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作者:共青團中央網絡影視中心主編   |  字數:5046  |  更新時間:2015-08-05 15:04:17  |  分類:

兒童教育

魏文侯拜段干木為師

名言

尊師則不論其貴賤貧富矣。

——呂氏春秋·勸學

故事

魏文侯當上國君以后,四處尋找人才。他聽說有個叫段干木的馬匹交易經紀人,很能干,就是不喜歡作官。他想,讓賢士埋沒在民間,不能發(fā)揮作用,多可惜呀!于是,魏文侯下決心請他出來幫助治理國家。

有一天,魏文侯帶著隨從驅車奔向段干木的住所。一到巷口,文侯就下了車,為了不驚動賢士,他屏退左右,畢恭畢敬地來到段干木的門前,輕輕地扣動門環(huán),有禮貌地請家人進去稟告一聲,說文侯求見。

沒想到,段干木一聽說文侯要見自己,誤認為他也是沽名釣譽的國君,就像聽到狼來了一樣,三步并作兩步,沖到院里,縱身一躍,跳墻逃跑了。

遭到這樣的冷遇,魏文侯不僅沒有灰心,反而更覺得段干木高尚了。所以每次路過段干木的巷口,總是垂首彎腰向段干木的住所致敬。

時間長了,段干木的家人感到非常奇怪,于是就問道:“尊敬的國君,段干木不理睬您,您為什么一過巷口就向他的住所致敬呢?”

文侯說:“段干木是一個賢能之士??!他不追求權勢和非分的經濟利益,而且擁有卓越的才能。他深明大義,隱居在一個貧窮簡陋的小巷里,卻聲名傳千里,我怎么能不敬重他呢?”

段干木聽說后,也很受感動,魏文侯再來求見,就不回避了。文侯請段干木出任相國,段干木不肯,文侯看他很堅決,就登門求救。

段干木坐在一把破椅子上,滔滔不絕地從治國安邦到舉賢任能的為君之道,一直講到休養(yǎng)生息,愛護百姓的立國之本。從烈日當午,講到夕陽西下。

魏文侯就像小學生聽講一樣,不敢坐下,一直肅立在段干木面前,認真體會其中的道理。站累了,腿發(fā)麻,怕打斷老師的思路,聽不到金石之言,也不敢提出回去,下次再講。

就這樣,魏文侯拜段干木為師,一次又一次地登門求教,接受了不少有益的東西。

魏文侯拜段干木為師,受到人們的贊揚。

解讀

魏文侯以一國之君的身份親自登門求教于段干木,在聽老師傳業(yè)解惑期間,一直肅立于前,認真聽講,細心體會,不敢稍有疏忽,更不敢在老師面前做出什么無禮的舉動,這份求教的精神值得學習。

荀淑拜少年為師

名言

國尚禮則國昌,家尚禮則家大,身有禮則身修,心有禮則心泰。

——顏元

故事

荀子,名況,是戰(zhàn)國后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發(fā)展了儒家學說,使儒家學說開始具有樸素的唯物主義傾向。荀子十分強調后天的教育,認為只要刻苦用功,“鍥而不舍、金石可鏤”,后來者可以居上。他把老師和天、地、君、親并列,并進一步指出:“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國將衰,必賤師而輕傅?!?/p>

荀子的這種思想,不僅對后世影響很大,對其家庭影響也是非常深刻的。他的第十一世孫荀淑,從小受家庭環(huán)境的熏陶,非常愛讀書,也很有才華,曾做過郎中大夫,還當過當涂的縣令。后來他辭官歸故里教書,由于學識淵博,品行端正贏得了人們的敬重。他的學生不計其數,還有從很遠地方來拜他為師的,連當時知名的學者李固、李膺都是他的學生。

有一次,荀淑來到慎陽縣,在旅店遇到一個十四歲的少年,粗布短衫,但氣度不凡,兩目炯炯有神。一見面,荀淑就非常喜歡這個少年。這個少年談起學問來,滔滔不絕,很有見地,就是當地一流學者,也望塵莫及。兩人攀談起來,很是投機。兩個人足足談了一整夜也沒談完。荀淑把多年積存在心里的疑難問題,向少年請教。少年有問必答,講得頭頭是道,使荀淑茅塞頓開,豁然開朗,佩服得五體投地。

荀淑請教少年尊姓大名,少年從容作答:姓黃,名憲,字叔度。于是荀淑站起來,恭恭敬敬地給黃憲施禮,并說道:“黃先生在上,受我一拜?!秉S憲道:“老人家,何必客氣,學問就要互相切磋,才能提高啊。我還是一個不知名的小字輩。老人家出身名門,已名揚千里,就免禮吧?!避魇绲溃骸白饚熤亟淌窍茸娴慕陶d,能者為師,不拘年齡大小,常言道:英雄出少年。你是我四十多年來遇到的一位最好的老師,解決了我多年的疑慮,理應受拜?!闭f著上前行了大禮。

解讀

能者為師,不分年齡,不分名望,更不分資歷。荀淑拜一個遠遠小于自己,名望也遠不如自己的無名少年為師,就是“能者為師”的具體體現。荀淑就是明白了這一點,才給這名少年行了拜師大禮,甘心受教。

劉備三顧茅廬求賢才

名言

安上治民,莫善于禮。

——孝經

故事

劉備投靠荊州劉表,屯駐在新野。劉表自知才能比不上劉備,因此對劉備不敢重用。多年來寄人籬下的動蕩生活,使劉備很難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

渴望建功立業(yè)的劉備,決心尋求有才干、有遠識的人輔佐自己,以便盡早擺脫勢孤力單的困境,擴充自己的實力。

有一天,名士司馬徽對劉備說:“能看清天下大勢的,是那些有真才實學的英雄俊杰?!P龍’和‘鳳雛’就是這樣的俊杰?!?/p>

劉備忙問:“他們都是誰?”

司馬徽說:“這二人是諸葛亮和龐統(tǒng)。您得到二人當中的一個,就可以成就一番事業(yè)了?!?/p>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初春,天氣乍暖還寒。劉備決定親自拜訪隱士諸葛亮。

當時,二十七歲的諸葛亮正“躬耕于南陽”(關于諸葛亮的躬耕地尚有爭議,一說在南陽臥龍崗,另說在襄陽城西二十里的隆中)。這位有政治抱負的青年,常把自己比作管仲和樂毅,立志要干出一番事業(yè)來。他苦讀經史,熟知天下興衰的道理,還潛心鉆研兵法,兼?zhèn)鋵⒉?。同時,他也時刻關注著現實政治斗爭的形勢。

為了拜見諸葛亮,劉備帶領大將關羽、張飛到隆中一連去了三次。前兩次都沒有訪到,劉備仍不肯罷休。第三次去的時候,終于如愿以償,在草廬見到了這位才華出眾的年輕人。劉備說:“久慕大名,兩次拜訪,未能相見。今日如愿,實平生之大幸?!?/p>

諸葛亮說:“蒙將軍不棄,三顧茅廬,真讓我過意不去。亮年輕不才,恐怕有失厚望。”

劉備誠懇地說:“現在漢朝瓦解,群雄混戰(zhàn),奸臣專權,主上蒙塵。我想伸張大義于天下,完成統(tǒng)一大業(yè),振興漢室。由于智術短淺,屢遭失敗,至今一無所成。不過,我的壯志并未因此減退,仍然想干一番事業(yè)。望先生多多指教。”

劉備的謙虛態(tài)度使諸葛亮很受感動,于是,諸葛亮便將天下形勢向劉備作了一番精辟的分析,為劉備籌劃了實現統(tǒng)一的戰(zhàn)略和策略,勾畫了三國鼎立的藍圖,既高瞻遠矚,雄心勃勃,又腳踏實地,切實可行。

劉備認為諸葛亮是他所尋找的最理想的輔弼人才,就懇切地請他出來幫助自己。諸葛亮為他誠摯的態(tài)度所打動,決心輔佐劉備創(chuàng)建大業(yè),實現安國濟民之志,就毅然隨劉備來到新野。劉備對這位二十七歲的青年敬若師長,兩人親密無間,終日商討軍機大事。

解讀

人才難得,只有付出自己的真心、誠心,再加上合適的禮節(jié),才有可能打動對方。劉備三顧茅廬求得賢臣的故事流傳千古,至今傳為美談。

曹植“赤膊”拜師

名言

學之經,莫速乎好其人,隆禮次之。

——荀子·勸學

故事

曹植是三國時魏王曹操的三兒子,小時候跟著父親在戰(zhàn)亂中度過了童年。由于曹操酷愛文學,他的幾個孩子也都受到了熏陶。特別是曹植,平日經常進入父親的書齋和營帳,閱讀父親看過的書籍和寫作的詩文,從六七歲起就開始跟著文學侍從學習,并且好學上進。

曹植的表現,被父親曹操看在眼里,他除了自己抽空教導之外,還經常請些名士為兒子輔導。曹植也特別盼望自己能有一位好老師。

這天,曹操為曹植請來了一位老師——邯鄲淳,邯鄲淳是東漢末年博學多才的著名學者,這正是曹植所期盼的??墒?,當邯鄲淳來到曹家時,卻找不到曹植了。正當大家都感到納悶時,只聽門外響起了疾步奔走的聲音。接著,一個赤著膊、散著頭發(fā)、渾身濕漉漉的少年推門而入,身上還散發(fā)著陣陣香味。邯鄲淳定睛一看,這不是曹植嗎?怎么弄成這般模樣?他不由得站起身,看著曹植發(fā)愣。

誰知曹植走進屋來,并不言語,只是滿臉帶笑,朝邯鄲淳深深地作了一揖,接著便聳肩、蹬腳、擊掌,富有節(jié)拍地跳起了當時民間流行的舞蹈。跳舞結束,他又從墻上取下寶劍,抽劍出鞘,舞起劍來。邯鄲淳發(fā)覺曹植的劍法比舞蹈更勝一籌。在曹植舞到精彩處時,他不由得連連鼓掌。這時,他已經明白了曹植的用意。

舞畢劍,曹植又向邯鄲淳作了一揖,并先請先生坐下,然后便有聲有色地朗誦了一篇生動的“俳優(yōu)小說”——民間流傳的故事。這故事大約有幾千字,曹植背得流暢自然,邯鄲淳聽著朗誦,從心底贊揚這個才能非凡的年輕人。他不停地夸獎著:“好!太好了!”

曹植看到老師面有喜色,這才去穿衣整裝,束發(fā)戴冠,并端端正正地坐在邯鄲淳的下首,謙恭地問道:“先生,您覺得我做您的學生,合格嗎?”原來,剛才曹植為了迎接老師,特地把自己洗得干干凈凈,還在身上擦了香粉,表示要用自己清潔芬芳的身體,來接受老師的教育;赤膊、披發(fā),是表示自己的一片赤誠;而跳舞、舞劍和朗誦,則是為了讓老師鑒定一下自己的基礎。

邯鄲淳對于這場別具一格的“拜師”禮,心里有著說不出的高興,他覺得有生以來,還是第一次遇到這樣的學生。他與曹植促膝而談,從圣賢、名臣、烈士,到詩歌、文章、賦誄;從當官治國之道,到行兵用武之法,無所不談。他感到曹植已從眾多的書籍中吸取了豐富的營養(yǎng),只要稍加點撥,定能夠出類拔萃,才能過人。

解讀

曹植為了迎接老師,把自己洗得干干凈凈,全身撒上香粉;然后,赤膊、散發(fā);跳舞、舞劍、朗誦,這些舉動都是基于曹植想“有禮于”老師的赤誠想法。事實證明,老師對于這別開生面的“拜師禮”十分滿意,最終欣然接受了這一學生。

張良虛心求教

名言

禮貌是最容易做到的事,也是最珍貴的東西!

——岡察爾

故事

張良是戰(zhàn)國時代的韓國人,他身體單薄,但胸懷大志,有膽有識。張良年輕時,韓國被秦國滅亡了。他為了報仇,與刺客埋伏在博浪沙,用鐵錘狙擊東游的秦始皇,沒有擊中,逃亡到下邳縣,隱姓埋名躲藏起來。

有一天,張良閑暇無事,外出散步,走到下邳地方橫跨沂水的一座橋上,觀賞江景。這時有一個老者,穿著粗布短衣,走到張良站的地方,將左腳往欄外一伸,故意把自己的鞋落在橋下。他扭頭看了一下張良,說道:“小孩子,下去把鞋給我撿上來!”

張良聽了此話,感到很吃驚,這人怎么叫自己小孩子?但抬頭一看,此人須發(fā)皆白,滿臉皺紋。張良覺得對老人家應當尊重、幫助,于是,他便下橋撿鞋。這是一只舊麻鞋,掉到河灘上,粘了一些泥。張良將泥土磕掉,爬上橋來。

老人見張良已將鞋撿上來,把腳一伸說:“給我把鞋穿上!”張良見老人氣度不凡,想向老人請教學問,沒說什么,跪在地上便給老人穿鞋。老人伸著腳讓張良給他穿上鞋,笑了笑,便走了。張良求教心切,用目光追隨著他的行蹤。

張良拾鞋

老人走了一里多地,又轉回來,對張良說:“你這個孩子看來可教。五日之后天亮時,你我在這里相會?!睆埩夹老踩艨瘢蛳率┒Y作答:“是。”

五日之后天剛亮的時候,張良便到沂水橋去會老者。張良到時,那老人已先來了,老人生氣地說:“你與老年人約會,竟然后到,這是為什么?”說罷憤然離去,走了幾步,回頭說道:“五日后早上再來這里相會。”

又過了五日,晨雞剛叫,天色未明,張良便去沂水橋。到橋時,老人又先在那里了,老人發(fā)怒說:“你又遲到,為什么?”說罷便走,邊走邊說:“過五日早上再來。”

張良心里納悶,這老人怎么這樣古怪,去那么早,還不許后到。又一想,向老人求教,讓老人等著,確實不禮貌,下次一定要爭取主動。

到了第五天,張良干脆不睡覺,在燈下看了一會兒書,沒到半夜就去赴約了。天黑咕隆咚的,路坎坷不平,他冒著深秋午夜的寒風,摸索著前進。到了沂水橋,看老人還沒來,才放心地喘了口氣。

過了不久,那個老人也來了,他看張良先到,便高興地說:“應該這樣。”他從懷中取出一冊書,對張良說:“你把這書拿去讀,認真研究,學好了大有用處,可以佐人成帝王之業(yè)。今后十年,時局將有變動。十三年之后,你來見我,濟北谷城山下的黃石,就是我?!闭f完,將書交與張良,沒再說什么就走了。

原來這是一位關心時局的有心人,他見秦政苛暴,預感到將來會天下大亂,自己年事已高,雖有大志,恐怕已力不從心,所以留心物色人才。他見張良敬老、尊師、守信,很有耐心,覺得是個好苗子,可堪造就,便把濟世之術傳與他。

張良把書拿回去一看,原來是太公兵法,講得是如何打仗一類道理。張良非常珍視這本書,經常閱讀,反復研究,終于領會了書中的道理。

數年之后,果然天下大亂。陳勝、吳廣首先揭竿起義,天下豪杰群起響應,終于推翻了秦王朝的統(tǒng)治。張良輔佐劉邦取得了天下,建立了漢朝。漢高祖劉邦十分欣賞張良的才氣和人品,最后封他為留侯。張良多年的付出終于有了豐厚的回報。

解讀

張良的成功來自于兵法中的奇書太公兵法,太公兵法來自于那個不拘言行的老人。老人之所以將這本奇書贈給張良,是因為張良的善良舉動和禮貌行為打動了老人,所以可以說張良的成功來自于自己的“有禮”。

按“鍵盤左鍵←”返回上一章   按“鍵盤右鍵→”進入下一章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