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肯一言九鼎
名言
言必信,行必果。
——孔子
故事
著名的美國總統(tǒng)林肯先生在他的處世上有一條原則:不要輕易許諾給別人,許諾以后就要兌現(xiàn)。這條原則一直伴隨著他的一生。
一天,林肯正在自己開辦的律師事務所里清掃房間。這幾個月以來,生意一直都不好,林肯心里很著急,如果這種狀況繼續(xù)下去,那么,這個事務所離關門也就不遠了。
正在這時,有一個滿面愁容的貴婦人模樣的女人走了進來,“哎呀,先生,您是這里的律師嗎?”
林肯答應著,請她坐下,讓她安靜一下。
女人懼怯、悲憤的心情流露在眉宇之間,看上去,她很焦急。她如泣傾訴著自己的委屈。她的小兒子阿姆斯特丹錯誤地結識了一批惡人,整天與他們混在一起,還把他們當成自己的好朋友。其中有一個名叫福爾遜的,別人借了他錢,他要阿姆斯特丹與他一起去討債。
一天晚上,他們倆趁那個人剛從酒店里喝得大醉出來,把他劫到一個僻靜處,由阿姆斯特丹放哨,福爾遜“審訊”那個人,向他索要錢財,那個人聲稱自己沒錢,福爾遜一氣惱撿起一個酒瓶子便使勁砸了下去,誰知,竟將那人砸死了。后來,福爾遜主動投案,誣陷阿姆斯特丹是殺人兇手,警方對此深信不疑,即將判刑。
那個女人又說自己跑了好幾家律師事務所,但沒有人敢出來受理,最后她說:“先生,救救我的兒子吧!他是無辜的。如果官司打贏了,我決定付10萬美金的報酬?!保保叭f美元可不是個小數(shù)目,這使正處于拮據(jù)中的林肯簡直有點驚呆了,可是他還是不停地來回踱著步,面如冷鐵,不說一個字。
“先生,難道您不相信我的話嗎?”女人有點失望。
“不,尊敬的女士。我首先想到的是事實。事實,懂嗎?事實是律師的金子,事實是律師行路的拐杖。沒有事實,任何一個高明的律師也打不贏官司。所以,在沒有獲得事實以前,我只能是半個啞巴。”
“先生,我不明白您的意思?!?/p>
“假如您說的是事實,而且也有確鑿的證據(jù)證明它是事實,那么,事情就成功啦,您兒子就有救了?!?/p>
女人凝噎片刻,才說:“先生,您的穩(wěn)健、智慧,使我看到了生命的希望。”
林肯跋山涉水,歷盡艱辛,尋找與案子有關的線索,最后憑借鐵的事實、超人的智慧和雄辯的口才,他拯救了阿姆斯特丹,贏得了這樁眾所周知、幾乎已經(jīng)敗局的官司的勝利。因此,林肯贏得了眾人的尊敬和信任,他的事務所的生意也日益好起來。
解讀
“君子一言,駟馬難追”。做人就應該講信用,遵守諾言。不輕易許諾他人,但是一旦答應了別人的事情就一定要努力做到,這樣才會贏得別人的信任和尊重。故事中林肯為了遵守自己的諾言,不惜跋山涉水,歷盡艱辛尋找案件線索,最終憑借自己超凡的智慧和高貴品格贏得了別人的敬佩和信任。
高允言行不二
名言
誠實比一切智謀更好,而且它是智謀的基本條件。
——康德
故事
魏世祖太武帝時期,高允與司徒崔浩奉命一同著成國紀。高允任侍郎、從事中郎兼任著書郎。他精通天文歷法,在著述過程中,經(jīng)??镎藓频闹囌`,令人嘆服。
當時,有著作令史閩湛等人乖巧奸佞,深得崔浩信任。見崔浩注釋的詩、論語、尚書、易,便上奏章,說馬、鄭、王、賈所注述的六經(jīng),疏漏謬誤之處很多,不如崔浩所注精微,因而請求將這些在境內(nèi)流行的各家注述書籍統(tǒng)統(tǒng)搜集收藏,頒發(fā)崔浩的注書讓天下人學習。同時請求世祖賜命,讓崔浩再注釋吹捧禮記,以使后生晚輩能夠真正領會其中的義理。有人抬轎子,大事吹捧,崔浩飄飄然不知所以。吹捧有功,崔浩心中有數(shù),決不能虧待,上表推薦,稱贊他有著述才華。
不久,閩湛又慫恿崔浩將其撰寫的國紀全文刊刻在石碑上,立于交通要道,求永垂不朽,并借以彰明崔浩秉筆直書的事跡。高允聽說后,憂心忡忡,料知崔浩這樣得意忘形,必無好結果。他非常擔心地對著作郎宗欽說:“閩湛所作所為,實在是岌岌可危,恐怕會給崔浩宗族招來永世大禍,我們也很難幸免?!?/p>
高允料事如神,不久果然事發(fā),崔浩因撰寫國紀觸怒了世祖,被收押再審。此時高允在中書省供職,恭宗己被世祖立為了太子,曾由高允講授經(jīng)史,對他很敬重,見高允因參與國紀的撰寫也將受到牽連,就設法救助。他派東宮侍郎吳延請來高允,讓他留在宮內(nèi)。第二天,恭宗奏明世祖,命高允陪同自己進宮朝見。到了宮門口,恭宗說:“現(xiàn)在你和我一同進去見至尊,進去后我自會為你疏導,至尊如果詢問,你只要依我的意思回答即可?!?/p>
二人進宮面見世祖,恭宗小心翼翼地說道:“中書侍郎高允一直在兒臣宮中,與兒臣相處多年,一直小心翼翼,兒臣對此十分清楚。他雖然與崔浩共事,但位卑言輕,受崔浩制約,罪在崔浩,請赦高允不死?!笔雷嬲俑咴式皢柕溃骸皣o是否皆為崔浩所作?”高允回答道:“太祖紀為前著作郎鄧淵所撰,先帝紀及今紀,臣與崔浩同著,但崔浩綜理全面,事務繁雜,雖是共撰,其實也不過總審裁斷而已。至于書中注疏,臣所做多于崔浩?!笔雷媛勓源笈骸叭绱藖碚f,你的罪豈不是比崔浩的更大,豈能放你生路?!惫ё谝娛雷姘l(fā)怒,感覺事情不妙,馬上插嘴解釋辯白:“父皇息怒,高允不過是一介小臣,恐懼迷亂以致語無倫次。臣過去曾詳細查問,高允都稱國紀為崔浩所著?!备咦嬖賳柛咴剩骸肮蝗缣铀??”高允面無懼色,從容做答:“臣才疏學淺,著述多有謬誤,有違圣恩,又觸怒天威,臣已知罪,罪該滅族。臣死在即日,不敢胡言妄說,欺蒙圣聽。太子殿下因臣隨侍左右講授經(jīng)學多年,可憐臣下,故極力為臣請求寬免,其實殿下并未曾問臣,臣下也無此言如實奏報,不敢隱瞞。”世祖聽后,怒氣頓消,對恭宗說道:“真是直言不諱!這也是人情所難,臨死而不巧語飾過,豈不難能。且為臣不欺君,告朕以實情,真是忠貞之臣。雖然有罪,也可定免?!庇谑?,高允得到了赦免。世祖隨即召來崔浩,命人審問,崔浩惶恐迷亂,不能應答,哪似高允,事事申說得清清楚楚,有條有理。這下世祖愈發(fā)惱怒,命高允擬寫詔書,將崔浩以下,童仆小吏共一百二十八人,均滿門抄斬,誅連五族。
高允受命草擬詔書,但他遲遲不肯寫,世祖頻頻派人催問,高允求再見世祖,說明情況然后才好擬詔。世祖答應了高允的請求,高允面奏說:“崔浩獲罪,若另有罪狀,臣不敢多言,但若僅以此事論罪,罪不該死?!笔雷嬉宦牐淮笈?,命侍衛(wèi)將高允拿下。恭宗只得再次上前請求。世祖道:“不是此人勸諫,更要致死數(shù)千人?!惫ё诤透咴试俨桓叶嗾f,拜謝退下。崔浩最終仍遭滅族滅門之禍,崔浩僚屬童吏也都被處死,但僅止于本人,不累及妻子兒女。著作郎宗欽臨刑前,想起高允當時的預言,長嘆一聲:“高允有先見之明,簡直是個圣人啊!”
事過之后,恭宗曾責備高允說:“做人應該知道隨機應變,否則多讀書又有何益。當時我為你安排導引,你為何不依照我的言語行事,以至于觸怒圣帝,雷霆萬鈞,至今想起來仍心有余悸?!备咴十敃r何嘗不明白恭宗的一片苦心,但他自有一番道理,此時才告之恭宗:“臣是一東野凡夫俗子,本無意做官,不想被朝廷征召,沐浴圣恩,在中書省為官。自思多年來尸位素餐,妄想官榮,妨礙賢良。心中每每不安。至于說到史籍,應為帝王言行實錄,是將來的借鑒,今日借此可以了解過去,后代借此可以知曉今朝,因此言行舉動,無不一一記載,為人君者自然對此分外審慎。崔浩世經(jīng)皇恩,榮耀一時,而辜負圣恩,以至于自取滅亡,崔浩其人其事,確有可非議之處。崔浩以平庸之才,而承擔棟梁重任,在朝內(nèi)沒有忠誠正直的節(jié)操,退歸沒有雍容自得的稱譽,私欲吞沒了清廉,個人好惡掩蓋了正直與公理,這些應是崔浩的罪責,至于其記載朝廷起居之事,評論國家政事得失,本是撰寫史書的慣例,并沒有過多違背。臣與崔浩共撰一書,同擔一事,這是事實。死生榮辱,不該有別,依理而言,臣不該有所特殊。今日獲免,由衷感激殿下再生之恩。臣違心茍且求免,并非臣之本意?!备咴室幌挃S地有聲,恭宗聽罷,為之動容,又連連慨嘆。
解讀
做人一定要誠實,做任何事情都要秉著自己的良心,誆騙和偽裝能夠欺騙一時,但是欺騙不了一世,最終會被人拆穿。故事中高允正是由于誠實正直,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才幸免于難,贏得了別人的贊賞和尊敬。他的這種高貴品質(zhì)值得我們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