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 首頁 > 出版圖書 > 愛國教育 >道德經(jīng)中的智慧名言故事 > 第十三章 淡泊靜遠(yuǎn)之心
第十三章 淡泊靜遠(yuǎn)之心
作者:劉加臨   |  字?jǐn)?shù):15430  |  更新時間:2015-03-19 13:48:15  |  分類:

愛國教育

在老子的道德經(jīng)中,有許多部分談到心態(tài)的內(nèi)容。在道德經(jīng)中,老子深入、全面地闡述了心態(tài)方面的道理。主張人應(yīng)該有一個淡然、恬靜、平和的心境,不為世俗所左右。老子的這種思想,在那個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時代,算是獨樹一幟,也因此影響了中國幾千年的歷史。

“少思寡欲,心無煩憂”可以說是老子在心態(tài)修為中的代表名句。圍繞著這一思想,老子開展了他的心態(tài)探索之路。

少思寡欲,心無煩憂

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絕學(xué)無憂。

——道德經(jīng)·第19篇

生活簡單,保持質(zhì)樸。減少私心,降低欲望。

五代時,后唐的皇帝李存勖以救國救民號召百姓,招募將士,先后滅掉了后梁等國,勢力達到了頂點。

天下略為安定后,李存勖開始貪圖享樂,他對大臣們說:“我軍征戰(zhàn)多年,今日有成,應(yīng)該休息罷兵,享受太平生活?!?/p>

李存勖從此不理朝政,天天忙著看戲玩樂,一些忠直的大臣也被他疏遠(yuǎn)了。

皇后劉玉娘特別愛財,她把國庫竊為己有,積攢了堆積如山的財寶。她任用自己的親信撈錢,四處暴斂,到處橫征,百姓怨聲載道。

忠心的大臣把劉玉娘的行為報告給了李存勖,他說:“當(dāng)天下人的君主,應(yīng)該關(guān)心天下人的生死,這樣人們才能愛戴他,國家也會安定?,F(xiàn)在皇后只顧自己撈錢,全不管百姓如何生活,這樣下去要出大事的,皇上一定要好好管教她。”

李存勖這時也失去了往日的愛民之心,他為皇后辯護說:“籌錢糧,救民于水火,百姓一定會感激皇后的仁德,誓死保衛(wèi)國家?!?/p>

李存勖

劉玉娘把國庫的東西視為自己的財產(chǎn),她拒不交出賑災(zāi),還生氣地對宰相說:“你是宰相,救濟百姓是你的事,與我有什么關(guān)系?”

她只拿出兩個銀盆,讓宰相賣了當(dāng)軍餉。宰相長嘆一聲,掉頭就走,他對自己家人說:“皇上、皇后只為自己享樂積財,這樣怎能治理好國家呢?他們太自私了,國家一定會滅亡,我們也另做打算吧。”宰相也不管事了,朝廷陷于癱瘓。

時間不長,大將李嗣源率兵反叛。李存勖領(lǐng)兵平亂,憤怒的士兵紛紛投向叛軍,不愿再為李存勖賣命。

李存勖見事不好,急忙用重賞安穩(wěn)軍心,他對士兵們說:“我?guī)ьI(lǐng)你們打天下,絕不是為了我自己,是為了你們??!這次如果平定了叛亂,你們每個人都有重賞,我說到做到,絕不食言!”

士兵們早不相信他了,這時見他還在說謊,不禁更加憤怒。他們發(fā)動了兵變,亂箭射死了李存勖。劉玉娘逃進了尼姑庵,也被士兵搜出并絞死。

李存勖、劉玉娘平時不知關(guān)愛將士百姓,只知自己享受,結(jié)果導(dǎo)致了國家滅亡,他們死不足惜。

一心為私的人是干不成大事的,他可以利用人于一時,一旦被人識破真面目,所有人都會離開他,反對他。為多數(shù)人謀取福利,首先要放棄個人的私利,這樣才能處事公平,贏得世人的信任。

正所謂,無欲則剛強,無私才博大。有的人把個人的利益、聲名、地位、權(quán)勢看得高于一切,地位略有動搖,利益稍有損失,權(quán)勢稍有削弱,就看成莫大的損失,結(jié)果生活得非常痛苦。只有解脫名利的羈絆和生死的束縛,只有我們完全從自我占有,自我為中心的心態(tài)中超脫出來,這時心靈世界才能像浩瀚的天空,任鳥兒自由飛翔。

現(xiàn)在,很少有人再談“見素抱樸,少私寡欲”了。似乎到了這個物質(zhì)享受發(fā)達的時代,都以為只需要消費,“樸素和寡欲”的思想已經(jīng)沒有什么實際意義了。這顯然是一種人生的失誤。持這種人生觀的人表面上很充實,整天忙亂不堪,似乎是對發(fā)展經(jīng)濟、建設(shè)社會的積極響應(yīng)。其實,他們恰恰不明白,消費其實是一種最消極的因素,代表著精神上的空虛。物質(zhì)享受本身無論有多么豐富也不能變成精神上的充實,只能給人增添更多的物欲。

這個無欲,換種角度來說就是知足。一個人能知足,自然也就不會對外物生出多余的欲望來了。

曾國藩曾說:“知足天地寬,貪得宇宙隘。豈無過人姿,多欲為患害。”

對于得失要知足常樂。只有這樣才會覺得周圍的空間十分開闊,如果對周圍的所有都很貪婪,那么就會覺得世界是那么狹小。

總之,欲望是無止境的。只有按照老子所說,讓自己能夠“見素抱樸,少私寡欲”,方可隨遇而安、清心寡欲,在生活中享受陽光和快樂。

為腹不為目,去彼取此

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道德經(jīng)·第12篇

圣人生存在世間,無生存之虞就已知足,不求多余的感官刺激;因而拋棄外在的追逐,只取內(nèi)在的滿足。

春秋時期,越國被吳國打敗,越王勾踐帶領(lǐng)殘兵逃到會稽山上,被吳軍團團圍住。勾踐派人向吳王夫差請降,夫差不答應(yīng),勾踐幾乎絕望了。

這個時候,勾踐的謀臣文仲、范蠡為他出主意說:“吳國大臣伯噽十分貪財,他現(xiàn)在正受夫差寵信,如果用重禮向他行賄,他一定會為我們說好話的?!?/p>

勾踐于是讓文仲帶上大量金銀財寶,又選了八位美女,前去求見伯噽。

伯噽偷偷地接見了文仲,他一見重金和美人,心中就高興起來。文仲對他說:“我奉命來見你,是不想讓好事給別人占去啊。財寶和美人都在這,只要你肯替我家大王美言幾句,讓吳王退兵,這些就都是你的了。”

伯噽說:“越國滅亡了,越國的東西都會歸吳國所有,這點東西又算得了什么呢?你是騙不了我的。”

勾踐雕像

文仲早有準(zhǔn)備,他馬上說:“如果是這樣,越國的一切也是都?xì)w吳王所有,你是得不到半點好處的。何況只要越國不亡,我們定會時時記得你的恩德,進獻永遠(yuǎn)不會停止。這是天大的好事,聰明人是不會拒絕的?!?/p>

伯噽覺得文仲說得在理,于是收下美人和財寶,答應(yīng)替越國求情。

伯噽的一位心腹看出了問題,他對伯噽說:“越國送錢送人,看是好事,實際上是陷你于不義啊!他們現(xiàn)在有求于你,才會這樣,哪里是他們的真心呢?收下禮物,以后的麻煩就大了?!?/p>

伯噽不聽規(guī)勸,從此百般在吳王面前說勾踐的好話,越國終于保存下來。

勾踐在吳國做人質(zhì)期間,文仲給伯噽送禮無數(shù),從未間斷。伯噽不停地為勾踐進言,幫助他回到了越國。

勾踐滅掉吳國后,伯噽自以為有功,歡天喜地拜見勾踐。勾踐對他說:“你貪財好色,出賣自己的國家,還有臉見我嗎?”

勾踐殺了伯噽,他的家人也一個不留。

伯噽讓主動上門的好事迷住了雙眼,不厭其多,結(jié)果搭上了自己和全家人的性命,還葬送了吳國。他貪婪無度,注定要有這樣的下場。

古人因為貪欲而丟權(quán)喪命的不在少數(shù),而現(xiàn)代人卻依然沒有感悟老子這方面的智慧——現(xiàn)代人常常認(rèn)為,“吃點拿點收點,不算什么大問題”,這種自諒心態(tài)使有些人忽視了貪欲之害。

懲治腐敗的高壓態(tài)勢,貪官落馬的慘痛教訓(xùn),使有些人對十幾萬、幾十萬元的大“紅包”不得不心存畏懼。但他們對“喝個小酒、收個小禮、受個小賄”等“小誘惑”,往往毫無畏懼之心,統(tǒng)統(tǒng)照單笑納。在他們看來,收大禮受大賄風(fēng)險大,一旦暴露將受到嚴(yán)懲;而收點小禮違紀(jì)不犯法,警察管不著,法官判不著,處分夠不著。殊不知,“惡不積不足以滅身”。一個人貪欲之口一升,就不會滿足于小打小鬧,很難在誘惑面前止步,最終會滑入貪欲的泥潭難以自拔。

少去追逐那些“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虛空幻物,各種貪欲就不會成為扼殺我們美好人生的隱形殺手。換句話說,人生少一分貪念,便會多一分快樂、多一分幸福。

眾人熙熙,我獨泊泊

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我獨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嬰兒炎未孩,乘乘兮,若無所歸。

——道德經(jīng)·第20篇

眾人都熙熙攘攘、興高采烈,如同去參加盛大的宴席,如同春天里登臺眺望美景。而我卻獨自淡泊寧靜,無動于衷?;旎煦玢绨?,如同嬰兒還不會發(fā)出嬉笑聲。疲倦閑散啊,好像浪子還沒有歸宿。

在北京大學(xué)燕園,曾經(jīng)住著四位老先生,人稱“未名四老”。當(dāng)代散文大家張中行先生就是其中之一。他一個真正的知識分子,一生低調(diào)處事,淡泊為人。書法大家啟功稱他為“老夫子”,文學(xué)大師季羨林稱他是“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張中行

張中行1909年出身于河北省香河縣的一個農(nóng)民家庭,早年主要從事語言學(xué)方面的研究,古文造詣極為深厚。20世紀(jì)80年代中后期,他開始涉獵散文創(chuàng)作,負(fù)暄瑣話、負(fù)暄續(xù)話、負(fù)暄三話三部作品牢牢奠定了他在中國散文界的地位。張中行先生的散文平和沖淡,清雋優(yōu)雅,善于在不動聲色之間寫人記事,具有鮮明的風(fēng)格特征。

張中行先生一生清貧,85歲的時候才分到一套普通的三居室,屋里擺設(shè)極為簡陋,除了兩書柜書幾乎別無他物。他為自己的住所起了個雅號叫“都市柴門”。他的書房里書卷氣襲人,桌上攤著文房四寶和片片稿紙,書櫥內(nèi)列著古玩,以石頭居多。他戲稱自己的書房像“倉庫”。

文物史家史樹青格外推崇張中行的為人,“他是一個真正的知識分子,一生低調(diào)處事,淡泊為人”。

一次,一個晚輩給張中行送來一瓶“人頭馬”,偏偏他只認(rèn)“二鍋頭”,將這瓶“貴客”丟在屋角。張老看報紙上說“人頭馬”值一千八,想喝了吧,但一想到喝一兩就相當(dāng)于喝掉了一百八十塊錢,實在下不了口;送人吧,又怕背上巴結(jié)他人之嫌;賣了吧,拿晚輩的人情換錢,怕日后見面不好交代。這竟然成了張老一件煩惱的事。

張中行先生一生的理想很簡單。他曾說,一不做官,二不發(fā)財,就是希望做點學(xué)問,看點書,寫點書,安安穩(wěn)穩(wěn)地過適然恬淡的生活。

張中行老人家,一輩子都過著淡泊的生活,無欲無求,唯喜讀書做學(xué)問。其實,淡泊是一種大智慧,是一種為人處世的態(tài)度。以這種態(tài)度生活,你能走過人生的歲月蹉跎和道路的泥濘坎坷;你能取得令你欣喜的成就;你能走出人生的低谷;你能在各種誘惑中,用一顆平常心把握住自己,泰然若之;你能在喧囂中,給自己找到一份心的超然。淡泊能讓人志向遠(yuǎn)大,不受塵世污穢的干擾與沖擊;能讓一個人前途無量,活得更加瀟灑。

淡泊是一種近乎于天然而生的傾向,它也許沒有任何理智作用,它憑借的是直覺、直觀、印象或體悟。它存在,無言,而且沒有理由。努力揮別榮利之后,自然能漸漸品嘗出淡泊中的至味。“天清江月白,心靜海鷗知”,雨霽碧空是最清明的天地,大味必淡之?!暗础笔亲類偰康囊曇?,最雅潔的境界。

老子在價值觀上,在生活態(tài)度上,將世俗之人與自己做了對比描述。世俗之人熙熙攘攘,縱情于聲色貨利,而“我”卻甘守清貧淡泊,以求精神的升華,而不愿隨波逐流,顯示出自己與眾人的疏離和相異之處。

淡泊是一種品格,一種境界,一種美德,一種做人的要求;淡泊是一種簡單,一種超然,一種執(zhí)著。莊子的“君子之交淡如水”,白居易的“淡水交情老始知”,魯迅的“掃除膩粉呈風(fēng)骨,褪卻紅衣學(xué)淡妝”,處淡泊以養(yǎng)志,取淡泊以扶真,反復(fù)提示著淡泊中有真味,淡泊中寓醇美。

淡泊使人清醒,使人明智,使人坦然,淡泊可以使人明辨是非,不計個人得失。生活中擁有這份淡泊,是文化修養(yǎng)與人生經(jīng)歷凝練的結(jié)晶,有了這份淡泊,困境中就擁有了綿綿不絕的力量。

當(dāng)今這個物欲橫流的時代,展示出太多的誘惑。在誘惑中行進的人,更要保持一份清醒的淡泊。但是,在紛亂的滾滾紅塵中,在一個人忙碌、暫短的一生中,要做到看淡世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淡泊的心境,需要在生活中慢慢升華。

為而不恃,長而不宰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道德經(jīng)·第10篇

生長萬物,蓄養(yǎng)萬物,生長而不占有,蓄養(yǎng)而不自恃有功,統(tǒng)率而不自以為是主宰,這就是最高深的修養(yǎng)了。

宋朝詞壇大家蘇東坡在瓜洲任職時,某天,因坐禪開悟,自認(rèn)為已超凡脫俗,不為世俗八風(fēng)所動。

于是,因體悟而做成一詩偈: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干;八風(fēng)吹不動,端坐紫金蓮。

然后令書童乘船從江北送到江南,呈給金山寺的佛印禪師指正。

佛印禪師看后,揮毫批了兩字:放屁。

東坡見侍者帶回的批字后,火冒三丈,立即乘船過江。佛印早已料到東坡會前來興師問罪,故早已在江邊恭候。

蘇東坡蠟像

一見面,蘇東坡指責(zé)道:“禪師,你為什么污辱我的詩?”佛印若無其事地答道:“沒有啊?我罵了你什么?”東坡指著“放屁”二字,責(zé)道:“這是什么?你還狡辯?”佛印呵呵大笑:“噢,你不是八風(fēng)吹不動嘛,怎么被一個屁打過江來了?”蘇東坡一聽,默然無語,自嘆修養(yǎng)不及禪師。

遇事當(dāng)從容應(yīng)對,不急不躁,輕與重之間仔細(xì)掂量。

莊子曾經(jīng)講過一則寓言,南海的帝王名叫倏,北海的帝王名叫忽,中央的帝王名叫混沌。倏和忽經(jīng)常到混沌這里來做客,混沌待他們不錯。為了報答混沌,倏和忽想給混沌鑿開七竅,因為混沌沒有七竅。于是他們開始給混沌鑿七竅,一天鑿一竅,這樣鑿了七天,七竅成了,混沌也因此死了。

莊子

有了七竅還叫什么混沌?混沌狀態(tài)其實就是體道者的最好狀態(tài)。莊子是在用寓言來講求道的真理?;煦绮皇菦]七竅,而是有而不用。有目不視,有耳不聞,有鼻不嗅,有口不嘗,有意不去分辨。恍恍惚惚、混混沌沌、朦朦朧朧,身與神合,神與天地合,沿著大道,回到清清靜靜的故鄉(xiāng)。這正好比老子所推崇的大道德行。

老子說的“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不是指靈魂和肉體的搭配問題,老子看人不注意外表。老子說的是,你的靈魂跟你的肉體是不是經(jīng)常在一起?

其實,我們自身認(rèn)識的局限性和片面性,經(jīng)常導(dǎo)致很多錯誤與失敗,甚至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給我們自己帶來痛苦和懊悔。這是什么原因呢?人們常說:心有余而力不足,或是力有余而心不足。這是因為我們?nèi)祟惖撵`魂和肉體經(jīng)常是不在一起的,它們大多數(shù)時間處于分離狀態(tài)。我們的靈魂經(jīng)常想達到一個很高的程度,但我們的肉體卻無法承擔(dān),我們的萬丈雄心經(jīng)常在殘酷的現(xiàn)實面前表現(xiàn)得極其脆弱。這正是我們?nèi)祟愖畲蟮臒?,它使我們心理與生理失調(diào)。而這一點很奇怪,在天地萬物間只有我們?nèi)祟愑羞@樣的痛苦,其他的動植物卻不存在這樣的失調(diào)現(xiàn)象。這是因為其他萬物的生長都是依靠自然法則的,一切沿著大道的方向前進。就此我們可以理解為它們的靈魂和肉體是同一的,是經(jīng)常在一起的,它們不會對任何事情進行意識判斷,因此也不為任何事情的發(fā)展所左右。

那么我們有沒有靈魂和肉體合而為一的時候呢?當(dāng)然有,那就是嬰兒時期。那個時候我們初臨世事,萬事皆清,正是處在混沌的狀態(tài)。感覺不到任何人為的不愉快,也不會去有意識地判斷事物的發(fā)展情況,只是順應(yīng)自然,當(dāng)然就不會有煩惱與痛苦。然而,隨著閱歷的增加、智慧的開啟,我們對待事物的看法就加入了我們的主觀認(rèn)識,就沒有了嬰兒時期的混沌和無憂,靈魂和肉體的剝離,也就沒有了初臨世事的簡單與清純。所以老子說“摶氣致柔,能嬰兒乎?”

有一位老和尚身邊聚集著許多虔誠的弟子。一天,他囑咐弟子們每人去南山砍一擔(dān)柴回來??墒?,當(dāng)?shù)茏觽兇掖倚兄岭x南山不遠(yuǎn)的河邊時,正好趕上山上的洪水一瀉而下,看來無論怎樣也不可能渡過河打柴了。大家在束手無策之下只能無功而返了。回到寺里,弟子們幾乎都垂頭喪氣的,只有一個小和尚與師傅坦然相對。師傅便問起其中的原因,小和尚從懷中掏出一個蘋果,遞給師傅說:“過不了河,打不到柴,那也沒有辦法。不過,我看見河邊有棵蘋果樹,就順手把樹上的一個蘋果摘回來了,請師傅吃吧?!焙髞?,這位小和尚就成了師傅的衣缽傳人。

見到蘋果就想到它的香甜,是人的自然本性,合乎大道;因洪水擋住去路未達到師父的要求,只想到師父的責(zé)備,是人主觀自加的煩惱。小和尚選擇前者,自然如嬰兒一般平和快樂。

如何才能做到單純與潔凈呢?神秀和尚說得好,“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換句話說,把人心比作一面鏡子,不能讓它有半點的灰塵和瑕疵。這正是所謂的滌除玄覽,是謂玄德。

嬰兒從來就無憂無慮,想吃就吃,想喝就喝,吃喝拉撒全是本性,沒有任何人為的因素,所以嬰兒沒有煩惱,這也正是由于他的心理與生理保持了平衡。因此,我們要想生活得無憂無慮,就需要保持身心平衡,順其自然,在這一點上無知的嬰兒是我們學(xué)習(xí)的榜樣。

老子講的這些修身養(yǎng)性的功夫,和瑜伽術(shù)不同?,F(xiàn)代社會某些人練瑜伽的目的在于超脫自我和外在的環(huán)境。而老子則重在修身,而修身之后乃夠愛民治國。

判斷一個人的好壞不在于他的外表,而是在于他靈魂的高貴或低賤。有的人外表很好看,但是靈魂卻很骯臟,有的人長得雖然不好看,但靈魂卻很潔凈。長得又美麗,靈魂又潔凈的人真是難得。與人交往得久了,我們都會有這樣的經(jīng)驗,朋友的音容笑貌永生難忘,不是因為他長得好看,而是因為他人好。敵人的樣子也許非常漂亮,可是,我們想起來就恨得不得了。靈魂是本質(zhì)的東西,容貌只是裝飾。

內(nèi)在質(zhì)量和外在包裝統(tǒng)一了好不好?好!但是,是否能像想象中那么容易呢?我們?nèi)祟愑幸粋€很大的特點,那就是擁有自己的精神與意志,人類利用自己的精神和意志來思考和判斷,從而來理解世界。這也就有了人類靈魂的特性。

由于我們對自身認(rèn)識的局限性和片面性,結(jié)果導(dǎo)致出現(xiàn)很多錯誤與失敗。

知常容,沒身不殆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道德經(jīng)·第16篇

認(rèn)識了“道”的本原,才能懂得人生的真諦,胸襟才會寬闊,為人處世自然公正無私;公正無私可為天下君王,天下君王應(yīng)合天理法則;符合自然便是符合天地之道,終身不會遇到危險。

老子告訴我們,只要我們能使自己的心境達到一種虛無寂寥的寬廣,堅守著清凈無爭的心態(tài),我們的人生就不會遭受到危險和失敗,因為我們是與大道相同的,是符合自然規(guī)律的。

三國后期,蜀漢在諸葛亮的精心治理下,呈現(xiàn)出繁榮氣象,為了抵御曹丕,又恢復(fù)了與孫權(quán)的結(jié)盟關(guān)系,接著準(zhǔn)備發(fā)兵南中地區(qū),平定蠻王孟獲的叛亂。

孟獲是南中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的首領(lǐng),在當(dāng)?shù)仡H具影響力,他與朱褒等人結(jié)黨密謀,趁劉備剛死之機殺死蜀國派往南中一帶的官吏,發(fā)動了叛亂,公然與蜀國為敵。

公元255年春天,諸葛亮召集五十萬大軍,兵分三路挺進南中。出兵前諸葛亮征求馬謖的意見說:“這次南征,不知你有何高見?”馬謖見諸葛亮以誠求教,便說:“我認(rèn)為南中偏遠(yuǎn),道路難行,南中蠻夷狡詐多變,以武力征服保證不了長久的安定。自古以來用兵之道講究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zhàn)為上,兵戰(zhàn)為下。最佳之策是從心理上將他們征服,這樣就可以保證長治久安,免受刀兵之苦了。”諸葛亮聽后贊嘆道:“真是與我不謀而合??!”

諸葛亮知道孟獲在當(dāng)?shù)乇裰型芨?,許多人都服從他的指揮,就想利用孟獲的威望,來治理南中,所以事前傳令軍中,不準(zhǔn)殺害他,一定要活捉。

孟獲

孟獲得知蜀軍已進南中,就率軍前來迎戰(zhàn),但見蜀軍軍容不整,戰(zhàn)旗雜亂,不禁笑道:“都說諸葛亮善于治軍,用兵如神,今天看來不過如此?!眱绍妼荆褴娭袥_出王平與孟獲交戰(zhàn),豈料不過十幾回合,王平就露出敗相,漸漸不支,虛晃一槍,掉轉(zhuǎn)馬頭向后敗退。孟獲見王平如此無能,催馬緊追。追趕出十多里,忽聽殺聲四起,蜀軍沖出四面伏兵,將孟獲人馬團團圍住。孟獲指揮兵士拼命沖出包圍向山谷逃竄。道路越來越陡峭,無法再騎馬,孟獲只得下馬向山坡上跑去。剛剛爬到半山腰,忽然又是一陣沖殺聲,原來蜀軍的一支伏兵正在這里等著孟獲,這回?zé)o路可逃了,孟獲被蜀軍活捉。

軍士將孟獲押進諸葛亮的大帳。諸葛亮問道:“蜀國待你們很寬厚,你們不安居樂業(yè),卻要反叛,知道罪過嗎?現(xiàn)在你已被活捉,還有什么可說的!”孟獲說:“我是一時大意,才被你們抓住,不能算輸?!闭f完諸葛亮帶他參觀軍營,然后問道:“你的人馬能與蜀軍較量嗎?”孟獲見蜀軍陣營整齊,士氣旺盛,心中暗自佩服諸葛亮治軍有方,但話語仍然很強硬:“我并不是被打敗的,不過是一時大意才被捉住,如果真打硬拼,我可以戰(zhàn)勝你們?!?/p>

諸葛亮笑道:“你要是不服,我可以放你回去?!泵汐@說:“你要是放了我,我會重整兵馬,再次交戰(zhàn),那時再被你捉住,我就服了?!敝T葛亮讓人擺上酒肉招待孟獲大吃一頓,然后將他送出營去。

就這樣,諸葛亮用計謀擒了孟獲七次,最后,孟獲心甘情愿地臣服了。

諸葛亮對孟獲的七擒七縱,意在安定邊寨,擴大疆土,免除征戰(zhàn)之憂。此后,諸葛亮任命孟獲為蜀國的官員,全權(quán)管理南中地區(qū)。從此,南中一帶安定了,農(nóng)業(yè)等方面都有了較大的發(fā)展。人民生活也得到了改善。

如果諸葛亮不為長久之計著想,忍耐不住急躁,必然不會“七擒七縱”,可能在孟獲第一次被擒后就將他殺了。平安南中倘若不采用攻心之戰(zhàn),而大開殺戒,必然要將叛軍逼至絕境,也就只能拼死求生。盡管數(shù)十萬蜀軍完全可以擊敗叛軍,也勢必要大動干戈,造成傷亡,而且不能根治禍亂,這就是壓而不服,諸葛亮也就無法集中精力對付曹魏。

我們常說“葉落歸根,以糞其土”,自然又變成了生命,生命又長出茂枝繁葉,再落而施肥。從有到無,從無到有,不停地循環(huán),不停地生滅。一切的一切都自然而然。

悟道之人認(rèn)識到了這一自然的規(guī)律,所以他們努力讓自己達到那虛無寂寥的極點,從而堅守那種清靜無為的境界。一切歸于沉靜無為,沒有分別,自然也就可以包容一切,快樂而長久地生存下去。

生活中的許多人,正是由于少了這清靜無為包容之心,而多了許多煩惱。

也許是生活的壓力太大,有些人說:“活著,真累。”也許是遇到不順的事太多,有些人說:“活著,真煩?!币苍S是對柴米油鹽的平凡生活的厭倦,有些人說:“活著,真沒勁?!边@里,有一個如何認(rèn)識生活的問題,也有一個如何調(diào)整自己心境的問題。

生活就是生活,它像泥土一樣真實而粗糙,如果你對它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你就會難免失望。像自然界有風(fēng)雨陰晴一樣,生活也不會總是一帆風(fēng)順。如果你對此沒有思想準(zhǔn)備,你可能就會悲觀彷徨。生活也不會總是充滿著戲劇性的高潮,更多的時候它是平凡瑣碎的,甚至顯得沉悶。宋代大詞人蘇軾說:“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此事古難全?!蹦阍趺纯赡苤竿焯於既缈駳g節(jié)一般呢?

生活的快樂不快樂,在于誰?全在你自己,對生活的態(tài)度和理解。

知足常樂,貪得招禍

罪莫大于可欲,禍莫大于不知足。

——道德經(jīng)·第46篇

沒有比放縱欲望更大的罪惡了,沒有比不知足更大的災(zāi)禍了。

朱子說:“凡名利之地退一步便安穩(wěn),只管向前便危險?!边@些都說明了“知足常足,終生不辱;知止常止,終身不恥”的道理。范蠡、張良等人的功成身退,都為我們后人留下了借鑒,如果一個人做事不能在緊要關(guān)頭急流勇退,到頭來難免像李斯一樣發(fā)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得出”的哀鳴。

看一個村莊,里面住著一個獨眼的瞎?fàn)敗?/p>

瞎?fàn)數(shù)淖笱凼窃谒艢q那年瞎的。一場高燒之后,他忽然對他的爹娘說:“我的左眼看不見東西了!”兩位老人一驚,忙過來用手在他左眼前晃,而那只左眼果然像壞了的鐘擺一樣一動不動。他爹娘頓時淚流滿面,一個獨生的兒子瞎了一只眼晴可怎么辦呀!沒料到爹娘哭得傷心的時候,他卻慢騰騰地說:“爹娘,你們哭啥,應(yīng)該笑才對!這場病不是只弄壞了我的一只眼嗎?左眼瞎了,右眼還能看得見呢!總比兩只眼都弄壞了要好嘛!你們想一想,我比起世界上的那些雙目失明的人,不是要強多了嗎?”兒子的一番話,先是把兩位老人驚住了,后來想想也有理,于是停止了流淚。

朱子

他的家境不好,爹娘無力供他讀書,只好讓他去私塾里旁聽。他的爹娘為此十分傷心,瞎?fàn)敭?dāng)時卻勸道:“我如今也已識了些字,雖然不多,但總比那些一天書沒念,一個字不識的孩子強多了吧!”爹娘一聽也覺得安然了許多。

瞎?fàn)斎⒘藗€嘴巴很大的媳婦。爹娘又覺得對不住兒子,瞎?fàn)攧袼麄冋f:“能娶到這樣的一個媳婦已經(jīng)很不錯了,和世界上的許多光棍漢比起來,簡真可以說是好到天上去了!”這個媳婦勤快、能干,可脾氣不好,不夠溫柔,把婆婆氣得心口疼。兒子勸道:“娘,你這個媳婦是有些不大稱你的心意,可是你想想,天底下比她差得多的媳婦還有不少。你的兒媳婦脾氣雖是暴躁了些,不過還是很勤快,很能干?!钡镆宦犝嬗行┑览?,氣也少了。

瞎?fàn)數(shù)暮⒆佣际情|女,于是媳婦總覺得對不起他們家,瞎?fàn)斢謩袼南眿D道:“這有什么值得愧疚的呢?我認(rèn)為你還是個很有能耐的女人哩!世界上有好多結(jié)了婚的女人,壓根兒就沒有孩子,別說五個女兒,她們連一個女兒都生不出來。咱們這五個女兒,等到長大之后就會有五個女婿,日后等咱們老了,逢年過節(jié)的時候,五個女兒女婿一起提了酒、拎了肉回來孝敬咱們兩個老人,那該多熱鬧,有些人家雖有兒子幾個,卻妯娌不和,婆媳之間爭得不得安寧,我們與這樣的家相比,不知要強多少倍。

可是,瞎?fàn)敿掖_實貧寒得很,妻子便不斷抱怨。瞎?fàn)斦f:“你只跟那些住進深宅大院、家有萬貫資財、頓頓吃肉喝酒的人家相比,自然是越比越覺得咱這日子是沒法過了,但是你只要瞧瞧那些拖兒帶女四處討飯的人家,白天飽一頓饑一頓,晚上睡在別人家的屋檐下,弄不好還會被狗咬一口,你就會覺得咱家這日子還真是不賴。雖然咱沒有饃吃,可是咱們還有稀飯可以喝;雖然咱們家買不起新衣服,可是總還有舊的衣裳穿,我們家這房子雖然有些漏雨的地方,可總還是住在屋子里邊,和那些討飯維持生活的人相比,我們家的日子可以算是天堂了……”

瞎?fàn)斃狭耍朐诤涎矍鞍压撞淖龊?,然后安安心心地走??勺龅墓撞膶儆诜浅:岬哪且环N,妻子愧疚不已,瞎?fàn)攧裾f:“這棺材比起富豪大家們的上等棺木是差遠(yuǎn)了,可是比起那些窮得連棺材都買不起,尸體用草席卷的人,不是要強多了嗎?”

瞎?fàn)敾畹狡呤q,無疾而終。在他臨死之前,對哭泣的老伴說:“有啥好哭的,我已經(jīng)活到七十二歲,比起那些活到八九十歲的人,不算高壽,可是比起那些四五十歲就死了的人,我不是好多了嗎?瞎?fàn)斔赖臅r候,面孔安詳,兩個眼角還留有笑容……

知足者常樂,而禍患來自貪得無厭,人最大的災(zāi)難就是不知足。不知足就不合乎大道的德行,因為大道的德行就是知足而無爭無求。

心里不知足,就想去占有,一山望著一山高,這樣的人對什么都不會感到滿足,所以整天只能生活在對各種事的不滿之中。

兩個人被同時允許進入一個桃園摘桃子,條件是一個人只摘一個,不論大小。第一個人進入桃園后一直都在緊張地搜尋,但每當(dāng)他看到一個大桃子時就想“這個還不夠大,前面還有更大的”,結(jié)果他放過了很多大桃子,等到快要出桃園的時候,他才意識到自己已經(jīng)沒有機會選擇了,所以只好匆忙摘了一個并不很大的桃子。第二個人則不然,進桃園后不久就發(fā)現(xiàn)一個很大的桃子,并將其摘了下來,然后一路悠閑地欣賞桃園風(fēng)光,直到走出桃園。出桃園后兩個人一比,第二個人摘的桃子比第一個人的大多了。

由此可見,知足實在是一種聰明的生存方式,我們應(yīng)學(xué)會知足。求事業(yè)、名利、地位、信念、財富時,往往因各種因素與自己愿望有很大出入,對金錢財富之類心存過高貪欲,那就是貪心,貪心常常是自掘墳?zāi)埂?/p>

榮辱不驚,名士風(fēng)流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道德經(jīng)·第13篇

受到寵愛和受到侮辱都好像受到驚恐,把榮辱這樣的大患看得與自身生命一樣珍貴。

安徒生講過這樣一則故事:村子里有一對清貧的老夫婦,他們家里唯一值錢的東西就是一匹馬。有一天,他們兩人商量后決定把馬牽到集市上換一些更有用的東西回來,于是老頭兒便出門了。到了集市上,老頭兒想給老太婆帶回去一個驚喜:他先用馬換來了一頭母牛,后來又用母牛換了一只羊,接著又把羊換成了一只肥鵝,然后又用肥鵝換了一只母雞,最后他用母雞換了一袋兒爛蘋果。

在回家的路上,老頭兒到一家酒館里休息,遇到了兩個英國人,他們聽了老頭兒換東西的經(jīng)過后哈哈大笑,認(rèn)為他回家后一定會被老太婆臭罵一頓。老頭兒堅信自己不會挨罵,于是兩個英國人就用一袋金幣與老頭兒打賭。

安徒生

老頭兒回到家,老太婆非常高興,她興奮地聽老頭兒講述他在集市上換東西的經(jīng)過。老頭兒說自己用馬換了一頭母牛,老太婆說:“太好了,我們有牛奶喝了。”老頭兒接著說他把母牛換成了羊,老太婆說:“哦,羊奶也同樣好喝?!崩项^兒又說他用羊換了一只肥鵝,老太婆說:“天哪!鵝毛很漂亮?!崩项^兒說他后來又把鵝換成了一只雞,老太婆說:“從今往后我們有雞蛋吃了?!弊詈罄项^兒指著地上的一口袋爛蘋果說,他又把雞換成了這袋爛蘋果,老太婆一點生氣的意思都沒有,她說:“我們今晚就吃蘋果餡餅吧。”就這樣,在門外偷聽的兩個英國人輸?shù)袅艘淮饚拧?/p>

寵與辱就像事情的好與壞一般,在這個故事中,事情的好與壞取決于你對它的看法。其實生活的本質(zhì)非常簡單,當(dāng)事情是“奶?!钡臅r候,就按照對待奶牛的方法對待它;當(dāng)事情是“爛蘋果”的時候,就把它當(dāng)作爛蘋果來對待。

不愿意讓自己遭到禍患,也不愿意讓自己的身體遭受到絲毫的委屈,更不愿意以生命去冒險是人之常情。那么為什么老子要說“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尤身,吾有何患”?不是說要你舍去生命,而是說,如果一個人萬分珍惜和重視自己的身體,把所謂的與自己有關(guān)的事情或者利益看得太重,就會過分在意身體上的痛苦、心靈上的傷害、利益上的得失,不僅無法托付大任于這樣的人,他本人也會在煩惱中受煎熬。

冒險之后的災(zāi)禍感、拼搏之后的得失感,都是因為對自己太在意而產(chǎn)生的。只要我們能與大道一致,只要我們能順應(yīng)自然。不單純地去為了滿足身體而作為,就可以超越身體所給我們帶來的煩惱和麻煩。當(dāng)我們沒有“身體”這個概念的時候,就能全心全意地工作,而不會有心思去算計和爭奪。

最后我們應(yīng)明確這樣一個事實,世界上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身體,都會為此而打拼,因此世界就像一個大戰(zhàn)場,在這個戰(zhàn)場上有失有得,變化無常,只有懷著一顆平常之心,得到而不驚喜,失去而不恐懼,將自己置身于這個戰(zhàn)場之外的人,才是真正的主宰者。

人一生中,地位總會發(fā)生變化,寵辱也無常。受寵之時,以平常心待之;受辱之時,應(yīng)不怒、不憤、不爭、不仇,更是一種平常心。能做到“寵辱不驚”的人,就如老子所說“可寄于天下”、“可以托于天下”,也就是說他會成就大的事業(yè)。

在當(dāng)今的社會中,我們會有很多機會與寵辱相遇,這種寵辱也許是我們自身親受的,也許是從他人身上感覺到的。比如,當(dāng)我們在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績,受到了領(lǐng)導(dǎo)的獎勵,這就是得到寵,這時我們就有可能欣欣然喜上眉梢;而當(dāng)我們因失誤而遭到上級批評時,就是得到辱,這時我們有可能會垂頭喪氣。不管我們是受到了寵還是辱,都會有所驚慌。當(dāng)然,人人都希望得到寵,得到他人的關(guān)注、珍惜和疼愛。但是從另外的一個角度來講,被他人關(guān)注和憐愛,受到他人的恩寵,無疑是說自己不如他人,會有一種低人一等的感覺。

在當(dāng)今的社會環(huán)境中,競爭是必不可少的,因此人們?yōu)榱耸棺约耗芨鼉?yōu)越一些,為了使自己的目的能盡快達成,就不擇手段地去博得領(lǐng)導(dǎo)的歡心,得到領(lǐng)導(dǎo)的寵幸。而一旦得到了領(lǐng)導(dǎo)的恩典,便會有一種說不出的幸運感,感到意外和驚喜但同時又怕失去這種恩寵,就更加小心謹(jǐn)慎,誠惶誠恐地去待人、做事,以求博得領(lǐng)導(dǎo)更多、更長久的恩寵。比如,領(lǐng)導(dǎo)在我們的肩上輕輕拍了幾下子,這就是一種寵幸。領(lǐng)導(dǎo)讓我們與他共進午餐,并說下次到你家里去坐坐,這就是更大的寵幸。而當(dāng)領(lǐng)導(dǎo)說:“這個人我看不錯,很有頭腦嘛。”那么這個人就該明白,天上的餡餅正像飛碟那樣圍著他轉(zhuǎn)呢。

正是如此,人們?yōu)榱说玫缴弦患壍亩鲗?,就會想盡辦法向上一級獻媚,結(jié)果是失去了更多的自我。如果失去了這種恩寵,或是遭受到侮辱,人們則會感到霉運的降臨,感到失落和沮喪,從而害怕更大的不幸會來臨,也就越發(fā)的驚恐。比如,有的人在單位受了氣回家之后打老婆,還有的在老婆那里受了氣到了單位訓(xùn)屬下,有的人就自己扇自己的耳光,或者把鄰居家的狗殺死。人們?yōu)榱饲蟮眯睦砩系钠胶鈺凑盏燃?、地位、輩分等的附加成分,一級級地侮辱下去,其結(jié)果就是造成更大的災(zāi)難和不幸,最終也無法找到真正的自我。

這也就是為什么老子會說“寵辱若驚”的緣故,因為我們跟人家不是對等的,人家在上,而我們在下,寵和辱都是別人的賞賜。讓我們寵,還是讓我們?nèi)瑁芍俗约旱男宰觼?。在封建社會,寵辱有時就在一剎那,或加官晉爵,或滿門抄斬。而在當(dāng)今社會,寵辱實際上只在我們的一念之中,無論是寵還是辱,都是因為我們有了得失的概念才造成的,如果我們心里沒有寵辱的差別,也就不會因此而感到驚恐,自然就不會受到他人的擺布和左右了,也不會因為去求一時的名利獎賞而產(chǎn)生貪欲,使自己掉到他人的圈套中。

夫唯不爭,故無尤

夫唯不爭,故無尤。

——道德經(jīng)·第8篇

由于不爭功名,不求私利,所以從來都不會有過失。

曾聽人講過一個有點玄靈色彩的故事。

有這么一位學(xué)校的校長,為人很好也很謙虛。一次他因為要去參加一個研討會。由于開研討會的地方道路不好走,只能做機動三輪車去,車主為了能多賺些錢,便又拉來了一個顧客,那個顧客是一位婦女,看看三輪車上已經(jīng)做了一個人,便指名要坐那個校長已經(jīng)坐下的那個位子,不愿坐后面。

校長本來就為人和善不愿與人爭執(zhí),何況又是一位女士,便把位子讓了出來,坐到了后面的一排。

誰知道機動三輪車沒開出多遠(yuǎn),就出了車禍,坐在校長原來那個位子的婦女當(dāng)場就死了。而這位校長斷了三根肋骨,但人活下來了。

在某種意義上,不能不說是這位校長的“不爭”挽救了自己,使他逃過了這一劫。

俗話說“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好事多了也會擾亂人的心緒,動搖人的意志。人是十分脆弱的,也是經(jīng)不起誘惑的,不拼命追求好事,也是對自己的愛護。人們應(yīng)該有順其自然的心態(tài),凡事不要過于強求。

在許多企業(yè)熱衷于把自己定位于行業(yè)“龍頭”、集團“航母”、銷量“第一”的時候,國內(nèi)廚具知名品牌方太的當(dāng)家人茅理翔卻提出與眾不同的觀點:“不爭第一,甘當(dāng)老二?!?/p>

方太集團董事長茅理翔認(rèn)為,老大、老二均是行業(yè)的首領(lǐng),何必一定要去爭老大呢?更何況第一也好,第二也罷,關(guān)鍵在于誰是強勢品牌,能永遠(yuǎn)立于不敗之地才是長壽企業(yè)。尤其是正處于企業(yè)成長階段,定位于“老二”更有助于減少浮躁情緒,穩(wěn)下心來精耕細(xì)作。

對于這樣的說法,也可能有人會譏笑說:“你沒能力拔頭籌,才故意自圓其說,這是懦夫哲學(xué)?!倍├硐璧睦斫馐牵骸爱?dāng)?shù)谝惶哿?,會成為眾矢之的,天天?zhàn)戰(zhàn)兢兢怕掉下來。事實上,當(dāng)老二也不是件簡單的事;而甘當(dāng)老二,更難能可貴?,F(xiàn)在有很多大企業(yè),擴張?zhí)?,幾年后立即倒下去。有的圖個盛名,內(nèi)部千瘡百孔,不堪一擊;有的是泡沫,有風(fēng)吹草動,就會破滅。所以,關(guān)鍵還得保持內(nèi)功,真正能成為長壽企業(yè)?!?/p>

甘當(dāng)老二,也是一種策略。老大最怕有人超過他,往往不惜一切手段打擊和扼制,不叫老二跟上來;老三老四也往往首先把目標(biāo)對準(zhǔn)老二,以便把他拉下來自己取而代之。所以老二的日子是很不好過的。這時,如果你表個態(tài),不爭第一,甚至還要同情第一,保護第一,老大就可能不恨你,不防你,你就可以保存精力,臥薪嘗膽了。甘當(dāng)?shù)诙€有一個理由。像方太的市場定位是中高檔,而中高檔消費階層不可能占大多數(shù),從市場占有率來講,市場份額就相對比較小。能長久當(dāng)老二,就是一個成功者、勝利者。

茅理翔這種甘居第二的態(tài)度,同樣是老子“不爭”的智慧。然而這種智慧對于企業(yè)來說,卻能使企業(yè)不急于求成,走穩(wěn)企業(yè)發(fā)展道路上的每一步。把根基立穩(wěn)了,實力自然就上去了,便不會出現(xiàn)類似秦池酒廠這樣的“空架標(biāo)王”了,在客觀上可以稱它為一種“不爭”中的勝利。

進一步而言,老子的“不爭”并非是消極的,而是讓我們能夠以冷靜的心態(tài)面對那些沒有意義的紛爭,省出更多的時間做那些更有意義、更有價值的事。老子的“不爭”正是讓我們不要去爭一時的高下,而是積蓄力量去爭取人生更長遠(yuǎn)的成功。

老子心目中的“不爭”,即要求個人在處世過程中要具有謙退而不你爭我奪的品格,能在合適的位置上,即便是處在十分卑下的地方,也能始終如一地永遠(yuǎn)付出著,能夠“心善淵”、“事善能”,充分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而沒有怨咎、遺憾、悔恨。

的確,有紛爭就會產(chǎn)生矛盾,有矛盾就會造成傷害,我們只有讓內(nèi)心平靜下來,將那些不知的爭吵、紛爭的事情看得淡了,才會如老子所說“夫唯不爭,故無尤”。

知之而后得,不治而后失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道德經(jīng)·第9篇

當(dāng)擁有了不能再多的物品時,不如適時地停止擁有。

老子提倡“知足知止”,他認(rèn)為,“持而盈之,不如其已”。當(dāng)擁有的物品不能再多的時候就要學(xué)會停止,如果依然不知道滿足,放縱欲望、無休止地追逐聲色名利,那么最終他會受到私欲的毒害。

清乾隆年間最風(fēng)光的大臣當(dāng)屬和珅了,他由起初一名默默無聞的三等侍衛(wèi),成長為一名皇帝身邊的紅人,不論是說他會拍馬溜須也好、有真才實學(xué)也罷,總的來說他是比較成功的。乾隆在位時,他可謂能夠呼風(fēng)喚雨,乾隆對于他的貪污之事并非全不知曉,然而由于對他甚為喜愛,也就睜一眼閉一眼了。

乾隆

和珅之死,一個是與乾隆的退位有關(guān),另一個就是他過于貪得無厭的緣故。據(jù)查抄時記載:他的家產(chǎn)中包括了無數(shù)的奇珍異寶,有的甚至皇宮里都不曾擁有。他的家產(chǎn)折合了兩億六千四百萬兩白銀,還有許多價值連城的寶物。如果按現(xiàn)在的估價一算,大概和珅擁有11億多兩白銀的資產(chǎn),簡直富可敵國。

這么多的資產(chǎn)是和珅不知疲倦、不知休止地貪污而來的。也可以說這些資產(chǎn)加速了和珅的滅亡,是他的催命符。試想下,如果和珅能夠適可而止,在乾隆退位之后,他也不至于人頭落地。

“知足知止”是明智之舉,盡管這樣不會得到很多,然而它卻可以讓我們擁有某些實在的東西,更不會因為無底的欲望而丟掉性命、一無所得。

有個阿拉伯神話是這樣說的:有一個人去尋寶藏,歷盡千辛萬苦終于找到。他小心翼翼地進了山洞,看到里面有個寶瓶,寶瓶上貼著一張字條寫道:“打開瓶蓋,里面就會冒出金沙。請在取到足量的金沙后把蓋子蓋上?!边@人欣喜若狂,打開了瓶蓋,果然是寶物,一開蓋金沙就像禮花炮一樣飛射而出,黃金燦爛,就像做夢一樣美。

“發(fā)大財了!”這人用袋子裝,用帽子接,用衣服兜,用雙手捧,甚至鞋子里面也盛滿了金沙。寶瓶里的金沙如噴泉般涌出,越噴越多,漸漸地這人沒東西裝了,金沙從他手上溢出……但他還是一動不動地跪在地上捧著手接。他太高興了,太瘋狂了,太癡迷了,只顧欣賞金沙狂涌的美景,忘了寶瓶上的告誡:“請在取到足量的金沙后把蓋子蓋上?!弊詈螅宦裨嵩诹私鹕扯牙?。

現(xiàn)在,很多人就像這個尋寶的人一樣“不知足”、“不知止”,結(jié)果一無所獲。

“知足知止”在人們的創(chuàng)業(yè)之路上,更多地表現(xiàn)為“該放手時就放手”的智慧——許多創(chuàng)業(yè)者曾盲目地堅信“勝利往往來自再堅持一下的努力之中”,結(jié)果把企業(yè)成本一壓再壓,甚至連個人的生活都被逼到了絕望的邊緣,最終的結(jié)果還是被迫放棄。

“做生意不是賭博”,明知無望還固執(zhí)地期望出現(xiàn)奇跡是錯誤的。其實,創(chuàng)業(yè)是為了“第一桶金子”,而這第一桶金子出自哪個項目并不重要,商場上的機會比比皆是,只要你有心,放棄一個項目,肯定還會找到另一個項目。放棄并不等于拋棄,只要不是一敗涂地,完全有可能東山再起,可以以另一種方式重新開始。

成功者當(dāng)中很少有人是在最初的項目上一次成功的,大多都嘗試了很多項目。而每一次嘗試都意味著上一次的放棄,但大多數(shù)的創(chuàng)業(yè)者還是在這種選擇與放棄的過程中,找到了適合自己的項目實現(xiàn)了成功夢想。

“知止而后得,不止而后失”,說的就是一種“知足知止”、“該放手時就放手”的智慧。這種智慧表面上看似是一種中庸之術(shù),然而它卻能使人們正確地對待欲望與現(xiàn)實,讓人們能夠享受到屬于自己的那份幸福。

按“鍵盤左鍵←”返回上一章   按“鍵盤右鍵→”進入下一章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