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成為天國著想直諫實言
名言
不憂一家寒,所憂四海饑。
——魏源
故事
1856年9月,太平天國內部發(fā)生危機:北王韋昌輝發(fā)動叛亂,殺死東王楊秀清及其部下兩萬多人。翼王石達開因與天王洪秀全意見不合,一氣之下竟率領部隊離開了天京。天王洪秀全一意孤行,重用同姓安王洪仁達、福王洪仁發(fā)。滿朝大臣對洪氏兄弟十分不滿,紛紛向李秀成反映。
剛剛被任命為副掌率的李秀成憂心忡忡,食不甘味,寢不安席。他清楚地記得,在金田起義時,洪秀全在花州胡以晃家中被清軍圍困,正值危難之際,自己領著部隊救出洪秀全,洪秀全為報答恩情,任命自己為副掌率。他明知自己能力不強,但一直信任和重用自己。目前,在國中無將,朝中無人的情況下,還把自己選進領導核心。可面對著當前形勢,他是以國家為重,還是保住自己的烏紗帽呢?這時,他想起了童年時父親常教導他的話:做人要誠實,心正,光明磊落。在這事關太平天國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自己應該挺身而出,冒死直諫。
第二天上朝時,他面奏天王洪秀全。他說:“當前要扭轉天國危機,必須肅正朝綱,明正賞罰;向地主征收賦稅;起用翼王石達開;免去安王和福王的職務?!?/p>
李秀成這一主張,得到了滿朝文武官員的支持,但卻得罪了天王洪秀全。洪秀全一氣之下,免去了李秀成的官職,宣布退朝。
李秀成被罷官了,他不僅沒有灰心,相反,他覺得自己做得對?;氐郊液?,夫人聽說這件事,責備他說:“你太誠實了,像你這樣的人,有幾個不吃虧的?”李秀成嚴肅地看著夫人說:“月亮,要做十五的月亮;說話,要說心里的話;做人,要做誠實的人。這樣,我心里坦然,吃虧也愿意!”
幾天后,李秀成出于對天國的關心,把個人得失置之度外,又重新寫了一個奏章,一方面送給天王洪秀全,一方面抄送朝廷文武百官傳閱。在滿朝文武大臣的請求下,天王洪秀全經過反復考慮,認為李秀成冒死直言完全是為了他,是為整個天國著想的。于是,他采納了李秀成的意見,重新恢復了李秀成的職務,削去安王和福王的爵位,同時派人去請翼王石達開回來共秉朝政。
李秀成實言直諫,在挽救太平天國危機中,盡了自己的力量,在全體大臣中廣泛流傳,成為佳話。
解讀
在太平天國領導層中,李秀成的資歷尚淺,但他為了天國有一個美好的前景,不為個人著想,上書直言。即使遭到了不公的待遇,也不后悔。他為后人樹立了一個忠義、一心為公的好榜樣。
格拉古一心護法被打死
名言
制定法律的人首先觸犯法律,這樣的法律還有什么意義。
——貝蒂
故事
兩千多年前,羅馬共和國不僅存在著奴隸和奴隸主的對抗性矛盾,而且貴族和平民之間圍繞土地問題也進行著激烈的斗爭。在這場斗爭中,提比略·格拉古為了制定和維護土地改革法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提比略·格拉古出身貴族名門,父親擔任過羅馬的執(zhí)政官,母親是一位將軍的女兒。他本人長期在軍隊服役,對于平民的艱難處境十分同情。為了改變平民的處境,他旗幟鮮明地提出了平分土地的主張。
公元前133年,格拉古當選為羅馬的平民保民官。他就職后就向人民會議提出了土地改革法案。規(guī)定每戶自由民可占有的國有土地不能超過500尤格(約合130公頃),其余的國有土地按30尤格一份劃成小塊,分配給貧苦的平民世襲租種。這項法案獲得通過后,組成了由格拉古領導的三人委員會,負責分配土地的工作。
提比略·格拉古為了維護和執(zhí)行土地改革法,在廣大平民的支持下進行了艱苦的斗爭。那些已經把大片大片國有土地據(jù)為己有的貴族千方百計地阻撓分地工作的進行。他們設法隱瞞地產,或者把多出限額的土地轉移到親戚朋友的名下;或者把國有土地說成是固有的私產,拒不交出;還有的貴族公開威脅格拉古,說如果不放棄土地改革法,就會要他“好看”。
面對貴族們的抵制和威脅,格拉古依然不改初衷。在他的堅持下,核查土地和分配土地的工作有了很大進展。一部分大貴族據(jù)為己有的國有土地被沒收,并在平民中進行了分配。
按照羅馬法律的規(guī)定,保民官的任期只有一年。當任期快滿時,格拉古為了把平分土地的工作繼續(xù)下去,決定競選下一年的保民官。
許多朋友勸他說:“現(xiàn)在貴族中的保守勢力已經糾合在一起,磨刀霍霍了。如果你明年再當保民官,實在太危險了?!?/p>
格拉古回答說:“我因為害怕危險就不再競選保民官,那么正在進行的分地工作就會中斷,土地改革法也會就此完結。為了保護新生的土地改革法,我就是犧牲性命,也是在所不惜的。”
格拉古決定競選下一年的保民官了。正式選舉的那一天,開剛放亮,選舉會場里已經是萬頭攢動,人山人海。格拉古進入會場時,受到廣大支持者的熱烈歡迎。因為他們知道,這次選舉關系到土地改革能否繼續(xù),格拉古的去留牽涉著所有羅馬公民的利益。選舉大會快要開始了,35個行政區(qū)的公民即將依次投票,格拉古是勝券在握的。
這時,對格拉古恨之入骨的貴族保守勢力見大勢不妙,就趕緊糾集了數(shù)百名武裝打手奔赴會場,在格拉古和他的支持者毫無防備的情況下,經過一場混戰(zhàn)把格拉古殺死了。格拉古的尸體也被扔進了臺伯河。
提比略·格拉古的死并沒有平息羅馬平民為平分土地進行的斗爭,十年后,他的弟弟蓋約·格拉古當選為保民官,廣大平民視蓋約·格拉古為提比略·格拉古事業(yè)的繼承者。于是,一場維護土地改革法,進行平分土地的斗爭又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了。
解讀
為民請命,為民當官,為民辦事,都是公正無私的表現(xiàn)。古今中外都不乏這樣的公正人士。相對于這些受人敬重的公正人士,那些蠅營狗茍,只為自己著想,只為自己謀利的人必將遭到人們的唾棄。
任人唯賢,唯才是舉,平等待人是公正的一個重要體現(xiàn),如果任人唯親,任人唯權,那就沒有公正可言。要做到任人唯賢,平等待人,就要有一顆公正的心。不以有色眼鏡看人,不以貌取人,不把人分為三六九等,這樣才能秉持公正的態(tài)度,公正地判斷,公正地審核,最后公正地錄用。
堯“禪讓”舜
名言
公者無私之謂也,平者無偏之謂也。
——何啟
故事
堯,姓伊祁,名放勛,史稱唐堯,是我國原始社會末期的部落聯(lián)盟長。他在位的時候,我國社會還存在著部落首領的禪讓制度。首領位置由誰執(zhí)掌,要經過民主推舉。堯在位多年,年事已高,需要選擇一位賢德的人來接替自己。為此,他費盡了苦心,在訪賢禪讓的問題上,和部屬進行了反復的討論和訪求。
開始,他先征求諸首領的意見:“你們誰能代替我的位置?”大家聽后,都面面相覷,沒有一個人肯站出來。他們對堯說:“我們都不是管理天下大事的人才,請您另選賢者吧!”
堯對這些首領說:“諸位既然不能替我治理天下,則應為我推薦治理天下的賢士。你們經常外出,奔走四方,應當知道何處有能人啊?!?/p>
有一個首領對堯說:“民間有一個人,名叫舜,聽說是一位賢才,何不請來接替您以治理天下呢?”堯說:“我也聽說民間有一位賢者叫舜,你給我詳細介紹一下?!?/p>
這個首領說:“舜住在歷山腳下,德才兼?zhèn)?。他父親是一個瞎子,生母早死,繼母是一個蠻不講理的潑婦,繼母所生的孩子是一個兇殘之徒。在這樣一個家庭環(huán)境中,舜能夠孝敬父母,照顧弟弟,最終使一家人和睦相處?!?/p>
堯聽了這個首領的話,感到舜或許是個賢才,但心中仍然沒有底,便對大家說:“禪讓并非兒戲,我要設法試一試他的才能?!庇谑?,便將自己的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舜為妻,想通過兩個女兒來考察舜的治家德行。此外他還讓自己的九個兒子與舜相處,以考察舜在社會上待人接物的品行。
堯很快發(fā)現(xiàn):女兒嫁給舜之后,處處遵守婦道,不敢以自己的地位慢待公婆;兒子們也從舜那里受到了很大教益。
堯還了解到舜在各方面都表現(xiàn)出卓越的才干和高尚的人格力量。舜擅長種地,還是一位制做陶器和日用家具的能工巧匠。更為難得的是,他還是一位十分注重道德修行的賢士。各行各業(yè)的人都喜歡和他接近,聽取他的教導,并請他調解日常發(fā)生的各種糾紛。在他的教育和影響下,歷山地區(qū)一帶的風氣十分良好。舜在這里住的第一年,便有許多人前來投奔,不久組成了一個村落,兩年之后便成了一個集鎮(zhèn),三年之后竟發(fā)展成有四個縣的巨邑了。
有一次,堯派一隊人馬去大森林中尋找一只熊貓,到晚上還沒回來。又下起了雨,大家都不知該怎么辦。這時,堯為了考驗舜,讓他去尋找在森林中迷失的隊伍,舜帶領一隊人馬走進森林,沒多久就把失蹤的那隊人馬給帶了回來。
通過方方面面的考察,堯覺得舜果然是一位難得的賢才,就賜給他許多好的細葛布衣,為他修建庫房,給了他大批牛羊,并命他管理一些事務。
舜任賢用能,賞罰分明,重用賢者高陽氏“八愷”,命他們主管天下耕地,結果農事管理得很好,生產得到了發(fā)展。他又重用高辛氏“八元”,命他們主管教育,使四方之民教化大進,做父母的都很仁慈,兄弟之間相互友愛尊敬,子女對父母都很孝順,形成了良好的社會風氣。
舜在任用賢才的同時,對那些兇頑作惡之徒進行了懲治,以安定人心。對仗勢行兇,惡語傷人,好逸惡勞之人,統(tǒng)統(tǒng)流放到遠處。由此社會得以安定,人們都贊揚舜的功德。
經過多次考驗,堯決定把首領位置讓給舜。堯死后,舜正式繼承部落首領位置。
舜繼位之后,既勤勞,又儉樸,跟老百姓一起勞動,得到大家一致好評。舜年老之后,依照堯的禪讓方法,把職位傳給治水有功的禹。
解讀
用人唯賢,還是用人唯親,體察一個領導者的用人之心。任人唯賢,體現(xiàn)的是領導者為公之心;用人唯親,暴露出的是領導者利己之心。任人唯賢者,贏得的是民心;用人唯親者,失去的將是公德之心。
武丁舉傅說為相
名言
對一個有優(yōu)越才能的人來說,懂得平等待人,是最偉大、最真正的品質。
——理查德·斯蒂爾
故事
商王武丁是商朝第二十三代帝王。在武丁之前,商王朝的局勢時敗時興,朝政很不穩(wěn)固。武丁繼位之初,接管的正是一個敗壞的朝政攤子。他想使商王朝再次復興起來,重現(xiàn)商朝昔日強盛??墒?,又苦于手下沒有賢臣,任職的官吏們,個個都是些平庸無才之輩,不足以參謀治國的大事。為此,他決定拿出三年的時間來作社會調查,以觀國風民情,物色治國的賢能之人。
三年中,武丁仔細觀察了貴族們,又對下層勞動人民進行了考察,并作了認真的分析。在傅險筑城的奴隸中,商王發(fā)現(xiàn)了一位了不起的大賢人。他決定把這位大賢人請出來,幫助自己治理朝政。這位有才能的奴隸,就是商王朝著名的賢相傅說。
怎樣把一個奴隸提升到宰相的地位上來呢?商王武丁是利用夜夢上帝賜賢臣的假說而得到傅說的。這一天,早朝之后他對群臣說:夜里夢見上帝賜給他一位賢臣。他先是遍觀朝中大臣的面貌,結果一個也不像他夢中的賢臣。于是,他描繪一番夢中賢人的相貌和身材,派使者四處尋找。幾天過去了,各路使者相繼回來報告,說沒有找到夢中的賢人。最后,只有到傅險去的這路使者訪到了。武丁一見傅說便高興地說就是他。之后,武丁和傅說進行了一次長談,發(fā)現(xiàn)他果然是一位圣人,就舉傅說為相。
傅說主持商王朝的朝政后,實行教化,以穩(wěn)定民心,僅僅用了三年的時間,國家就又興盛起來。
武丁是有愛才之癖的,他訪到了一個傅說,嘗到了任用賢人的甜頭,但還不滿足,他又遍訪賢者,得到了另一位賢士名叫祖己,也給以重用,讓他和傅說共同治理朝政。
后來的史學家評論這段歷史時,都稱贊武丁為中興之君,對武丁注重選拔賢人執(zhí)政,給予了高度評價。
解讀
武丁重用賢才而不看門第、地位,心胸豁達,為政開明,這在當時社會條件下是難能可貴的。用人只有做到了任人唯賢,而不任人唯親,才能使人盡其力,使人才在合適的崗位發(fā)揮最大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