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嚴法紀斬女婿
名言
法不阿貴,繩不撓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辭,勇者弗敢爭。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
——韓非子
故事
朱元璋建立明朝,當上明太祖后,對蒙古騎兵頻繁的騷擾十分擔憂,對西北邊界少數民族國家的入侵也憂心忡忡。他采納大臣們的建議,在邊關設茶馬交易市場,用出產于山南(今陜西漢中、安康兩市)和川北的茶葉換他們的馬匹。一百斤茶葉可換一匹上等馬。自實行茶馬交易以來,每年外銷三百萬斤茶葉,得馬三萬匹。三萬匹馬可擴充一支三萬人的騎兵隊伍,壯大了明朝的國防力量,又削弱了敵國的力量,真是一舉數得!
有一年,茶葉外銷呈萎縮的勢頭。此時,北方蒙古人虎視眈眈,明朝要擴充騎兵隊伍急需大量馬匹,朱元璋為此急得睡不著覺,速派鐵面無私的都御史鄧文去陜西、四川、甘肅等地調查茶馬交易萎縮的緣由。一查便明,原來是走私盛行,一些官吏和茶商用高價收購茶葉,然后買通關隘,或仗勢闖關,直接出境,交換少數民族的金錢、藥材、毛皮等物,牟取暴利。
朱元璋知道情況后十分惱怒,說道:“如此下去,何能制蕃人于死命,固我邊防?”于是頒詔:凡走私茶葉者,或關隘把守不嚴放走走私茶葉者,一律凌遲處死。
朱元璋派他的女婿歐陽倫出使西域。這位歐陽倫立過一些戰(zhàn)功,他的官銜是都尉。歐陽倫一行人從京都出發(fā),十幾天后到了長安——絲綢之路的起點。來西域之前,歐陽倫就聽人講過,西域的人“寧可一日無食,不可一日無茶”,茶在西域十分走俏,心想:何不利用職務之便,大撈一把!
歐陽倫于是在長安稍事休息,一面卻派心腹管家周保去川北向地方官吏“購買”茶葉。駙馬爺“買”茶,巴結尚且來不及,誰還敢收駙馬爺的錢呢?周保沒用多長時間,便為駙馬爺搞到了五十車巴蜀茶葉,沿棧道浩浩蕩蕩運往洮河茶馬司官卡,并準備向蘭州進發(fā)。
周保押運茶葉的事傳到都御史鄧文的耳朵里。鄧文為官清廉,為人剛正不阿。他帶領精干隨員跟蹤追擊,一直追到洮河茶馬司官卡才把周保押運茶葉的隊伍追上。鄧文命令周保停運茶葉,并等候處置。
周保將五十車茶葉被扣的事迅速通報給歐陽倫,歐陽倫當即帶領一隊軍卒氣勢洶洶地趕往洮河關卡。歐陽倫根本不把鄧文放在眼里,滿不在乎地說:“鄧大人,對大明朝使臣的車輛也要盤查么?”
“要查!”鄧文的口氣十分堅決,“皇上親口告訴我,無論是誰的車輛都要嚴加盤查。”
“那你就試試看吧!”歐陽倫威脅道。
“歐陽大人,”鄧文說道,“在下只好冒犯了?!?/p>
其實,根本不用檢查。五十車茶葉正順序擺在官道上。鄧大人不客氣地說:“駙馬爺,您走私茶葉五十車,證據確鑿,下官稟明圣上,聽從圣上裁處。”
歐陽倫惡狠狠地說:“鄧文,你有幾個腦袋,敢擋我去往西域?”
“下官擋您是死,放您也是死。前者只是砍頭,后者凌遲,且禍及家人。歐陽大人,您處在我的位置該如何選擇呢?”
鄧文的話說得委婉,且合情合理。歐陽倫卻惡狠狠地說:“如不放行,當場打死!”并指揮兵丁毆打巡員,強行闖關。
鄧文將官袍拽起,和隨從人員一起堵住官道,縱使被打得遍體鱗傷,也不退后半步。雙方僵持了幾個時辰,最后歐陽倫帶領手下人押送五十輛裝滿茶葉的車子破關而出,向蘭州進發(fā)。
鄧文將歐陽倫走私茶葉之事寫成折子派人日夜兼程送遞京城面呈朱元璋。
朱元璋看罷折子,跺腳大哭,又哭又罵:“歐陽倫,你這個混賬東西!自以為當了東床駙馬,就可以為所欲為?!?/p>
朱元璋決定不能因私廢公,法外容情,饒恕歐陽倫。歐陽倫最終還是被朱元璋繩之以法。
解讀
朱元璋不因私廢公,不法外容情,而是依法辦事,將自己的女婿繩之以法,為后來的君王樹立了效仿的榜樣?,F在有些人,利用自己手中的權力,為自己和自己的親友大開方便之門,將國家的法律踐踏于腳下,這樣的人終將受到法律的審判。
道同不畏強權舍命執(zhí)法
名言
法行于賤而屈于貴,天下將不服。天下不服,而求法之行,不可得也。
——蘇轍
故事
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挑選了一批品學兼優(yōu)的讀書人去各地擔任地方官吏。住在河間(今河北省河間縣)的蒙古族人道同也被派到廣東番禺(廣州府治所在地)做了知縣。
道同做官剛正不阿,當地百姓交口稱譽。有一天,他和幾個隨從在街上散步,正遇一伙歹徒毆打兩個做買賣的小販。其中一個小販已被打倒在地,滿臉是血。道同見狀,喝住打人的歹徒,又命隨從查驗被打者的傷勢,豈知那人已經被活活地打死了。
道同立即差人把行兇之人拿進縣衙。他升堂問明案情后,便把兩個主犯囚進大木籠里,擺在十字街口示眾,并準備奏請朝廷按律問斬。
住在番禺縣城里的明朝開國功臣朱亮祖,聽說此事后也到街頭一看,才知道囚在木籠里的歹徒是兩個和他交情很好的當地鄉(xiāng)紳。于是,他趕緊發(fā)出請?zhí)训劳羞M府里,當面交待說:“你囚在木籠里的那兩個犯人都是我的朋友,他們有什么錯,我教訓幾句就可以了,你就放了他們吧!”
道同不卑不亢,很嚴肅地回答說:“您的吩咐我斷然不敢聽從。因為我拿了朝廷的俸祿,就要為國安民。那兩個歹徒打死了人,按照法律是要償命的。我絕不會容情賣法。”說完,他拂袖而去。
朱亮祖萬萬沒有料到,一個小小的七品芝麻官竟敢拒絕他的要求。他惱羞成怒,就派出一隊家丁到十字街口私自砸毀木籠,放走囚犯,還當眾侮辱和鞭打了道同。
道同并未在惡勢力的面前低頭屈服。他不顧自己官小職卑,立即給明太祖朱元璋寫了一份奏折,報告朱亮祖目無王法,私放囚徒的不法行為。他還在奏折中歷數朱亮祖和他兒子橫行一方,欺壓百姓的種種事實??墒侵炝磷嬉埠芙圃p,他惡人先告狀,搶在道同的前面,已經上奏朝廷,誣蔑道同蔑視功臣,心懷不軌,建議處以重刑。
明太祖朱元璋接到朱亮祖的奏折后,沒有仔細考慮,就下詔將道同“殺無赦”。幾天以后,他接到道同的奏折,才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他為道同執(zhí)法不避權貴的凜然正氣所感動,趕忙下了赦免道同的詔書??上н@份詔書到達廣東時,道同已經被朱亮祖殺害了。
明太祖朱元璋得知道同被殺的消息后,心中非常后悔。他暗責自己處理此事不夠慎重。為了挽回影響,他派人到番禺重審道同遺留下的舊案,將殺人的歹徒處以死刑。不久,明太祖朱元璋把道同告發(fā)朱亮祖和他兒子朱暹的種種罪行也逐一查實,將這作惡多端的父子二人召回南京法辦了。
解讀
道同嫉惡如仇,舍命執(zhí)法,在他眼中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沒有人可以凌駕于法律之上,也沒有人可以犯法而逍遙法外,這是公正執(zhí)法者都應有的執(zhí)法態(tài)度。很多時候,不是法律不健全,而是執(zhí)行不到位。
海瑞不畏強權勇于抗爭
名言
有公心,必有公道。
——傅玄
故事
海瑞,字汝賢,號剛峰,廣東瓊山(今屬海南)人,明朝著名的清官,歷任知縣、州判官、尚書丞、右僉都御史等職。
海瑞為政清廉,為人正直。由于敢于直言進諫,懲惡揚善,一心為民謀利,被人們敬為“海青天”。
在奸相嚴嵩掌權的日子里,嚴嵩父子及其黨羽沒有一個不是依官仗勢,作威作福的。上至朝廷大臣,下至地方官吏,誰都讓他們幾分。海瑞當時出任浙江淳安縣的知縣。他秉公辦事,對嚴嵩及其同黨,一點不講情面。
海瑞的頂頭上司浙江總督胡宗憲,是嚴嵩的同黨,胡宗憲仗著有后臺,到處敲榨勒索,誰敢不順他心,他就收拾誰。
有一次,胡宗憲的兒子帶了一大批隨從經過淳安,住在縣里的官驛里。要是換了別的縣,官吏見到總督大人的公子,奉承都來不及??墒窃诖景部h,海瑞立下一條規(guī)矩,不管皇親國戚,達官貴人,一律按普通客人招待。
胡宗憲的兒子平時養(yǎng)尊處優(yōu)慣了,看到驛吏送上來的飯菜,認為是有意怠慢他,氣得掀了飯桌,喝令隨從,把驛吏捆綁起來,倒吊在梁上。驛里的差役趕快報告海瑞。海瑞知道胡公子招搖過境,本來已經感到厭煩;現在竟吊打起驛吏來,就覺得非管不可了。海瑞聽完差役的報告,鎮(zhèn)靜地說:“總督是個清廉的大臣。他早有吩咐,要各縣招待過往官吏,不得鋪張浪費。現在來的那個花花公子,排場闊綽,態(tài)度驕橫,不會是胡大人的公子。一定是什么地方的壞人冒充公子,到本縣來招搖撞騙的。”說著,他立刻帶了一大批差役趕到驛館,把胡宗憲的兒子和他的隨從統(tǒng)統(tǒng)抓了起來,帶回縣衙審訊。一開始,那個胡公子仗著父親的官勢,暴跳如雷,但海瑞一口咬定他是假冒公子,還說要把他重辦,他才泄了氣。海瑞又從他的行裝里,搜出幾千兩銀子,統(tǒng)統(tǒng)沒收充公,還把他狠狠教訓一頓,攆出縣境。
等胡公子回到杭州向他父親哭訴的時候,海瑞的報告也已經送到巡撫衙門,說有人冒充公子,非法吊打驛吏。胡宗憲明知道他兒子吃了大虧,但是海瑞信里沒牽連到他,如果把這件事聲張起來,反而失了自己的體面,就只好打落門牙往肚子里咽了。
過了不久,又有一個京里派出的御史鄢懋卿被派到浙江視察。鄢懋卿是嚴嵩的干兒子,敲榨勒索的手段更狠。他到一個地方,地方官吏要是不“孝敬”他一筆大錢,他是絕不肯放過這個地方官的。各地官吏聽到鄢懋卿要來視察的消息,都犯了愁。但是鄢懋卿偏又要裝出一副奉公守法的樣子,他通知各地,說他向來喜歡簡單樸素,不愛奉迎。海瑞聽說鄢懋卿要到淳安,給鄢懋卿送了一封信去,信里說:“我們接到通知,要我們招待從簡??墒菗覀兊弥康揭粋€地方都是大擺筵席,花天酒地。這就叫我們?yōu)殡y啦!要按通知辦事,就怕怠慢了您;要是像別的地方一樣鋪張,只怕違背您的意思。請問該怎么辦才好?!臂稠淇吹竭@封信揭了他的底,直惱得咬牙切齒。但是他早聽說海瑞是個鐵面無私的硬漢,又知道胡宗憲的兒子剛在淳安吃過大虧,有點害怕,就臨時改變主意,繞過淳安,到別處去了。
為了這件事,鄢懋卿對海瑞懷恨在心,后來指使他的同黨在明世宗面前狠狠告了海瑞一狀,海瑞終于被撤了淳安知縣的職務。等到嚴嵩倒了臺,鄢懋卿也被充軍到外地,海瑞才恢復了官職,后來又被調到京城。
解讀
海瑞不畏強權,不為自身考慮,勇于執(zhí)法,他關心的只是正義是否得到伸張,犯罪之人是否被繩之以法,從來置自己的安危于不顧,這種一心為公的精神讓他留下了千載美名,也為后人樹立了效仿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