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隱于小成,言隱于榮華
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果有言邪?其未嘗有言邪?其以為異于鷇音,亦有辯乎,其無辯乎?道惡乎隱而有真?zhèn)??言惡乎隱而有是非?道惡乎往而不存?言惡乎存而不可?道隱于小成,言隱于榮華。
言論并不是刮風,發(fā)表言論的人所說的話都有具體的內容,但他們的言論又都自以為得當而不能有定論。他們的言論果真有具體的內容,還是從來就沒有具體的內容呢?他們自以為自己的言論不同于雛鳥的叫聲,到底是有分別,還是沒有分別的呢?道是怎么被隱蔽而有真?zhèn)蔚哪??言論是怎樣被隱蔽而有是非的呢?道是無真?zhèn)蔚脑谑裁吹胤讲淮嬖谀??言論是存在而在哪些方面有不可的呢?道的本質就隱蔽在片面認識的后面,言論的真實內容也隱藏在花言巧語之中。
在冬季,父親帶著孩子去了一個小農(nóng)場。在玩耍時,孩子發(fā)現(xiàn)農(nóng)場里的幾棵無花果樹中有一棵已經(jīng)死了。它的樹皮已經(jīng)剝落,枝干也不再有生命的顏色,樹葉完全枯黃了。孩子伸手輕輕碰了一下,只聽“咔嚓”一聲,它的枝干折斷了。
孩子對父親說:“爸爸,那棵樹早就死了,不如把它砍了重新種上一棵?!?/p>
可是父親阻止了他,說:“孩子,也許它的確是死了,但是冬天過去之后它可能還會萌出新枝的——它正在養(yǎng)精蓄銳呢!記住,孩子,冬季不是砍樹的季節(jié)?!?/p>
果然像父親說的一樣,第二年的春天,那棵好像已經(jīng)死了的無花果樹居然萌生了新枝,像其他樹一樣重又露出了勃勃生機。其實,這棵樹真正死去的僅僅是幾根枝杈。春天來了,整棵樹重獲新生,枝繁葉茂、綠蔭怡人。
那個昔日的孩子后來成了一名小學教師。在20多年的教學生涯中,他不只一次地遇到類似的情況,他的教學經(jīng)驗更印證了父親的話。小時侯背起字母都結結巴巴的皮埃爾,竟能成為一位小有名氣的律師;當年那個最淘氣、成績差得一塌糊涂的巴斯克,在大學里成為優(yōu)等生,畢業(yè)后還創(chuàng)辦了一家生意紅火的公司。
最不可思議的是自己的兒子布朗。幼年時他不幸患上了小兒麻痹癥,幾乎成了廢人??墒?,小學教師牢記著父親的話,不放棄對兒子的一線希望,他始終沒有灰心喪氣。后來,布朗順利地完成了大學課程,成為一名公共圖書館的管理員。令人難以想象的是,布朗只有左手的3根手指能活動,對他來說,扶一扶鼻梁上的眼鏡都十分困難!
“冬天不要砍樹”這句話一直鼓舞著當年的那個小男孩,每每遇到讓他沮喪傷懷的事,他都用這句話鼓勵自己,并順利地渡過了一個又一個家庭和事業(yè)的難關。
“道隱于小成,言隱于榮華?!币话闳硕攘啃 ⒅悄苄?,打起坐來身上放光,身上搖起來,再不然身體轉起來,再不然氣脈通等現(xiàn)象,這些都是“小成”、小玩意。凡是小玩意一來,大道就“隱”了,所以永遠不能得到大道?!把浴北緛泶碚胬恚蠹艺也坏窖哉Z文字背后的真理,被言語文字騙了。正如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子學說,百家爭鳴,從形而下到形而上,各種是非爭論得非常厲害。因為“道隱于小成,言隱于榮華”,所以才有儒、道、墨等幾家的對立。每個人都站在自己片面的觀點上,看別人都是錯的。
被眼前的成功所感動,被華麗的語言所迷惑,這是可以理解的弱點。但這種事可以“時而不可以永久”,人必須有遠見、明是非、善識別、能透視,我們必須注意學習、探究真理。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無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謂之道樞。
這就是彼,彼也是這。彼有一個是非,這也有一個是非。果真有彼此之分嗎?果真無彼此之分嗎?彼此之間實際上沒有絕對的對立,這就是物通為一的規(guī)律。
有一處地勢險惡的峽谷,澗底奔騰著湍急的流水,而鐵鏈就是連接懸崖峭壁的橋。
有四個人走到橋頭,一個盲人、一個聾啞人,還有兩個耳聰目明的正常人。四個人一個接一個地抓住鐵鏈,凌空行進。
然而,出乎預料的是盲人、聾啞人順利地過了橋,一個耳聰目明的人也過了橋,另一個則跌進深淵喪了命。難道耳聰目明的人還不如盲人、聾啞人嗎?
是的!他的弱點恰恰在于耳聰目明。
盲人說:“我的眼睛看不見,不知山高橋險,平心靜氣地攀過鐵鏈?!?/p>
聾啞人說:“我的耳朵聽不見,不聞腳下江水的咆哮怒吼,恐懼相對減少很多?!?/p>
那個過了橋的耳聰目明的人則說:“我過我的橋,險峰于我何干?激流于我何干?只管注意落腳穩(wěn)固就夠了?!?/p>
從前,有個人養(yǎng)了一匹馬,這馬長得高大而健壯。它頭上披著長長的鬃毛,鬃毛幾乎遮住了眼睛。主人常常把它放到山中去吃草,因為它身強體壯,山中的野獸都不敢對它挑釁。
有一天,它在山中吃草時遇到了一只老虎,老虎猛地奔過去想吃掉它。它也不甘示弱,勇敢地沖向老虎,和老虎進行了激烈的搏斗。它們搏斗了整整一天仍未分勝負,這匹馬只好退下來返回家。
看見馬和老虎搏斗的人,向馬的主人夸贊馬的勇敢善斗。主人高興地說:“我的馬真是很勇敢啊!不過,我的馬之所以沒有戰(zhàn)勝老虎,是因為它頭上的鬃毛太長了,遮住了它的眼睛。如果把它的鬃毛剪掉,讓它看得清楚些,它肯定會戰(zhàn)勝老虎的?!庇谑侵魅硕挷徽f,拿出剪刀剪掉了它的鬃毛。
第二天,主人跟在馬的后邊來到山上,果然看見一只老虎奔向他的馬。馬的主人本來想觀看一下自己的馬勇斗老虎的壯觀場面。沒料到,馬見了老虎后,立刻驚慌失措,站立不穩(wěn),還沒斗過三個回合,馬就被老虎吃掉了。
馬的主人非常失望和惋惜。他在回家的路上邊走邊想:“為什么昨天馬那樣勇敢善斗,而今天卻這樣怯懦無力呢?”主人百思不得其解,便去問村里的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者。
老者聽完后說:“天下的事成功在于勇敢,失敗在于怯懦。馬第一天因為鬃毛遮住了它的眼睛,不知道自己的對手是老虎,所以膽大勇猛,不知道害怕;第二天,它的鬃毛被剪短了,看清楚自己的對手是老虎,所以在精神上變得膽怯、氣餒,很快就失敗了。”
勝利是因為鬃毛,失敗也是因為鬃毛。鬃毛對馬而言到底是好,還是壞呢?其實,鬃毛對馬來說無所謂好壞,不過是鬃毛和馬所處的環(huán)境變了,兩者之間的依存關系也發(fā)生了變化,因而導致了馬的失敗。
在莊子看來,世間萬物沒有絕對的性質,都有相對性。從一方面看是此,從另一方面看則是彼;從一方面看是是,從另一方面看則是非,所以此可以說是彼,也可以說是非。彼自有一是一非,此亦自有一是一非。從天道的觀點看,其實并無不同。
何必去分別是非呢?所以鄭板橋說:“難得糊涂?!笔廊硕枷M彩虑迩宄?,事事爭辯是非,而大智若愚者“大事清楚,小事糊涂?!焙考床粍e是非,不去斤斤計較誰對誰錯,人只有超越是非才能無煩惱。
魚處水而生,人處水而死
魚處水而生,人處水而死。彼必相與異,其好惡故異也。故先圣不一其能,不同其事,名止于實,義設于適,是之謂條達而福持。
魚在水里才能生存,人在水里就會淹死。魚和人稟性是不同的,它們的好惡也各異,所以上古圣人依據(jù)人的不同能力,不強求他們做相同的工作。名義要與實際相符合,理論要適合實情,這就叫條理通達,從而獲得幸福。
一只鳥兒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飛翔,看到下面有一個池塘,就落下來休息。
鳥兒看見一條魚兒在水里游來游去,它想:“多可憐的魚兒啊!整天被無情地泡在冰冷的水里,不能上岸散步,更不能像我一樣在天空上自由飛翔。我一定要把它帶到天上感受一下不一樣的生活。”
于是鳥兒對魚兒說:“親愛的朋友,你太可憐了,整天泡在這沉悶冰冷的水里多難受。來吧,跟我一起去天空自由自在地生活吧!”
“可是……我,好像無法離開這水??!”魚遲疑地回答。
“你可真笨!那么好吧,既然你自己沒有辦法離開這池討厭的水,就讓我來幫你吧!”
鳥兒說完,便一頭扎進水里,把魚兒叼在了嘴里。接著,它奮力向高空飛去。
“放下我!快放下我!”魚兒感到呼吸困難,懇求鳥兒放下自己??珊眯牡镍B兒決定要拯救這只“可憐”的游魚,要讓它飽覽高空中的美景,讓它享受一下溫暖的陽光和清新的空氣,讓它看看在大樹上筑巢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
可是,當鳥兒最后把魚兒放進林中自己的鳥巢里時,魚兒早已斷了氣。
魚兒本來就是生活在水里的,正如鳥兒本來就生活在森林中一樣。一旦魚兒離開了水,鳥兒離開了森林就無法獲得本屬于自己的幸福了,甚至丟失了性命。
戰(zhàn)國時期,齊威王的小兒子田嬰被封為靖郭君。他起初擔任齊國的將軍,曾在馬陵之戰(zhàn)中擔任主帥,與軍師孫臏配合,打敗了魏國的軍隊,迫使魏將龐涓自殺。因立有戰(zhàn)功,田嬰被提拔為齊國的宰相。
孫臏
后來,田嬰因為位高權大,有些居功自傲。為了發(fā)展自己的勢力,他想在薛地建造城池。他的許多賓客勸諫他不要建造薛城,他聽了感覺非常生氣。他對守門官說:“這些賓客們太討厭了!整天在我的耳邊說東道西,我都聽煩了。從今以后,我不接見任何賓客,你也不要給他們通報了!”
一天,來了一個齊國人,對守門官說:“我只請求對靖郭君說三個字,多說一個字,就把我烹死!”守門官聽了他的請求,感覺情況比較特殊,于是向田嬰通報了一下。
田嬰心想:“真有不怕死的人,反正他只講三個字,聽聽也無妨?!庇谑?,面見那個齊國人。那個齊國人得到了田嬰的允許,就快步走進大廳說:“海大魚?!闭f完這三個字,就再不說話了,轉身往外跑去。
這三個字,讓田嬰聽得摸不著頭腦,趕緊對那人說:“請留下來吧!你到底想要說什么呢?”那人滿臉驚恐地說:“小人不敢把死當兒戲??!”
田嬰說:“我饒你不死,請你再接著說下去?!?/p>
那人見田嬰有些松動,就放開膽子說:“相國,您沒聽說過海里的大魚嗎?”客人說到這里又止住了,故意吊起田嬰的胃口。
田嬰更覺好奇了,便問:“海里的大魚怎么了?你快說!”
客人說:“我怕越說越多,罪過越來越大啊!”
田嬰迫不及待地說:“我不怪罪你,你就放心說吧!”
客人這才說:“海里的大魚,魚網(wǎng)不能捕撈它,魚鉤不能釣住它;但如果它游到陸地上,失去了海水,那么螻蛄、螞蟻都能很得意地欺侮它?,F(xiàn)在齊國,正如相國賴以生存的海水,相國長期得到齊國的庇護,那還建造薛城做什么呢?失去了齊國,就是把薛城筑得像天一樣高,又有什么用呢?”
田嬰說:“聽君一席話,令我茅塞頓開?!庇谑?,田嬰放棄了建造薛城的計劃。
什么是合理?什么是幸福?幾千年來,許多圣哲先賢都在考慮這個問題,并且給出了不同的答案。莊子也思考過這兩個問題,莊子的答案是與眾不同的。他認為,所謂的合理和幸福是一致的,只要萬物各處其位,發(fā)揮各自的作用,這就是合理,就是幸福。
自其同者視之,萬物皆一也
自其異者視之,肝膽楚越也;自其同者視之,萬物皆一也。夫若然者,且不知耳目之所宜,而游心乎德之和;物視其所一而不見其所喪,視喪其足猶遺土也。
從不同的角度觀察事物,肝和膽雖然那么近也像楚國和越國離得那么遠;從相同的角度觀察事物,萬物都是一樣的。如果這樣,那就不知道什么是眼睛和耳朵感到適宜的東西,才能使心在道德的范圍內獲得精神的解放了;如果只看到事物的共性就不會看到缺失了,看待斷了一只腳就像丟掉一塊泥土一樣。
兩江總督柏齡為江河決口的修堵工作立下了汗馬功勞。洪水泛濫之際,形勢嚴峻,眼看著數(shù)萬頃的良田和房屋就要淹沒在滔滔江水之中,柏齡發(fā)動各級官員和百姓全力以赴、奮力苦戰(zhàn)。
堵塞決口的一個月里,總督和平常百姓沒什么兩樣,頻頻出現(xiàn)在最危險的、即將潰塌的堤壩上。官民團結一心,一個月之后,大堤終于勝利合攏,千鈞一發(fā)的危險解除了。人們都為這個來之不易的勝利欣喜不已,對總督大人柏齡更是感激涕零。
取得勝利后,按照風俗和慣例,兩江總督要率領文武百官和附近的百姓到龍王廟祭祀一番,以祈求掌管雨水的龍王賜予人們風調雨順,保佑江堤平安。上完供品,祭祀完畢之后,各級官員和百姓轉而向柏齡跪下叩頭,一方面祝賀江堤合攏,另一方面表示他們對總督大人的感激。
柏齡見狀,也跟著眾人一起跪倒在地。下面的隨從和百姓看見總督大人跪在了自己的面前,禁不住喊了起來:“大人您這是做什么?這讓我們這些卑職和賤民如何擔當呢?”
總督大人不起,其他人也不敢起身。柏齡跪著說:“以前我們在最困難的時候,可沒有這么多講究。我并不比你們尊貴多少,如果不是你們奮力搶救,大堤潰塌,我也和你們一樣命喪洪水之中,哪里有什么大人、卑職和賤民之分?”
柏齡依然跪地不起,繼續(xù)說:“各位將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追隨我為朝廷效力,為百姓造福,我視你們?yōu)榕笥?,而且這里也不是官府衙門,不需要行此大禮,更不需要分職位高低和官員百姓了?!?/p>
柏齡的一番話發(fā)自肺腑,在場的人無不為之動容。柏齡說:“你們都起來吧!”他起身將頭頂上的官帽取下來,托在手上,看著上面的紅頂子說:“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日后若是你們忠心耿耿跟隨我為朝廷效力、為百姓造福,你們都有機會戴上這官帽?!?/p>
看著眼前堂堂總督大人如此謙和,不擺架子,不忘為百姓著想,人們感動得熱淚盈眶,紛紛表示愿意追隨柏齡,為朝廷效犬馬之勞。
柏齡正是因為做到了“自其同者視之”,平等地看待眾位比自己官位低的官員和普通百姓,所以才能在決堤之際,與他們并肩奮戰(zhàn),才能在官員和百姓們向他跪拜時而同跪。他也因此得到了眾官員和百姓的愛戴與尊敬!
莊子認為只要道德高尚,即使肢體殘缺、模樣怪異的人也有內在的魅力,一定會成為人們的榜樣。莊子所認為的道德完美在于領悟永恒不變的大道,用齊一的觀點去看待萬事萬物,即“自其同者視之,萬物皆一也”。
來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
孔子適楚,楚狂接輿游其門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也。來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無道,圣人生焉……”
孔子到了楚國,楚國的狂士接輿在孔子的門前走來走去,說:“鳳啊,鳳啊,你為什么來到這個道德衰亂的國家呢?未來的世代不可等待,過去的世代也無法追回。天下有道,圣人可以成就他偉大的事業(yè);而天下無道,圣人也就只能保全自己的性命罷了……”
晉代的田園詩人陶淵明深受莊子思想的影響,他化用了莊子的這句名言。歸去來兮辭中如是說:“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p>
陶淵明生活的時代,朝代更迭,社會動蕩,人民生活困苦。公元405年秋,陶淵明為了養(yǎng)家糊口,來到離家鄉(xiāng)不遠的彭澤當縣令。這年冬天,他的上司派一名官員來視察,這位官員是一個粗俗而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澤縣的地界,就派人叫縣令來拜見他。
陶淵明得到消息,雖然心里對這種假借上司名義發(fā)號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只得馬上動身。不料,陶淵明的秘書攔住他說:“參見這位官員要十分注意小節(jié),衣服要穿得整齊,態(tài)度要謙恭,否則他會在上司面前進讒言的。”
一向正直清高的陶淵明再也忍不住了,他長嘆一聲說:“我寧肯餓死,也不能因為五斗米的官餉,向這樣的人低頭彎腰?!彼⒓磳懥艘环廪o職信,放棄了只當了八十多天的縣令職位,從此再也沒做過官。
陶淵明
從官場退隱后的陶淵明,回到家鄉(xiāng)開荒種田,過起了自給自足的田園生活。在田園中,他找到了心靈的歸宿,寫下了許多優(yōu)美的田園詩歌。他寫農(nóng)家“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悠然自得的生活;寫“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獨特勞動感受;還寫農(nóng)人“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不言春作苦,??重撍鶓选钡膭谧鞲士?。
然而,田園生活既是美好的,也是十分艱辛的,不勞作就沒有收獲,遇到天災人禍,即使勞作也是一無所獲。晚年的陶淵明生活貧困,特別是一場大火把全部家當毀于一旦之后,全家人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到63歲時,陶淵明在貧病交加中去世。
陶淵明的最大成就,在于他以親身體驗為基礎,以卓越的詩歌才華,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農(nóng)事詩和田園詩。除詩歌外,他還留下了不少精美的散文,其中最著名的有桃花源詩并記等。
莊子的人生哲學,不是一種救世學說,而是一種救人的、尋求個人解脫的學說。在莊子看來,歷史的興衰榮辱不決定于“圣人”的存在,圣人可以應運而成,如果生不逢時,不幸遇上“來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的亂世,就只能求生存了。
這句話所表達的避世思想和字里行間傳達出來的失落感影響了中國文人,乃至民間幾千年。
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荃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竹籠是用來捕魚的,捕到了魚就忘了竹籠;兔網(wǎng)是用來捕兔的,捕到兔子就忘了兔網(wǎng);語言是用來表達思想的,掌握了思想就忘了語言。
孟嘗君
有一次,戰(zhàn)國時期的楚丘先生去拜見齊相孟嘗君。孟嘗君熱情地接待了他,并與他一起探討治國之策。楚丘先生深諳治國之道,孟嘗君覺得他一定是個德才兼?zhèn)涞闹螄苋?,并準備委以重任?/p>
此時,齊國的邊城出現(xiàn)了一些盜賊。孟嘗君便向齊王舉薦楚丘做將領,前去懲治盜賊。楚丘先生披上鎧甲,戴上頭盔,率領隨從前往邊城。他走出齊國都城的城門后,看見了田邊的農(nóng)夫正在勞作,便上前詢問農(nóng)夫說:“麥子現(xiàn)在豐收了嗎?”
農(nóng)夫回答說:“晴天、雨天不協(xié)調,收獲只有三成,損失也有三成?!?/p>
楚丘說:“既然如此,你所得的糧食還夠養(yǎng)家糊口嗎?”
農(nóng)夫說:“收獲這三成,還不夠拿來供奉官府的,哪里還有養(yǎng)活家口的糧食啊?”
楚丘聽了農(nóng)夫的話后,很快掉頭返回都城。
隨從們不能理解楚丘先生的做法,便問道:“先生奉命去邊城懲治盜賊,還沒到邊城就返回去了,這是怎么回事呢?”
楚丘說:“這恐怕是你們所不能理解的,我要治理盜賊,不是治理那些已經(jīng)顯現(xiàn)的盜賊,如果不去治理那些沒有成形的盜賊,那么已經(jīng)顯現(xiàn)的盜賊就會越來越多。弓箭甲胄能使盜賊在武力上臣服,卻不能使他們的內心信服。正像洪水一樣,噴涌泛濫肆意橫流,如果不疏導它的上流,即使再高的堤防,也不能阻止它。不善于治水的人,愈是增高那些堤防,洪水就越是要來沖毀它,這不是白費力氣嗎?所以,只有減輕百姓的賦稅,才是治亂的根本;招撫聚集流亡者,才是治理盜賊的根本辦法?!?/p>
楚丘返回后稟告齊王,請求免除賦稅,用這種辦法來治理沒有顯現(xiàn)的盜賊。
齊王說:“你的辦法太好了!”于是,齊王下令免除賦稅的十分之七。
不到20天,齊國的流亡者都返回了齊國,齊國邊境的盜賊也大大減少了。
得魚捕兔是目的,置荃張網(wǎng)是手段。捕得魚兔之后荃和網(wǎng)怎樣處理呢?道家的主張是得魚忘荃、得兔忘網(wǎng)、得意忘言,即不背包袱,達到目的之后即可忘記憑借的手段,而“得意忘言”重在指領會意旨,不必計較言辭。道家的主張更能打動人們的心靈。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莊子曰:“鯈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被葑釉唬骸白臃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莊子和惠施在濠水橋上游玩。莊子說:“白鱔魚在悠閑自在地游水,這是魚兒的快樂啊!”惠施說:“你不是魚,怎么能知道魚的快樂呢?”莊子說:“你也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魚的快樂呢?”
春秋時期的吳國公子季扎,是吳王壽夢最小的兒子,因受封于延陵,所以稱延陵季子。吳王壽夢傳位給吳王諸樊,吳王諸樊又傳位給吳王余祭、吳王夷昧。
這幾個人都是公子季扎的兄長。吳王夷昧死后,傳位給公子季扎,但公子季扎推位讓國,堅決不接受王位。大臣們都紛紛勸說讓他登上王位,但他說什么也不肯做國王,他決定將王位讓給有賢德的人。但是大臣們不贊同,都說:“公子仁德寬厚、體恤百姓,如果當了國君,一定會成為一個有作為的好國王,請公子三思?!?/p>
但是季扎始終不答應,只說自己沒什么本事,堅持讓位給有才能的人。就這樣,公子和大臣們商議了三天,仍然沒有結果,但是國不可一日無君,后來群臣只好擁護他的侄兒吳王姬僚即位。公子季扎因品德高尚,所以被各國稱為賢德公子。
后來,公子季扎游歷各國。一天,他走在齊國的大路上,突然發(fā)現(xiàn)前面有個東西閃閃發(fā)光。他走到跟前一看,原來是一塊黃金。他想這一定是路人丟失的,君位王權自己都不放在眼里,更何況一塊黃金了。這時,他看到路邊有個牧人在放牧。公子季扎想,這塊黃金一定夠牧人花上半輩子了,他得到了黃金可以不為一家人的吃穿發(fā)愁了,更不用冒著酷暑嚴寒外出放牧了。于是,他高聲喊道:“喂!放牧的老兄,這里有一塊別人失落的黃金,你快撿回家去吧!”
牧人感覺公子季扎非常無理,聽到他的呼喊,心里特別反感,便說:“你為什么身居高位,卻如此小看人呢?看你的相貌像個有德的君子,可是說話為什么這樣粗俗呢?”
公子季扎趕忙說:“我可是一片好心,為解除你的生活困境著想?。 ?/p>
牧人說:“我雖然上面有君王,卻不屑去做人臣;雖然有朋友,卻不肯去巴結;我在大熱天還披著皮襖放牧,是因為已經(jīng)習慣了這種自食其力的生活。我難道是貪財圖利,撿別人丟失黃金的人嗎?”
公子季扎感覺他像是一位道德高尚的隱士,便想和他交友,就說:“請問老兄高姓大名?”
牧人對公子季扎不感興趣,就說:“你也是一個以貌取人的庸俗之輩,不值得把我的姓氏告訴你!”說完,牧人趕著牲畜走了。
公子季扎呆呆地站在那里,望著牧人遠去,直到看不見人影為止。他不由得暗自驚嘆,世上真的有安于貧賤,視金錢如糞土的高尚人士,今后可不能以貌取人,用自己的心思去揣測別人了。
語言是人與人之間交流思想的工作,但即使是交流工具,人與人之間仍然無法完成百分百的交流,仍然無法百分百地理解對方的意思。何況是以自己的心思去猜測對方的心思呢?可見,人與人之間永遠都無法做到真正的理解。那么,這是不是意味著人們應該放棄了解對方呢?其實,與惠子相爭的莊子也是不同意這個觀點的。人與人之間仍要盡量去理解對方的意思,但不必做無謂的爭論。
鵠不日浴而白,烏不日黔而黑
夫鵠不日浴而白,烏不日黔而黑。黑白之樸,不足以為辨,名譽之觀,不足以為廣。
天鵝并不天天洗澡,但羽毛卻是潔白無瑕的;而烏鴉也并不天天在太陽底下暴曬,但羽毛卻是烏黑的。黑色和白色是天鵝與烏鴉的本來面貌,用不著去辨別它們的美丑,至于它們的名譽并不足以增加它們的本性。
在山路上一個人撿到了一只小獅子,便把它抱回家喂養(yǎng)。他無微不至地喂養(yǎng)獅子,用最美味的食物喂它,給它洗澡,為它梳理毛發(fā)。獅子對他的照顧非常感激,與他親密無間,扒他的肩膀,舔他的手腳,陪他散步,和他玩耍。獅子漸漸長大了,長成了一只威猛的雄獅,但始終像一條溫順的狗一樣。
一天,這個人突發(fā)奇想——騎上獅子去旅行。于是,他騎上了獅子,開始旅行。一路上獅子非常聽話,非常細心地馱著主人,盡量不顛簸使他舒服些。所到之處,人們?yōu)樗麏A道喝彩,他更顯神氣了。
路上有人問他:“獅子為什么不吃你呢?”
他說:“這是不可能的!”
路上有條狗問獅子:“你為什么不吃他呢?”
獅子也說:“這是不可能的!”
一天,他們正要穿過一片沙漠,可是路遇大風沙,身上帶的水和食物全被卷走了。他在痛惜之時還安慰獅子說:“朋友忍忍吧,等我們走過了沙漠,我一定讓你飽餐一頓?!?/p>
說完,這個人便跳下來自己走路。一天過去了,獅子餓得圍著他打轉;兩天過去了,獅子餓得舔他的手腳;三天過去了,獅子開始輕輕地撕咬他;四天過去了,獅子向他齜起了牙;第五天,饑餓的獅子瞪起了血紅的雙眼,當他正要上前撫摸獅子時,它奮力一縱將他撲倒,瞬間把他撕成了碎片。這個人至死都不明白,獅子為什么會吃掉自己呢?
獅子的本性就是吃人的,它哪里會因為每天和人生活在一起就改變自己的本性呢?雖然它在衣食無憂的時候可以像一條溫順的寵物狗,一旦到了饑餓難耐之時,人就會成為它的美味了。
鵠白烏黑是客觀事實,要尊重、理解客觀事實。莊子不但強調做人做事要順其自然,而且非常注重透過現(xiàn)象看清事物的本質。天鵝的羽毛潔白無瑕,但并不是通過每天洗澡而獲得的;烏鴉的羽毛是黑色的,但不是因為每天曬太陽才變成這樣的,黑與白都是它們的本性,不會因為外界的環(huán)境而改變。做人也應如此,本性善良且內心有所堅持,怎么能因為外界而改變自己的初衷呢?
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
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既已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謂之一矣,且得無言乎?一與言為二,二與一為三。自此以往,巧歷不能得,而況其凡乎!故自無適有,以至于三,而況自有適有乎?無適焉,因是已!
天地與我一起存在,萬物與我合而為一。既然已經(jīng)合為一體,還能有什么話好說?既然已經(jīng)說了合為一體,還能有什么話好說?“合為一體”與“說了合為一體”加起來形成了二,二與“合為一體”又形成了三。依此類推,就算是善于計算的人也無法數(shù)得清楚,更何況是一般人呢?所以從無到有,已經(jīng)算到了三,更何況是從有到有呢?別再追逐這些問題了,順著情況去做就是了!
在老子·第七章中寫道:“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碧斓刂蚤L久,是因為不刻意追求生存,所以才長保永久。如同圣人退居眾人之后,結果卻反而站到眾人之前,不在意自己生命的,最后卻能保全生命。這不就是以無私的心成就其私心嗎?
老子所言“天長地久”、“外其身而身存”,都是放開生存的意念,任其自然生滅,卻因而長存下來,這正與莊子“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精神不謀而合。老子的“身存”和莊子的“并生”、“為一”,皆是跳出時空的局限,對待生命的終始,也不以存在的形體為標準,而是以內在的精神為歸依,就像圣人的肉身如今不在,但圣人的精神卻永遠長存。
東晉詩人陶淵明,其五言詩神釋前四句是:“大鈞無私力,萬理自森著。人為三才中,豈不以我故?!痹旎瘜φl都沒有偏愛,天地萬物也都按照規(guī)律,各自繁榮顯著生長,人所以列在“天地人”三才之中,不就是有“我”這個靈魂存在的緣故嗎?詩題命名“神釋”,指的是人的靈魂——“神”,向人“形”和人“影”所做的解釋。
陶淵明寫有形影神三首系列詩:其一形贈影是形體寫給影子的詩,意在說明人生苦短,人應及時飲酒行樂;其二影答形是影子回答形體的詩,影子表示喝酒只能消愁,立善求名才是做人最重要的事;其三神釋是靈魂出來解答形體和影子兩方的各執(zhí)一辭。靈魂認為縱情飲酒是無益的,立善求名也太過自傷其性,唯有順應自然,對生命不喜不懼、盡情至性,終能死而不亡,可與萬物同化、天地并存!
“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是莊子的重要思想之一,莊子跳脫了人有生命長短的“界限”,提出“我”與天地并生,以及“我”與萬物合一的概念。莊子認為,人因受制于有限的壽命,不免對老、死充滿不安和焦慮,也因對物我的分別對待,才會不停向外追求名利、聲色等欲望,往往身陷其中而不自覺。如果人能夠擺脫時間、空間的困擾,體驗人和天地、萬物本是無窮無盡,那就不會耗盡心力、勞苦身心,去做一些沒有意義的事情了。也就是人只要愿意放下對物我的偏執(zhí)對待,精神上的“我”,原本就是與天地、萬物共生共存的!
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太山為小
夫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太山為?。荒獕酆鯕懽?,而彭祖為夭。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天下的事情沒有比秋天鳥獸毛的尖端更大的東西了,而泰山卻是小的;壽命也沒有比未成年死去的人更長的了,而活了八百歲的彭祖卻是短命的早亡者。天地和我們同生于無,而萬物都與我們同為一體。
戰(zhàn)國時期,魏齊兩國結為同盟。兩國君王簽定了協(xié)議,約定要互相幫助、共進共退、得天下后共分疆土。
但是沒過多久,齊國失信于魏國,背棄了協(xié)議里的約定。魏王非常憤怒,準備派刺客刺殺不講信用的齊王。魏國的將軍公孫衍聽說了魏王準備刺殺齊王的消息,為魏國感到羞恥,于是進諫魏王。
公孫衍說:“大王是擁有萬輛兵車的大國君王,卻用一般老百姓復仇的辦法刺殺齊王,這實在是太不光彩了,這也表明魏國的無能。我作為魏國的將軍,愿意統(tǒng)領二十萬甲士,替大王攻打齊國。俘虜齊國的百姓,牽來齊國的牛馬,令齊王發(fā)怒,心火燒到后背,然后攻下齊國的都城。在齊王亡國出逃后,鞭打他的后背,打斷他的脊梁?!?/p>
魏王采納了公孫衍的建議。一場惡戰(zhàn)即將開始了,但相國惠施不同意向齊國開戰(zhàn),他請來賢士戴晉人勸說魏王。
戴晉人面見魏王后,對魏王說:“有一種名字叫蝸牛的小動物,大王您知道嗎?”魏王回答說:“寡人當然知道了。”于是,戴晉人給魏王講了一個名為“蝸角之爭”的故事。
從前,有一個國家建在蝸牛的左角上,名為觸氏國;另一個國家建在蝸牛的右角上,名為蠻氏國。兩個國家為了爭奪疆土、擴大勢力范圍,經(jīng)常勞民傷財,發(fā)生流血戰(zhàn)爭。每次戰(zhàn)爭都要留下幾萬具尸體,傷民和俘虜更是不計其數(shù)。勝利的一方,乘勝追擊;失敗的一方,尸橫遍野。勝利的一方經(jīng)常要花上半個月的時間,才能高奏凱歌、得勝回朝。
魏王聽后說:“哎,這估計是你瞎編的故事吧?”戴晉人說:“不,這不是我虛構出來的,請允許我為大王證實這些話吧,大王想想,上下四方會有止境嗎?”魏王說:“這還用說嗎?上下四方當然是無窮無盡的了?!贝鲿x人說:“大王您仔細想想,在無窮無盡的天地之間馳騁想象,再回頭看看所能到達的地方,不就小到可有可無的境地了嗎?”魏王連連點頭稱是。戴晉人說:“在能夠到達的地方有個魏國,魏國有個大梁,大梁城里有個大王。大王和蝸角上的蠻氏有區(qū)別嗎?”魏王說:“沒有區(qū)別?!?/p>
戴晉人退下后,魏王悵然若有所失,沒過多久他就取消了征討齊國的計劃。
亞歷山大乘鷹高飛的寓言也說的是這個道理。在這個世界上,亞歷山大大帝的欲望始終得不到滿足,他暗下決心想:“我一定要經(jīng)歷一些前人未曾經(jīng)歷過的、極不平常的事情?!?/p>
于是,他下令讓獵人們抓了很多鷹,選了一只最大的騎了上去。接著,他用長矛割了一塊肉并高高地舉過頭頂。聞到肉香的老鷹迅疾地沖上了天空,想盡快吃到肉。亞歷山大故意把肉舉到老鷹叼不到的地方。于是,老鷹越飛越高,而在大帝的眼里下面的城鎮(zhèn)都變成了小黑點。
亞歷山大的虛榮心得到了極大的滿足。他心滿意足地俯視腳下的世界想:“現(xiàn)在,有誰還能和我相比呢?在我的眼里,人們看起來和昆蟲差不多大小,我比他們都高大。”
但是他轉念一想,一陣恐懼襲上心頭:“我飛得這么高,我的人民肯定也看不見我。也許在他們看來,我就跟蚊子差不多一樣大,又或許他們根本看不到我。如果他們看不到我,他們又怎么會接受我的統(tǒng)治呢?如果是這樣,他們很快就會把我忘記了?!?/p>
老鷹繼續(xù)奮力高飛,漸漸地離地面越來越遠了。亞歷山大再一次俯視地面,這次,地球在他眼里就像一個小小的玩具球。亞歷山感覺害怕極了,他立即將長矛上掛著的肉舉到老鷹的嘴下。
為了吃到肉,老鷹又開始向下飛,越飛越低。地面上的一切逐漸變得清晰了,而且越來越大,城鎮(zhèn)、樹,還有過往的行人。
亞歷山大十分高興,并得到了正確的認識。當他再次踏上地面時,他下令讓一個雕塑家給他雕一尊塑像,并且手中握著一個小小的球。他說:“我想讓人們知道,即使是偉大的亞歷山大,有時看起來也會和這個小球一樣渺小。”
假如把人生當作一次漫長的旅行,我們必將邁過生存時空的局限,從幼時的盲從到青年時的玩世不恭;從失敗時的自棄到牛刀小試后的固執(zhí);從學會思考反省到適應復雜的生活及不斷地自我改變。有時候,我們需要反復思考:我的人生應該求穩(wěn)還是求新?是該學會滿足還是永遠追求?有時我們會滿意自己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勇氣;有時我們又寧愿將天性中銳利的棱角磨平;有時我們滿足于在曲徑通幽中成功的快樂;有時我們又為“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而感到困惑。直到今天——雖然我們還不能完全懂得生存的意義,但是我們一定知道:原來得失都有辯證,成敗自有規(guī)律。
水行莫如用舟,而陸行莫如用車
夫水行莫如用舟,而陸行莫如用車。以舟之可行于水也而求推之于陸,則沒世不行尋常。
水上行走,沒有比船更便利的;陸上行走,沒有比車更方便的。因為舟船可通行在水上,而要在陸上推行它的話,一輩子也走不了幾尺。
孔子
孔子西游到衛(wèi)國,顏淵問師金說:“你認為孔子這次衛(wèi)國之行怎么樣?”
師金說:“可憐啊,你的先生屢遭困境?!?/p>
顏淵說:“為什么呢?”
師金說:“祭祀用的草狗在沒陳設時,把它裝在竹筐里,用有花紋的錦緞覆蓋著,巫師齋戒后才把它送去祭祀,陳設完后卻把它丟在路旁,任行人踐踏它的頭背,割草的人拿它去燒飯;要是有人再取回它放到竹筐里,用繡巾覆蓋著,邀游居處而取來睡在一旁,就是不招來惡夢,也會屢被妖魔驚嚇?,F(xiàn)在你的老師也是取先王已陳設過的這種祭品,集聚弟子邀游居處而取來睡在一旁,所以孔子在宋國樹下講學而遭到伐樹的侮辱,在衛(wèi)國不受歡迎而被驅逐出國門,在商周不得志,這不是做惡夢嗎?孔子在陳蔡兩國的交界被圍困,七天吃不上飯食,臨近死亡的邊緣,這不是遭魔患嗎?在水上行進,不如用船;在陸地行走,不如用車。
顏淵
以為船可以在水上行駛而希望把它推到陸地上行走,那就終生動不了幾尺。古和今的不同不就像水和陸的不同嗎?周和魯不就像船和車嗎?現(xiàn)在企求在魯國推行周朝的那一套,不就像把船推到陸上來行走嗎?勞而無功,身必遭殃??追蜃硬欢脹]有方向的驛車能四通八達,隨機應變才不至于陷入困境。你沒看見過打水的桔槔嗎?人們牽引它就俯下,放開它就仰起,它是被人牽引的,并不是牽引人的,所以不論是俯還是仰都不能得罪人。三皇五帝的禮義法度,不是因為相同才可貴,而是貴在能使天下太平,所以三皇五帝的禮義法度,就好像楂梨橘柚的果實,它們的味道不同卻都可口,所以禮義法度是應時而變的?,F(xiàn)在捉到獼猴給它穿上周公的衣服,它必定把衣服咬壞撕碎,拋開后才感到滿意??v觀古今的不同,猶如獼猴不同于周公一樣??上О。愕南壬龅骄骄沉?!”
其實,不只治國如此,做任何事情都是如此。只有選對了方法,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方法不當,則只能事倍功半了!
以色列的所羅門王勇敢而有謀略,鄰國的皇后為答謝他長期以來的保護,給他送來了貴重的禮物。皇后帶來的珍貴禮物有很多,會說話的鳥、稀奇的動物、珍奇的寶石、美味的食物等。
最后,皇后獻上兩瓶花,并且對所羅門王說:“偉大的國王!這兩瓶花,有一瓶是真的,有一瓶是假的,請用您的慧眼來分辨一下吧,告訴我哪個瓶里裝的是真花?”
所羅門王仔細觀察了很長時間,可是怎么也看不出哪個是真的、哪個是假的。
這個難題眼看著已經(jīng)難倒了智慧的所羅門王。就在這時候,所羅門王聽到了花園里傳來的嗡嗡聲,于是他讓人打開窗戶。過了一會兒,從窗外飛進來一只蜜蜂,它很快就鉆進其中的一個花瓶里了。所羅門王微笑著說:“那只蜜蜂已經(jīng)幫我找到了答案。”
舟行水,車行地,這是客觀的規(guī)律,不能違背。人事如此,自然更是如此!莊子引此喻,仍在強調“道法自然”,一切違背自然規(guī)律的事,輕則勞而無功,重則自招災禍。
鳧脛雖短,續(xù)之則憂;鶴脛雖長,斷之則悲
鳧脛雖短,續(xù)之則憂;鶴脛雖長,斷之則悲。故性長非所斷,性短非所續(xù),無所去憂也。噫!仁義其非人情乎!彼仁人何其多憂也?
野鴨的腿雖然短,如果給它接上一段,就會產(chǎn)生憂慮;仙鶴的腿雖然很長,如果給它截去一段的話,就會很痛苦。所以,事物的本性很長就不可以隨意截短,事物本性很短也不可以隨意續(xù)長,事物也就沒有必要去排除憂愁了。噫!仁與義難道不是人所固有的真情嗎?那些倡導仁與義的人又何必有那么多的擔憂呢?
從前,有一個叫商於子的人,他家里很貧窮。春天到了,家家都在爭奪農(nóng)時,抓緊時間開犁耕田播種,盼望秋天獲得個好收成。
商於子的左鄰右舍,有的用牛耕田,有的用馬耕田,最次的也用驢耕田。他也很想像鄰居那樣去耕地,好等到秋天有些收成,也就不用再挨餓了,可是他家沒有牛,也沒有馬、驢這些牲口,唯一的動物就是家里養(yǎng)的那頭肥豬。
他決定就牽出這頭大豬代替牛去耕田??墒谴筘i死活不肯上套,他費了好大力氣才把大豬套上,可是剛剛套上,大豬就掙脫了。他又千方百計想把豬套上,可是每次都是剛剛套上,就被大豬掙脫了。這樣反反復復,不知經(jīng)過了多少次,整整一天都在家里給豬上套了,也沒有耕出一壟地。
商於子氣得坐在地頭上休息,大豬也累得躺在旁邊呼哧呼哧地喘著氣。
這時候,有位寧毋先生帶領學生從他身旁經(jīng)過。寧毋先生看見商於子垂頭喪氣的樣子,就問道:“先生,您為什么這樣不高興?”
商於子指著大豬回答說:“我想用豬代替牛耕田,誰知道這頭牲畜不聽使喚,套上去就掙脫了,害得我一整天也沒耕一壟田,能不讓人生氣嗎?”
寧毋先生就責備他說:“這就是你的不對了,耕田應當用牛,因為它力氣大,能拉犁起土,它的蹄子堅硬,不怕陷在爛泥里。豬再大它也不如牛力氣大!并且它的蹄子一到泥里就陷進去了,怎么能耕地呢?這不是滑天下之大稽嗎?”
商於子一聽,更加生氣了,扭過頭去,沒有回答。
寧毋先生說:“詩經(jīng)里不是說過嗎,‘乃造其曹,執(zhí)豕于牢’,這是告訴同伴,應該把豬從圈里抓出來,殺了當菜肴。這才是豬的用處,可是你現(xiàn)在讓豬代替牛耕田,不是把事情搞顛倒了嗎?我可憐你才告訴你,你反而生氣不答理我,這是為什么呢?”
商於子說:“你認為我搞顛倒了,我還認為你搞顛倒了呢。我難道不知道耕田必須用牛,就好像治理老百姓必須用賢人一樣嗎?用豬代替牛,雖耕不成田,害處還不大;但是,用壞人代替賢人治理老百姓,天下就會遭殃,害處極大。你為什么不用責怪我的道理去責怪治理老百姓的人呢?”
寧毋先生回過頭去,對他的學生們說:“這個人大概是個懷有滿腔激憤的人??!”
商於子或許是無意之間違反了自然規(guī)律,或許是有意為之,以引起統(tǒng)治者的注意,讓他們順應社會規(guī)律,不可使用壞人來治理天下的老百姓。
下面這個寓言故事所講的就是違反自然規(guī)律,其結果必然是自討苦吃的道理。
在一個農(nóng)場里養(yǎng)著很多動物。其中有一匹愛挑食的小馬,它總是不滿意農(nóng)場主給它的食物。于是它決定去轉一圈,看看別的動物們那兒有什么好吃的。
它很快就發(fā)現(xiàn)了幾只雞正在愉快地吃著什么,上前一看,是谷子,它嘗了一口,卻馬上又吐了出來:“一點味沒有,還扎嘴,不好吃!”說著就走了。
不久它又看到一只狗在津津有味地啃著骨頭,還有一只貓一邊唱著歌一邊撕咬著一條魚。這些食物,它看了都害怕,那氣味快使它嘔吐。它趕緊走開了。
走了好一會兒,小馬有點渴了,它來到水塘邊喝水??吹絻芍圾喿诱趽寠Z一條蚯蚓,蚯蚓被它們拉扯得又細又長,最后斷成兩截,兩只鴨子狼吞虎咽地吃下了各自的半截,又開始尋找起來??吹竭@殘忍的一幕,小馬水也顧不上喝就跑開了:“真恐怖!”它說。
跑了一大圈,它看到的動物吃的東西,都不合它的胃口,有的甚至還讓它感到惡心。小馬饑腸轆轆地回到馬廄,才發(fā)現(xiàn)主人為它預備的草料,才是它最喜愛最可口的食物。
成語“鶴長鳧短”、“斷鶴續(xù)鳧”都出自莊子的這句名言。莊子的這句名言所強調的是尊重自然規(guī)律的重要性。在莊子看來,任何違法自然規(guī)律的事情都是堪憂的!世間萬物都有其自然規(guī)律,適者生存,備得其所。鳧脛短、鶴脛長,這是它們各自生存的需要,人們不能按照主觀意愿去斷鶴續(xù)鳧,使它們的腿一樣長。凡是強行違反自然規(guī)律的行為,必然受到規(guī)律的懲罰。說明強以為之,必然造成不幸和痛苦。
莊子的這句名言對今天的人們來說仍然是一座警鐘,它時時刻刻提醒著人們,一定要按自然和社會規(guī)律辦事,不要強行違反規(guī)律,以免自討苦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