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零章
作者:盛文林   |  字數(shù):2155  |  更新時間:2012-08-20 16:58:24  |  分類:

社科心理

第20章

李斯頓畢業(yè)于愛丁堡大學,曾發(fā)明外傷軟膏、止血鉗等醫(yī)療用品,其中骨折用的固定木條,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時仍在使用。他身高188米,天生一副急性子,在當時的醫(yī)學界是個很有爭議的人物。在他經(jīng)手的病例中,有三個特別令人膽寒:他曾在兩分半鐘內(nèi)切下患者的腿,但由于用力過猛,同時也切下了患者的睪丸;一名頸部潰爛的少年,由于李斯頓的過分自信而導致誤診,當他用刀切開患部時,少年立即噴血不止而死;他還創(chuàng)造了一起歷史上唯一死亡率達300%的手術紀錄:被他以神速切下腿部的患者翌日因感染死去(這在當時相當常見),他的助手則被他失手切斷手指,亦因感染而死去,另一個無辜受害者是在場觀摩手術的一位名醫(yī),被他刺中兩腿間的要害,因恐懼而休克致死。在這種情況下,人類的一個早期愿望必定是對魔幻止痛物的希冀。為達到這一目的,古代的醫(yī)生們對某些植物的止痛性能作過廣泛的研究,從實踐經(jīng)驗中悉心積累了許多知識。

400年之前,可卡因和鴉片就已作為影響心理狀態(tài)的藥品而為人所熟知。它們也經(jīng)常被當做藥物來使用。公元1世紀初,羅馬作家塞爾蘇斯曾建議將莨菪當做鎮(zhèn)靜劑使用。對羅馬人來說,藥力最強的麻醉劑當屬曼陀羅子。其理由還是充分的:曼陀羅子含有顛茄堿和東莨菪堿,都是減緩心律的藥物,服用得當還能徹底消除疼痛,減少手術給病人帶來的精神創(chuàng)傷。普林尼于公元75年前后描述過羅馬醫(yī)生更具建設性地使用這種藥物的過程。在歐洲中世紀,為古羅馬人所熟知的這些麻醉藥物一直在繼續(xù)使用。但在攝取途徑方面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最常見的攝取途徑是公元9~15世紀無數(shù)典籍中提到的“催眠海綿”法。它是把一些藥物,包括鴉片、曼德拉草、莨菪和從芹葉鉤吻中提煉的毒物,混合后浸入海綿之中,隨后將海綿晾干。在需要麻醉劑時可將海綿浸濕,放在患者的嘴上,讓患者吸入藥味。這些混合藥物肯定會使任何人陷入毫無知覺的狀態(tài),盡管吸人致命的芹葉鉤吻毒物(可以先后抑制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運動中樞和感覺中樞),會使整個手術極具風險。

但是情況表明,這些處方并不像所說的那樣深受歡迎——因為它們在劑量過高時可能會帶來致命的危險。除了西方,中國古人很久以前就有關于手術麻醉的傳說和記載。公元2世紀,醫(yī)學家華佗發(fā)明了“麻沸散”,并已可以使用全身麻醉進行腹腔手術。而歐美使用全身麻醉術是19世紀初的事,比我國推遲了1600多年。這是中國麻醉術最重要的一個進步。

中國古代名醫(yī)華佗華佗對麻醉學的貢獻已得到國際醫(yī)藥學界的承認,并不斷有人對麻沸散的成分進行研究。美國的拉瓦爾在其所著的《藥學四千年》一書中指出:“一些阿拉伯權威提及吸入性麻醉術,這可能是從中國人那里演變出來的。因為,據(jù)說中國的希波克拉底——華佗,曾運用這一技術,把一些含有烏頭、曼陀羅及其他草藥的混合物應用于此目的。”其中所說的希波克拉底,是古希臘醫(yī)師,西方醫(yī)學的奠基者。

可惜的是,“麻沸散”已經(jīng)失傳了。19世紀以來,手術治療的客觀要求日益增長,對麻醉的要求也更加迫切,同時化學的發(fā)展為麻醉的探索和研究提供了有利的條件。1799年,英國的化學家戴維最早發(fā)現(xiàn)了氧化亞氮有麻醉作用,他在自己吸入氧化亞氮后,發(fā)現(xiàn)其炎癥部位的疼痛有所緩解,因而他斷定:“氧化亞氮,可以在出血不多的手術中起到麻醉作用。”戴維在給朋友的一封信中,敘述過他吸入氧化亞氮以后的歡樂、快慰的感覺。因此氧化亞氮也稱作“笑氣”。但是這一發(fā)現(xiàn)卻沒能及時在臨床上推廣。

1824年,??寺枚趸?、氧化亞氮和氧氣對動物施行了麻醉實驗,并進行了截肢手術。他要求進行人體實驗,但未被應允。直到1893年,化學家斯考芬證實吸入多量笑氣可使人呈醉態(tài),甚至失去知覺,使用麻醉劑的時代才真正開始了。除了氧化亞氮以外,人們還探索了其他麻醉的方法。1818年,著名科學家法拉第在著作中曾指出“乙醚有致人昏迷的作用,其效應與氧化亞氮很相似”。1842年,美國羅徹斯特的一個叫威廉·克拉克的學化學的學生,給一個需要拔牙的婦女施用了乙醚,使她在拔牙時毫無痛苦。同年3月30日,美國的另一位醫(yī)生克勞福德·郎格應用乙醚吸入式麻醉方法,成功地為一個頸背部腫瘤患者進行了切除手術,隨后他繼續(xù)用乙醚進行了許多小手術。由于當時郎格居處偏僻,他的成就未能被世人所知。

1844年夏天,美國牙科醫(yī)生莫爾頓到波士頓實習,并來到他的校友杰克遜處學習化學知識。后者畢業(yè)于哈佛大學醫(yī)學院,是位化學家。一次閑談中,莫爾頓談到拔牙時如果能破壞牙神經(jīng)就好了。杰克遜說,他有些乙醚,這種物質(zhì)可減輕牙痛,說著隨手給了莫爾頓一些。后來,一位患者找莫爾頓拔牙,并希望不要太痛。于是莫爾頓將蘸有乙醚的手帕遞給患者,讓其吸入,使其漸漸失去知覺,然后在助手的幫助下,將牙拔掉。莫爾頓拔完牙后,問患者有何感覺,病人高興地說:“真是奇跡!一點疼痛感都沒有?!边@次成功引起很大轟動。麻醉藥開始得到越來越多的醫(yī)生承認和應用。1846年10月16日,美國馬薩諸塞州總醫(yī)院的另一個莫爾頓用乙醚麻醉,從一個病人的脖子上割下一個腫瘤,僅歷時8分鐘,首次證明在進行大手術時,能用乙醚來進行全身麻醉。這次手術成功的消息在美國迅速傳開,而后又傳遍了全世界。各國相繼采用乙醚麻醉進行手術,結束了病人必須強忍劇痛接受手術的時代。中國和俄國都是在莫爾頓成功的次年即開始采用乙醚麻醉的國家。

按“鍵盤左鍵←”返回上一章   按“鍵盤右鍵→”進入下一章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