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鐵城
江西九江軍政府總參議官
吳鐵城,1888年3月9日生于江西九江,原籍廣東香山(今中山縣)平湖鄉(xiāng)。
吳鐵城幼年,由其父延師教授經史、英文等課程,繼入美以美會設立的九江同文書院讀書。1909年同盟會會員林森從上海調往九江關任職員,在交游中和吳鐵城相識,逐漸成為好友。他們共同設立“潯陽閱書報社”,作為宣傳革命思想的場所,吳經林森介紹加入同盟會。
隨后,吳鐵城利用其父在商會中的地位,聯絡新軍官兵和幫會力量,開展了一些反對清朝統(tǒng)治的秘密活動。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fā)之前,吳鐵城負責同武漢方面的革命黨人相聯絡,擔任詹大悲主辦的大江報通訊員,彼此間常通信息。10月10日武昌起義后,吳參加策動九江新軍標統(tǒng)馬毓寶于10月23日宣告獨立。九江軍政府成立,由馬毓寶任都督,林森負責對外交涉,吳鐵城任總參議官,負責辦理與軍事有關的民事工作。
11月中旬,吳鐵城、林森等被選為江西代表,赴上海、南京參加各省都督府代表會議。12月下旬孫中山從海外歸國,當選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在接見代表時,了解到吳是同鄉(xiāng)的年青革命黨人,決定將他留在身邊工作,孫中山辭職后,于1912年8月北上會見袁世凱,吳也隨侍在側。1913年“宋教仁案”發(fā)生后,孫中山決定發(fā)動反袁的武裝斗爭,派吳鐵城和居正赴江西催促李烈鈞首先發(fā)難。“二次革命”失敗,袁世凱下令通緝革命黨人,吳鐵城亡命日本,不久進明治大學,學習法律。
1914年孫中山在日本成立中華革命黨,吳鐵城首批加入。翌年,赴檀香山辦理黨務,任華僑自由新報主筆。曾以“吳丹”的筆名,抨擊袁世凱的帝制活動。袁世凱政府通過外交機構,對吳進行起訴,由美國法院審理,經過一場辯論,宣告無罪。1916年春,吳返國,在香港、澳門等處進行反袁活動。
1917年7月,孫中山南下護法,電召吳鐵城回廣州。廣東護法軍政府成立后,吳鐵城任大元帥府參軍。次年軍政府改組,隨孫中山回上海。
1920年,吳鐵城和孫科等到香港辦理粵軍由福建回師廣東的策應工作。11月孫中山回廣東重組軍政府,吳乃任參軍職務。1921年5月孫中山就任非常大總統(tǒng),吳改任總統(tǒng)府參軍。11月孫中山赴廣西準備出師北伐,吳留守廣州,隨后出任香山縣“民選縣長”。1922年6月陳炯明叛變,吳鐵城在香山縣組織地方團警抗擊陳軍。在抵抗陳軍失敗后,他經香港轉赴上海。嗣又奉孫中山之命與古應芬、孫科赴港設機關,主持策反及接應討陳的軍事工作。
1923年1月孫中山在上海通電討伐陳炯明,廣西的桂、滇軍奉命組成西路討賊軍,沿西江東下,連克肇慶、三水,直逼廣州?;涇娫S崇智等部在福建組成東路討賊軍經汕頭向廣州方向進攻。吳鐵城任東路討賊軍第一路軍司令,帶領沿海民軍也向廣州推進,配合西路討賊軍驅逐陳炯明軍出廣州。2月,孫中山回廣州設立大元帥府,經費奇缺,吳鐵城曾為之籌集款項,以濟急需。旋吳鐵城被任命為廣州市公安局長兼省警務處長,工兵局籌餉委員、財政委員會委員等職。東路討賊軍第一路部隊改編為廣東省警衛(wèi)軍時,吳兼任司令。1923年10月25日吳鐵城被指定為中國國民黨的臨時中央執(zhí)行委員,參與國民黨的改組工作。他曾主持設立警衛(wèi)軍講武堂,吸收部分青年學習軍事,辦了二期,至1924年5月并入黃埔軍校。1924年9月,吳隨孫中山北伐,任行營警戒兼代大本營參軍長。10月廣州商團發(fā)動叛亂,吳奉命率警衛(wèi)軍參加平叛,重兼廣州市公安局長,還兼任國民黨廣州市黨部委員及組織部長。
吳鐵城江西九江軍政府總參議官
當孫中山在廣州召開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確定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改組國民黨時,吳鐵城和胡漢民、伍朝樞等,“表面隨和而實際抱陽奉陰違態(tài)度”,“他們本來也是不贊成改組國民黨,不贊成三大政策的,但是他們在當時革命形勢節(jié)節(jié)向前推進的情況下,只有暗中反對,消極怠工卻不敢公開說反對的話?!睂嶋H上吳鐵城等早就以國民黨廣州市黨部作為反共活動的據點。孫中山逝世后,1925年8月堅決捍衛(wèi)孫中山三大政策的國民黨左派領袖廖仲愷,在國民黨中央黨部門前遭到謀殺。當時吳鐵城身任公安局長,他不僅參與反對廖仲愷的活動,而且在知道有人要加害廖的情況下,竟然撤去黨部大門的警衛(wèi)。廖案發(fā)生后,又對被捕的兇手和嫌疑犯多方優(yōu)待,引起了左派人士和工農群眾的強烈不滿。蔣介石為抑制粵系勢力乘機先撤去吳鐵城廣州市公安局長職,隨后于1926年5月30日將吳扣押起來,囚禁于虎門橫檔炮臺,直到同年10月才獲釋放,吳離開廣東前往上海。
蔣介石發(fā)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時,吳鐵城表示支持。1927年6月吳鐵城重新被起用,先是任廣東省政府委員、建設廳廳長。
1930年5月發(fā)生蔣介石與馮玉祥、閻錫山的“中原大戰(zhàn)”,蔣介石派吳鐵城、張群再次去東北爭取張學良反對馮、閻。終于促成張學良于9月18日發(fā)表擁蔣通電,隨即揮師入關,造成蔣軍的勝利和馮、閻軍隊的瓦解。吳因此立下了大功,從而更加受到蔣的賞識和重用。
1932年1月吳鐵城奉命繼任上海市長兼淞滬警備司令。1937年4月,吳鐵城調任廣東省政府主席。1939年春,吳鐵城往重慶,受蔣介石密令,主持港澳國民黨的黨務工作兼管福建、廣東的對外宣傳。1949年10月廣州解放前夕,吳鐵城赴香港,后轉往臺灣,任“總統(tǒng)府資政”等職。1953年11月19日在臺北病死。
吳祿貞
密搗北京清廷燕晉聯軍大都督兼總司令
吳祿貞,字綬卿,1880年3月6日生,湖北省云夢縣吳家臺人。吳祿貞自幼聰穎過人,勤奮好學,6歲即就讀于家塾。1895年父親病逝,家道衰落,吳祿貞棄學入湖北工程營當兵,不久考入當時湖廣總督張之洞創(chuàng)辦的湖北武備學堂。1898年,吳祿貞被選送到日本留學,入日本士官學校深造,是為我國第一期留日士官生。在日本,他結交了許多革命志士,經常在一起商討救國大計。是年他毅然加入了孫中山領導的興中會,成為興中會的早期會員,從此更堅定了民主革命的信念。他和在日本的熱血青年團結在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派周圍,和當時在日本頗有勢力和影響的康、梁?;庶h作了堅決的斗爭,使不少受康、梁君主立憲思想迷惑和影響的青年覺悟,聚集在革命的旗幟之下。
1900年,孫中山在日本鐮倉召開會議,研究了國內形勢,決定配合義和團運動,在珠江和長江流域同時發(fā)動起義。吳祿貞隨即回國與唐才常共同組織了“自立軍”起義。因起義走漏風聲,慘遭失敗,唐才常被捕后被殺。吳祿貞虎口脫險,潛回日本復學,1901年冬畢業(yè)于士官學校。
1904年5月,吳祿貞由日本士官學校的同學良弼推薦到北京清政府練兵處任職。吳祿貞和革命黨人認為這是打入敵人內部的好機會。1907年7月,吳祿貞隨東三省總督徐世昌到奉天。時值日本侵略者挑起“間島”爭端,吳祿貞負責延吉邊務,他不辭辛苦,親自率員勘查邊界,測量繪圖,草擬調查延吉邊務報告書10萬余言,用大量確鑿的證據說明此地自古就是中國的領土。他團結當地軍民與侵略者針鋒相對,寸地不讓,粉碎了日本侵略者企圖侵吞我國領土的野心。這是清末外交史上少有的勝利。
清末,作為維護封建統(tǒng)治軍事力量的“旗兵”已腐敗不堪。袁世凱在小站訓練新軍,建成北洋六鎮(zhèn),以后成為清王朝主要依賴的軍事力量。此時,革命黨人籌措白銀2萬兩,賄賂當權者慶親王奕劻,為吳祿貞謀得第六鎮(zhèn)統(tǒng)制的職務,12月23日得到清政府的正式任命。為把領導權控制在革命黨手中,使這支隊伍為革命所用,吳祿貞上任后隨即開始整頓。六鎮(zhèn)是袁世凱培養(yǎng)的嫡系部隊,各級軍官一向由袁世凱的黨羽和爪牙把持。吳祿貞企圖改造整頓的計劃遇到了很大的阻力。他強行撤掉了大煙鬼十二協協統(tǒng)周符麟的職務,準備安排革命黨人擔任,但遭到了陸軍大臣蔭昌的抵制,另派袁世凱的親信吳鴻昌暫署,使他的改造計劃很難得以實現。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fā),革命烈火熊熊燃燒起來,行將形成燎原之勢。驚恐萬狀的清王朝立即派陸軍大臣蔭昌前往湖北鎮(zhèn)壓,并抽調吳祿貞所轄第六鎮(zhèn)十二協南下。吳祿貞見武昌起事,形勢逼人,希望能和義軍接觸,配合南方行動。遂立即到陸軍部自薦,請求隨軍前往。清廷對吳祿貞早有戒心,他的請求不但未得到允準,反遭申斥,令其回保定待命。這時屯兵灤州的二十鎮(zhèn)統(tǒng)制張紹曾在灤州舉行兵諫,拒絕執(zhí)行清政府的命令,并提出“十二條政綱”,迫其停戰(zhàn),實行立憲。南有義軍起事,北有軍隊騷動,清政府內外交困,如坐針氈,經過一番密謀,決定派與張紹曾有同學之誼且有深交的吳祿貞為宣撫使去灤州平息動亂。吳祿貞一到灤州不但不“宣”、不“撫”,反而鼓動張紹曾不失時機,盡快采取革命行動,調集灤州二十鎮(zhèn)進軍豐臺。吳祿貞由保定進逼長辛店,藍天蔚的第二混成協作后援,形成夾擊之勢,攻占北京,策應武昌起義,推翻清王朝。由于張紹曾猶豫不決,使這一計劃,未能付諸行動。
吳祿貞密搗北京清廷燕晉聯軍大都督兼總司令
1911年10月21日,山西革命軍擊斃巡撫陸鐘琦,宣布獨立,推舉閻錫山為都督。清廷驚惶,電令駐防保定的六鎮(zhèn)十二協協統(tǒng)吳鴻昌連夜率軍開赴石家莊,進軍太原,鎮(zhèn)壓革命軍。吳祿貞在灤州接到消息后,心急如焚,深知六鎮(zhèn)如與山西民軍開火會造成嚴重的后果,遂派革命黨人何遂急赴保定任十二協參謀隨軍前往防止發(fā)生意外。吳祿貞與張紹曾商議,準備進一步聯合山西民軍以實現南北夾擊,推翻清廷的計劃。11月1日吳祿貞經北京、保定匆匆趕回石家莊,即派副官周維楨持函到山西會見閻錫山,商談組織燕晉聯軍共同舉事事宜。11月3日吳祿貞又派何遂到娘子關與山西義軍東路總指揮姚以價會晤,希望能與閻錫山親自會面,經姚與閻錫山聯系,商定11月4日在正太路娘子關車站談判。何遂當夜返回石家莊向吳報告。
11月4日,清廷突然宣布任命吳祿貞為山西巡撫。這一任命是想用高官厚祿籠絡吳祿貞;再就是叫吳祿貞與山西義軍互相殘殺,清政府坐收漁翁之利,其用心可謂毒辣。當天上午有一列由北京開往湖北前線運著軍火輜重的火車,開進石家莊車站,吳祿貞當即下令扣留,并奏請停戰(zhàn),痛斥了蔭昌及馮國璋在漢口燒殺搶掠的滔天罪行,下午1時吳祿貞輕裝簡從,如約趕到娘子關與閻錫山談判。吳祿貞慷慨激昂的演說,使山西義軍疑云頓消,大家一致推舉吳祿貞做燕晉聯軍大都督,閻錫山、張紹曾為副都督,溫壽泉為聯軍參謀長,至此燕晉聯軍宣告成立。會上決定,迅速采取革命行動,定于11月7日凌晨晉軍與六鎮(zhèn)在石家莊會師舉行起義。吳祿貞回石后,派副官王孝鎮(zhèn)連夜到武昌,邀請湖北軍政府同時行動,直搗漢口清軍之背,南剿袁世凱。密電張紹曾等“迅率師來會”。并謊報清廷“已招撫晉軍混成一協、巡防二十余營”,以制造假象,穩(wěn)定清廷,11月6日夜,吳祿貞在石家莊車站迤東不遠的電報局樓上(舊址在現電報局街)召集中級以上軍官開會,宣布7日凌晨舉行起義,規(guī)定兵士均以白布為箍,纏左臂為標志,以便在黑暗中能分清敵我,行動中凡有不服從命令者以軍法從事。部署完畢,吳祿貞想到明天將發(fā)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興奮萬分,匆匆趕回設在正太車站的行轅。
石家莊是京漢路和正太路交匯的重鎮(zhèn),戰(zhàn)略地位十分重要。吳祿貞控制這個交通樞紐,等于掐住了清統(tǒng)治的咽喉。在革命風潮的沉重打擊下,此時一籌莫展,陷于絕望的清廷,不得不又請出了被趕回河南彰德老家“養(yǎng)疾”的袁世凱,起用他為內閣總理大臣,企圖用他來收拾無法收拾的局面。清廷與袁世凱對吳祿貞早有忌心,吳祿貞在石家莊的所做所為使他們大為憂慮。吳祿貞是袁世凱篡權和清廷能得以喘息機會的最大障礙,是他們的心腹大患。于是,他們在精心策劃著一個除掉吳祿貞的大陰謀。11月5日,被吳祿貞撤職的原十二協協統(tǒng)周符麟和軍咨府第三廳廳長清廷奸細陳其采已先后竄至石家莊進行秘密活動。何遂等人看到這些反常現象,立即向吳祿貞報告,希望他提高警惕。6日午后由北京到石家莊投奔吳祿貞的孔庚也從北京帶來消息,說軍咨府已開會、準備派人來石暗殺他,希望他加倍注意。何遂建議調山西革命軍來充當衛(wèi)隊,或換個地方住??墒菂堑撠憛s滿不在乎地說:“騎兵營長馬蕙田擔任警戒,他是我的心腹,靠得住?!彬T兵營長兼衛(wèi)隊長馬蕙田是吳祿貞一手提拔起來的軍官,因善于逢迎耍兩面派,長期得到吳祿貞的信任。吳祿貞萬萬沒有想到,就是自己所信任的人,貪圖2萬元的賞金賣了他,充當了可恥的刺客。11月16日深夜,他在火車站司令部開會,至次日凌晨,馬蕙田率領軍官多人突然撞入。他見勢不妙,企圖奪門而出,被兇手擊倒,頭亦被割走。參謀官張世膺和副官周維楨同時遇難。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眲倓偨⑵饋淼难鄷x聯軍,因吳祿貞被刺遂宣告平息,北方的革命形勢也驟然低落。
1912年元旦,以孫中山為首的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后,為表彰先烈,下令對吳祿貞以陸軍大將軍例賜恤,追贈吳祿貞的親密戰(zhàn)友、同時遇難的張世膺烈土為陸軍少將銜,周維楨烈土為陸軍大都尉銜。3月14日,黃興等人在上海張園舉行追悼吳祿貞活動。孫中山親撰祭文,并派他的秘書長代表他出席了追悼會。
1913年11月7日吳祿貞烈士遇難2周年之際,石家莊人民和山西人民在吳祿貞烈士犧牲的正太車站北邊擇地修建了吳公祠和墓園,將吳祿貞的遺體由娘子關遷葬于此,同時將與他同時遇難的張世膺和周維楨烈士的遺體也移入墓園,安葬在吳祿貞墓的兩側,三座莊嚴肅穆的烈士墓塔南北并列屹立在園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