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 首頁 > 出版圖書 > 兒童教育 >資治通鑒中的智慧名言故事 > 第二章 立世行事
第二章 立世行事
作者:劉加臨   |  字?jǐn)?shù):11036  |  更新時間:2015-03-25 10:06:05  |  分類:

兒童教育

無論是王侯將相,還是庶民,都有自己對人生的理解,由于所處的社會、階級以及生活的境況不同,導(dǎo)致其對人生的理解千差萬別,也決定了其立世行事的大不同。但無論是王侯將相,還是庶民,其對人生的感悟和總結(jié)都有其可取之處,這些人生感悟和人生經(jīng)驗的總結(jié)對于現(xiàn)在的人仍有重大的啟迪和教育意義。

舉大事者不忌小怨

諸將圍洛陽數(shù)月,朱鮪堅守不下。帝以廷尉岑彭嘗為鮪校尉,令往說之。鮪在城上;彭在城下,為陳成敗。鮪曰:“大司徒被害時,鮪與其謀,又諫更始無遣蕭王北伐,誠自知罪深,不敢降!”彭還,具言于帝。帝曰:“舉大事者不忌小怨。鮪今若降,官爵可保,況誅罰乎!河水在此,吾不食言!”

劉秀的將領(lǐng)們包圍洛陽達幾個月,因朱鮪堅守而未能攻下。劉秀因為廷尉岑彭曾經(jīng)當(dāng)過朱鮪的校尉,所以派岑彭前去說服朱鮪。朱鮪在城上,岑彭在城下向朱鮪陳述利害得失。朱鮪說:“大司徒劉被害時,我曾經(jīng)參與謀劃,又曾勸更始不要派遣蕭王北伐。我確知自己罪孽深重,不敢投降?!贬矸祷?,把這些話向劉秀稟報。劉秀說:“做大事的人不計較小怨。朱鮪現(xiàn)在如果投降,可保全官職和爵位,怎么能夠治罪呢?有黃河水在此做證,我決不食言!”

戰(zhàn)國時期,趙國的藺相如幾次出使秦國,又隨同趙王會見秦王,每次都憑著自己的大智大勇,挫敗驕橫的秦王,因此趙王很器重藺相如,一下子將他提拔為上卿,地位在老將軍廉頗之上。

廉頗雕像

戰(zhàn)功卓著的將軍廉頗見藺相如官位比自己還高,很不服氣,他到處揚言說:“我為趙國出生入死,有攻城奪地的大功。而這個藺相如,出身低微,只是憑著鼓動三寸不爛之舌,就能位在我之上,這實在是讓我難堪!以后我再見到藺相如,一定要當(dāng)著眾人的面羞辱他?!?/p>

藺相如聽說后,就總是處處躲開廉頗。有一次,藺相如坐車在大街上走,忽然看見廉頗的馬車正迎面馳來,便趕緊命人將自己的車拐進一條小巷,待廉頗的車馬走過,才從小巷出來繼續(xù)前行。

藺相如的隨從們見主人對廉頗一讓再讓,好像十分懼怕似的,都覺得很丟面子,便議論紛紛,還商量著要離開藺相如而去。

藺相如知道后,把他們找來,問他們道:“你們看,是秦王厲害還是廉頗厲害?”

隨從們齊聲說:“廉頗哪能跟秦王相比!”

藺相如說:“這就是了。人們都知道秦王厲害,可是我連威震天下的秦王都不怕,怎么會怕廉將軍呢?我之所以不跟廉將軍發(fā)生沖突,是以國家利益為重?。∧銈兿?,秦國之所以不敢侵犯趙國,不就是因為趙國有我和廉將軍兩個人嗎?如果我們兩個人互相爭斗,那就好比兩虎相斗,結(jié)果必有一傷,趙國的力量被削弱,趙國就危險了。所以我不跟廉將軍計較,是為了趙國啊!”

后來這些話傳到廉頗那里,廉頗大受感動。他想到自己對藺相如不恭的言語和行為,深感自己錯了,真是又羞又愧。他便脫光了上身,背著荊條,親自到藺相如府上請罪。藺相如趕緊挽起老將軍。從此后,廉頗和藺相如兩個人,將相團結(jié),一心為國,建立了生死不渝的友情。當(dāng)時一些諸侯國聽說了以后,都不敢侵犯趙國。

負荊請罪

做大事的人不會計較小的恩怨,如果錙銖必較,事事記仇,這樣的胸懷怎能服人,又怎能成大事,風(fēng)物長宜放眼量,這才是做大事的人應(yīng)有的胸懷和長遠的眼光。實際上,不但是做大事的人應(yīng)有這樣的胸懷,每個人都應(yīng)該具備這種胸懷,心胸開闊了,眼界自然就高遠了,眼界高遠了,人生的路才會長遠。

識時務(wù)者為俊杰

劉備在荊州,訪士于襄陽司馬徽?;赵唬骸叭迳资?,豈識時務(wù),識時務(wù)者在乎俊杰。此間自有伏龍、鳳雛?!眰鋯枮檎l,曰:“諸葛孔明、龐士元也?!?/p>

劉備在荊州,向襄陽人司馬徽詢訪人才。司馬徽說:“一般的儒生與俗士,怎么能認清時務(wù),能認清時務(wù)的,只有俊杰之士。在襄陽這里,自有伏龍與鳳雛?!眲鋯柺钦l,司馬徽說:“就是諸葛亮與龐統(tǒng)?!?/p>

姜子牙本名呂尚,他生活在商朝末年,當(dāng)時紂王無道,荒淫無度,社會矛盾急劇激化。與此同時,商王朝周圍各諸侯國迅速崛起,特別是西伯侯姬昌(后為周文王)勵精圖治,大有代殷商之勢。

姜子牙雕像

姜子牙生逢亂世,雖有經(jīng)天緯地之才,怎奈報國無門,潦倒半生。他曾在商王宮中做過多年小吏,雖然職低位卑,但處處留心。當(dāng)他看到商紂王整天沉湎于酒色,荒廢國政時,曾幾次想冒死進諫。但見到大臣比干等人皆因直諫而送了命,商朝氣數(shù)已盡,商紂王已不可救藥,自己也就不愿再糊里糊涂地陪無道的商紂王殉葬。于是,便果斷地決定離開紂王。

當(dāng)時,姬昌立志復(fù)興周國,除掉紂王,求賢若渴,正是用人之時。姜子牙為了引起姬昌的注意,一開始就能獲得姬昌的器重,便采取欲擒故縱的策略,在渭水之濱的茲泉垂釣。這個地方人跡罕至,是個隱居的好地方。一天,姜子牙聽說姬昌要來附近行圍打獵,便假裝在茲泉垂釣。這時候,姜子牙還是個無名之輩,身為西伯侯的姬昌當(dāng)然不會認得他,但姜子牙卻見過姬昌。為了引起姬昌的注意,他故意把魚鉤提離水面三尺以上,而且鉤上也不放魚餌。這種荒誕的舉動,果然讓姬昌覺得奇怪,便走上前充滿好奇地問道:“別人垂釣均以誘餌,鉤系水中。先生這般釣法,能使魚上鉤嗎?”

姜子牙見姬昌對人態(tài)度謙和,對自己這個年邁的老者,沒有一點的架子,果然是個非凡人物,便回答道:“休道鉤離奇,自有負命者。世人皆知紂王無道,可是西伯長子就甘愿上鉤。紂王自以為智足以拒諫,言足以飾非,卻放跑了有取而代之之心的西伯姬昌?!?/p>

姬昌大吃一驚:這位老者身居深山,何以能知天下大事?更為不解的是,他怎能把我姬昌的心跡看得如此透徹?肯定不是凡俗之輩!便趕緊躬身施禮,態(tài)度誠懇地請教尊姓大名,并請求姜子牙出山,以幫助他完成興周滅商的大業(yè),拯救黎民百姓于水火。

姜子牙釣魚臺

姜子牙假意客套了一番,即隨同姬昌一起乘車回宮,一路上縱論天下大勢,口若懸河。姬昌如魚得水,相見恨晚,立即拜姜子牙為太師,言聽計從。從此以后,姜子牙官運亨通,飛黃騰達,并且為滅商興周出了大力。

溫嶠是東晉司馬紹時期人,以有膽有識、博學(xué)多聞著稱于世?;实鬯抉R紹見溫嶠文采風(fēng)流,又善謀善斷,很是信任他,便讓他參與朝廷的機密大事。

當(dāng)時掌握朝中軍事大權(quán)的將軍叫王敦,企圖謀反。他見溫嶠有才,便請求皇上將他調(diào)去給自己當(dāng)左司馬(司馬是古代的軍官,分左右司馬,執(zhí)掌軍政),目的是使皇上失去一條臂膀。

溫嶠調(diào)到王敦那里后,見這位將軍對朝廷極不尊重,還滿口污言穢語,大罵皇帝昏庸無道。溫嶠曾對其進行勸說,但王敦根本不聽。溫嶠覺察到王敦已有反心,而且不可能改變了,于是便一改從前勸阻的態(tài)度,反而常常為他出謀劃策,讓他學(xué)會如何把自己的領(lǐng)地治理得同都城一樣好。王敦漸漸地對溫嶠產(chǎn)生了好感,常把一些很重要的事務(wù)交給他去辦。

溫嶠發(fā)覺錢鳳是王敦的心腹干將,便積極地同錢鳳交往。溫嶠一向有知人之稱,如果有人得到了他的好評,身價便會倍增。他常在人前稱贊錢鳳滿腹經(jīng)綸,文韜武略,天下無出其右者。錢鳳聽說后,非常高興,于是把溫嶠當(dāng)成自己的知己。

公元324年,都城長官去世,丹楊尹(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的一市之長)這一職務(wù)便分派給王敦指定,讓他派人去擔(dān)任。溫嶠得知后,認為這是一個逃回京城的最好機會。為了不讓王敦知道自己的意圖,溫嶠故意幾天不上將軍府,在家喝酒玩樂。

王敦知道后,便去問溫嶠:“京師是要害之處,對我們以后的登基大業(yè)非常有幫助,應(yīng)該派—個文武雙全的人去擔(dān)任丹楊尹?!?/p>

溫嶠醉醺醺地說:“我也是這么想,其實咱們這里若論文武兼?zhèn)湔叻清X鳳莫屬了,就派他去吧!”

王敦覺得有理,便去征求錢鳳的意見。錢鳳原本就和溫嶠要好,又聽說是溫嶠介紹自己去,感激地說:“溫嶠比我強,還是讓他去吧!”

王敦又回到溫嶠那里,說錢鳳希望你去。溫嶠再三推辭,說什么自己才疏學(xué)淺,難以獨當(dāng)一面,還是大樹底下好乘涼,在將軍身邊,萬事不難。溫嶠越是推辭,王敦就越覺得溫嶠對自己忠誠,便非讓他去不可。

于是王敦立即上表,說人選已定,三日內(nèi)即可到任。他告訴溫嶠要嚴(yán)密監(jiān)視朝廷的一舉一動。

溫嶠得到消息后,高興之余又想到錢鳳。因為他知道錢鳳此人詭計多端,心機周密且又多疑。若被他識破自己,豈不前功盡棄,功虧一簣?

在餞行宴會上,溫嶠故意裝成醉鬼,走到錢鳳面前,給他敬酒,錢鳳喝酒時灑出了一滴,溫嶠大手一揮,把錢鳳的帽子打落在地,大罵道:“你是什么東西,溫大爺給你敬酒,你竟敢倒掉!”

王敦見溫嶠醉了,忙命人分開兩人。

臨行前,溫嶠淚流滿面,對王敦依依不舍,早晨就在那里告辭,中午才走上大路。

溫嶠剛走,錢鳳便趕來對王敦說:“溫嶠曾做過太子庶子,和當(dāng)今皇上司馬紹關(guān)系還很密切。這個人未必靠得住!”

王敦哈哈大笑道:“看來你的胸襟也太狹窄了!他昨日只是喝多了,雖然對你有點失禮,但從前他對你也是贊賞有加??!”

溫嶠回到都城后,將王敦的大逆不道告訴了皇上。司馬紹便命溫嶠帶兵去剿滅王敦。

公元334年,溫嶠利用水攻,兩面夾擊打敗了王敦的軍隊,錢鳳在江南也被司馬紹派人擊敗。王、錢兩人均死于亂軍之中。

武則天當(dāng)政時,來俊臣是一個有名的酷吏。如果有人落到他的手里,經(jīng)過一番嚴(yán)刑拷打,沒有一點兒罪,也能讓他給羅織出100條來。

侍郎狄仁杰剛直不阿,專與來俊臣這等小人作對。來俊臣曾給過他幾次警告,可狄仁杰還是常在武則天面前告來俊臣濫殺忠良,結(jié)黨營私。

來俊臣便向武則天告狀:“狄仁杰勾結(jié)江湖人士,意圖謀反!”

不久后,狄仁杰被打入天牢。為了使?fàn)罡娉闪?,來俊臣親自審問狄仁杰,要他承認確實陰謀造反。

狄仁杰大義凜然地罵道:“你這無恥小人,羅織罪名,加害忠良,上天有眼,定會讓你死無全尸?!?/p>

來俊臣一點兒也不生氣。他笑吟吟地瞅著狄仁杰,順手拿起一根皮鞭。

鞭子還沒打下來,狄仁杰馬上服軟:“我招!我勾結(jié)江湖人士蓄意謀反,請皇上開恩?!?/p>

來俊臣便叫手下人把狄仁杰關(guān)起來,只等秋后問斬。由于狄仁杰主動承認了罪行,王德壽便放松了對他的監(jiān)視,一天只到他獄門前看一次。

狄仁杰找個機會從蓋的被子上撕下一塊布來,詳細地寫下了自己的冤情,塞進棉衣里,找來看守他的來俊臣的手下王德壽說:“天氣寒冷了,我要家人把這件棉衣拆洗了,再放些棉花,煩你幫我送到他們手里。”

王德壽不明狄仁杰的用意,笑道:“快死的人了,還有心情穿保暖的衣服?”他沒有多想就同意了。

狄仁杰的妻子拆開棉衣,發(fā)現(xiàn)了冤狀,便叫兒子稟告了武則天。武則天看完后,叫來來俊臣,問道:“狄仁杰是被別人陷害的,還是真有謀反之事?”

來俊臣知道誣告可能已泄露,故作鎮(zhèn)靜地說:“陛下明察,狄仁杰自入獄待審到他認罪,我連一根頭發(fā)都沒碰過他,如果他不是有罪,怎么肯自動招認呢?”

武則天一想也有道理,但見狄仁杰的冤狀言辭悲切,大有冤情似海之狀,便下令道:“讓狄仁杰來見我?!?/p>

狄仁杰一到,武則天就問:“你為什么已主動招認有罪,還要藏書棉衣內(nèi)訴說冤枉?”

狄仁杰直言道:“陛下不妨試一試,挑幾個忠貞廉潔之人,說他們有十惡不赦之罪,交給來俊臣調(diào)查,臣敢保證絕對沒有一個人不主動承認有罪的?!?/p>

武則天醒悟過來,猜測出來俊臣濫用刑罰,屈打成招的事實。于是她下令釋放狄仁杰,宣告他無罪。

常言道:“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事。”只有能認清當(dāng)前形勢,懂得審時度勢,相機而動的人,才會不被時勢所淘汰,也才可能跟對了人,做對了事,最終落個好的結(jié)果。否則,不認清當(dāng)前的形勢,盲目順從,甚至違背時勢逆流而上,最終只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吃了大虧。當(dāng)然,這絕不是讓我們學(xué)做隨風(fēng)擺動的墻頭草,而是要在不違背原則的前提下,為保全自己,而做的一些靈活變通。

窮達有命,吉兇由人

是故窮達有命,吉兇由人。

因此,貧賤富貴由命運安排,吉兇由自己掌握。

秦朝末年,百姓們因為忍受不了秦朝的暴政,紛紛起來反抗。一時間,各地出現(xiàn)了很多起義軍。這些起義軍的首領(lǐng)有的是以前六國的貴族,有的是普通的平民百姓,劉邦是其中的一人。他是被迫走上起義道路的。

小時候的劉邦非常懶,不愿意和父母兄弟一起下地干活,經(jīng)常說自己胸懷大志,是不能干那些養(yǎng)家糊口的粗活的。劉邦有個優(yōu)點,那就是對人很好,做起什么事來也不那么死板、嚴(yán)苛。雖然他家里沒什么錢,但是卻喜好施舍財務(wù),而且心胸寬闊,做事不拘小節(jié),因此很招人喜歡。

劉邦長大以后,在泗水(今江蘇沛縣境內(nèi)的一條河)謀了個亭長的差事,平日里沒什么事可干。有一個單父(今山東單縣南)人名叫呂公,非常會給人相面。他見到劉邦以后,覺得這個人長相太奇特了,將來一定會大富大貴,所以就把女兒嫁給了他。

有一次,身為亭長的劉邦按照上級的指示押送沛縣一些刑徒趕往驪山(今陜西臨潼縣東南驪山)。沒想到,很多刑徒在半路上都逃走了。劉邦心想:“這可怎么辦???已經(jīng)跑了這么多人,恐怕到了驪山以后,就剩不了幾個人了。唉!反正怎么都是一死,還不如在死前快活一番!”

就這樣,劉邦帶領(lǐng)著剩下的刑徒在豐地(今陜西灃水西岸)西面一個沼澤中的亭子停了下來喝酒。這酒一直喝到晚上,劉邦越喝越生氣,越喝越失落,心想這叫什么世道?。巳ンP山,沒到地方人就走光了。這樣的話,即使交了差事,恐怕自己的小命也保不住了,還不如做個順?biāo)饲椤?/p>

想到這,劉邦把剩下的刑徒全都放了,對他們說:“走吧,你們都走吧!別去驪山那個地方送死了,趕快逃命去吧!你們走后,我也要開始逃亡的生活了。”

刑徒們一聽非常驚訝,有些人想都沒想就趕緊逃走了。可是,在這些刑徒中,也有十幾個年輕力壯不愿意扔下劉邦一個人,不愿意離開劉邦,發(fā)誓要跟隨他。劉邦點了點頭,說:“好兄弟,我們以后就同甘共苦了!現(xiàn)在天色也不早了,趕緊逃命吧!”

劉邦借著酒勁,想要在晚上穿過沼澤。突然,前面幾個人驚慌失措地跑了回來,說是有一條大蛇擋在路中央。劉邦生氣地說:“虧你們還自稱是英雄好漢,大丈夫連死都不怕,難道還怕一條蛇嗎?”說完之后他提著劍就把蛇砍死了,然后帶著手下人繼續(xù)趕路。

劉邦帶領(lǐng)著手下人在芒碭山隱藏起來,秘密起義,他的隊伍也逐漸壯大起來。

后來,陳勝吳廣在大澤鄉(xiāng)起義,全國很多地方都想去歸順,沛縣的縣令也想以沛縣為根據(jù)地,響應(yīng)陳勝。沛縣的縣掾蕭何和主吏曹參對縣令說:“這件事還是從長計議,您身為秦國的官吏,如今想要帶領(lǐng)百姓背叛秦朝,恐怕理由站不住腳,得不到人們的響應(yīng)吧!”

縣令點了點頭說:“你們二人說得很有道理,那你們就出個主意吧!”

蕭何和曹參又說:“不如這樣,您征召那些在外逃亡的人,最少也能得到幾百人吧!之后,用這些人脅迫沛縣的百姓,讓他們跟著您一起造反,到時候他們就不敢不聽了!”

縣令說:“好!就按照你們的主意去辦?!苯又?,縣令把樊噲找來,讓他去找劉邦。

很快,劉邦就來到了沛縣。這時的劉邦已經(jīng)不是以前那個沒有任何名氣的劉邦了,手下已經(jīng)有幾百人??h令一看劉邦手下的人個個都跟兇神惡煞似的,害怕他會叛變,所以就把城門關(guān)了起來,想殺了蕭何、曹參。蕭何、曹參知道后非常害怕,就連夜跳出城墻,投奔了劉邦。劉邦接受蕭何、曹參的建議,給沛縣的百姓寫了一封信,然后射到城內(nèi)。信中陳述了各種利害關(guān)系,最后沛縣百姓們一起殺掉了縣令,迎接劉邦入城,并立他做了沛公。就這樣,劉邦在沛縣正式起義,人馬也壯大到了3000多人。最后,經(jīng)過多年的打殺,劉邦最終創(chuàng)立了劉家天下,成就了一番偉業(yè)。

并非所有的事情都是事先所能預(yù)料到的,因此,很多時候人是身不由己地卷入某些事中,在這個過程中,人要著眼于現(xiàn)實,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積極地創(chuàng)造條件,努力化被動為主動,只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改變自己的“命運”。

知者避危于無形

蓋明者遠見于未萌而知者避危于無形,禍固多藏于隱微而發(fā)于人之所忽者也。

大概聰明的人能預(yù)見到尚未萌芽的問題,有智慧的人能提前避開還沒有完全形成的災(zāi)禍,災(zāi)禍本來大多隱藏在不易被察覺的細微之處,而發(fā)生在容易被人忽略的環(huán)節(jié)上。

戰(zhàn)國時期,秦武王雄心勃勃,聲言要滅掉其他的國家,結(jié)束混戰(zhàn)狀態(tài),完成統(tǒng)一天下的大業(yè)。

有一天,他召集左丞相甘茂、右丞相樗里疾商討攻打韓國的事,問哪一個丞相愿意帶兵出征。

樗里疾不同意急于攻打韓國。

甘茂說:“要打韓國,必須聯(lián)合魏國才有力量。魏王那里,我可以先去游說。”

秦武王同意了甘茂的建議,立即派他出使魏國。

甘茂很有口才,很快說服魏王一起發(fā)兵攻韓。可是,他擔(dān)心樗里疾在秦武王面前做小動作,到時,攻打韓國不但不成,自己還會丟了性命。

于是,甘茂派人向秦武王匯報說:“魏王已同意出兵,但我們是不是改變主意,放棄攻打韓國為好?”

秦武王一下子被弄糊涂了。既然魏王都同意出兵,還猶豫什么呢?于是他親自趕到息讓這個地方,找到甘茂,問他為什么改變了主意。

甘茂說:“大王要戰(zhàn)勝韓國,并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我國要消耗很多財力,也不是幾個月就能結(jié)束戰(zhàn)爭的。如果中途發(fā)生了什么變故,不是前功盡棄了嗎?”

“有你主持帶兵打仗的一切事務(wù),還擔(dān)心什么變故呢?你有話直說吧!”秦武王不以為然地說。

“有些事情的發(fā)展是現(xiàn)在難以預(yù)料的。歷史上曾經(jīng)有過這樣一件事:一個與孔子的門生曾參同名同姓的人闖禍殺了人,有人去報告曾參的母親說:‘曾參殺人啦!’曾參的母親正在織布,聽了頭也不抬地說:‘我的兒子是不會殺人的?!^了一會兒,又有人來報告說:‘你的兒子曾參殺人啦!’曾母仍舊不相信兒子會殺人。第二個人剛走,第三人又來報告說:‘曾參殺人犯了大罪,官府來捕人啦!’這次曾母相信了這個謠言,嚇得扔下梭子躲了起來?!?/p>

“左丞相對寡人講這個故事,這同出兵攻打韓國又有什么聯(lián)系呢?”秦武王不明白甘茂葫蘆里賣的是什么藥。

“道理很簡單,”甘茂解釋說,“如果我率領(lǐng)千軍萬馬離開大王身邊去攻打韓國,說我壞話的可能大有人在,萬一大王也像曾參的母親那樣聽信讒言,那么,我的后果可悲不說,奪取韓國的大業(yè)也會付之東流呀!”

秦武王想了想說:“就算你說的情況可能發(fā)生吧,為了讓你一心帶兵作戰(zhàn),沒有后顧之憂,我一定不聽別人的閑言碎語,如若不信,我現(xiàn)在可以給你寫個憑證。”

接著,秦武王和甘茂訂了一個盟約,就藏在息讓。

于是,甘茂被拜為大將,領(lǐng)兵五萬,先打宜陽城。沒想到戰(zhàn)事發(fā)展很不順利,五個月都沒把宜陽攻下來。右丞相趁機對秦武王說:“甘茂拖延這么長時間,莫非要搞兵變或投降敵人?”秦武王經(jīng)不住右丞相的挑唆,下令甘茂撤兵。甘茂連忙派人向秦武王送去一封信,上面只寫著“息讓”兩個字。秦武王拆開一看,知道自己輕信讒言,動搖了攻韓的決心,覺得很對不起甘茂。

于是,秦武王堅定信心,又增兵五萬開赴前線,不久終于攻下了宜陽城。

唐肅宗時,丞相李泌見張良娣受寵,宦官李輔國權(quán)力日益膨脹,二人經(jīng)常向皇上進讒言,迫害自己,為了明哲保身,他決定退隱山林。

在退隱之前,他決定做最后一次努力,保全自己愛護的皇太子。李泌對肅宗說:“臣已略報圣恩,請準(zhǔn)許我做個閑人?!?/p>

肅宗說:“我同先生共患難多年,現(xiàn)在應(yīng)該與先生同樂,您為何要離去?”

李泌說:“臣有五不可留,愿陛下讓我離去,我才能免于一死?!?/p>

肅宗問:“何謂‘五不可留’?”

李泌說:“我遇陛下太早,陛下寵任我太重,寵信我又太深,我的功勞太高,事跡太奇,有此五慮。陛下不讓我走,等于殺了我?!?/p>

肅宗說:“先生何必如此疑慮,我為什么要殺你呢?”

李泌說:“陛下沒有殺我的理由,我才敢請求歸山,否則我怎么敢說?并且我說被殺,不是指陛下,是那五點原因。我想陛下對我這么信任,我有些話還不敢直說,等天下安定了,我哪敢再說什么?”

肅宗說:“我明白了,先生要北伐,我不聽從您的建議,您生氣了。”

李泌說:“不是,我說的是建寧王一事?!?/p>

肅宗說:“建寧王聽小人的話,謀害忠良,想奪儲位,我不得不把他賜死,難道不應(yīng)該嗎?”

李泌說:“建寧王若有此心,廣平王必定怨恨他。可廣平王每次與我談話,都說弟弟冤枉,流淚不止。況且以前,陛下想任命建寧王為天下兵馬大元帥,是我請求改任廣平王,如果建寧王想奪太子位,一定會恨我,為什么他認為我是忠臣,而對我更加親善呢?”

肅宗聽到此,也流著淚說:“先生說得對,我知道錯了,但事情已經(jīng)過去了,我不想再談這事了!”

李泌說:“我不是說以前的責(zé)任,只是為了讓陛下警戒將來。當(dāng)年武后(武則天)有四個兒子,錯殺太子弘。李賢內(nèi)心憂懼,作黃臺瓜詞,想使武后感動,但武后不予理睬。李賢被廢后,死在貶所黔中。黃臺瓜詞這樣說:‘種瓜黃臺下,瓜熟子離離。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三摘尤可為,四摘抱蔓歸?!菹乱呀?jīng)摘了一個瓜,千萬不可再摘了?!?/p>

肅宗驚訝地說:“怎么會有這種事!我應(yīng)該把這首詩寫在紳帶上,時時警惕意外的情況出現(xiàn)?!?/p>

李泌深沉地說:“陛下記在心上就行了,既誠于中,何必形于外呢?”

這次談話后,李泌即入衡山,歸隱泉林去了。

由于他的話受到肅宗的重視,雖然張良娣、李輔國想中傷太子,但太子最終還是沒受到一絲傷害。

曾國藩帶湘軍圍剿太平天國時,清朝政府對他的態(tài)度極為復(fù)雜:如果不用這個人,太平天國聲勢浩大,無人能敵;如果用他,一則是此人手握重兵,二則曾國藩的湘軍是其一手建立的子弟兵,怕對朝廷構(gòu)成威脅。在這種思想下,朝廷對曾國藩的態(tài)度是用你辦事,不給高位實權(quán)??鄲赖脑鴩毙璩兄爻紴樽约簱窝f話,以消除朝廷的疑慮。

曾國藩

有一天,曾國藩在軍中得到胡林翼轉(zhuǎn)來的肅順的密函,得知這位精明干練的顧命大臣在西太后面前推薦自己出任兩江總督。曾國藩大喜過望,咸豐帝剛?cè)ナ?,太子年幼,顧命大臣雖說有數(shù)人之多,但實際上是肅順獨攬權(quán)柄。有他為自己說話,就再好不過了。

曾國藩提筆想給肅順寫封信表示感謝,但寫了幾句,他就停下了。他知道肅順為人剛愎自用,很有些目空一切的味道。他又想起西太后,這個女人現(xiàn)在雖沒有什么動靜,但絕非常人,以曾國藩多年的閱人經(jīng)驗來看,西太后心志極高,且權(quán)力欲強,又極富心機。肅順這種專權(quán)的做法能持續(xù)多久呢?西太后同肅順會合得來嗎?思前想后,曾國藩最終沒有寫這封信。后來,肅順被西太后抄家問斬。在眾多官員討好肅順的信件中,獨無曾國藩的只言片語。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一個人如果做事鼠目寸光,眼光不放長遠,看不到潛在的危險和陷阱,那么,就一定會遇到很多困擾。相反,如果說話做事眼光放得長遠,凡事做到未雨綢繆,把一些可以預(yù)見的危險消弭于無形,那么自然會少了很多麻煩,多了很多順暢。

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

易稱:“知幾其神乎!幾者,動之微,吉兇之先見者也。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p>

易經(jīng)上說:“知道契機的神妙嗎?契機,是動機的微妙變化,是顯示吉兇的先兆。君子看到契機而采取行動,并不整天等待?!?/p>

秦始皇二十一年(公元前226年),秦王政任命王賁為大將軍,攻打楚國。很快,王賁的軍隊就攻下了楚國十幾座城池。秦王想一舉消滅楚國,于是就問李信將軍:“秦國軍隊所向披靡,楚國軍隊不堪一擊。如今我想一舉消滅楚國,李將軍認為需要派多少兵呢?”

李信是個年輕的將領(lǐng),十分氣盛,夸口說:“大王,攻打楚國這樣的國家不需要費多大的力氣,依我看,20萬兵就已經(jīng)是綽綽有余了!”

秦王聽后非常高興,說道:“好!李將軍果然智勇雙全。不過,我還應(yīng)該聽一聽老將軍王翦的意見?!庇谑牵赝跤謫柫送豸逋瑯拥膯栴}。

王翦是個久經(jīng)沙場的老將,性格沉穩(wěn)。他想了想,對秦王說:“大王,楚國是六國中實力比較強的國家,我們千萬不能因為得了幾座城池就驕傲自大起來。依我看,要想把楚國消滅,至少也要60萬兵。”

王翦畫像

秦王一聽,非常不滿,心中暗想:人家李信只和我要20萬,你卻和我要60萬,真是老糊涂了。想到這,秦王就說:“哎!看來王翦將軍是老了!明明20萬人就能辦的事,卻偏偏要用60萬人。這次攻打楚國的事情,我看你就不用去了,交給李信將軍吧!”

王翦知道秦王在挖苦自己,也不多說話,眼看著李信和蒙恬帶領(lǐng)著20萬大軍前去攻打楚國。他干脆以有病為理由向秦王提出辭職,回家鄉(xiāng)養(yǎng)病。秦王覺得現(xiàn)在有李信一個人就足夠了,也就沒阻攔他。

第二年,李信和蒙恬帶領(lǐng)秦國軍隊開始進攻楚國。由于兵力不足,很快秦國軍隊就有些支撐不住。后來,李信和蒙恬又中了楚國的計謀,結(jié)果秦國不但沒有消滅楚國,反而吃了不小的敗仗。

秦王聽到這個消息后,氣得暴跳如雷,這時才想起當(dāng)初錯怪了王翦。為了表示自己的誠意,秦王親自來到王翦的家鄉(xiāng),向王翦道歉。秦王對王翦說:“老將軍雖然有病在身,可現(xiàn)在正是關(guān)鍵時刻,秦國的軍隊還需要您指揮呢!”

王翦對秦王提出了要求:“大王想讓我?guī)П膊浑y,不過必須給我60萬人馬。否則我是不會答應(yīng)的。”

秦王見王翦答應(yīng)帶兵,馬上說道:“老將軍說得是,老將軍說得是!只要老將軍肯帶兵出戰(zhàn),什么事都聽你的。”

秦始皇二十三年(公元前224年),王翦帶領(lǐng)秦軍攻取了楚國陳以南直到平輿一代的地方。楚國一聽說這次帶兵的將軍是王翦,而且還帶來了足足60萬人馬,嚇得趕緊把全國的兵力集中在一起,拼死抵抗王翦的隊伍。

王翦一看兩軍僵持下來了,也不著急,他命令秦國部隊與楚國部隊對峙,但就是不出兵應(yīng)敵。這下可難壞了楚國,他們接二連三地派人挑戰(zhàn),可王翦理都不理他們。王翦非但不派兵出戰(zhàn),反而好吃好喝招待自己的士兵,沒事就讓他們洗洗澡,和自己說說話。時間一長,秦國的士兵也就放松了。

這天,王翦問部將:“現(xiàn)在我們軍隊的士兵都在做什么呢?”

部將回答說:“他們整天沒什么事可做,現(xiàn)在正玩投石和跳遠的游戲呢!”

王翦一聽,笑了笑說:“好!時機已到,可以出兵了!”

再說說這時的楚國軍隊,他們見找不到戰(zhàn)機,已經(jīng)開始向東轉(zhuǎn)移。當(dāng)王翦帶領(lǐng)著秦軍追擊楚軍時,楚國軍隊根本沒來得及防備。結(jié)果,楚國軍隊全線撤退,連將軍項燕也被秦軍殺死。王翦大獲全勝,趁機占領(lǐng)了很多城池。

聰明的人做事情總是要找一個很好的契機入手,這樣事情往往會順利地開展下去。如果盲目地去做,而不去尋找一個恰當(dāng)?shù)钠鯔C,那么事情往往得不到很好的解決。當(dāng)然,契機并不是隨時都存在的,因此,還要善于尋找和等待。

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

欲璽者,段干子也,欲地者,秦也。今王使欲地者制璽,欲璽者制地,魏地盡矣!夫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

段干子想掌握秦國的相印,秦國想占據(jù)魏國的領(lǐng)土?,F(xiàn)在大王您讓想奪地的秦國控制相印,讓想要相印的段干子來控制魏國土地,互相勾結(jié),魏國的土地就會喪失干凈!獻地去向秦國討好,好比抱著干柴去救火,干柴燒不完,火是不會滅的。

戰(zhàn)國時期,許多小國都先后被大國備并了,最后剩下秦、楚、齊、趙、韓、魏、燕七國。七國之中,以秦國為最強,它不斷派兵向鄰國進攻,采取蠶食政策,擴大自己的疆土。

公元前276年,魏國安厘王即位,接連三年,都遭到秦國的攻打,損兵折將失城。公元前273年,秦軍打敗了魏、趙、韓三國聯(lián)軍,殺掉了約十五萬人,并俘虜了魏將芒卯。這時,魏國有個大將段干子向魏安厘王提議,把魏國的南陽城割讓給泰國求和。謀臣蘇代對魏王說:“想要得到大將印璽的人是段干子,要得魏國土地的是秦國?,F(xiàn)在,大王卻讓想得到地方的人管印,讓想得到印璽的人管地,我看,在魏國的土地沒有割完之前,他們都是不會罷休的。此外,用割地的辦法去討好秦國,就好像抱著柴草去救火一樣,柴草沒有燒完之前,火是不會熄滅的?!?/p>

盡管蘇代講得頭頭是道,但是膽小的魏王只顧眼前的太平,還是依大臣們的意見把魏國大片土地割讓給秦國了。

到公元前225年,果然秦軍又向魏國大舉進攻,包圍了國都大梁,掘開黃河大堤讓洪水淹沒了大梁城,魏國終于被秦國滅掉了。

抱薪救火是形同飲鴆止渴的愚人之舉,雖然,這種短視行為可能解決眼下的燃眉之急,不至于立馬引火上身,但火上身則是必然的,只不過是時間早晚而已。其行為無異于肉包子打狗,慢性自殺,不但不能解決已有的問題,還會帶來更大更多的麻煩。

按“鍵盤左鍵←”返回上一章   按“鍵盤右鍵→”進入下一章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