙之符也上疏請求暫停巡幸邊外,得到圣旨準許。又借機告諭吏部、兵部說:“秋冬農(nóng)忙的間隙正是講習(xí)武事之時,朕本想到邊外巡幸閱視,不久就回來。現(xiàn)在觀覽諸位大臣前前后后的奏章,稱今年災(zāi)變很多,不適合出邊巡幸,以免導(dǎo)致兵民困苦。朕考慮到諸位大臣抒陳忠誠之意,直言進諫,非常值得嘉許,已經(jīng)準奏請求,停止巡幸邊外之行。以后涉及國家的重大緊要事情如果決策不當,一定將建議直言陳奏,朕不怕更改。你們二部立即傳諭遵行。”

評語

康熙七年(1668),康熙時年十四歲,剛剛親政不久。年輕的康熙久在京城,心中充滿對外面世界的幻想,急欲出外巡幸,一睹河山風(fēng)貌。他本想借秋冬農(nóng)閑之機巡幸邊外,不料卻遭到熊賜履等大臣的勸阻。熊賜履等人一是擔(dān)心皇帝年幼弱小,出外巡幸恐有不測。二是此年災(zāi)害眾多,百姓貧困,出外巡幸會增加地方負擔(dān),造成兵民困苦??滴醪⑽匆灰夤滦校翘撔慕邮芤庖?,停止了巡行計劃,并傳諭吏部、兵部,讓他們布告皇帝虛心納諫的心意。熊賜履設(shè)置起居注官的建議,也得到康熙認可。起居注官負責(zé)記錄皇帝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歷代均有類似機構(gòu)。起居注官的記錄會在皇帝去世后整理成起居注,流傳后世?;实垲櫦皻v史聲名,平時言行必然會有所顧忌。因此,起居注官的設(shè)置可以對皇帝有所牽制,康熙準許設(shè)置起居注官,也是他努力自我監(jiān)督的一種表現(xiàn)。

潔己奉公,斷絕饋遺

康熙九年,圣祖諭吏部曰:“朕惟致治雍熙,在于大小臣工,悉尚廉潔,使民生得遂。內(nèi)外滿漢文武官員,各有職守,必律己潔清,屏絕饋遺,乃能恪共職業(yè),副朕任使。近聞在外文武官員,尚有因循陋習(xí),借名令節(jié)生辰,剝削兵民,饋送督撫、提鎮(zhèn)、司道等官。督撫、提鎮(zhèn)、司道等官,復(fù)苛索屬員,饋送在京部院大臣、科道等官。在京官員,亦交饋遺。前累經(jīng)嚴禁,未見悛改,殊違潔己奉公之義。兵民日漸困乏,職此之由。以后著痛加省改,斷絕饋遺,以盡厥職。如仍蹈前轍,事發(fā)之日,授受之人,一并從重治罪?!?/p>

注解

雍熙:和樂升平。饋遺:贈送禮物。悛改:悔改。厥:其。

譯文

康熙九年(1670),康熙告諭吏部說:“朕為政目標是實現(xiàn)和樂升平的盛世,對大小群臣來說,都要崇尚廉潔,使人民生活得以安定。朝廷內(nèi)外的滿漢文武百官各有所職,必須嚴以律己保持潔清,杜絕收受饋贈,才能恪守職業(yè)操守,不辜負朕的信任。最近聽說京外的文武官員還因循陋習(xí),借著節(jié)令生辰之名,剝削兵民,給督撫、提鎮(zhèn)、司道等官贈送禮品。督撫、提鎮(zhèn)、司道等官又苛責(zé)屬官給在京部院大臣、科道等官贈送禮品。而在京的官員也互相饋遺。朕此前曾多次禁止,但未見你們悔改,這嚴重違反潔己奉公之義。兵民日漸困乏都是由此而生。以后你們要痛加省改,斷絕饋遺,以盡各自職責(zé)。如果有人仍重蹈前轍,等事情被揭發(fā),授受禮品的雙方都要一起從重治罪?!?/p>

評語

官場腐化一直是中國古代行政生態(tài)中的頑疾??滴跻怀m然稱得上政清人和,但貪污受賄的官場風(fēng)氣依然困擾著勵精圖治的康熙。從康熙圣諭來看,當時對行賄受賄雖屢加禁止,但收效甚微。上下官吏之間明目張膽地公開勒索,互相賄賂,不僅將官場搞得烏煙瘴氣,而且還導(dǎo)致百姓日益窮苦。康熙再次強調(diào)文武百官要“痛加省改,斷絕饋遺,以盡厥職”,嚴格禁止行賄受賄,端正官場風(fēng)氣。如果不聽勸告,不論是行賄方還是受賄方都要從重治罪,以儆效尤。

人臣服官,首重廉恥

康熙十二年,圣祖諭講官等曰:“從來君臣一心圖治,天下不患不治。朕與諸臣,何可不交勉之?”又諭吏部、兵部曰:“國家用人,宜先沈靜之才,人臣服官,首重廉恥之節(jié)。邇來文武官員,或因不得升遷,或因不得差遣,輒稱冤抑,紛紛控告,不過圖便己私,原非從公起見??v屬應(yīng)升應(yīng)差,而自為辨白,希求榮利,廉恥之道已虧,豈能修舉職業(yè),克副任使?理宜嚴禁,以肅官常。

注解

沈靜:即沉靜。廉恥之節(jié):“禮義廉恥”合稱“國之四維”。出自管子·牧民:“國有四維,一維絕則傾,二維絕則危,三維絕則覆,四維絕則滅?!薄昂沃^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禮不愈節(jié),義不自進,廉不蔽惡,恥不從枉?!绷礉嵣碜院?,恥即要有羞恥之心。邇來:近來。

譯文

康熙十二年(1673),康熙告諭講官等說:“自古以來如果君臣一心勵精圖治,不患天下不實現(xiàn)大治。朕與諸臣,為何不互相勉勵呢?”又告諭吏部、兵部說:“國家使用人才,應(yīng)該先選擇沉靜之才。人臣做官,要將廉恥之節(jié)放在首位。近來一些文武官員或因為不得升遷,或因為不得差遣,動輒自稱冤屈,紛紛控告不公。他們不過是圖一己之私,并非大公無私。即使是應(yīng)當升遷或應(yīng)當差遣之人,如果為自己辯白,希望求得榮譽和利益,那么他已經(jīng)將廉恥之道置于腦后,豈能盡職盡責(zé)、不負重托?對這樣的現(xiàn)象理宜嚴禁,以整肅官場規(guī)則。

評語

中國古代非常重視對個人品格的教育。所謂“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倍Y義廉恥是社會基本的道德標準和行為規(guī)范。歐陽修在新五代史中寫道:“禮義,治人之大法;廉恥,立人之大節(jié)。蓋不廉則無所不取,不恥則無所不為。人而如此,則禍敗亂亡,亦無所不至。”禮義是治理人民的大法;廉恥,是為人立身的大節(jié)。大凡不廉便什么都可以拿,不恥便什么都可以做。人到了這種地步,那么禍敗亂亡便隨之而來了。明末著名思想家顧炎武在其名著日知錄中有一段專論“廉恥”的文字,其中也有許多箴言警句。他以為,四維之中,恥是最重要的。人如果沒有羞恥之心就會不顧禮儀,貪贓枉法,導(dǎo)致國家敗亡。正是受到重視廉恥之節(jié)這種文化傳統(tǒng)的熏陶,康熙才強調(diào)要重視臣子的品格修養(yǎng),將廉恥之節(jié)當作為官的最重要的原則。他痛斥一些不法官員自吹自擂、自我辯白的行為,其本質(zhì)不過是為一己之私。這種不顧廉恥、忘記國家大義的行為要嚴加整肅,才能讓官員安分守己、盡職盡責(zé)。當今社會同樣缺乏廉恥之心,各種違法亂紀的行為時有發(fā)生。我們應(yīng)當宣揚中國傳統(tǒng)的廉恥文化,提高個人修養(yǎng),才能構(gòu)建一個和諧美好的社會環(huán)境。

一意奉公,禁結(jié)朋黨

康熙十六年,圣祖諭大學(xué)士等曰:“人臣服官,惟當靖共匪懈,一意奉公。如或分立門戶,私植黨與,始而蠹國害政,終必禍及身家,歷觀前代,莫不皆然。在結(jié)納植黨者,形跡詭秘,人亦難于指摘。然背公營私,人必知之。凡論人議事,間必以異同為是非,愛憎為毀譽。公論難容,國法莫逭,百爾臣工,理宜痛戒。若夫汲引善類,不矜己長,同寅協(xié)恭,共襄國事,是又不可以朋黨論也。”

注解

靖共匪懈:靜肅恭謹,毫不懈怠。靖共:亦作“靖恭”,恭謹?shù)胤钍?。匪懈:亦作“匪解”,不懈怠。語出詩·大雅·烝民:“夙夜匪解,以事一人?!卞眨禾颖?。汲引善類:提拔優(yōu)良官員。

譯文

康熙十六年(1677),康熙告諭大學(xué)士等說:“人臣做官,應(yīng)當靜肅恭謹、毫不懈怠、一意奉公。如果分立門戶、私結(jié)朋黨,開始會蠹國害政,最后一定會殃及身家性命。歷觀前代歷史,都是這樣的結(jié)果。營私植黨之人形跡詭秘,人們很難予以指責(zé)。然而偷偷背公營私,最終必會人盡皆知。他們論人議事的標準是黨同伐異,以個人喜好毀譽他人。這些行為公論難容、國法難逃,諸位臣子應(yīng)該引以為戒。如果你們能夠提拔優(yōu)良官員,戒驕戒躁,互相尊敬,同心協(xié)力共襄國事,這是不能以朋黨加以論處的?!?/p>

評語

歷史上因為朋黨之爭導(dǎo)致政權(quán)分裂、人心離散的例子有很多,例如東漢的黨錮之禍,唐代的牛李黨爭,明代的東林黨爭。雖然有些黨爭的出發(fā)點是為國計民生,但其中也夾雜了許多個人恩怨。對統(tǒng)治者而言,最不愿看到的就是屬下分幫結(jié)派,互相爭斗??滴跽J識到,私結(jié)黨羽最終會害國害己,影響團結(jié)穩(wěn)定的大好局面。因此,康熙嚴格禁止分立門戶、營私植黨。他告誡百官說,雖然私結(jié)朋黨之人行跡詭秘,然而“人在做,天在看”,任何齷齪勾當都逃不過老天爺?shù)姆ㄑ?。但康熙又不是一味打壓大臣間的往來,對于官員間的正常往來要仔細辨別,鼓勵形成謙虛謹慎、互相協(xié)作的同事關(guān)系,營造良好官場風(fēng)氣。

君臣同德,上下一心

康熙十七年,講官陳廷敬進講“啟乃心,沃朕心,若藥弗瞑?!币还?jié),“惟暨乃僚”一節(jié),“嗚呼欽予時命”一節(jié)。圣祖曰:“朕觀高宗、傅說,諄諄以納誨輔德為言,可見自古君臣,一德一心,至誠感孚。為上者,實心聽納,以收明目達聰之益;為臣者,實心獻替,以盡責(zé)難陳善之忠。然后主德進于光大,化理躋于隆平。后世君臣之間,徒尚虛文,中鮮實意,治不逮古。職是故耳?!蓖⒕醋嘌裕骸坝懈咦谥疄榫?,所以有傅說之為臣?;噬洗搜?,誠社禝萬年之大慶也?!?/p>

注解

“啟乃心、沃朕心,若藥弗暝?!薄ⅰ拔吣肆拧?、“嗚呼欽予時命”:都是尚書·說命中的文字。說命講述了商王武丁與傅說的故事。商王武丁虛心求諫,傅說忠心輔佐,二人君臣相合,迎來“武丁中興”。高宗:即商王武丁。商朝第二十三位君主,在位時期,曾攻打鬼方,任用賢臣傅說為相,妻子婦好為將軍,使商朝再度強盛,史稱“武丁中興”。廟號高宗。傅說:武丁時賢臣。原為在傅巖筑城的奴隸。武丁夢得圣人相佐,醒來后將夢中圣人畫像尋找,最終找到傅說,立之為相。納誨輔德:語出尚書·說命上:“朝夕納誨,以輔臺德?!边M獻善言,以輔助君主之德。感孚:令人感動信服。明目達聰:語出尚書·舜典:“明四目,達四聰”。指統(tǒng)治者多方觀察民情,廣泛聽取意見。獻替:即獻可替否。進獻可行者,廢去不可行者。謂對君主進諫,勸善規(guī)過?;碥Q于隆平:將治國之道化為太平盛世。躋:登,上升。隆平:昌盛太平。鮮:少。逮:及,到。職:由于。

譯文

康熙十七年(1678),講官陳廷敬進講“啟乃心,沃朕心,若藥弗瞑?!币还?jié),“惟暨乃僚”一節(jié),“嗚呼欽予時命”一節(jié)??滴跽f:“朕看高宗和傅說的君臣關(guān)系,傅說誠懇進獻善言,以輔佐武丁??梢娮怨啪级际且坏乱恍?,其中的至誠令人感動。作為君主的,實心聽取采納建議,以收獲明目達聰之益;作臣子的,實心實意進獻建議廢除冗政,以盡責(zé)難陳善之忠。然后君主的德行得以光大,治國之道得以化為太平盛世。后世君臣之間,只崇尚君臣和合的虛文,其中缺少實意。治國不及古人,正因如此?!标愅⒕瓷献嗾f:“有高宗武丁這樣的君主,才會有傅說這樣的臣子?;噬线@番話,真是社禝萬年的大慶啊?!?/p>

評語

商王武丁與傅說是君臣和合、同心同德的典范。傅說出身低賤,身份卑微,武丁慧眼識英才,將其提拔為相,說明武丁確實求賢若渴,希望勵精圖治。傅說也不辱使命,忠心耿耿,積極建言??滴跸蛭涠】待R,“實心聽納,以收明目達聰之益”,也希望臣下能夠“實心獻替,以盡責(zé)難陳善之忠”。君臣上下一心,努力實現(xiàn)大治。陳廷敬的話并不僅僅是奉承康熙,因為如果沒有明君在上,再優(yōu)秀的人才也難有用武之地,只能埋沒于版筑之間。

同寅協(xié)恭,滿漢和諧

康熙十八年,諭吏部等衙門曰:“凡臣子者,同寅協(xié)恭,自古皆然。今各部院辦理事務(wù),大小漢官,凡事推諉滿官。事之得當,則歸功于己,如事失宜,則卸過于人。至于入署,不待事畢,諉于滿官,止圖早歸宴會游嬉,不為國家盡力擔(dān)當,料理公務(wù)。自此以后,各宜協(xié)力同心,務(wù)盡厥職,不可仍前推諉。至科道各官平日章奏內(nèi),將一二可行之事,隱附私情,希圖作弊。凡有條議,鮮非無因。閱覽奏疏,多以己為至公至廉,其屬托公事,肆行妄為。外播威勢,挾制多端,地方督撫等官,莫不畏懼。小民困苦,未必不由于此。作何懲戒,著九卿、詹事、科道詳議具奏?!庇种I大學(xué)士等曰:“滿漢論事,往往不能和衷。漢官每謂滿官偏執(zhí),若漢官肯實心為公,據(jù)理辨論,滿官豈有不從之理?若滿官堅意偏執(zhí),漢官即當奏聞。從來有治人無治法,為政全在得人。人臣事君,全在辨心術(shù)之公私。今爾諸臣之才,皆能料理政務(wù),但徇私利己者多,公忠為國者少。若諸臣肯洗心滌慮,公爾忘私,國爾忘家,和衷協(xié)恭,實盡職業(yè),庶務(wù)何患不就理?國家何患不治平哉!爾諸臣其勉之?!?/p>

注解

和衷:和睦同心。

譯文

康熙十八年(1679),康熙告諭吏部等衙門說:“凡是作為臣子的,應(yīng)當互相尊敬,同心協(xié)力,自古以來都是如此?,F(xiàn)在各部院辦理事務(wù)時,大小漢官往往將諸事推諉給滿官去做。如果事情處理得當,則歸功于自己,如果事情處理不當,則就推卸責(zé)任。在官署辦公時,不等事情完成,就推諉于滿官,只貪圖早點回家宴會游嬉,不為國家盡力料理公務(wù)。自此以后,滿漢群臣要協(xié)力同心,各盡其職,不可再像以前一樣推諉。至于科道各官平日的章奏,往往將一二可行之事中隱附私情,想要弄虛作假。所奏章疏都將私念夾雜其中。朕閱覽奏疏,發(fā)現(xiàn)有的大臣以為自己是至公至廉之人,表面處理公事,實際肆行妄為。在外妄播威勢,挾制各方,地方督撫等官沒有不畏懼的。小民生計困苦未必不是由此而生。這種情況應(yīng)該如何懲戒,命九卿、詹事、科道等討論后回奏?!庇指嬷I大學(xué)士等說:“滿漢官員討論朝政往往不能和睦同心。漢官常說滿官偏執(zhí),如果漢官肯實心為公,據(jù)理辯論,滿官豈有不從之理?如果滿官執(zhí)意偏執(zhí),漢官就上奏告知。自古有使國家安定的人,沒有使國家自行安定的法制。人臣侍奉君主,最關(guān)鍵的是分辨其心術(shù)是否大公無私。如今你們皆能料理政務(wù),但徇私利己者多,公忠為國者少。如果大家肯洗心滌慮,公而忘私,國而忘家,和衷協(xié)恭,盡職盡責(zé),有什么禍患不能平息呢?國家何患不能實現(xiàn)大治!你們要共同勉勵?!?/p>

評語

清人作為少數(shù)民族自關(guān)外入主中原,文化上有先天自卑,很怕被漢人瞧不起。如何以少數(shù)滿人統(tǒng)治一個龐大的漢人帝國,是一個非常嚴峻的問題。清人一方面通過剃發(fā)易服、鐵血屠城、文字冤獄等對漢人進行恐嚇,另一方面延續(xù)了明代科舉制度,籠絡(luò)漢人中的知識精英,給予高官厚祿和為國效力的機會,為他們服務(wù)。朝廷中滿漢官員的關(guān)系,也一直是清王朝統(tǒng)治者的心病。滿漢關(guān)系處理得當,則會君臣和諧,朝廷晏安;處理不當則會人心離散、天下不寧。滿人作為統(tǒng)治者,積極學(xué)習(xí)漢人的先進文化和制度,進行自我同化。漢人盡管擁有文化自信,無奈國破家亡,雖然心底懷有民族自尊,但寄于滿人籬下,也不得不仰人鼻息。漢官素有推脫、懶散的劣根,對于上官的政令往往虛與委蛇、敷衍了事??滴鯐r時敲打滿漢雙方,希望他們同寅協(xié)恭、盡職盡責(zé),實現(xiàn)滿漢和諧的官場氛圍。

朝廷會議,不準扯皮

康熙二十四年,圣祖諭大學(xué)士勒德洪等曰:“九卿、詹事、科道,令其會議會推,本朝至公至正,務(wù)得真實。今聞九卿會議之事,間或不據(jù)實具議,草率茍且,因循而行。有此一次立議爭勝,以冀下次不與相拂而從之者。或者此一次將彼意中之人薦出,冀下次將其親朋薦出以相報者。或有薦其門生者,有薦其同年者,有薦其同鄉(xiāng)親友者。夫九卿會議會推,理宜虛公持論,豈可一二人擅專以行?且設(shè)立科道,本欲其凡從實建言,有執(zhí)拗護庇者,即為指參也。其擅專執(zhí)拗護庇之人,何未見糾劾耶?眾議之時,亦有一同具議。后因其事不當,復(fù)云:彼時我原如此說者。如果原議時眾論與伊不合,即宜將己見明白敷陳,另立一議。既不另立一議,同列職名,又稱我曾如此說,是斷斷不可者。朕于康熙十八年,亦因此等事,曾經(jīng)有旨申飭。可查前旨一并復(fù)行傳諭?!?/p>

注解

勒德洪:滿洲人。官至戶部尚書,武英殿大學(xué)士。會推:會同推薦選任。拂:違背。同年:科舉考試中同榜錄取的人互相稱作同年。虛公持論:公正無私地提出主張。申飭:斥責(zé),告誡。

譯文

康熙二十四年(1685),康熙告諭大學(xué)士勒德洪等說:“朕命令九卿、詹事、科道舉行會議、推薦人才,本朝至公至正,務(wù)必求得真實。如今聽說九卿會議討論的事情,有的并不據(jù)實商討,而是敷衍了事,草率而行。或者這一次討論時,希望下次別人不會反對自己,而對別人吞聲忍讓?;蛘哌@一次將別人意中之人推薦而出,期望下次他將自己的親朋推薦,以求相報。有的推薦自己的門生,有的推薦自己的同年,有的推薦自己的同鄉(xiāng)親友。九卿會議和人才會推,理應(yīng)無私公正地提出主張,豈可讓一二人擅自專行?并且設(shè)立科道官員,本希望他們能夠從實建言,參劾執(zhí)意庇護之人。那些擅自專行、執(zhí)意庇護之人為什么沒有被參劾呢?會議之時大家都曾一起商討。后來因為有的事實施不當,又說那時我原來是那樣說的。如果原來討論時大家的結(jié)論與他不合,當時就應(yīng)當將自己的見解闡述明白,另外加以討論。既然沒有另加討論,大家同列職名,又說我曾那樣說,是斷斷不可的。朕于康熙十八年(1679)時也曾因為這類事下旨申飭批評??梢宰凡橐郧暗闹家庖徊⒃俅蝹鬟_。”

評語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個人情社會。相較普通人的社會,官場之中夾雜了更多的人情利害,其中關(guān)系盤根錯節(jié),個人與國家的利益常常糾合在一起。官場人情盛行必然會妨害公務(wù),在朝官員礙于各種關(guān)系勢力達成某種默契,討論國家事務(wù)、舉薦人才的出發(fā)點不是國計民生,而是人情利害??滴跞辏ǎ保叮梗罚?,康熙又曾告諭大學(xué)士等說:“觀九卿凡保舉人員,非系師友即屬親戚,是皆漢人相沿惡習(xí)。天下官員,朕一人何能周知?惟左右大臣是賴。誠善者善而惡者惡,據(jù)實敷陳。則善者勸而惡者懲矣,國家事安有不理者乎?”可見,世故人情的盛行在康熙一朝已經(jīng)成為官場頑疾??滴鯙槌吻謇糁尾贿z余力,屢次整肅。他批評了當時官場出現(xiàn)的種種人情弊端,強調(diào)舉行會議、推薦人才要“至公至正,務(wù)得真實”,希望官員能夠直抒己見,舉薦真正的有用之才,還要勇于承擔(dān)責(zé)任,而不是遇事推諉、互相扯皮。

按“鍵盤左鍵←”返回上一章   按“鍵盤右鍵→”進入下一章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