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出版圖書 > 兒童教育 >論語中的智慧名言故事 > 第十章 政治篇2
第十章 政治篇2
作者:劉加臨   |  字數(shù):12370  |  更新時間:2015-03-18 14:08:34  |  分類:

兒童教育

不念舊惡,少怨恨

子曰:“伯夷、叔齊不念日惡,怨是用希?!?/p>

——論語·公冶長

孔子說:“伯夷、叔齊不記過去的舊仇,別人對他們的怨恨因此很少?!?/p>

俗話說:“退后一步天地寬。”過去有人對不起自己,但畢竟已經(jīng)是過去的事了。過去了的就讓它過去吧!瀟灑一點,不懷恨別人,和別人之間的仇怨也就因此而沒有了。就算對方是壞人,也終有被感化的一天。

不然的話,冤冤相報何時了?大家都處處設防,永遠沒有安寧的一天。

就連圣人不也認為伯夷、叔齊不記舊仇是一種美德嗎?

所以,對人寬容一點吧,不要老是一副苦大仇深的樣子。

從統(tǒng)御術(shù)角度,作為領導者應當做到不計前嫌。這既是領導者所應有的修養(yǎng)和品質(zhì),是虛懷若谷的反映,又是領導者發(fā)現(xiàn)和使用人才的方法。只有做到不計前嫌,才能發(fā)現(xiàn)、挖掘出更多的人才,才能保住人才,不使流失。

不計前嫌還具有心靈感化的作用,是以禮對待非禮,以仁對待非仁,達到人與人之間心與心的感化,激勵,能使人才和領導者之同建立起相互信任、極度親密的私人關系。無論在以仁、義、忠、信為表征的道德至上的社會氛圍中,還是在以法律規(guī)范、行政命令為表征的法制至上的社會氛圍中,不計前嫌,作為統(tǒng)御大都有其存在價值。

齊桓公

齊桓公不計前嫌,任用管仲是一個典型例子:

管仲出身低賤,年輕時三次求官被逐,后經(jīng)自己努力為齊襄公之弟公子糾的輔臣,在公子糾與其弟公子小白爭奪王位中,管仲率軍到莒邊界阻攔公子小白歸國登基。管仲趕到邊境正遇到公子小白一行朝齊國趕去,管仲心中發(fā)急,便暗暗拿出了箭,對準公子小白射了一箭,幸好箭只射中小白衣服上的帶鉤,沒有傷著身體。小白假裝中箭,大叫一聲,倒在車上,以后日夜兼程回到國內(nèi),成為國君,這就是齊桓公。齊桓公上任后本來恨透管仲,要報一箭之仇,非要殺他不可,但是管仲是曠世之才,齊國要成就一番大業(yè),非他輔助不行,便叫魯國把他捆在囚車中送回齊國。歸國后,齊桓公泯去私仇,不計前嫌,拜管仲為相國,地位在自己忠輔臣鮑叔牙之上。果然管仲輔佐齊桓公后,齊桓公稱霸諸侯。

中國人在識人方面,一向有獨到眼光,尤其是那些正人君子。所謂“君子之交決不出惡聲”,即在這個世界上,與人親密地交往時,需要誠意待人。一個有修養(yǎng)的人,無論持何種理由,即使中斷來往,也不會口出惡聲,將人以前丑行劣跡全搬出來,惡語相向,誹謗對方。因為:

首先,倘若說了絕交者的壞話,等于承認自己識人不清。既然雙方已經(jīng)絕交,作為“陌路之人”也就罷了,何必反目成仇呢?樹敵過多,不僅會使人在生活中邁不開步,即使是正常的工作,也會遇到種種不應有的麻煩。

要避免樹敵,你要養(yǎng)成這么一個習慣,那就是絕不要去指責別人。指責是對人自尊心的一種傷害,它只能促使對方起來維護他的榮譽,為自己辯解,即使當時不能,他也會記下你的一箭之仇,日后尋機報復。

其次,對于他人明顯的謬誤,你最好不要直接糾正,否則他會覺得你故意要顯示你的高明,因而又傷了他的自尊心。在生活中一定要記住,凡是非原則之爭,要多給對方以取勝的機會,這樣不僅可以避免樹敵,而且也許可使對方的某種“報復”得到滿足,可以“以愛消恨”。對于原則性的錯誤,你也得盡量含蓄地進行示意。

假如由于你的過失而傷害了別人,你得及時向人道歉,這樣的舉動可以化敵為友,徹底消除對方的敵意。說不定你們會相處得更好?!安淮虿幌嘧R”這一民諺富含了這一哲理,既然得罪了別人,當時你自己一定得到某種“發(fā)泄”,與其等待別人的報復,遠不如主動上前致意,以便盡釋前嫌。

為了避免樹敵,還有一點需要注意,這就是與人爭吵時不要非占上風不可。實際上,爭吵中沒有勝利者。即使口頭勝利,但與此同時,你又樹立了一個對你心懷怨恨的敵人。爭吵總有一定原因,總為一定的目的。如果你想使問題得到解決,就決不要采取爭吵的方式。

爭吵除了會使人結(jié)怨樹敵,在公眾面前破壞自己溫文爾雅的形象外,沒有絲毫的作用。說他人壞話,誹謗他人,對方終究會有所耳聞,也會將自己的怨恨發(fā)泄出來?,F(xiàn)實中有些人擇友漫無目的,只要在一起飲酒作樂,就覺得是好朋友,這種酒肉朋友往往靠不住。一旦遇事翻臉,立即口出惡語,互相謾罵不休。這實在太幼稚無知了。需知,道人之短者,除了對自己名聲不利外,撈不到任何好處的。所以,交友時一定要慎重,絕交了也不要惡語謗人。否則誰還敢接近你呢?

戰(zhàn)國時代有個名叫中山的小國。有一次,中山國君設宴款待國內(nèi)名士。當時正巧羊肉羹不夠了,無法讓在場的人全都喝到,有一個沒有喝到羊肉羹的叫司馬子期的人懷恨在心,到楚國勸楚王攻打中山國。楚國是個強國,攻打中山國易如反掌。中山被攻破,國王逃到國外。他逃走時發(fā)現(xiàn)有兩個人手拿戈跟隨他,便問:“你們來干什么?”兩個人回答:“從前有一個人曾因獲得您賜予的一壺食物而免于餓死,我們是他的兒子。臣的父親臨死前囑咐,中山有任何事變,我們必須竭盡全力,甚至不惜以死報效國王?!?/p>

中山國君聽后,感嘆地說:“怨不期深淺,其于傷心。吾以一杯羊肉羹而失國矣。”給予不在乎數(shù)量多少,而在于別人是否需要。施怨不在乎深淺,而在于是否傷了別人的心。中山國君因為一杯羊肉羹而亡國,卻由于一壺食物而得到兩位勇士。這段話道出人際關系的微妙。一個人如果失去了少許金錢,尚不至于發(fā)此大怒。而一旦自尊心受到損害卻非輕易就可彌補的。有時候,本來并無存心傷人之意,可是卻會因為一句無意的話傷害別人,所謂“言者無心,聽者有意”,甚至可能為自己樹立一個敵人。中山國王因一杯羊肉羹而失國的故事,對我們是一個深刻的教訓。

“不念舊惡,少怨恨”,這是人修養(yǎng)中最重要的一課,同時,也是作為領導者最基本的素養(yǎng)之一。

現(xiàn)代生活中,在工作中和下屬有一些摩擦是在所難免的,這時,有一顆“不念舊惡”的心,這也是領導者能成為領導者的秘訣之一。

以德服人,天下歸順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論語·為政

孔子說:“用政令來訓導,用刑法來整治,老百姓知道避免犯罪,但并沒有自覺的廉恥之心。用道德來引導,用禮教來整治,老百姓就會有自覺的廉恥之心,并且心悅誠服。”

孔子與衛(wèi)文子有一段對話,對這里的論述做了發(fā)揮??鬃诱f:“用禮教來統(tǒng)治老百姓,就好比用韁繩來駕馭馬,駕馬者只需要握住韁繩,馬就知道按駕馬者的意思行走奔跑。用刑法來統(tǒng)治老百姓,就好比不用韁繩而用鞭子來驅(qū)趕馬,那是很容易失去控制,甚至把駕馬者甩下來的?!?/p>

衛(wèi)文子問道:“既然如此,不如左手握住韁繩,右手用鞭子來驅(qū)趕,馬不是跑得更快嗎?不然的話,只用韁繩,那馬怎么會怕你呢?”

孔子還是堅持說,只要善于使用韁繩,駕馭的技術(shù)到家,就沒有必要用鞭子來驅(qū)趕。

這里的對話是非常有意思的。實際上說的是儒家政治與法家政治的區(qū)別:儒家政治主張德治,以道德和禮教約束民眾;法家政治主張法治,以政令、刑法驅(qū)遣民眾。德治側(cè)重于心,法治側(cè)重于身。而衛(wèi)文子的看法,則是德治、法治兼用,儒、法并行。如果我們從實際出發(fā),考察歷史和現(xiàn)實,顯然還是衛(wèi)文子的主張比較行得通一些。

只是孔子針對當時法家的“法治”路線,提出了“為政以德”、“道之以德,齊之以禮”的“禮治”路線,強調(diào)道德教化的作用。

孔子認為“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行政命令、刑法這些強制性的手段只能起一時的震懾作用,老百姓不會心服。如果用“德治”、“禮治”的辦法,老百姓就會“有恥且格”,服從統(tǒng)治了??鬃犹貏e指出,“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币驗樵娊?jīng)語言溫柔敦厚,哀而不傷,樂而不淫,所以孔子十分重視“詩教”,出于政治的需要,詩經(jīng)往往被斷章取義,比附上許多道德觀念。“思無邪”就是要“思想不邪惡”,不違背周禮。

統(tǒng)治者要“為政以德”,首先要自己具備良好的品德素質(zhì),禮賢下士,謙恭有禮,與下屬同甘共苦,自然會得到老百姓的尊重和愛戴,同時也樹立了良好的榜樣。

古時有這樣一個故事,齊宣王召見顏蜀時說:“周,走到我面前來!”周也說:“大王,走到我面前來!”宣王不高興,左右的人更是嘩然:“大王是一國的君主,你怎么可以這樣說呢?”顏蜀答道:“我走向前去是貪慕權(quán)勢,大王走到我面前來是禮賢下士。與其讓我做一個貪慕權(quán)勢的人,不如讓大王做一個禮賢下士的人。”

正如艾森豪威爾所說:“士兵們都想見見指揮作戰(zhàn)的人,他們對輕視或不關心他們的指揮官表示反感。士兵們總是相互傳播指揮官走訪他們的情形,即使是短暫的走訪,也看作是對他們的關心?!鳖I導者應該放下架子,走到群眾中去。

孔子的這句話,往深了挖掘就是以德服人,沒錯的,任何一位領導者要想真正地讓下屬臣服,那么,最有用的工具就是自己的品德。只有被下屬從內(nèi)心里佩服,你的領導者地位才不會被撼動。

以德服人,是現(xiàn)代領導者需要具備的基本素質(zhì)之一,做一個有德的領導,你的事業(yè)之路,將會更加順暢。

獎勵正直,樹立榜樣

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論語·為政

魯哀公問道:“怎樣做事才能使百姓服從呢?”孔子答道:“把正直的人提拔出來,放在邪曲狂妄的人位置之上,百姓就服從了;若是把邪曲狂妄的人提拔出來,放在正直的人位置之上,百姓就會不服?!?/p>

孔子的話有沒有道理,其實看看我們身邊就知道了。如果在你的單位里正直、品質(zhì)好、有能力的人總能得到提拔,這個單位的風氣就正,效率就高,大家心情就舒暢,關系就融洽,而這個單位的領導也必定是個既懂管理、又有德行的領導;反之,如果總是擅長阿諛奉承的庸才被重用,才高德顯的人總受壓制,那么這個單位必然烏煙瘴氣,管理效率也不可能高。

盡管看戲容易做戲難,身為當局者,要真正做到“舉直錯諸枉”并不容易。

金世宗

但中國歷史上,也并不缺乏能使“民服”的領導者,金世宗完顏雍就是其中一個。

金世宗皇帝完顏雍在位28年,在他執(zhí)政期間,金朝統(tǒng)治由混亂逐步轉(zhuǎn)為穩(wěn)定、清明;經(jīng)濟由崩潰邊緣逐步恢復,發(fā)展繁榮起來。金國社會出現(xiàn)了天下治平、四民安居、群臣求職、上下相安的大好形勢,而這一切,是與金世宗正確的用人之道分不開的。

首先,金世宗用人能堅持唯賢唯才,不重資歷。他認為,選官只限于資歷,很難得到有用的人才。他常對下臣說:“對于人才,一定應當在其壯年精強時用之。如果拘于資歷,則往往費人年華,使許多有用之才,因年老體弱而不能很好地發(fā)揮他們的作用。例如,移刺道,原來不過是個都督府長史,當世宗得知他很有才干,且政績顯著時,準備大用,如果按資歷,他最高只能為翰林學士。世宗認為這樣不足以盡其才,于是派他去擔任中都路的轉(zhuǎn)運使,因?qū)医ㄆ婀Γ笥稚秊樵紫唷?/p>

其次,能堅持升遷以政績?yōu)闇?,反對茍且因循,完顏雍認為,對于官吏的任用,應當“察其勤奮而升用”,對“茍簡于事,不學無術(shù)”的官員應當降職,以至削官為民,正是由于金世宗堅持以政績好壞為用人標準,所以在他執(zhí)政期間,涌現(xiàn)出了一大批政治上有作為、正直清廉的官吏,與此相聯(lián)系,金世宗還實行了獎罰分明的用人原則,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金世宗看來,天子以兆民為子,因身居高位雖不能家家安撫,但只要用人得當,百姓就會受益;而如果用人不當,百姓就要遭殃。為此,他總結(jié)了這樣一條識人用人的方法,即每季求仕人,向他們提出疑難,令其作答,提出辦法,以察才識;對于可取者,再訪察其政績,如言行相符,即行量才任用,大定二十五年(1186),金世宗又總結(jié)了這樣一條經(jīng)驗,對后人很有借鑒意義。他說:“理政事當任實,一事有偽則喪百真??磥碜鍪虑闆]有比求實更重要的了?!?/p>

再次,能做到不計前怨,大度用人,金世宗本來以宗室子弟官授光祿大夫,封葛王,而海陵王完顏亮靠謀殺金熙宗登上了帝位,在其即位之后又大殺宗室貴族,金太宗子孫七十余人全部被殺,甚至連他的母親由于反對他南伐宋朝也被殺害。海陵王完顏亮這種專橫跋扈、枉殺無辜以及大肆擴張的行徑,引起了朝野人士的不滿和各族人民的反抗,造成了金朝政局不穩(wěn)、民心浮動、文臣武將離心離德。完顏雍執(zhí)政之后,立即改變海陵王執(zhí)政時排除異己、枉殺無辜的政策,對海陵王執(zhí)政時的政敵不計前怨,實行寬大政策,對于朝廷官員,不管過去是否反對過自己,他都量才任用,不斷鞏固了自己的最高統(tǒng)治地位。

金世宗不計前怨的用人政策,使得金朝貴族和海陵王手下的官員,紛紛前來投靠,最高統(tǒng)治集團很快穩(wěn)定下來。在他執(zhí)政期間,不僅重用非皇族的女真官員,又大批任用漢人、契丹人、渤海人,從而形成了一個多民族的統(tǒng)治核心,鞏固了金朝的統(tǒng)治。

金世宗之所以能被世人稱為“小堯舜”,頌揚他有“漢文景風”,與他深諳“舉直錯諸枉”的正確用人之道大有關系。作為一個現(xiàn)代人,尤其是作為領導者,能夠認識到這一點并在工作中加以應用,不僅會使工作大有起色,而且會贏得下屬的工作熱情和真心擁戴。

喜歡正直的人,憎惡奸邪的人,是人情所向?!斑x賢任能”、“任人唯賢”,并放對位置,無論是一國之尊還是具體單位的領導者、管理者,似乎個個都明白,但經(jīng)驗告訴我們,一個人到了那個權(quán)位的時候,實行起來卻難講了。

無論到什么時候,都要做一個正直的人。作為領導者,不但要自己正直,還要獎勵正直,給其他下屬樹立榜樣。在古代,賢明的統(tǒng)治者都是獎勵正直,建立明辨是非的眼光和正直無私的心懷。否則,一旦出現(xiàn)“親小人遠賢者”的情形,不但會使蹦勢危險,也會陷人民群眾于苦難之中。

禮之用,和為貴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大小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jié)之,亦不可行也。”

——論語·學而

有子說:“禮的應用,以和為貴。古代君主的治國方法,可寶貴的地方就在這里。但不論大事小事只顧按和諧的辦法去做,有的時候就行不通。(這是因為)為和諧而和諧,不以禮節(jié)來節(jié)制和諧,也是不可行的?!?/p>

和為貴,乃是中國文化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和重大特征,不僅儒家,構(gòu)成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游記部分,其他流派,如佛、道、墨諸家,也大部分主張人與人之間,族群之間的“和”??鬃臃磳⑸鲝埮c世無爭,尤其反對戰(zhàn)爭。

唐肅宗上元元年(760年)三月。李光弼邙山大敗,魚朝恩退保陜州。轉(zhuǎn)年三月,河中、太原軍亂,兩地唐軍主帥相繼為亂兵所殺。面對亂兵可能造反與史思明叛軍結(jié)盟,不得已之下,唐廷重新起用已經(jīng)賦閑在家的郭子儀,以他的威望與德望鎮(zhèn)服各部兵馬,進封他為汾陽郡王、充任朔方、河中、北庭等數(shù)州節(jié)度使,出鎮(zhèn)絳州。

郭子儀畫像

唐肅宗臨崩前,把郭子儀叫到床前,托付后事:“河東之事,一以委卿!”郭子儀嗚咽流淚,誓以死報。雖然不斷受魚朝恩、程元程等太監(jiān)誣陷,繼位的唐代宗仍然起用郭子儀,但也是留在京都虛位以待,不予實權(quán)。

不久,唐將梁崇義、仆固懷恩相繼叛亂,勾結(jié)吐蕃、回紇軍隊入寇河西。唐代宗廣德元年(763),吐蕃大軍深入而來,大掠奉天、武功,渡過渭水,一路東進,進逼長安。情急之下,只能又下詔封郭子儀為關內(nèi)副元帥,出鎮(zhèn)咸陽。由于久廢在家,郭子儀部曲舊軍已散。詔旨下達之日,他手下僅有二十騎人馬。一行人至咸陽時,吐蕃軍已經(jīng)渡過渭水。唐代宗聞訊,慌忙棄長安奔陜州。逃跑途中,射生將王獻忠又叛亂,劫持豐王等十個王爺想投奔敵軍。半路為郭子儀遇上,十王轉(zhuǎn)危為安。

由于郭子儀統(tǒng)兵有方,聲名又隆,一路上不斷有唐朝的敗兵散卒來奔,軍勢漸振。吐蕃入長安不久,唐軍與城內(nèi)居民里應外合,虛張聲勢,竟使敵軍惶駭奔逃。太監(jiān)程元振見郭子儀又立大功,害怕于自己不利,就極勸唐代宗遷都洛陽。郭子儀上表極諫,痛陳利害,代宗終于轉(zhuǎn)意,回都長安。面對伏地迎拜的郭子儀,唐代宗一臉悵恨,說:“朕不早用卿,故及于此?!贝趶V德二年十月,仆固懷恩又引吐蕃、回紇、黨項數(shù)十萬南下,郭子儀受命,率軍抵御。轉(zhuǎn)年九月,叛軍已相繼進抵長安附近,京城人情恐慌,不知所從。關鍵時刻,唐代宗急召郭子儀從河中返長安。

當時,郭子儀隨從軍卒僅一萬人左右,在涇陽屯軍。四周叛軍、回紇、吐蕃等軍隊有近三十萬,已經(jīng)把郭子儀一軍圍得里三層、外三層。郭子儀急忙下令屬上四將分陣迎敵,自己親率兩千鎧甲軍出于陣前。

回紇軍隊首領很奇怪,驚問唐兵:“主帥為誰?”唐軍回報:“郭令公。”回紇大驚:“郭令公還活著嗎?仆固懷恩講天可汗(唐代宗)已崩,郭令公也病死了,中國無主,我們才跟隨他來到這里。既然郭令公還活著,天可汗也活著嗎?”唐軍答稱:“天子安好!”這下子,回紇首領有些慌亂了。面面相覷:“難道仆固懷恩欺騙我們?”見此,郭子儀忙派使者去回紇營中曉諭:“幾年前回紇大軍跋涉萬里,幫助我大唐收復兩京,雙方休戚與共,關系甚洽?,F(xiàn)在,奈何捐棄舊誼,幫助仆固懷恩這個叛臣,如此,對回紇一點好處也沒有呵。”回紇首領將信將疑:“都說郭令公死了,否則,我們怎敢至此。如果郭令公真活著,就讓我們親眼見一見。”使者回報。郭子儀馬上跨馬欲出。左右將領都勸:“戎狄狼子野心,怎能相信!”郭子儀說:“敵眾數(shù)十倍于我軍,力戰(zhàn)肯定不能勝。我現(xiàn)在出去與他們相見,示之以誠。和回紇人不宜用武力,而是要以和為貴?!?/p>

左右將領要派五百騎兵扈衛(wèi),郭子儀搖手拒絕,只帶十幾騎輕裝而出。唐軍大呼:“令公來!”回紇如臨大敵,不知唐軍真假,前面數(shù)排弓箭手皆引弓搭箭,持滿欲射。郭子儀騎馬至陣前,摘去頭盔,對帶頭的回紇“大酋”親切問候道:“君與我前些年同生死、共患難,怎么現(xiàn)在一點也不念昔日情分啊?”見到果真是郭子儀本人,回紇首領大將都扔掉手中兵器下馬拜禮:“果吾父也?!?/p>

于是郭子儀邀請回紇眾首領歡飲,大贈金帛,誓好如初。酒席宴上,酒酣耳熟,郭子儀乘機勸說回紇首領:“吐蕃與我大唐本來是舅甥之國,現(xiàn)在背信棄義進攻我們。他們已劫搶牛馬無數(shù),諸位如果能倒戈奮擊吐蕃,既能逐戎得利,又能與我大唐重修友好關系,大唐一直信奉‘和為貴’的政策,這樣一舉兩得,多么好啊?!碑敃r,仆射固懷恩已經(jīng)暴病而死,“群虜無所統(tǒng)一”,回紇人就答應了郭子儀。吐蕃軍隊已經(jīng)得知唐軍與回紇軍“聯(lián)歡”的消息,驚疑雙方有詐,乘夜就引軍退走。郭子儀先派白元光等率一部分唐兵與回紇軍相合,追擊吐蕃,自引大軍繼后,于靈臺西原大敗吐蕃,斬首五萬,生俘一萬,得牛羊馬駝不可勝計,并追回被俘掠的唐朝仕女。

我國是一個中庸大國,處處奉行著以和為貴的思想。細糾起來,還有很深的歷史淵源。被我國奉為經(jīng)典和圭臬的論語中,就指出了“禮之用,和為貴”的思想,幾千年來,為人們所效仿。

小到鄰里爭端,大到國家矛盾,都可以用和為貴的思想來化解。少動刀兵,少動氣,這樣才能生活得更快樂。

道之以政,齊之以刑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p>

——論語·為政

孔子說:“用法制禁令去引導百姓,使用刑法來約束他們,老百姓只是求能免于犯罪處罰,卻是無了廉恥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導百姓,使用禮制去統(tǒng)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僅會有廉恥之心,而且也守規(guī)矩了。”

隋朝大運河,公元605年隋開鑿,是隋煬帝非凡的政績,也是隋煬帝的暴政。例如,大運河開通之后,曾“游幸”江都。公元605、公元610、公元616年,隋煬帝三游江都(揚州)?!懊砍鲇涡?,羽儀填街溢路,亙二十余里”,沿途幾百里的州縣都要獻食(隋書卷二四食貨志)。隋朝大運河,其開鑿必然脫離不開間接地屠殺人民。開鑿大運河,加重了人民負擔,激化了階級矛盾,開鑿過程中濫施酷刑,進行鎮(zhèn)壓民眾抵抗運動。規(guī)定:凡反抗者“罪無輕重,不待奏聞,皆斬”。

隋文帝末年,刑法已很殘酷。隋煬帝統(tǒng)治時,刑法進一步苛暴。對被壓迫階級聚眾造反,包括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的叛亂和政變,都要以天下第一大罪——“謀反”來定刑。規(guī)定凡是起來反抗的,“罪無輕重,不待聞奏,皆斬”。又規(guī)定反抗者籍沒其家。到貴族楊玄感起兵后,又制定誅九族之法:“其尤重者,行裂、梟首之刑,或磔而射之。”甚至那些“即雖謀反,詞理不能動眾、威力不足翠人者,亦皆斬;父子、母女、妻妾并流三千里”。鎮(zhèn)壓手段極為殘酷。

隋煬帝畫像

隋煬帝是隋朝第二代皇帝,他在隋文帝“開皇之治”的基礎上,征發(fā)百萬民工,用五年時間鑿通了一條貫通南北的大運河,大大便利了南北交通,促進了南北經(jīng)濟交流,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一項偉大的工程;隋煬帝增設進士科,使科舉制度正式形成。他還三次派人到臺灣,密切了大陸與臺灣的聯(lián)系。但是,隋煬帝好大喜功,窮奢極欲,濫用民力,橫施暴政,給人民帶來空前的災難。在歷史上留下了暴君的罵名。

隋煬帝楊廣是隋文帝的次子,被封為晉王。他的野心很大,心術(shù)不正。又詭于伎倆。他早就覬覦長兄楊勇太子的地位,想取而代之。為達目的,先要博得隋文帝的好感。他聽說隋文帝對楊勇生活奢華很不滿意,就設法在隋文帝面前裝出節(jié)儉的樣子。有一次,隋文帝要到他的府里來,他事先讓平時陪伴他的許多美女都躲到后面去,只留下年紀比較大,又長得不怎么好看的迎候隋文帝;還讓人把一張斷了弦又落滿灰塵的琴放在顯眼的地方。隋文帝果然被他蒙蔽,夸他不好聲色又知節(jié)儉。

還有一次他看人打獵,天突然下起大雨,隨從拿油衣(涂有桐泊的雨衣)讓他穿上。他說:“你們都淋著雨,我怎么能一個人穿呢?”一直和大家一起受雨淋。隋文帝聽說后,很是高興,夸他有仁愛之心。為了美化自己,他還在獨孤皇后面前裝得非常孝順的樣子,每次要離開的時候,都是難舍難分,很得皇后的歡心,他還謊說太子要害他,使皇后對太子楊勇更加不滿。他還巴結(jié)拉攏皇帝和皇后身邊的人,請吃飯,送東西,施以小恩小惠。這些人就會在皇帝面前說他的好話。楊廣還把隋文帝的寵臣楊素拉攏過來。這樣,在隋文帝身邊,就形成了以獨孤皇后和楊素為首的反對太子楊勇的勢力。他們合謀,要廢掉太子楊勇,改立楊廣。楊廣甚至把太子的親信姬威也收買到手,充當自己的耳目。他派人指使姬威告發(fā)太子生活奢靡,還說太子經(jīng)常找人算卦,算到皇帝快死了,太子很高興等。隋文帝聽說后傷心地流下眼淚,馬上下令把楊勇囚禁起來,讓楊素負責審問,楊素舞文弄墨,加油添醋。

楊勇不服,楊素就讓人把楊勇府中的服飾都搬出來,展示給大臣們看。獨孤皇后也百般指責楊勇,要求廢掉楊勇,改立楊廣為太子。公元600年,隋文帝排斥大臣高穎的勸諫,下令廢楊勇為庶人,改立楊廣為太子。

公元604年,隋文帝得了重病,太子楊廣和楊素等人密謀,派兵包圍皇宮,把隋文帝嚴密控制起來。這時太子楊廣調(diào)戲隋文帝的夫人(陳夫人)不成,隋文帝發(fā)覺后,非常失望和生氣,怒斥楊廣為畜生,要人把楊勇找回來,重新立為太子。但是一切都晚了,楊廣搶先一步,指示心腹把隋文帝殺死。接著又派人殺了長兄楊勇,楊廣就是這樣登基當了皇帝,他就是隋煬帝。

為了滿足驕奢淫逸的欲望,隋煬帝登基伊始就下令營建東都洛陽。每月役使民工二百萬人,日夜不停地施工。在洛陽西南修造規(guī)模宏大的顯仁宮,所需的木料要到江西去砍伐,一根做柱梁的木料,需要兩千人搬運,運到洛陽需要幾十萬人。工期緊迫,條件艱苦,官吏驅(qū)逼,民工不堪忍受,有十分之四五悲慘地死去。裝運尸體的車輛,往來不絕。隋煬帝還在洛陽西郊修建規(guī)模巨大的皇家園林,叫西苑。西苑方圓有二百多里,里面有巨大的人工湖,湖中堆起蓬萊、方丈、州三仙山,山高百余尺,上面建有亭臺樓閣。苑中有龍鱗渠,縈回曲折流入湖中。沿龍鱗渠,修建16座豪華的宮院,分別由隋煬帝寵愛的16個妃子主管。秋冬季節(jié),要用七色彩綢,做成各種花葉,綴于枝條,把宮院的樹木裝點得像春天一樣。還要經(jīng)常更換,新意常有。湖中的冰也得鑿去,用絲綢做成的荷花綠葉裝飾起來。16宮院的妃子競相進獻最精美的食品,以博隋煬帝的恩寵。隋煬帝喜歡在明月之夜,帶著幾千宮女騎馬到西苑游玩,一邊彈奏著清夜游曲,一邊飲酒賞月。

隋煬帝奢侈無度,殘暴無比,他的所作所為已超出了社會的承受力,給人民帶來無窮的災難,也必然激起人民的反抗。公元611年,反隋的農(nóng)民起義首先在山東爆發(fā)。各地響應,反隋的起義風起云涌。公元616年,隋煬帝不顧大臣們的勸阻,乘著新龍舟第三次巡游江都。在路上有個地方官冒死攔路勸阻說:“如果你到了江都天下就不是你的了?!彼鍩郯阉麣⒘?。在江都隋煬帝醉生夢死,日夜都沉浸在聲色酒宴之中。在強大的反隋力量的打擊下,隋煬帝自知末日將到。眼看著大隋的江山保不住了,眾叛親離。有一天,他對著鏡子,不無惆悵地說:“好頭頸,不知誰來砍它?”

公元618年,隋煬帝在江都被部將絞死。一代暴君得到了他應得的下場,繁盛一時的隋朝就這樣滅亡了。

隋煬帝沒有做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所以,他在位時間很短,很快就消息在歷史的長河之中了。

所以說,作為執(zhí)政者,要時刻謹記“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時刻約束自己的政行。

這些道理運用到現(xiàn)在亦然,在一個公司之中,如果領導工作方式粗暴,不考慮下屬的感受,那他離辭職也就不遠了。

見義不為,無勇也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p>

——論語·為政

孔子說:“不是你應該祭祀的鬼神,你卻祭祀它,這就是諂媚。見到應該挺身而出的事情,卻袖手旁觀,這就是怯懦?!?/p>

這句話中,孔子提煉出了“義”和“勇”的概念,這都是儒家有關塑造高尚人格的規(guī)范。孔子把“勇”作為實行“仁”的條件之一,“勇”,必須符合“仁、義、禮、智”,才是真的勇,否則就是“亂”。

作為宋代的一國之君,趙佶是親異族遠國人??偸窍M科砗秃驼~媚來維持自己的地位。無數(shù)次放棄了主戰(zhàn)派的正確主張,失去了一次次的機會。直到亡國之時,他還是茍且偷生。

趙佶(1082年10月—1135年6月11日),宋神宗十一子,是中國宋朝第八位皇帝。趙估于在位期間,過分追求奢侈生活,在南方采辦“花石綱”,搜集奇花異石運到汴京修建園林宮殿,崇信道教,自稱“道君皇帝”,任用貪官宦官橫征暴斂,激起各地農(nóng)民起義。其中以新黨蔡京任丞相與宦官童貫為將軍所引致的問題最嚴重。金天會三年(1125)十月,金太宗遣諳班勃極烈完顏斜也、完顏宗望、乙室勃極烈、完顏宗翰分兩路南下入侵,無法應付時,急忙傳位給他兒子宋欽宗去對付,自己則當“太上皇”,但終于無法挽回局勢,天會四年(1126)八月,金太宗再次命東、西兩路軍大舉南下,兵部尚書孫傅把希望放在道士郛京身上,妄以“六甲法”破敵,但神兵大敗,金兵分四路乘機攻入城內(nèi),金軍攻占了汴京。宋欽宗遣使臣何栗到金營請和,宗翰、宗望二帥不允。

趙佶

靖康二年(1127)二月,金太宗下詔廢徽、欽二帝,貶為庶人,北宋滅亡(960—1127),二帝被俘北上,四月七日,曹才人如廁時,被金兵奸淫。八日,一些宮女到金兵帳中避雨時被金兵奸淫,死者甚多?;兆趨s無可奈何,途中食物匱乏,風雨又起,餓殍遍地。七月二十日,二帝遷到中京(今北京),父子抱頭痛哭。

天會六年(1128)八月二十一日抵達金上京會寧府。二十四日,二帝及男女宋俘均袒胸赤背,身披羊皮,跪拜太祖廟,行“牽羊禮”,在乾元殿拜謁金太宗。吳乞買封宋徽宗為昏德公,欽宗為重昏侯,十月二十六日,二帝遷往韓州(遼寧省昌圖八面城)。在韓州,金人將城內(nèi)女真住戶全部遷出,只供二帝等二千余宋俘居住。據(jù)宋俘記載:“給田四十五頃,種蒔自給。”據(jù)南征錄匯說這還是金國二太子完顏宗望格外開恩,要求性格陰鷙的完顏宗翰等不可像虐待遼天祚帝那樣對待宋廢帝。

天會八年(1130)七月,又將二帝遷到五國城(今黑龍江省依蘭縣城北舊古城)軟禁。到達五國城時,隨行男女僅一百四十余人。流放期間徽宗仍雅好寫詩,讀唐代李泌傳,感觸頗深。五年后,天會十三年(紹興五年,1135)四月,病死于五國城。

作為一代皇帝,懦弱到趙佶這種地步的還真是少見。如果一個當政者,懦弱到如此地步,那這個國家的未來都可以想見,不是被人滅亡,就是被人蹂躪。

所以,在一個公司里,領導也需要適當?shù)摹坝隆保汀叭柿x”結(jié)合,這樣,你就會成為一個無往不利的領導,所向披靡,帶領著你的團隊,勇往直前。

與其奢也,寧儉

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p>

——論語·八侑

林放請教禮儀的本源是什么??鬃诱f:“這問題的意義太重大了!禮,與其奢華,不如從儉;喪事的時候,與其多變煩瑣,不如發(fā)自內(nèi)心真正的哀傷。”

樂是表達人們思想情感的一種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禮的一部分。禮與樂都是外在的表現(xiàn),而仁則是人們內(nèi)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所以樂必須反映人們的仁德。這里,孔子就把禮、樂和仁緊緊聯(lián)系起來,認為沒有仁德的人,根本談不上什么禮、樂。

劉秀

漢世祖光武帝劉秀(高祖九世孫)繼承了皇室家族的仁善禮性,秉承了忠貞溫和的純正性格,遵循外修風度內(nèi)修精神的要則,兼有儒家的美德和才華。聰?;磉_、博學多識、仁義智慧、開明寬容、慎重周密、樂施愛人,這些都構(gòu)成了他的品道修養(yǎng)。他所處的時代,多災多難,無法無天,正值皇家氣數(shù)已盡、世道艱難之際。在這樣的時局下,他有如一聲春雷,聲勢雄壯地舉兵起事,組織武裝力量來抗擊強暴勢力,發(fā)動起義部隊掃蕩殘軍敗將。他的大軍還沒有從南京出發(fā),王莽已經(jīng)被洛陽的亂兵殺死。像劉秀這樣的人,心存安邦定國的大志,在勝券穩(wěn)操以后才發(fā)動群眾,計劃謀略確定以后才采取軍事行動,所以他每次進軍都沒有攻克不了的堡壘,發(fā)動每次戰(zhàn)役時他的軍隊都沒有臨陣脫逃的士兵。他用寬厚仁慈之心來團結(jié)群眾,以超常的德行使遠方的人才慕名而來。因此,竇融聞聽他的名聲就如影隨形般地追隨他,馬援第一次見面就贊嘆他的英明。像虞舜一樣,他有使九代人親密和睦的聲譽;像羲皇一樣,他有高尚純樸的品質(zhì)。他謙虛地聽取下屬的意見,有如周公一樣不辭勞苦地留心各種事務,像計時的儀表一樣勤快。所以論功勞,他的業(yè)績非同尋常;論崇高,他的事跡不同凡響;論道德,從他身上找不出可挑剔的瑕疵;論品行,也沒有不光彩的地方。劉秀所擁有的勢力并不小,文武輔臣也并不強,但是他最終做到了一統(tǒng)天下,創(chuàng)建了不可磨滅的功勛,讓金石碑銘刻記他的光輝業(yè)績,詩書文獻記載他的偉大。所以說,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漢光武帝比漢高祖更偉大。

當了皇帝后,劉秀還是那樣溫和寬厚。即位不久,他衣錦還鄉(xiāng),同族的嬸子大娘議論說,他劉秀什么都好,就是太溫和了些。劉秀聽了哈哈大笑,說:“吾治天下亦以柔道行之。”他也確實是這樣做的。他安撫戰(zhàn)亂中流散的平民,廢除擅殺奴仆不治罪的陳規(guī),減刑輕稅,精簡政府機構(gòu)和冗員,招納起用人才。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帝王專制社會中,劉秀確實是一個開明、仁德、富有禮性的好皇帝。

劉秀在位三十余年,從不恣意放縱,豪華奢侈。他不喜歡飲酒,也不喜歡珍玩。在他臨終的遺詔中,還說:“我無益百姓。喪葬,一切都要像孝文皇帝(漢文帝)那樣,務從約省。刺史、俸祿二千石的官吏,都不要離開城郭,也不要派官員來吊唁?!彼粗氐牟皇且环N形式,而是追求自己和他人內(nèi)心真正的自然情感。

在我國古代,有很多統(tǒng)治者都是嚴格按照孔子的禮、樂來執(zhí)政的,作為西東漢的開國皇帝劉秀,就是一位嚴格的奉行者。

孔子的這句話,還是倡導統(tǒng)治者施行“仁德”之政,仁德之政,才是治國馭民的根本。

按“鍵盤左鍵←”返回上一章   按“鍵盤右鍵→”進入下一章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