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以善言為賢
狗不以善吠為良,人不以善言為賢。
狗不能因為它善于吠叫就稱之為好,人也不能因為善于說話就稱之為賢人。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派大將白起進(jìn)攻韓國,占領(lǐng)了野王。截斷了上黨郡和韓都的聯(lián)系,上黨形勢危急。上黨的韓軍將領(lǐng)不愿意投降秦國,就派使者帶著地圖把上黨獻(xiàn)給趙國。
趙孝成王派軍隊接收了上黨。過了兩年,秦國又派王龁圍住上黨。趙孝成王聽到消息,連忙派廉頗率領(lǐng)二十多萬大軍營救上黨。他們才到長平,上黨已經(jīng)被秦軍攻占了。
王龁還想向長平進(jìn)攻。廉頗連忙守住陣地,叫兵士們修筑堡壘、深挖壕溝,跟遠(yuǎn)來的秦軍對峙,準(zhǔn)備做長期對抗的打算。
王龁幾次三番向趙軍挑戰(zhàn),廉頗說什么也不跟他們交戰(zhàn)。王龁想不出什么好辦法,只好派人回報秦昭襄王說:“廉頗是個富有經(jīng)驗的老將,不輕易出來作戰(zhàn)。我軍大老遠(yuǎn)到這兒,長期下去,恐怕糧草會接濟(jì)不上,怎么好呢?”
秦昭襄王請范雎出主意。范雎說:“要打敗趙國,必須先讓趙國把廉頗調(diào)回去?!鼻卣严逋跽f:“這哪兒辦得到呢?”范雎說:“我來想辦法?!?/p>
過了幾天,趙孝成王聽到左右紛紛議論,說:“秦國就是怕讓年輕力強(qiáng)的趙括帶兵;廉頗不中用,眼看就快投降了!”
他們所說的趙括,是趙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從小愛學(xué)兵法,談起用兵的道理來,頭頭是道,自以為天下無敵,連他父親都不在他眼里。
趙王聽信了左右的議論,立刻把趙括找來,問他能不能打退秦軍。趙括說:“要是秦國派白起來,我還得考慮對付一下。如今來的是王龁,他不過是廉頗的對手。要是換上我,打敗他不在話下?!壁w王聽了很高興,就派趙括為大將,去接替廉頗。
藺相如對趙王說:“趙括只懂得讀父親的兵書,不會臨陣應(yīng)變,不能派他做大將。”可是趙王對藺相如的勸告聽不進(jìn)去。
藺相如
趙括的母親也向趙王上了一道奏章,請求趙王別派他的兒子去。趙王把她召來,問她什么原因。趙母說:“他父親臨終的時候再三囑咐我說,‘趙括這孩子把用兵打仗看作兒戲,談起兵法來就眼空四海,目中無人。將來大王不用他還好,如果用他為大將的話,只怕趙軍斷送在他手里。’所以我請求大王千萬別讓他做大將?!壁w王說:“我已經(jīng)決定了,你就別管了?!?/p>
公元前260年,趙括領(lǐng)兵二十萬到了長平,請廉頗驗過兵符。廉頗辦了移交,回邯鄲去了。趙括統(tǒng)率四十萬大軍,聲勢十分浩大。他把廉頗規(guī)定的一套制度全部廢除,下命令說:“秦國再來挑戰(zhàn),必須迎頭打回去。敵人打敗了,就得追下去,非殺得他們片甲不留?!?/p>
那邊范雎得到趙括替換廉頗的消息,知道自己的反間計成功了,就秘密派白起為上將軍,去指揮秦軍。白起一到長平,布置好埋伏,故意打了幾陣敗仗。趙括不知是計,拼命追趕。
白起把趙軍引到預(yù)先埋伏好的地區(qū),派出精兵二萬五千人,切斷趙軍的后路;另派五千騎兵,直沖趙軍大營,把四十萬趙軍切成兩段。趙括這才知道秦軍的厲害,只好筑起營壘堅守,等待救兵。秦國又發(fā)兵把趙國的救兵和運(yùn)糧的道路切斷了。
趙括的軍隊,內(nèi)無糧草,外無救兵,守了四十多天,兵士都叫苦連天,無心作戰(zhàn)。趙括帶兵想沖出重圍,秦軍萬箭齊發(fā),把趙括射死了。趙軍聽到主將被殺,也紛紛扔了武器投降。四十萬趙軍,就在紙上談兵的主帥趙括手里全部覆沒了。
趙孝成王以能言的趙括為將,結(jié)果斷送了四十萬趙軍的性命。趙括能言而不賢,只會紙上談兵的事實也成為千百年來人們茶余飯后的笑談!
在現(xiàn)代社會中,能言善辯、無所事事,而自以為賢能的人很多,但真正為社會的發(fā)展和進(jìn)步做出貢獻(xiàn)的還是那些默默無聞地在工作崗位上踏實肯干的人。那些能言善辯、無所事事者在莊子看來,與所謂的善吠的犬沒有任何區(qū)別。
不以好惡內(nèi)傷其身
惠子曰:“既謂之人,惡得無情?”莊子曰:“是非吾所謂情也。吾所謂無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惡內(nèi)傷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被葑釉唬骸安灰嫔?,何以有其身?”莊子曰:“道與之貌,天與之形,無以好惡內(nèi)傷其身。今子外乎子之神,勞乎子之精,倚樹而吟,據(jù)槁梧而瞑。天選子之形,子以堅白鳴!”
惠子說:“既然叫作人,怎么會沒有情欲呢?”莊子說:“這不是我所說的情欲,我所說的情欲是說人不要以自己的好惡而從內(nèi)在傷害他自己的身心,而是經(jīng)常順應(yīng)自然而不強(qiáng)求增加營養(yǎng)?!被葑诱f:“不增加營養(yǎng),怎么能有他自己的身體?”莊子說:“大道賦予了人容貌,天賦予了人形體,不要以好惡在內(nèi)部傷害他自己的身心。現(xiàn)在,你馳逐你的心神,操勞你的精力;你倚在樹邊吟詠,靠著幾案苦思冥想,自然選擇了你的形體,你還不可動搖地在那里自鳴得意!”
從前,在太行山天井關(guān)西邊十里處,有一座用茅草搭成的僧房,房里住著一位老和尚。有一天,老和尚下山化緣經(jīng)過一條山間小路,看見有一只像小狗那么大的虎崽,折斷了前腿趴在地上,由于饑餓,嗷嗷待哺。老和尚非常可憐它,且出家人以慈悲為懷,他就把小虎抱在懷中,帶回住處飼養(yǎng)。
老和尚吃素,沒有肉食喂它,只好給它粥飯吃。小虎因饑餓得厲害,見到粥飯也不挑剔,總是飽食一頓,后來漸漸地養(yǎng)成了吃粥食的習(xí)慣。
老和尚非常喜歡小虎,小虎跟老和尚也非常親昵。平時老和尚外出,小虎就跟在身后;老和尚在家,小虎就依在他的膝下陪伴。不管老和尚在哪里,小虎都步步不離左右。
兩年過去了,小虎越來越強(qiáng)壯,現(xiàn)在它已經(jīng)成為一只成年的老虎了。小虎雖然長大,但溫順的程度卻仍然和從前一樣。因為它一條腿有些瘸,人們稱它為“跛腳虎”。
不光對老和尚,小虎對過往的客人同樣非常親密,沒有一點威脅人的行為,所以遠(yuǎn)近的高僧都推崇老和尚是馴虎的能手。老和尚也欣然接受,以為老虎對他友善。
有一天,老和尚帶著虎出遠(yuǎn)門,走到天井關(guān),突然流起鼻血,淋漓不止。老和尚怕鼻血弄臟了地面,于是用腳尖點地,向虎示意,讓它去舔吃?;⒔拥街甘竞缶腿ダ虾蜕械哪_下舔血,虎舔到人血,覺得特別香甜,從來沒有吃過這么美味的東西,可吃在嘴里,又覺得太少無法解饞。它的獸性在鮮血的刺激下逐漸恢復(fù),終于它按捺不住了,突然撲向老和尚,咬斷他的脖子,把他拖到山澗中,吃了個一干二凈。
這只虎飽餐一頓過后,嘗到了人肉的甜頭。從此,它不再吃別的食物,整天蹲在路邊,專等行人經(jīng)過好捕食。
來往過客被老虎傷害的甚多,每到太陽偏西時,人們就互相告誡:“停止行路。”人們議論說,太行山的老虎吃人成性都是那只瘸虎煽動導(dǎo)致的結(jié)果。
老和尚因為自己的慈悲,養(yǎng)虎為患,不但害死了自己,也害死了很多無辜的路人。不過,生活中也不乏“不以好惡內(nèi)傷其身”的高士。
賓卑聚是齊國的武士。他從小習(xí)武,為人勇敢,又喜歡炫耀自己的勇武,而且他的虛榮心又很強(qiáng),整天打扮成俠客的模樣,佩帶一口寶劍,在大街上逛來逛去,耀武揚(yáng)威,人們都躲著他。人們躲著他,并不是因為人們怕他,而是因為人們都知道他的毛病,又沒有什么利害沖突,誰也不愿意招惹他,所以一直到他六十歲時,也沒有遇到過向他挑釁的人。
一天夜里,他回想起幾十年來的往事,因沒有遇到一個主動向自己挑戰(zhàn)的人,而感到遺憾。想著想著,他不知不覺就睡著了。
在睡夢里,他看見一個膀大腰圓的壯士,頭戴一頂白絹帽子,帽子上還有一簇紅纓,身穿綢衣,腳穿新絹鞋,身佩一口寶劍,劍鞘是黑色的。這個壯士邁著大步向他走來,厲聲呵斥他,還往他臉上吐唾沫。賓卑聚被這個噩夢驚醒,發(fā)現(xiàn)自己原來是在做夢。
這事兒若是換了別人也就不在意了,可是賓卑聚覺得自己的自尊心受到了挫傷,因此感到很不痛快,后半夜也沒有睡著。
天亮以后,他找來朋友,對他們說:“你們都知道我的為人。我在年輕時期就學(xué)習(xí)武藝,崇尚勇敢?,F(xiàn)在我已經(jīng)六十歲了,還沒有遇到過任何主動挑戰(zhàn)的人,更沒有受到過任何屈辱。昨夜在夢里我不但遇到了挑釁,還遭到侮辱。我發(fā)誓去尋找夢中那個模樣的仇人,三天之內(nèi),如果找到他就羞辱他一番,報夢中的仇怨;如果找不到他,我也沒臉再活下去了!”
朋友們也都答應(yīng)與他一道去尋找。他們每天從早到晚在十字路口,尋找夢中仇人。路口過往行人很多,賓卑聚一一仔細(xì)辨認(rèn),卻沒有找到那個夢中仇人。
三天過去了,夢中的仇人沒有找到,朋友們也都累了,各自回家休息去了,賓卑聚回到家以后就自殺了。
上天給了人們大道,這個大道就是性,即本性,上天給人們形體,這就很好了,人活得很自然,一天到晚頭腦清清楚楚,不要加上后天的人情世故。如果加上后天的認(rèn)識上的人情世故,就有喜怒哀樂,就“內(nèi)傷其身”,身體內(nèi)部就會受傷害,就會生病活不長。
莊子一直在強(qiáng)調(diào)順應(yīng)生命的本然,不能因為外物的影響而改變自己的本性。這句話所闡述的正是這個道理。在莊子看來,人的容貌和肉體都是上天賦予的,至于“好惡”等其他的東西都是后天偶然獲得的。與天生的身心相比,后天的所得簡直不值一提,所以不能因為后天的這些東西而傷害自己的身心。
小惑易方,大惑易性
夫小惑易方,大惑易性。何以知其然邪?生虞氏招仁義以撓天下也,天下莫不奔命于仁義,是非以仁義易其性與?
小的迷惑可以使人弄錯方向,大的迷惑能夠使人喪失本性。從哪里知道是這樣呢?自從虞舜推崇仁義用以擾亂天下人的本性,天下人沒有不為仁義奔走效命的,這不是用仁義改變了人的本性嗎?
很久以前,有一位國王到森林里打獵,有很多文武官員跟在國王身邊,他們身后還跟著一群牽著獵犬的仆人,他們希望能夠滿載而歸。
國王的手臂上托舉著一只敏捷強(qiáng)悍的老鷹,它是被專門訓(xùn)練用來打獵的。只要國王一聲令下,它就會直沖云霄,四處搜索獵物。如果碰巧它發(fā)現(xiàn)了鹿或者兔子,就會迅猛地?fù)溥^去,將獵物擒住。
一天,國王的運(yùn)氣糟透了,他和隨從走散了,天氣非常悶熱,國王感覺口渴極了。他希望能找到清涼的泉水,但是炎熱的夏日早已將山溪烤干了,老鷹也在天上無聊地盤旋著尋找溪水。
終于,國王發(fā)現(xiàn)有一些溪水沿著一塊巖石的邊緣淌下來。他想如果再向上走一點兒,一定會有一條溪流,現(xiàn)在卻一次只有一滴水落下來。
國王從馬背上跳下來,從袋子里拿出一只小銀杯,用它去接那慢慢落下的水滴?;撕荛L時間,國王才接滿了一杯。他實在太渴了,杯子裝得滿滿的,他迫不及待地要喝水。就在這時,突然從天空中傳來了呼呼的聲音,他的杯子被打翻在地,溪水倏地就滲到了石縫里。國王抬頭一看,原來是他的老鷹干的好事。
國王撿起杯子,又繼續(xù)接淌下的水滴。這次,沒等杯子接滿水,他就把杯子舉到了嘴邊。但是,在杯子很快就要碰到他的嘴唇時,老鷹再一次撲下來,打落了他手中的杯子。這次,國王是真的生氣了。
他大聲吼道:“如果你再來,我就把你的脖子砍斷!”
然后,他又拿杯子接水。但是,在他準(zhǔn)備喝水之前,老鷹又沖了下來。憤怒的國王拔出了劍刺死了老鷹,可憐的老鷹倒在了血泊中,國王的杯子掉進(jìn)了巖縫里。
國王只好繼續(xù)向前走,他想找到水的源頭。后來,他終于找到了一個積水的池塘,但是令他驚訝的是,池塘里有一條已經(jīng)死去的巨蛇,他頓時醒悟了,他哭喊道:“我的老鷹救了我,它是我的朋友,而我竟然把它殺掉了。”
他艱難地走回去,找到了老鷹的尸體,把它厚葬了。從此以后,當(dāng)再發(fā)怒時,或是急切地想要辦一件事時,他就告誡自己:永遠(yuǎn)別在盛怒之下做事,永遠(yuǎn)別因為誘惑而改變自己的初衷。
面對迷惑時,需要擦亮雙眼,保全自己的本性。在人生的道路上,迷惑大致有兩種:一種是因為知識不足而產(chǎn)生認(rèn)識上的迷惑,這種迷惑是可以通過學(xué)習(xí)而解決的;另一種迷惑則是品德有失,在人生路上的明知故犯,惑的根源就在利害二字上,在名、利、財、權(quán)、色等誘惑下迷了心竅而犯下大錯。對于這種迷惑,應(yīng)一掌猛擊擺脫誘惑,保持純粹的本性。
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
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審自得者失之而不懼,行修于內(nèi)者無位而不怍。
知足的人,不會為了利祿而使自己勞累;看透了自得其樂的人,就算是失去了也不會感到憂懼;做到了在內(nèi)心修養(yǎng)道德的人,就算沒有官位也會不感到慚愧。
春秋時期的范蠡全力輔佐越王勾踐,終于使越國得以復(fù)興。復(fù)國后,勾踐封范蠡為上將軍。范蠡知道勾踐為人可共患難而不能共富貴,于是就上了辭書一封,放棄高官厚祿,只裝了少量的珠寶,乘舟遠(yuǎn)行,一去不返。這可謂是“一聚一散”。
越王勾踐
范蠡辭去上將軍后,到了齊國,更名改姓,耕于海畔,沒有幾年就積產(chǎn)數(shù)十萬。齊國人仰慕他的賢能,請他做宰相。范蠡感嘆道:“居家則至千金,居官則至卿相,此布衣之極也。久受尊名,不祥?!庇谑?,他拒絕了宰相印,將家財分給鄉(xiāng)鄰,再次隱退。這可謂是“二聚二散”。
范蠡
行至陶,范蠡看到此地是貿(mào)易要道,可以據(jù)此致富。于是,他自稱陶朱公,留在此地,根據(jù)時機(jī)進(jìn)行物品貿(mào)易,時間不長,就累財萬金。后來,范蠡的次子因殺人而被囚禁在楚國。范蠡說:“殺人償命,該是如此,但我的兒子不該死于大庭廣眾之下?!庇谑?,他就派少子前去探視,并帶上一牛車的黃金??墒?,長子堅持要代少子去,并以自殺相威脅。
范蠡只好同意。過了一段時間,長子帶著次子的死訊回到家。家人都感到悲哀,唯有范蠡笑著說:“我早就知道次子會被殺,不是長子不愛弟弟,是有所不能忍也!他從小與我在一起,知道為生的艱難,不忍舍棄錢財。而少子生在家道富裕之時,不知財富來之不易,很易棄財。我先前決定派少子去,就是因為他能舍棄錢財,而長子不能。次子被殺是情理中的事,無足悲哀?!边@可謂是“三聚三散”。
范蠡“不以利自累”的智慧著實讓人佩服!
人們常說“知足常樂”,“知福福常在,隨緣緣自來”,但真正能看透的又有幾個人呢?在現(xiàn)實生活中,有太多人為了不必要的利益而蠅營狗茍、苦心經(jīng)營,其結(jié)果大多是:要么在經(jīng)濟(jì)上有所獲,但身心疲憊;要么身心疲憊,而在經(jīng)濟(jì)上也一無所獲。人一旦不知滿足,一定會生活得非常痛苦。
大知閑閑,小知間間
大知閑閑,小知間間;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具有大智慧的人就擁有豁達(dá)大度的態(tài)度,而小有才氣的人則樂于為細(xì)枝末節(jié)斤斤計較。合于大道的言論就像猛火烈焰一樣氣焰凌人,既美好又盛大,使人聽了心悅誠服,而耍小聰明的言論則瑣細(xì)無方、廢話連篇。
三國演義中自以為聰明的蔣干,是曹操手下的謀士。他因曾與周瑜是同窗,便向曹操毛遂自薦,準(zhǔn)備過江到東吳做說客勸降周瑜,以免大動干戈。曹操聞知大喜,親自擺酒宴為蔣干餞行。
這天,周瑜正在帳中議事,部下傳報“故人蔣干相訪”。周瑜聞訊,早已猜出蔣干此來何意。他眉頭一皺,心生一計,趕緊吩咐眾將依計而行,隨后帶眾人出帳門親自迎接蔣干。二人相見,寒暄一番,周瑜挽著蔣干的手臂同入帳中,設(shè)盛宴款待蔣干,安排文武官員都來作陪。席上,周瑜解下佩劍交給太史慈,命他掌劍監(jiān)酒,吩咐道:“蔣干和我是同窗好友,雖從江北到此,卻不是曹操的說客,諸位不要心疑。今日宴席之上,只準(zhǔn)共敘朋友舊交,有人提起兩家戰(zhàn)事,即席斬首!”
蔣干聽了,面色如土,哪敢多言!周瑜又對蔣干說:“我自領(lǐng)兵以來,滴酒不飲,今日故友相會,正是:‘江上遇良友,軍中會故知?!ㄒ人鼈€一醉方休!”說罷,傳令奏起軍中得勝之樂,開懷暢飲。
酒至半酣,周瑜舉杯祝酒道:“在座各位,都是江東豪杰,今日之會,可稱作群英會!真是——同窗好友會‘群英’,江東豪杰逞威風(fēng)!”隨后,趁著酒興,起身舞劍作歌:“丈夫處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慰平生兮吾將醉,吾將醉兮發(fā)狂吟。”直至喝得酩酊大醉。
宴罷,蔣干扶著周瑜回到帳中,周瑜說:“很久沒和子翼兄共寢,今夜要同榻而眠?!闭f著,周瑜便迷迷糊糊地睡過去了。蔣干心中有事,想起在曹操面前曾經(jīng)夸下???,不知回去如何交代,聽聽外面鼓打二更,哪里還睡得著?他見周瑜鼾聲如雷,便摸到桌前,拿起一疊文書偷看起來。正翻著,忽見里面有一封書信,細(xì)看竟是曹操的水軍都督蔡瑁、張允寫給周瑜的降書。蔣干看罷,大吃一驚,慌忙把信藏在衣內(nèi)。再想翻其他文書時,卻聽周瑜夢中囈語道:“子翼,我數(shù)日之內(nèi),定叫你看曹操首級!”
蔣干口中含糊答應(yīng)著,連忙吹了燈,匆匆睡下。清晨,有人入帳叫醒周瑜,說道:“江北有人來……”周瑜急忙止住他,看看蔣干,蔣干只假裝熟睡。周瑜和那人輕輕走出帳外,又聽那人低聲說道:“蔡瑁、張允說,現(xiàn)在還不能下手……”聲音越來越低。蔣干心中著急,可又不敢亂動。不一會兒,周瑜回來躺下睡了。蔣干怕驚動周瑜,等周瑜睡熟,便偷偷地爬起來,徑直走出軍營,守營軍士也不阻攔。蔣干來到江邊,尋到小船,飛一般地馳過長江,回見曹操。
其實,這一切都是周瑜設(shè)下的反間計。他知道曹軍中只有蔡、張二將精通水戰(zhàn),便設(shè)下此計,想借曹操之手殺掉這兩個人。曹操果真上了當(dāng),斬了蔡瑁、張允。等到眾人將蔡瑁、張允的頭送上時,曹操才意識到自己中了計,但為時已晚,只好另換了兩個水軍都督。結(jié)果,赤壁一戰(zhàn),曹操的水軍一敗涂地。蔣干也被曹操找了個借口殺掉了。
蔣干的小聰明不但使得自己的主公兵敗赤壁,他也因此喪了命。
莊子傾其一生都在追求合乎大道的大智慧,而對小聰明深惡痛絕。這句話表達(dá)了他對小有才氣的人和語言瑣碎而又言之無物的人的批判。莊子說這句話的本意是抑儒揚(yáng)道,他認(rèn)為儒家、墨家等學(xué)說皆是小智小言、止于競辯,而道家才是從大處著眼、豁達(dá)寬容。不過,拋開莊子對儒家等學(xué)說的偏見,他講的道理還是非常正確的?;磉_(dá)寬容的人,談話也從容大度;事事計較的人,總是牢騷滿腹。今天我們立身處世時,不妨從中汲取一些智慧。
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
我一生的壽命是有限的,而知識卻是無限的。如果想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知識,勢必會造成體乏神傷;既然如此還在不停地追求知識,便會弄得更加疲憊不堪了!
明末清初的唯物主義思想家方以智就因為興趣愛好廣泛,成為一個非常博學(xué)的人。他精通哲學(xué)、自然科學(xué)、文學(xué)、醫(yī)學(xué)等,一生寫下了不少著作,現(xiàn)存的就有二十八種之多。這些著作,大部分是在他的讀書筆記的基礎(chǔ)上充實發(fā)展起來的。
方以智雕像
少年時代的方以智就好學(xué)勤記。每讀一本書時,凡是有自己比較喜歡的篇章、句段,他就用卡片摘抄下來,反復(fù)吟讀,然后把它貼在墻壁上。這樣,每天都要抄上十幾段,至少也有六七段。在房中散步的時候,他就會再看看、讀讀墻上的那些篇章、片段。
由于對知識有一種天生的愛好,方以智每天都會有計劃地把墻上的內(nèi)容從舊到新地讀上三五遍,直至爛熟于心。房里四周的墻壁上都貼滿了摘抄的卡片,他就把前兩天貼的摘下來,藏到書籠里,再把剛剛抄錄的粘到空白處。這樣,每天都能摘下一批卡片,又粘上一批,從未間斷過。就這樣,他積累了上萬段精彩的文字,為自己的寫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chǔ)。
方以智還勤于記讀書筆記。每讀完一本書,他都要認(rèn)真地寫讀書筆記,寫下讀書的體會和收獲,摘錄書上重要的段落,常常一天要寫十幾條或幾十條。他的筆記本很多,有的記錄自然科學(xué)知識和社會科學(xué)知識;有的記錄為人處世的道理;有的記錄地方風(fēng)俗和奇聞軼事;有的記錄哲言妙語。每隔一段時間,他就要整理歸納,編出索引,以備查閱。
方以智寫讀書筆記一絲不茍,不僅字寫得工工整整,而且內(nèi)容詳盡豐富。他常常為了弄清楚一個問題,去翻閱各種圖書,搜集詳細(xì)的生活資料,直到把問題弄明白為止。
一次,方以智為了研究明朝以前人們住的房屋、用的器具和穿的衣服,就查找了七十多種書,還尋訪了許多年紀(jì)大的人,問題弄清楚后,寫了非常詳細(xì)的研究報告。他常年堅持寫讀書筆記,手上握筆的部位磨出了一層厚厚的老繭,老繭最后變成了一個凸起的包,朋友們都戲稱他是“六指”。因為方以智對知識的無盡渴求,所以在學(xué)習(xí)和做學(xué)問的艱辛過程中他從未懈怠過。
這句話反映了莊子看到了主體對知識認(rèn)識上的局限性,也強(qiáng)調(diào)了順其自然的重要性。順其自然,一方面是量力而行,不過分,不要產(chǎn)生超出自己能力的幻想;另一方面也要盡力而為,不懈怠,不要辜負(fù)自己生命的價值。今天的很多年輕人,對自己在知識上的追求也有強(qiáng)求的傾向。進(jìn)入二十一世紀(jì)以后,科技、文化等日新月異,各種知識浩如煙海。想要窮盡這些知識實在是辦不到的。相反,倒不如靜下心來,用有限的生命把眼前這一方小天地看懂、看透。
入獸不亂群,入鳥不亂行
入獸不亂群,入鳥不亂行。鳥獸不惡,而況人乎?
走入獸群,野獸不會驚亂;飛入鳥群,群鳥不會騷動。連鳥獸都不會厭棄他,更何況是人類?
孔子為了施展政治抱負(fù)而周游列國,其中陳、蔡兩國并不打算重用孔子,但也不希望孔子為楚國所用,而使楚國變得強(qiáng)大,因此陳、蔡兩國派人包圍孔子與他的弟子,以限制他們的行動。
孔子一行人被圍困在陳、蔡兩國之間,長達(dá)七天七夜,這七天里他們無法生火煮飯。太公任前去探望孔子說:“你幾乎要死了嗎?”孔子說:“是的。”太公任又問:“你厭惡死亡嗎?”孔子回答:“是的?!?/p>
太公任便勸他,長得很直的樹木總是先被砍伐,甘甜的井水總是先被喝光,而人就是“自伐者無功,功成者墮,名成者虧”。也就是自負(fù)有才能的人無法有成就,事業(yè)有成后卻不知退隱者必定會遭遇失敗,有聲名后卻不知韜光隱晦者必定會受到毀謗。
太公任更進(jìn)一步比喻,大道運(yùn)行天下卻不曾炫耀,只是默默地與萬物融合在一起,而真正的圣人也是這樣不求聲聞名利的??!孔子聽完之后,便辭別朋友、弟子,離群隱居,跟獸群、鳥群融為一體。
這個故事中的太公任就是老子??鬃拥某鍪浪枷朐揪团c莊子對立,但是莊子卻讓孔子成為他的思想的代言人,還把老子搬出來,讓孔子的思想立場倒到他這一邊,向天下人強(qiáng)調(diào)他清靜無為的處世哲學(xué)。
道家所說的“人”與“道”是在同一個層次上,而這個人是指已經(jīng)超越自我的“人”,這樣的人方可與獸群、鳥群融為一體,因為這樣的人已經(jīng)達(dá)到了“物我兩忘”、“無我”的境界。
“物我相親”的世界不是只有中國哲學(xué)家追求,中國的政治家也希望達(dá)到這個理想境界。宋朝的張載在其著作西銘說:“民吾同胞,物吾與也?!币饧刺煜掳傩斩际俏业耐值?,自然萬物也是與我相伴,因此萬物和人都是這個世界的成員,彼此要相親相愛。
德國唯心主義哲學(xué)家叔本華從美學(xué)的角度,看待萬物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他認(rèn)為透過美的觀察,可以消除萬物與個人自我之間對立的差異性,達(dá)到物我合一以至于忘我的境界。這樣的美的觀照,其實就是一種修行的境界,與莊子的“入獸不亂群,入鳥不亂行”的理想,有異曲同工之妙。
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子之愛親,命也,不可解于心;臣之事君,義也,無適而非君也,無所逃于天地之間。是之謂大戒。是以夫事其親者,不擇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夫事其君者,不擇事而安之,忠之盛也;自事其心者,哀樂不易施乎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作為子女的愛父母,這是人的天性,無法用心思解釋;臣子侍奉君主,這是義,無論到哪里都不會沒有君主的,在天地之間是沒有什么辦法逃避義的。這就是大的戒條。所以子女待奉雙親,不選擇地點而安心處之,這是孝道的最高境界;人臣事君主,不論做什么事情都不去挑剔,這是忠道的最高境界。自己主動修養(yǎng)心性的人,哀樂都不容易影響他,知道事情無可奈何,還能安然不為,以為不是人力所可戰(zhàn)勝的必然性之命,這才是最高的道德。
蘇武是一個道德至高之人,他是公元前一世紀(jì)的漢朝人。當(dāng)時,中原地區(qū)的漢朝和西北少數(shù)民族政權(quán)匈奴的關(guān)系時好時壞。公元前100年,匈奴政權(quán)新單于即位,漢朝皇帝為了表示友好,派遣蘇武率領(lǐng)一百多人,帶了許多財物,出使匈奴。不料,就在蘇武完成了出使任務(wù),準(zhǔn)備返回國家時,匈奴上層發(fā)生了內(nèi)亂,蘇武一行受到牽連,被扣留下來,并被要求背叛漢朝,臣服單于。
蘇武畫像
最初,單于派人向蘇武游說,許以豐厚的俸祿和高官,蘇武嚴(yán)辭拒絕了。匈奴見勸說沒有用,就決定用酷刑。當(dāng)時正值嚴(yán)冬,天上下著鵝毛大雪。單于命人把蘇武關(guān)入一個露天的大地窖,斷絕提供食品和水,希望這樣可以改變蘇武的信念。
時間一天天過去,蘇武在地窖里受盡了折磨??柿耍统砸话蜒?;餓了,就嚼身上穿的羊皮襖。過了好幾天,單于見瀕臨死亡的蘇武仍然沒有屈服的表示,只好把蘇武放出來了。單于知道無論軟的,還是硬的,勸說蘇武投降都沒有希望,但越發(fā)敬重蘇武的氣節(jié),不忍心殺蘇武,又不想讓他返回自己的國家,于是決定把蘇武流放到今天的西伯利亞貝加爾湖一帶,讓他去牧羊。臨行前,單于召見蘇武說:“既然你不投降,那我就讓你去放羊,什么時候公羊生了羊羔,我就讓你回到中原去?!?/p>
與他的同伴分開后,蘇武被流放到了人跡罕至的貝加爾湖邊。在那里,單憑個人的能力是無論如何也逃不掉的。唯一與蘇武作伴的,是那根代表漢朝的使節(jié)棒和一小群羊。蘇武每天拿著這根使節(jié)棒放羊,心想總有一天能夠拿著回到自己的國家。這樣日復(fù)一日,年復(fù)一年,使節(jié)棒上面的裝飾都掉光了,蘇武的頭發(fā)和胡須也都變白了。
在貝加爾湖,蘇武牧羊達(dá)十九年之久。十幾年下來,當(dāng)初下命令囚禁他的匈奴單于已去逝了,就是在蘇武的國家,老皇帝也死了,老皇帝的兒子繼任皇位。這時候,新單于執(zhí)行與漢朝和好的政策,漢朝皇帝立即派使臣把蘇武接回自己的國家。
蘇武在漢朝京城受到熱烈歡迎,從政府官員到平民百姓,都向這位富有民族氣節(jié)的英雄表達(dá)敬意。兩千多年過去了,蘇武崇高的氣節(jié)成為中國倫理人格的榜樣,成為一種民族文化心理要素。蘇武的精神之所以被世代稱頌,就是因為他的忠就是在“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的情況下表現(xiàn)出來的。
孫叔敖是春秋時楚國的宰相,在楚國為相數(shù)年,將楚國治理得井井有條。
在他的童年,就聽村里的老人們經(jīng)常坐在樹下講故事,他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蛇是神仙,如果在路上看見或打死兩頭蛇,就會大禍臨頭。
孫叔敖塑像
一次,孫叔敖跟村里的小伙伴們出去玩耍,他看見路上趴著一條兩頭蛇,他回頭看了一下,看到別的小朋友離得都比較遠(yuǎn),他們看不見那條兩頭蛇。他怕等一下小伙伴們走近了見到了以后會害怕,于是他連忙拾了塊石頭,把兩頭蛇打死,又將其遠(yuǎn)遠(yuǎn)地埋在了田野里。
孫叔敖回到家,就牽著媽媽的衣角哭起來。媽媽很奇怪,問他為什么哭。
孫叔敖回答說:“剛才我和別的小伙伴們出去玩,看見兩頭蛇了,我怕它會嚇到別的小朋友,所以我就把它打死了。我恐怕就要死了,再也看不見媽媽了。”
媽媽慌忙問:“兩頭蛇現(xiàn)在在哪里?”
孫叔敖回答:“我怕別人再看見,把它打死埋掉了?!?/p>
媽媽高興地摸著孫叔敖的頭說:“不要怕,孩子,你不會死的。你做了一件好事,上天會給你以好報的。”
后來,孫叔敖做了楚國的令尹,還沒有上任,全國人民都相信他的仁德。
在莊子的思想中,人生的困境都是在生活中的客觀存在,擺脫由此產(chǎn)生的精神紛擾,形成一種寧靜的心靈境界,應(yīng)該說是對這一人生情境的真實反映和理智的態(tài)度。知道了事情無可奈何,一點辦法也沒有了,但是還可以像對待宿命的安排一樣來對待,該怎么著就怎么著。在莊子看來,這是道德的最高境界了。當(dāng)然,能夠做到這一點的人并不是很多。
聽天由命屬于消極,盡人事而后聽天命則是積極的。也就是說,無論什么事都努力去做,如仍不成功,則順應(yīng)自然泰然處之。這是道家的主張,也是對社會現(xiàn)實生活中各階層的人做出的最現(xiàn)實的總結(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