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出版圖書 > 愛國教育 >道德經(jīng)中的智慧名言故事 > 第三章 修身立命之道2
第三章 修身立命之道2
作者:劉加臨   |  字數(shù):10935  |  更新時間:2015-03-19 13:28:45  |  分類:

愛國教育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是以圣人執(zhí)左契,而不責于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老子道德經(jīng)·第79篇

有“德”之人就像持有借據(jù)的圣人那樣寬容,沒有“德”的人就像掌管稅收的人那樣苛刻刁詐。自然規(guī)律對任何人都沒有偏愛,永遠幫助有德的善人。

唐玄宗時,安祿山發(fā)動叛亂。后來,隨著形勢的不利,安祿山的心情越來越壞,他開始隨意懲罰身邊的人,包括他最信任的謀士嚴莊和貼身侍衛(wèi)李豬兒。

嚴莊是安祿山一手提拔起來的心腹。當初,安祿山發(fā)現(xiàn)嚴莊是個人才,對他禮賢下士,很快就把他安置在重要崗位上。他曾對嚴莊推心置腹地說:“你是讀書人,知道的道理比我多,你可以隨時指出我的過失,我是決不會怪罪你的?!?/p>

唐玄宗

嚴莊受了安祿山的大恩,從此也一心報效,為他出謀劃策,竭盡心力。他對朋友說:“安祿山對我有知遇之恩,我就是為他搭上性命也報不完呀。大恩不可言謝,我現(xiàn)在只有默默地做事報答他。”

李豬兒原是一個歸降的僮仆,安祿山喜歡他的聰明伶俐,破例把他留在身邊服侍自己。他給李豬兒許多賞賜,又給了他許多特權,隨時都讓他陪伴自己。

安祿山起兵叛亂不久,他的眼睛便失明了,身上也長了毒瘡,他的情緒開始煩躁不安了。直到后來叛軍進展不利,戰(zhàn)敗的消息接連不斷,安祿山的情緒更壞,他殺身邊的人泄氣,平時總是大吼大叫。嚴莊勸他說:“勝敗乃兵家常事,不應該過于認真?,F(xiàn)在形勢雖然對我軍不利,但是并不是不可以挽救的?!?/p>

嚴莊話沒說完,安祿山就指著他罵個不停,說:“我對你有恩,你就是這樣報答我嗎?早知道你是個不中用的家伙,我就把你一刀砍了,留你有什么用呢?”

他命人鞭打嚴莊,打得他皮開肉綻。這樣的凌辱發(fā)生過多次,嚴莊從心里恨他入骨,只是表面還保持恭順。李豬兒也經(jīng)常無緣無故遭到安祿山的痛罵和鞭打,安祿山還惡狠狠地對李豬兒說:“我不收留你,你早死了,現(xiàn)在我就是要了你的命也是應該的。”

嚴莊和李豬兒同病相憐,他們擔心有一天安祿山會殺了他們,便勾結安慶緒,三人合謀,將安祿山殺死在床上。

安祿山自恃對嚴莊和李豬兒有恩,就無所顧忌地凌辱懲罰,而又不加絲毫防范,這是他對人缺乏了解的緣故。他施恩的用心并不真誠,嚴莊和李豬兒既已明白,他們當然會怨恨他了,對他不利便是很正常的了。

施恩不圖報答,恩情才顯得可貴。給人恩惠不論多少,重要的是,不是為了索取。一個人無私奉獻之后,他的道德境界就會提升,到了一定的高度之后,他這個人便會高尚起來,面貌煥然一新。

付出其實不限于什么方式、什么人,付出也不需要書寫,不需要描畫,更不需要把它放在心中,只要把它表現(xiàn)在我們的實際行動中,唯有這樣我們才是快樂的。有這樣一則寓言正好驗證了這層關系。

從前有一個男孩與一棵樹一起度過了他的童年:他在樹上蕩秋千,上樹摘果子,在樹蔭下睡覺,樹也很留戀那些快樂無憂的時光。

小男孩一天天長大,他與樹在一起的時間也變得越來越少,因為要生活就必須想辦法去賺錢。

樹就對男孩說:“拿我的果子去賣吧?!庇谑撬压淤u掉了,樹感到很快樂,因為它為男孩做了事。

又過了很長一段時間,已經(jīng)長大成為年輕人的男孩很久沒有來找樹玩,樹感到心里空蕩蕩的。有一次,樹看見男孩走過來,就向他微笑著說:“來啊,讓我們一起玩吧!”但是男孩已經(jīng)長大了,他要到外面去闖世界了,他不愿固守在這里,他要離開眼前的一切。

樹很理解他,就毫不猶豫地說:“把我砍下來吧,拿我的樹干去造一艘船,你就可以航行到達你的目的地了?!庇谑?,年輕人就把樹砍了下來,做了一艘船到外面闖世界了。

夏去冬來,時光一年年過去了,無數(shù)個寒冷和寂寞的夜晚樹都在默默等待,最后,那個男孩終于回來了。但他已經(jīng)滿頭白發(fā)了,年老和疲憊使他不能再玩耍了,也不能賺錢或出海航行了。

樹說:“我還是一個不錯的樹樁,你何不坐下來休息一會兒呢?”他果然坐下來了,樹又是滿心歡喜。

原來,付出不是把一切放在心里,而是要做出來呀!

俗話說,“希望越大,失望越大”——期望回報的付出,常常會失望大于滿足。沮喪大于驚喜;不期望回報的付出,則會驚喜大于失落,快樂大于悲傷。既然付出是一種奉獻,何必去尋找奉獻后的回報,讓自己的內心奢望太多呢!

老子認為“圣人執(zhí)左契而不責于人”——在付出幫助別人的時候,不應總惦記著別人的回報。期盼回報的付出不但狹隘,而且還會失去助人的本意,讓原本高尚的行為蒙上了一層勢利的陰影。

做好事的目的不同,結果就大不一樣。人的善心不該用來作為交易,否則就失去善良的本義了。一旦計較了這些,人們的心里就失去了原本的安寧;為了得失尋找平衡,對受惠者頤指氣使就不可避免了。這樣,人們只能怨恨施惠者的虛偽,也不會再有絲毫的感激之情了。

所以圣人行事都好像是負債的人一般,只有付出從不向別人索取。有德之人只持有借據(jù),卻不索討。無德之人就像是征稅者一般,只拿不給。天道對人是沒有分別心的,但卻常常跟良善之人親近。

抗兵相若,哀者勝矣

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笔侵^行無行;攘無臂;扔無敵;執(zhí)無兵。禍莫大于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若,哀者勝矣。

——道德經(jīng)·第69篇

用兵的人曾經(jīng)這樣說,“我不敢主動進犯,而采取守勢;不敢前進一步,而寧可后退一尺?!边@就叫作雖然有陣勢,卻像沒有陣勢可擺一樣;雖然要奮臂,卻像沒有臂膀可舉一樣;雖然面臨敵人,卻像沒有敵人可打一樣;雖然有兵器,卻像沒有兵器可以執(zhí)握一樣。禍患再沒有比輕敵更大的了,輕敵幾乎喪失了我的“三寶”。所以,兩軍實力相當?shù)臅r候,悲痛的一方可以獲得勝利。

老子的“虛實并進”的智慧,在三國演義中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在長坂坡一役中,看似魯莽愚笨的張飛一人便阻住了曹操十幾萬大軍。

三國演義中這樣記載:“卻說文聘引軍追趙云至長坂橋,只見張飛倒豎胡須,圓睜環(huán)眼,手綽蛇矛,立馬橋上。又見橋東樹林之后,塵土大起,疑有伏兵,便勒住馬,不敢近前……把住陣腳,一字兒擺在橋西,使人飛報曹操。操聞知,急上馬,從陣后來。張飛睜圓環(huán)眼,隱隱見后軍青羅平蓋,旌鉞旌旗來到,料得是曹操心疑,親自來看。飛乃厲聲大喝曰:“我乃燕人張冀德也!誰敢與我決一死戰(zhàn)?”聲如巨雷。曹操聞之,盡皆股栗。曹操急令去其傘蓋,回顧左右曰:“我曾聞云長言:翼德于百萬軍中,取上將之首,如探囊取物。今日相逢,不可輕敵?!毖晕匆?,張飛睜目又喝曰:“燕人張翼德在此,誰敢來決死戰(zhàn)?”曹操見張飛如此氣概,頗有退心。飛望見曹操后軍陣腳移動,乃挺矛又喝曰:“戰(zhàn)又不戰(zhàn),退又不退,卻是何故?”喊聲未絕,曹操身邊夏侯杰驚得肝膽碎裂,倒撞于馬下。操便回馬而去。于是諸軍眾將一起往西奔去。正是,黃口孺子。怎聞霹靂之聲;病體樵夫,難聽虎豹之吼。一時棄槍落盔者不計其數(shù),人如潮涌,馬似山崩,相互踐踏?!?/p>

三國演義

張飛之所以能夠喝退曹軍并不是偶然的:張飛在曹操大軍到來之前就命令所率的二十多名騎兵到樹林子里去,砍下樹枝,綁在馬后,然后騎馬在林中飛跑打轉。而他一人在長坂橋上單人單騎、立馬揚威毫無懼色,尤其是他那驚天地泣鬼神的三聲怒喝,嚇死曹將之余,增加了幾分“實像”。而對面的曹操呢?曹操深知諸葛亮的本事,怕諸葛亮用張飛作誘,后有伏兵。曹操親自前來觀戰(zhàn),見到張飛那勇猛的樣子,想關羽曾告訴他,張飛能在百萬軍中取上將之首。另外,張飛的吼叫,嚇死夏侯杰,張飛又在那里立馬提槍,咄咄逼人,使曹軍不敢冒著風險向前。

如果能熟練運用“虛實并進”的智慧,那么在與對手的交鋒中定能略勝對手一籌,穩(wěn)穩(wěn)地將勝利握在自己手中。

公元前686年,齊襄公在國內叛亂中被殺。大夫高侯與僑居莒國的公子小白關系很好,于是他派人前往莒國,迎接公子小白回國做國君。然而,此時齊襄公的另一個兒子公子糾也由旅居的魯國派軍隊送其回國搶位,并且還分撥管仲帶領軍隊在半路上攔截從莒國來的小白。

管仲領兵晝夜兼程,來到公子小白管仲

必經(jīng)之地即墨,一打聽,小白的車隊已經(jīng)過去。于是,管仲帶著人馬迅速追趕,行了30余里,見小白的隊伍正在停車做飯。管仲面帶笑容上前同小白打招呼:“公子近來身體可好?現(xiàn)在要到哪里去?”小白回答道:“回去為父親治喪?!惫苤僬f:“公子糾是長子,應該主喪,不必勞您去辛苦了。”小白沒有應答,其隨從人員個個橫眉怒目,準備動武。管仲恐怕自己寡不敵眾,就假裝退走,在暗中卻突然彎弓搭箭,對準小白射了過來。只見小白大叫一聲,口吐鮮血,倒在乘坐的車上。小白的隨從人員一齊啼哭起來,管仲見射倒了小白,便撥轉馬頭,飛快地去向公子糾報信。在路上,管仲感嘆道:“公子糾有福,合該為君!”公子糾一隊人馬知道小白已被射死,就悠然自得地在路上慢慢行走,過了6天才到達國都臨淄。

可是,這時小白已經(jīng)登基當上了國君,稱為齊桓公。公子小白被管仲一箭射死,怎么又復活了呢?

原來,管仲的這一箭正好射在小白腰間的帶鉤上。古人寬衣博帶,帶端有一個用青銅做的鉤,稱作帶鉤,一般長約3寸,寬約1寸:其作用同現(xiàn)今人們的腰帶扣一樣。管仲射來的箭雖然沒有使小白受傷,但小白恐怕管仲再射,于是急中生智,咬破舌尖,口噴鮮血,裝死倒在車上,從而麻痹了管仲。等管仲走后,小白連忙換上普通人的服裝,帶領隨行人馬抄小路星夜兼程??斓蕉汲桥R淄時小白派能言善辯的鮑叔牙先進城說服諸位大夫。鮑叔牙在眾大夫面前歷數(shù)了公子小白的賢明,取得了大夫們的認可。然后,大家出城迎接公子小白即王位。

公子小白之所以能搶在異母兄、長子糾的前面登上王位,在于他臨機應變采用示假隱真、虛實并用的計謀,戰(zhàn)勝了居心叵測的公子糾,得到了至高無上的王位。

對待老實人,我們要堅決奉行“以實打實,將心比心”的做法;然而對待那些奸詐、叵測的競爭對手,我們不妨來點兒“虛實并進”,在虛虛實實中挫敗對手。

古人用兵最講究虛虛實實、真真假假,這樣能夠使敵人摸不清自己的真正實力,不敢輕舉妄動。老子雖然不會打仗、也不曾帶軍,然而他卻對兵法有著深入的研究。他從這一兵法中引申出了一個“虛實并用”的人生智慧。故而他提出了“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仍無敵。執(zhí)無兵”的論斷。

當然,老子這一論斷的對象是競爭對手或敵人,對待我們的競爭對手或敵人,千萬不能實打實、硬碰硬,那樣只能在競爭中消耗掉我們的實力,而無法獲得卓有成效的勝利。

大方無隅,大器晚成

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道德經(jīng)·第41篇

上德的人虛懷若谷,在大庭廣眾之下卻看似卑微。廣德的人總是表現(xiàn)出好像德行還有不足的謙虛。建德者做了仁德之事之后絕不會四處張揚。真正實質上有德行的人,從不自我表現(xiàn)。真正的大德有如最大的方形找不到角落。最有價值的器具,總需經(jīng)過長時間的千錘百煉,才能制成。最大的聲音是人聽不到的聲音。最大的影像會大到人無法看到全貌。

在這個社會上,做事太張揚,太露雖然能夠顯得自己高人一頭,然而卻能引來眾多人的妒忌,讓別人也更關注自己的一舉一動(確切地說是更關注我們的失誤),這樣就會給日后自己的工作帶來眾多的壓力和不便。

清朝皇帝雍正也曾這樣認為:“但不必露出行跡。稍有不密,更不若明而行之?!敝v的就是這個道理。雍正不但是嘴上這么說,在他的執(zhí)政生涯中也是如此做的。

在雍正皇帝之前,歷代王朝都以宰相統(tǒng)轄六部,權力過重,使皇帝的權威受到了一定影響,如果一個君王有手腕駕馭全局,使宰相為我所用,這當然很好,但如果統(tǒng)領軍隊的宰相超權行事,時間一長便很容易與皇帝、大臣們產(chǎn)生隔膜和分歧,很容易給國家添亂子、造麻煩。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

雍正

在雍正即位之初,雖然掌管著國家的最高權力,但舉凡軍國大政,都需經(jīng)過集體討論,最后由皇帝宣布執(zhí)行,不能隨心所欲,各行其是;權力受到了制約,皇位受到了挑戰(zhàn)。雍正設置軍機處,正是把自己推向了權力的金字塔頂端。簡單地說,就是皇帝統(tǒng)治軍機處,軍機處又統(tǒng)治百官。

軍機處還有一種職能,即充當最高統(tǒng)治者的秘書的角色,類似情報局,有很強的保密性。軍機處的由來,是在雍正七年(1729)六月清政府平息準噶爾叛亂時產(chǎn)生的。雍正密授四位大臣統(tǒng)領有關軍需事務,嚴守軍報、軍餉等軍事機密,以致兩年有余而不被外界熟知,保持了工作的高效運轉和戰(zhàn)斗的最終勝利。

雍正對軍機處管理得特別嚴密。他對軍政大臣的要求也極為嚴格,要求他們時刻同自己保持聯(lián)系,并留在皇帝最近的地方,以便隨時召入宮中應付突發(fā)事件。軍機處也會像飄移的帳篷一樣隨皇帝的行止而不斷改變?;实圩叩侥睦铮败姍C處”就設在哪里,類似我們現(xiàn)在的現(xiàn)場辦公。在當今,雍正的這些創(chuàng)造,已經(jīng)滲透到我們的日常工作當中,并產(chǎn)生了不可低估的社會價值。

雍正的第二大特點是對軍機處的印信管理得非常嚴密。印信是機構的符號和象征,是出門辦事的護身符和通行證。軍機處的印信由禮部負責鑄造,并將其藏于軍機處以外的地方,派專人負責管理。當需用印信時,必須報告皇上給予批準,然后才能有軍機大臣憑牌開啟印信,在眾人的監(jiān)視下使用,以便起到相互制約的作用。

設立“軍機處”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以前每辦一件事情,或者有關的奏折,要經(jīng)過各個部門的周轉,最后才能夠送達皇上。其中如扯皮、推諉、拖沓的官場陋習使辦事效率極為低下,保密性能也差,皇上的命令無法貫穿始終。而自從設立軍機處以來,啟動軍機大臣,擺脫了官僚機構的獨斷專行,使雍正的口諭可以暢通無阻地到達每一個職能機構,從而把國家大權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里。

設立“軍機處”將“生殺之權,操之自朕”的雍正推向了封建專制權力的頂峰?!败姍C處”由于在皇上的直接監(jiān)視下開展工作,所以處處謹小慎微,自知自律,奉公守法,營造了一種清廉的官場形象。“軍機處”的設置,保證了中央集權的順利實施,維持了社會的相對穩(wěn)定和統(tǒng)一,避免了社會的動亂和民族的分裂,推動了社會的繁榮和發(fā)展,具有一定的社會積極意義。

無論在雍正的正史和野史的記載中,雍正帝都是一個喜歡秘密行事的皇帝,然而這也正是他高明、智慧的一方面,故而在他死后的乾隆年間,才會出現(xiàn)康乾盛世的局面。

有些人做事時,表面上看上去轟轟烈烈,然而這些人大部分“雷聲大,雨點小”、“說得比唱得好聽”,就是見不到辦事的效率,所以我們在生活中鄙視這類人。

還有一類人就是老子比較欣賞的一類人——這類人“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即在平日里很少“顯山露水”、搶風光,這類人表面上看上去很不顯眼,然而他們卻能在暗中默默地將事情完成,絲毫不張揚。

從雍正的故事中,我們可以深知:無論是做人還是處事,若想取得最大限度的成功,首先不要過分暴露自己的意圖和能力。唯有這樣,事情辦起來才不會出現(xiàn)眾多人為的障礙和束縛,辦起事來就會出現(xiàn)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我們將會受到許多意想不到環(huán)節(jié)的人為阻撓,事情辦起來就會很難成功了。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道德經(jīng)·第56篇

聰明的智者不多說話,而到處說長論短的人就不是聰明的智者。塞堵住嗜欲的孔竅,關閉住嗜欲的門徑。不露鋒芒,消解紛爭,挫去人們的鋒芒,解脫他們的紛爭,收斂他們的光耀,混同他們的塵世,這就是深奧的玄同。達到“玄同”境界的人,已經(jīng)超脫親疏、利害、貴賤的世俗范圍,所以就為天下人所尊重。

西漢十年,作為“漢初三杰”之一的蕭何,協(xié)助呂后,用計謀誘殺了韓信,這與蕭何早年月下追韓信之事,構成了一幕完整的“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歷史悲喜劇。

漢高祖劉邦此時率兵在外平叛,聞此訊后,立即派使者拜蕭何為相國,外加許多優(yōu)厚的恩賜獎賞,文武百官為此而來,向蕭何賀喜。

唯有大臣召平卻前來報憂。

召平對蕭何說:“目前諸王都心懷二志,所以,皇帝要親自率兵在外平叛,無暇后顧。而相國你卻鎮(zhèn)守京都,不用冒負傷戰(zhàn)死的危險,皇帝難免對你有疑心??梢姡F(xiàn)時皇帝給你加封晉爵,用意只在于試探你,若你因此而居功自傲,日后就難免有不測之禍。所以,我懇請你堅決推辭這些封賜,還要拿出全部家財來資助勞師遠征的軍隊,唯有如此,才可以消除皇上對你的疑慮?!?/p>

蕭何

蕭何聽后,如夢初醒。他從善如流,馬上依計而行。對此,劉邦十分高興,不再為后方分心。

聰明的人如果鋒芒畢露就會招致別人的猜忌,清高的人傲慢無禮,只能使別人疏遠。以退為進,以屈為伸是生活中的一大智彗。

真正的智者是不會去追求形式上的理解和尊重的,他們對任何事都表現(xiàn)得無爭無搶;他們個個都是深藏不露的高能人士。他們是不會在言語和行動上表現(xiàn)自己,以求嘩眾取寵。所以,這樣的人才是順應自然大道的人,才是天下最可貴的人才,才是我們應該學習和尊敬的人!

劉睦是東漢明帝的堂侄,自幼好學上進,喜好結交有學問、有道德的名儒,長大后被封為北海敬王,忠孝慈仁,禮賢下士,深受百姓的愛戴。

有一年年底,他派一名官員去都城洛陽朝賀。臨行前,他問這黔員:“皇帝如果問起我的情況,你怎樣回答呢?”這位官員說:“您德高望重,忠心耿耿,是百姓的再生父母。下官雖然不才,怎敢不把這些如實稟告?!?/p>

劉睦聽后,連連搖頭說:“你如果這樣說,就把我給害了!”這位官員感到很迷惑。劉睦又對他說:“你見到皇帝后,就說我自從承襲王爵以來,意志衰退,行動懶散,每日只知吃喝玩樂,對正業(yè)毫不用心?!?/p>

劉睦不想讓皇帝知道他是一個精明的人。因為在當時,宗室中凡是有志向的人都會受到朝廷的猜忌,弄不好就招來殺身之禍。劉睦故作糊涂人,實在是明哲保身的妙計。

某人在年輕時代以備有“三頭”自負,即筆頭寫得過人,舌頭說得過人,拳頭打得過人。在學校讀書時,已是一員狠將,不怕同學,不怕師長,以為他們都不及他,初入社會,還是這樣,結果得罪了許多人,受到了許多懲罰。

這樣的人其實并不聰明,若仔細看看我們周圍的一些有人緣的人,卻恰好相反?!昂推涔?,同其塵。”個個深藏不露,好像他們是庸才,誰知他們的才能,頗有出于眾人的;好像個個都很訥言,誰知頗有雄才大略而不愿久居人下的,但是他們卻不肯在言語上、行動上顯露自己,這又是什么原因呢?

對此老子給我們做了充分的解答,這就叫作“玄同”,也就是“塞光閉目”、“挫銳解紛”、“和光同塵”的做法,這樣就不會受到傷害了。

而上面那些聰明的人,他們的出發(fā)點也正在于此,他們怕自己耀眼的光芒得罪了別人。得罪了的人便成了自己的阻力,成了自己的破壞者,如果四周都是阻力或破壞者,在這種形勢之下,你的立足點都會被推翻,哪里還能實現(xiàn)自己求知于人的目的呢?

俗話說,久病亦醫(yī),年輕人在受足了痛苦和教訓之后,才知道自己的錯誤,才明白原來是自己為自己的前途設下了荊棘,能及時悔過,是值得慶幸的。聰明人懂得如何將自己混同于世俗之中,所以他就少有阻礙而有好的人緣,試想這樣的人,何愁不能得到別人的認同幫助,而其在合適時機的恰當顯露更能讓其取得大的成功。

功成身遂,謂我自然

猶兮,其貴言也,功成事遂,而百姓謂我自然。

——道德經(jīng)·第17篇

最好的君王非常悠閑,他發(fā)布的命令很少。事情一旦成功之后,百姓們都說:“我原來就是這樣?!?/p>

老子理想中的統(tǒng)治者以貴言、無為、誠實為最佳,統(tǒng)治者不輕易發(fā)號施令,人民和政治相安無事。不僅僅是統(tǒng)治者要以“貴言”為準則,任何人都應該遵守這一準則。俗話說:“言多必失,禍從口出。”隨意地逞口舌之快,不知道適可而止很容易招致禍端。曾國藩是一個對于黃老之學有很深研究和領悟的人,他就十分推崇老子的“貴言”原則。

曾國藩在現(xiàn)實生活中得到了經(jīng)驗教訓,力勸自己不可多言,要小心謹慎,寧愿裝聾作啞,被人視為笨拙,也不可以強出頭引來禍端。

言多必失,禍從口出。人在現(xiàn)實中要想生存,就必須和人交往,那言語自然是避免不了的。但一個夸夸其談的人,給人的印象總是輕狂、浮躁,不足以成大事。

曾國藩蠟像

曾國藩在修行上要求自己“靜坐凈心”,認為急躁、輕浮是做人、立道、求學的大忌。而身臨高位,功高美蓋世,如言語太多、鋒芒太露,就會引來朝廷的猜疑,認為自己有不叵之心。況且在封建社會中,君權高于一切,不懂得韜光養(yǎng)晦,一味激進,更會招致皇帝不悅,那樣便有生命之憂了。對下,如果講話太多,難免有失誤,則會讓手下人嘲笑,認為自己無德無力,不能服眾,久而久之,威德并失,便不能操縱手下了。

曾國藩早年就寫下了“謹言箴”。他認為用花言巧語取悅于人,最終只能給自身帶來災禍;閑言碎語,也會攪亂你的心神。理解的人不夸耀,夸耀的人不理解。那些道聽途說的東西,讓智者笑話,讓愚者驚駭。笑話你的人會鄙視你,即使你很直率也會懷疑你。驚駭?shù)娜伺逶院螅瑫f你欺騙他。

曾國藩年輕時言語刻薄,因此很容易得罪人。有好幾次,他在席上取笑別人,反而遭到別人的譏諷,使他很是尷尬。有一次上朝,他無意說了幾句話,立刻引起同僚的猜忌。雖然他并非故意,但聽者有心,搞得他很孤立,也很狼狽。

道光

道光二十二年,他決定從謹言著手,加強修養(yǎng),并說:“除謹言靜坐,無下手處?!钡珪r隔不久到陳源兗家為其母拜壽,席間曾國藩又犯了多言的毛病。據(jù)他自己說:“席間一語,使人不能答,知其不能無怨。言之不慎,尤悔叢集,可不戒哉!”事后他憤恨不已,在日記中寫道:凡往日游戲隨和之處,不能遽立崖岸,唯當往還漸稀,相見必敬,漸改征逐之習;平日辯論夸誕之人,不能遽變聾啞,唯當談話漸低卑,開口必誠,力去狂妄之習。此二習痼弊于吾心已深。前日云,除謹言靜坐,無下手處,今忘之耶?以后戒多言如戒吃煙。如再妄語,明神殛之!并求不棄我者,時時以此相責。

自從立下這個誓言后,曾國藩多言的毛病確實改掉了。

老子認為,治國,不是以治國者的意志為中心,而是治國者以百姓的意志為中心。不是治國者要求百姓怎樣做,而是百姓要求治國者怎樣做。

具有高尚品德的治國者,并不向百姓宣傳、炫耀自己,百姓就知道他有品德。那些宣傳自己,要求百姓贊譽他,愛戴他的人,只能算是次一等的了。那些顯示高傲,顯示威風,讓百姓害怕他的人,就是再次一等的了。至于那些無視百姓,被百姓痛恨咒罵的統(tǒng)治者,則是沒有品德的最下等的了。治國的人,如果不值得信任,那么,下面就肯定會有弄虛作假的事情。謀劃治國的策略,最重要的是聽取百姓的呼聲,完成治國的大事,而百姓的言論,百姓的意志,才是我們要遵循的規(guī)律。

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夫物或行或隨;或覷或吹;或強或羸;或載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道德經(jīng)·第29篇

世人秉性不一,有前行有后隨,有輕噓有急吹,有的剛強,有的羸弱;有的安居,有的危殆。因此,圣人要除去那種極端的、奢侈的、過度的措施法度。

老子“去奢”的思想在當今仍有重要意義?!皻v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勘儉敗由奢”,這是唐代詩人李商隱對歷史經(jīng)驗教訓的概括。在我國歷史上曾涌現(xiàn)出晏子、楊震、于成龍等清廉的官員,為后人所稱贊。奢侈是極其危險的東西,雖然它沒有牙,卻可以啃掉你的理想;它沒有雙足,卻可以指導你走向歧途;雖然它沒有煙味,卻可以熏黑你的靈魂;它不是砒霜,卻可以毒殺你的情操、意志和人格……奢侈就好像醋酸,能腐蝕人的靈魂,會讓人墜入深淵。所以,去奢的名言至今仍然重如千鈞。

伯夷叔齊

吳隱之,字處默,濮陽郡鄄城縣人。年輕時就孤高獨立、操守清廉。他入仕幾十年,諸多將相公卿仿佛走馬燈一般起落浮沉,來去匆匆,連皇帝也換了好幾個。“一朝天子一朝臣”,上上下下亂紛紛,而他則一直身居要職,并且步步高升。許多人都認為他是吉星高照,官運亨通,其實他除勤政愛民之外,還戒除貪欲,恪守操行。

在晉隆安之年,朝廷選任吳隱之為龍驤將軍、廣州刺史。魏晉時代的廣州,治所在番禺,轄境相當于現(xiàn)在兩廣的絕大部分地區(qū),北有五嶺,南臨大海,山清水秀,佳果終年不絕,所產(chǎn)南珠等各種珍寶更是馳名中外。

吳隱之攜家小、部屬,赴廣州上任,一路跋山涉水,風餐露宿,這一日抵達離廣州20里的石門。石門下激石遠處有一泓泉水,據(jù)說凡是飲過此泉水的人,無不陡起貪念,故名之曰“貪泉”。貪泉臭名昭著,無人不知,當?shù)鼐用裼痔碛图哟?,說是只要口沾一滴貪泉水,就會立即燃起萬丈貪欲之火,連六根清凈的世外高僧,不食人間煙火的仙道也概莫能外。路人傳言,神乎其神,自命清高的過客避之猶恐不及,生怕玷污了自己的清名;利欲熏心之徒也假裝正人君子,一提起貪泉便掩耳捂鼻;一般人都認為嶺南貪污成風,“風”源便是貪泉。吳隱之不信邪,對親人說:“不見可欲,使心不亂。嶺南官吏喪失清操其真正原因,我已經(jīng)明白了?!庇谑?,他走到貪泉旁邊,俯身舀起一杯泉水,“咕嘟咕嘟”喝下肚去,仿佛酌飲美酒一樣。喝完咂咂嘴,除了甘甜可口之外,也沒有什么異樣的感覺。隱之微微一笑,當即賦詩曰:古人云此水,一歃懷千金。試使夷齊飲,終當不易心?!办Α币鉃橛米煳?,“夷”齊指商朝末年以互相讓國、餓死不改清操的伯夷、叔齊兄弟。全詩大意是:古人說這泉水,只要一口沾唇也會頓生貪念,要得千金。假如伯夷叔齊來到這里,不管怎樣大飲特飲,他們那清廉之心,也絕不會改變一毫一分!吳隱之一語道破了他酌飲貪泉,不渝清操的真諦:人貪與不貪,不在于喝過或沒喝過“貪泉”水,而在于自己的思想品質和道德情操。

果然,他在廣州任職期間一塵不染,更加清廉。雖然廣州物產(chǎn)豐富,可他平常吃的不過是些蔬菜和干魚,帷帳、用具、衣服等都十分樸素。當時有些人還以為他是故意裝裝樣子,以顯示自己的儉樸。不過時間一長,才知道他真是個清官,不是故作姿態(tài)。

因為他嚴格要求自己,樹立了好的榜樣,廣州地區(qū)的貪污陋習也有了大大的改善。朝廷嘉獎吳隱之的廉潔克己、改變風氣,進號為前將軍。吳隱之不僅自己廉潔奉公,而且嚴格要求妻兒亦要節(jié)儉清廉,其感人事跡不勝枚舉,只說一件便可見一斑。

那還是在孝武帝時期,曾在淝水之戰(zhàn)中立下大功的謝石任衛(wèi)將軍,慕名奏請吳隱之做將軍府的主簿。有一天,聽人說吳隱之的女兒即將出嫁,謝石料想?yún)请[之一向清廉儉樸,嫁女必然簡單了事,更不會置辦多少嫁妝,于是立即派人為助婚使者,并讓人將自家廚具等搬去相助。使者走到吳家門口,恰巧碰見一個小丫頭牽著一條狗往外跑,院子里什么動靜也沒有。他心里直納悶,以為走錯了門,便喊住小丫頭打聽:“這是主簿吳公府上嗎?”小丫頭回答:“是呀!”“貴府小姐要出嫁了嗎?”“是呀!”使者又朝門里掃視一周,大惑不解,自言自語:“怎么如此蕭然?”小丫頭沒有聽明白他說什么,便向他擺擺手說:“對不起,我要賣狗去了!”使者急忙喊道:“別跑,賣狗干什么?”小丫頭沖他笑笑說:“不是告訴您老了嗎?我家小姐要結婚,等錢用呀!”說完就跑了,使者大吃一驚,根本不相信自己的耳朵,愣一會兒,轉身跑回將軍府,向謝石和大小官僚們報告這樁“特大新聞”。

吳隱之告老還鄉(xiāng),直至逝世,屢屢受到朝廷的褒獎和賞賜,并賜予顯要的官職,廉潔的士大夫無不以此為榮。吳隱之更用自己的廉潔奉公換來了世人的尊敬。

有賢德的治國者都能遠離那些極端的把國家據(jù)為己有的想法,也能遠離妄自尊大的行為,遠離奢侈的生活。

老子以有行必有隨、有增益必有失去的事物規(guī)律說明,任何人想取天下為私有,都是不能得逞的。所以他希望治國者能遠離極端的想法,遠離自大的行為,遠離奢侈的生活。

按“鍵盤左鍵←”返回上一章   按“鍵盤右鍵→”進入下一章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