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忠直盡責仗義執(zhí)言
名言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范仲淹
故事
范仲淹,字希文,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有范文正公集傳世。在代表作岳陽樓記中,他寫道:“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边@句話后來成為歷代志士仁人鞭策自己的名言。實際上,這句名言也是他當時心境的寫照,更是他一生高風亮節(jié)的真實寫照。
宋仁宗登基時才十幾歲,所以朝廷的大事,都由他的母親劉太后決斷。一次冬至,有些掌管禮儀的官員為了討好太后,決定請仁宗和大臣們一起向太后行祝壽禮。范仲淹當時剛剛被好友晏殊推薦進京,在秘閣任校理官。他知道這件事后,十分氣憤,上書批評這種違背禮法制度的做法,他說:“在宮中,皇帝侍奉太后,用家庭的禮節(jié)是可以的。但是,把家庭內的禮節(jié)搬到朝廷上來施行,讓皇帝和大臣站在一起,向太后行禮,這怎么能行呢!”
當時,連仁宗也不敢對太后說半個“不”字,范仲淹此舉使大臣們都感到驚訝,尤其是舉薦他進京任職的晏殊嚇得要死。他把范仲淹叫到自己家里,聲色俱厲地怒吼道:“你太狂妄了,這下子你可闖了大禍,我也要跟著你一起倒霉了!”
范仲淹一聽晏殊說出這種話來,嚴肅地對他說:“我是您推薦的,自來京師,總擔心自己所作所為不稱職,辜負了您提攜的好意,怕您為我蒙受批評。萬萬沒想到我是因為忠直盡責而得罪了您?!标淌饴犃?,無言以對。
不久,范仲淹給晏殊寫了一封信,坦率地談了自己冒死直言的原因,他在信中說:“我的官職很低,俸祿不算多,但收入也相當于千畝地一年的收成,如果我坐食祿米,不去為國為民盡心盡力,那與糟蹋糧食的螟蟲又有什么差別呢?人們都說犯顏直諫會給自己惹禍。其實,說這種話的人不懂得:只有朝廷內外的官員都敢于直言,君主才不會犯錯誤,百姓也就沒有怨言。政治清明,禍患不生,天下無憂,這不正是遠離禍亂、保全自身的根本之計嗎?”
范仲淹還上書給太后,請她將權力交還給已經成年的仁宗。這樣一來,剛剛選拔進京的范仲淹便得罪了太后,被貶往河中府任通判。但是,這件事卻使他給年輕的仁宗留下了忠直的印象。
明道二年(1033年),劉太后逝世了,仁宗把范仲淹召回朝廷,任命為右司諫(諫官)。有了諫官的身份,范仲淹上書言事更無所畏懼了。有一年,京東和長江、淮河流域大旱,又鬧蝗災,為了安定民心,范仲淹奏請宋仁宗馬上派遣使者前去巡察災情,慰問災民。但仁宗在宮中依舊過著奢侈的生活,根本不理睬這件事。
范仲淹冒著觸犯皇帝的危險質問道:“如果宮中有半天沒東西吃,會怎么樣?現(xiàn)在許多地方的百姓沒有飯吃,陛下怎能置之不理?”仁宗驚然慚悟,就命令范仲淹去災區(qū)安撫災民。
范仲淹每到一地,就開倉散發(fā)救濟糧,減免賦稅,禁止花費財物搞祈雨的迷信活動。他還把饑民吃的野菜帶回來獻給仁宗,請他轉給嬪妃貴戚看看,勸誡她們不要過分奢侈。這些事,盡管范仲淹出于忠心,做得都在理,但仁宗心中總有些不高興。
不久,仁宗宣布廢掉郭皇后。范仲淹知道后,率領全體諫官和御史跪在宮廷的大門口,請求仁宗收回這個決定。第二天,他又帶領百官揖拜宰相,繼續(xù)抗爭。哪知,在去宰相府的途中,就被傳達圣旨的使者攔住,當眾宣布仁宗下達的詔書,貶范仲淹為睦州知州。
過了幾年,范仲淹被召回朝廷。當時,呂夷簡任宰相,被提拔的官員大多數出自他的門下,許多大臣為了自己能升官,不敢得罪他。呂夷簡知道范仲淹的耿直,敢仗義執(zhí)言,故意委派范仲淹去做京城開封府的知府,想用紛繁的事務纏住他,使他無暇顧及上書言事。這樣,自己就可以穩(wěn)穩(wěn)地把持朝廷的大權。
范仲淹是個非常精明能干的官員,到任僅幾個月,他就把開封府治理得有條有理,開封府的老百姓盛傳著一首歌謠:朝廷無憂有范君,京城無事有希文。
范仲淹很快了解到呂夷簡在朝廷中結黨營私的劣跡,便將京官的名單排了一個圖,叫做百官圖,注明百官升遷的正常次序和公正的辦法,呈給仁宗,并且說明:“百官的升遷進退,尤其是破格提拔官員的權利,不應該全部交給宰相,不能讓宰相的權力過大,以防止結黨營私?!眳我暮喌弥耸潞?,怒氣沖沖地上奏強辯說:“宰相這個官職的意思,就是管理百官。范仲淹卻大談百官的升遷進退,那還要我這個宰相干什么。圣上信任范仲淹的話,我請求罷免我的職務!”范仲淹又一次遭到貶謫,到饒州任知州。
范仲淹第三次被貶謫離開京城的那一天,他的親朋故友又像前兩次那樣,在城郊設宴為范仲淹餞行。有人說道:“你第一次被貶,我們稱此行極其光榮,您還記得嗎?這次為您送行,我們稱您此行尤其光榮!”范仲淹雖然三次被貶,聲望卻越來越高。
解讀
范仲淹一生以國家大局為重,一心為公,從不計較個人得失。他雖然多次被貶,但從未改變自己高尚的品德。范仲淹的這種“以天下為己任”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海瑞勒令恩人退田
名言
人不能重己,無以致人。
——海瑞
故事
海瑞,字汝賢,號剛峰,廣東瓊山(今屬海南)人。明朝著名清官,歷任知縣、州判官、尚書丞、右僉都御史等職。為人正直剛毅,不畏強權;為政清廉,直言敢諫。
嘉靖皇帝即位以來,不理朝政,深居西苑,專心致志地設壇求福??偠?、巡撫等封疆大吏爭著向他進貢有祥瑞征兆的物品,禮官總是上表祝賀。朝中大臣沒有人敢于進諫。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海瑞出任戶部云南司主事。對于嘉靖皇帝的所作所為他上書說:“陛下一心一意學道修行,花盡民脂民膏,二十余年不上朝聽政。數年來官吏貪污橫行,欺壓百姓,百姓已無法生活了。請陛下看看今日的天下還成什么樣子?對于陛下的錯誤,大臣們只知阿諛奉承,沒有一個人肯為陛下指出的。這是欺君之罪啊!天下是陛下的家,陛下連家都不顧了,這合乎人情嗎?陛下的失誤太多,但其中最大的失誤是修道。修道的目的是為了追求長生不老,這是小人制造荒唐離奇的事來欺騙陛下。陛下企圖脫離世間,成仙飛升,這是在追求茫不可知的領域,這是枉費精神,捕風捉影。這只能勞苦一輩子,一無所成?,F(xiàn)在大臣害怕治罪而不敢說真話,臣卻抑止不住心中的憤恨,冒死進言,希望陛下聽取,早日上朝,改革朝政,救救百姓?!?/p>
嘉靖皇帝讀了海瑞的奏章,十分憤怒,把奏章扔在地上,對手下大臣說:“快把海瑞抓起來,不要讓他跑了?!被鹿冱S錦對嘉靖皇帝說:“這個人是不會跑的。聽說他上書時,知道冒犯皇上必死,已經預先買好了一口棺材,還和妻子訣別了。”
嘉靖皇帝將海瑞關進監(jiān)獄后,越想越氣,準備要殺海瑞。這時,宰相徐階上前用幾句話救了海瑞。他是這樣說的:“陛下,聽說海瑞在上書之前,已經買好了棺材。他明知會觸怒皇上,還敢如此大逆不道,其用心何其歹毒?。〈巳说哪康氖置黠@,他這是要激怒陛下,好以死求名。陛下如果殺了他,豈不正中了他的圈套!”嘉靖皇帝全神貫注地聽著,一邊聽一邊點頭,心想:“是的,我是一位英明的皇帝,怎能讓一個小小的六品主事給騙了呢?”
就這樣,海瑞的命僥幸地保住了。
不久,嘉靖皇帝病逝,海瑞獲釋出獄,官復原職了。
明代中后期,地主兼并土地的現(xiàn)象十分普遍。他們與官府勾結,不交稅,不服役,給老百姓增加了沉重的賦役負擔。百姓要多交稅,多服役,弄得苦不堪言。
海瑞出獄后,不久便升任右僉都御史,巡撫應天十府。應天十府包括現(xiàn)在江蘇、安徽兩省大部分地區(qū)。
海瑞上任后,不顧大地主反對,重新丈量土地,規(guī)定按實有土地面積繳納田賦,田多多納,田少少納,無田不納。他還強令大地主退田,試圖解決土地兼并問題。海瑞的這種做法雖然遭到大地主的強烈反對,但深得民心。
巧的是,這一地區(qū)最大的地主正是曾救過海瑞的徐階。徐階退休還鄉(xiāng)后,縱容兒子強奪民田,肆無忌憚地兼并土地,弄得民怨沸騰。
海瑞命令大地主退田時,他的兒子十分憂慮。徐階笑了笑說:“我救過海瑞的命,他不會不照顧我的?!碑敵?,要不是徐階在朝上挺身而出,力救海瑞,海瑞早就死了。因此,海瑞對徐階一直心存感激之情。但為了推動退田,為了國家大計,他決心“以怨報德”,六親不認。他公事公辦,不顧情面,勒令徐階退田,并將他的兒子制裁了。
其他大地主見海瑞連恩人也不放過,都紛紛退田,土地集中的現(xiàn)象緩解了。由于交稅和服役的人多了,百姓的負擔也就減輕了。
解讀
海瑞“以怨報德”的后面潛藏的是為國、為民的高尚思想,公正不能因人而異,要一視同仁,同等對待,否則就失去了公正,失去了人心。
林則徐虎門銷煙
名言
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林則徐
故事
林則徐,字元撫、少穆、石麟,福建侯官(今福建省福州)人,清朝后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詩人,是中華民族抵御外辱過程中偉大的民族英雄,曾任江蘇巡撫、兩廣總督、湖廣總督、陜甘總督和云貴總督,兩次受命為欽差大臣。
道光十八年(1838年)十一月,林則徐受命赴廣州查禁鴉片。
道光十九年(1839年)正月到達廣州后,林則徐就依法開始了對鴉片的收繳。林則徐在給外國煙商的通知中說:“若鴉片一日未絕,本大臣一日不回。”由于林則徐堅定的態(tài)度和有力的措施,再加上人民的支持,外國煙商被迫交出鴉片兩萬多箱。收繳的這段日子,林則徐一刻不怠地監(jiān)督這一龐雜的過程,日夜操勞,一絲不茍,無一紕漏。在此期間,英國商務代表義律請林則徐到他的私邸參加宴會,并將一只精致方盒捧送給林則徐。林則徐接過來打開一看是一套金制煙斗,市值超過10萬英鎊。林則徐道:“義律先生,本部堂奉皇上旨意,到廣州肅清煙毒。這套煙具屬于違禁品,本當沒收,但兩國交往,友誼為重,請閣下將煙具帶回貴國,存入皇家博物館當展品吧!”義律被諷刺得無地自容,只好將禮品收回。
1839年6月3日,剛下過小雨,天放晴了,太陽高高掛在天空,從四面八方來圍觀的群眾,人山人海。
大家不時地朝一座小山上張望。山頭上,新搭起了一座禮臺,掛著麒麟帳,鋪著紅地毯。臺前矗立的高桿上,一塊黃綾迎風飄舞,上面寫著“欽差大臣林則徐奉旨銷煙”幾個大字。山前山后,站滿了擔任守衛(wèi)的士兵,他們手執(zhí)刀槍,威風凜凜地站在那里。
為了徹底銷毀鴉片,林則徐親自設計了兩個十五丈見方的銷煙池。池底鋪上石板,防止煙油滲入土里;池前挖了一個直通大海的洞;池后開了一條可以引進河水的溝。把煙土浸化以后,能引水進池,從而把煙渣全部沖進大海。
下午2時,神情剛毅、留著及胸長胡須的林則徐,和其他文武官員一起登上禮臺。這時候,林則徐遙望南天,心潮澎湃。隨著禮炮的轟鳴聲和百姓的沸騰聲,林則徐一聲令下,震驚中外的虎門銷煙開始了。一群身體健壯的工人,光著脊梁,赤著雙腳,走到銷煙池的跨木上。他們先把鹽撒入池內,接著把切成小塊的鴉片投了進去,后來又投入石灰。然后,他們揮動鐵鋤和木耙,用力來回攪動。不大一會兒,銷煙池里像開了鍋一樣,“咕嘟咕嘟”地直冒泡,同時,放出一股股難聞的臭氣,不一會兒,鴉片都化在銷煙池里了。等到海水退潮后,打開銷煙池前面的洞,被銷毀的鴉片就隨著浪花沖進了大海。洞上裝著網篩,防止未被銷毀的大塊鴉片流出。全部鴉片銷毀后,他們用清水刷滌池底,以免留下一滴煙灰。成千上萬的老百姓看到害人的鴉片被銷毀,激動地跳啊叫啊,歡呼聲響徹了虎門的上空。
這時,林則徐轉過臉,對在場的外國商人說:“我們禁的是鴉片,禁的是不正當的貿易。你們要做買賣,我們歡迎。如果你們還要私販鴉片,不但東西要沒收,而且人也要嚴辦!”有的商人聽了直點頭,有的卻露出一絲奸笑。林則徐眼里放出正義的光芒,又莊嚴地說:“誰要想動武,我可以告訴他們,我們不怕打仗!”
林則徐是一位抵御外辱的民族英雄,他那種堂堂正正做人的品格和廉潔正派的作風,值得后人久久懷念。
解讀
林則徐虎門銷煙,正義凜然,代表的是正義、公正,他的背后站立著千千萬萬個正直的中國人,這樣的正義之師,這樣的正義之舉,贏得的是絕大多數人的支持,最終必將取得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