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站在孩子的立場上考慮問題
“站在孩子的立場考慮問題”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家長都明白其中道理,但是真正做到的卻寥寥無幾。這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要摸透孩子的心理,才能把事情考慮周全,才能做得更好。
也許,有的家長會說:“我站在孩子的立場想了啊,我怎么沒想?孩子每天什么時候餓了、冷了我都知道,他的小眼睛一轉(zhuǎn)想吃餅干了,我一下就看得出來?!逼鋵嵅皇沁@樣的,這只能說明你了解孩子的習(xí)慣,但沒有看到孩子的內(nèi)心。孩子的想法永遠(yuǎn)都是特別的,大人不要用因有的觀念來“替孩子著想”,要能更深入地走進(jìn)孩子的內(nèi)心世界。
皮皮一臉沮喪地回到家,媽媽問:“你是不是被老師批評了?”見他沒吱聲,就接著說:“你又做什么壞事了?”皮皮瞪著眼睛說:“我什么也沒干?!眿寢屢姞罹蜌獠淮蛞惶巵?,說:“你什么也沒干,難道老師會無緣無故批評你?”皮皮重重地跌坐在沙發(fā)上,一副委屈的樣子。兩人對峙著,家里彌漫著劍拔弩張的氣氛。
爸爸回來后了解了情況,用友好的語氣對皮皮說:“我敢肯定,你當(dāng)時覺得很尷尬,因為老師在全班同學(xué)面前批評你?!?/p>
皮皮警惕地抬起頭看了爸爸一眼,爸爸接著說:“記得我上三年級時,也遇到類似的事,本來我就是在寫作業(yè)的時候向前面的同學(xué)借橡皮,結(jié)果被老師罰站,我當(dāng)時覺得丟死人了,氣憤得很?!?/p>
皮皮開始放松心態(tài),并對爸爸講的故事感興趣了:“真的嗎?我今天也只是向同桌借一支鉛筆,因為我?guī)У哪侵сU筆折了,老師就當(dāng)著全班同學(xué)的面批評我在下面交頭接耳,不好好聽課,哼!”
“哦,原來是這樣啊,看起來確實不是什么大事,不過老師在講課的時候聽到下面有人說話,肯定不開心。下次,你能不能想個辦法避免這種情況再發(fā)生?”爸爸說。
“嗯,我下次會多準(zhǔn)備一支鉛筆,那樣就不用在上課的時候向別人借,惹老師生氣了。”
“這個主意不錯。”爸爸拍拍他的頭,皮皮站起來開心地去寫作業(yè)了。
成人的世界與孩子的世界有非常大的差別,如果家長一直用相同的標(biāo)準(zhǔn)來衡量孩子,看到的都會是不好的一面。
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位媽媽非常怕毛毛蟲,一日帶著五歲的女兒在路上遇見一只毛毛蟲,媽媽正嚇得面色蒼白之時,女兒說道:“好漂亮的毛毛蟲啊?!眿寢屢庾R到如果自己繼續(xù)表現(xiàn)得很害怕,說不定會讓女兒留下陰影,從此以后也會害怕毛毛蟲。于是鼓起勇氣拿起毛毛蟲放至路邊,女兒還揮手跟毛毛蟲說“再見”。
孩子眼中的毛毛蟲是可愛的,大人眼中的它們卻是惡心的、可憎的,這就充分說明了兩個世界的不同,凸顯了站在孩子的立場考慮問題的重要性,為了女兒而拿起毛毛蟲的媽媽是可敬的,因為她正是站在女兒的立場考慮問題,才選擇這樣的做法。
多蹲下來跟孩子講話,既能讓孩子感受到平等和尊重,還非常有助于用孩子的視角看待世界,通過良好的換位思考,我們能夠更深刻地體會到孩子的心理,多想一想:為什么孩子這樣做或者孩子將要怎么做。只有這樣才能了解孩子的真實想法,快速拉近和孩子心靈的距離,從而有效地解決問題。
比如孩子說吃飽飯了,有的家長可能會依照自己的標(biāo)準(zhǔn)回答道:“才吃了幾口就吃飽了,你就是想出去玩,再吃一碗?!被蛘哒f:“昨天還吃的比今天多呢,好不好吃你都要多吃一點。”這就是不懂換位思考。
我們熟悉的魯迅先生是偉大的思想家、文學(xué)家、革命家,其實他還是一個教育家。1929年,已經(jīng)年過半百的魯迅有了兒子,魯迅非常高興地給他起名叫周海嬰。
魯迅對周海嬰傾注了全部的父愛。每天的夜里十二點到兩點,正在寫作的魯迅都要輕輕上樓看看周海嬰的睡眠情況。平日里魯迅就把周海嬰抱在臂彎里,在房間里來回走動,還給他唱兒歌、催眠曲。
在教育孩子方面,魯迅的思想也非常先進(jìn),他非常尊重周海嬰的想法,同時也非常懂得站在孩子的角度想問題。魯迅曾經(jīng)說:“孩子的世界,與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蠻做,便大礙于孩子的發(fā)達(dá)。”
有一次發(fā)生了這樣的一件事:那天,魯迅在家里宴請朋友,推杯換盞之間,端上來一盤子魚丸,周海嬰很好動,就先夾了一個嘗嘗,他覺得味道不對勁兒,就說菜不新鮮。大人們都說小孩子別瞎嚷,剛上的菜怎么能不新鮮呢?
魯迅見狀也不說話,夾了魚丸嘗了嘗,又嘗了嘗周海嬰碗里的魚丸,果然味道都不對,魯迅說:“孩子說不新鮮,一定有他的道理,不加以查看就抹殺是不對的。”
對孩子也需要留面子,尤其當(dāng)孩子犯了錯誤的時候,別當(dāng)著很多外人的面脫下孩子的褲子就打,這是非常傷自尊心的。可能有的家長會問:“一個小屁孩能有啥自尊心?打打屁股第二天就忘了。”如果站在孩子的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就會發(fā)現(xiàn),確實是很傷自尊心的,小孩子本來沒犯什么大錯,但卻被剝了褲子打屁股,更尷尬的是還被一群熟悉的、陌生的人看著,指指點點,這難道不傷自尊心嗎?
有位爸爸帶著孩子逛街,孩子想吃冰淇淋,爸爸不同意,孩子就坐在地上不起來,而且一直大哭,爸爸頓時很尷尬,他急得不行,蹲下身子想給孩子解釋冬天吃冰淇淋的壞處,突然發(fā)現(xiàn)孩子的牙齦有些紅腫,是上火了,怪不得孩子吵著要吃冰淇淋,他是想吃點兒涼的東西,讓牙齒舒服一些。
幸好這位爸爸發(fā)現(xiàn)了孩子的問題,否則將錯怪孩子,類似的情況俯拾皆是,都需要我們用換位思考來考慮問題,這樣才能更好地理解孩子,更好地面對孩子。
4做有心機(jī)的父母,給孩子幾次犯錯誤的機(jī)會
有這樣一位家長,他給孩子制定了種種規(guī)定,掛在墻上,讓孩子反復(fù)地看,并且背下來,一旦違規(guī)就要受到懲罰。孩子每天“規(guī)規(guī)矩矩”,甚至什么都不敢碰,生怕違反了規(guī)定,這位家長還很得意:“看我家的孩子,從來不犯任何錯誤,多聽話?!?/p>
法國作家羅曼羅蘭說:“人生應(yīng)當(dāng)做點錯事。做錯事,就是長見識?!边^分地讓孩子“聽話”“不犯錯”是會耽誤孩子成長的,事實上沒有人不會犯錯,更何況孩子,強行讓孩子不犯錯誤,其實是在禁錮孩子。聰明的家長會利用孩子的錯誤幫助孩子成長,我們來看下面這則故事。
一個法國化學(xué)家獲得了諾貝爾獎后,有一個記者采訪他,問道:“你今天獲得這樣的偉大科學(xué)成就,跟童年的家庭教育有沒有什么因果聯(lián)系?”
化學(xué)家說道:“我能有今天的成就,有一半功勞應(yīng)該歸結(jié)給我媽媽。為什么這樣說?有一件事讓我終身無法忘懷。”他講了這樣的故事:
化學(xué)家五歲的時候打碎了一個牛奶瓶,灑了一地牛奶,玻璃碎片滿地都是。媽媽聽到聲音后跑了出來,然后笑了一下說道:“既然牛奶已經(jīng)灑了,我們看它還有什么用嗎?兒子,看看有什么用?別愣在這兒,你是不是疊了很多紙船?這不是一個海洋嗎?咱倆劃紙船吧。去把你的紙船找出來?!?/p>
于是他就跑去找紙船,媽媽趁機(jī)把玻璃碎片收拾干凈,母子倆就在牛奶上面玩了半天的紙船,然后媽媽把他帶到院子里又給了他一個一模一樣的瓶子,說:“你再試試?!被瘜W(xué)家拿著瓶子又掉在地上,媽媽收拾干凈再給他一個瓶子,說:“你現(xiàn)在右手抓瓶頸,左手拖瓶底,試一下?!?/p>
化學(xué)家就此學(xué)會了正確地拿牛奶瓶,媽媽笑著離開了?;瘜W(xué)家說這件事影響了他的一生,他說:“每次科學(xué)實驗失敗后,我都想起媽媽,我要像媽媽那樣善于在失敗的實驗里尋找經(jīng)驗。我從那時起就不怕失敗,不怕犯錯誤,這就是我成功的關(guān)鍵?!?/p>
很多家長都希望孩子永遠(yuǎn)不犯錯,以為犯錯就意味著給自己帶來麻煩,所以,有的家長總是期望在孩子犯錯前就能提醒他,讓他避免犯錯,什么事情都要求盡善盡美,給孩子制定條條框框,孩子做不好的時候就替孩子代勞。但是這樣管控和代勞,將會讓孩子很害怕犯錯誤、辦錯事,對家長的依賴性極高,做事情也要等待家長幫他做選擇、幫他承擔(dān)后果,這樣的孩子就像是柔弱的幼苗,永遠(yuǎn)也長不大。
簡單地告訴孩子“這個對”“那個錯”,孩子不會留下深刻,他也不知道為什么這樣是錯的,那樣是對的,只有讓他親自去嘗試,去碰幾次壁才能懂得。我們要樂于看到孩子做出嘗試,用積極的態(tài)度看待孩子在成長中的錯誤,孩子做不好太正常了,而這也正是一個非常好的教育良機(jī),抓住這樣的機(jī)會就能做出積極的引導(dǎo)。
孩子怕犯錯的心態(tài)來自于我們的嚴(yán)厲管教,一旦孩子有了錯誤就被我們嚴(yán)厲批評、指責(zé),那么下一次當(dāng)他面對棘手的事情時,就不會選擇自己動手,而是選擇直接尋求我們的幫助。所以,我們要建立一個寬松的環(huán)境,允許孩子去嘗試,告訴孩子:你大膽地做,即便是錯了,我也不會怪你。這樣才會讓孩子“大膽地往前走”。
一家人圍坐在桌子前包餃子,簡簡小朋友也來幫忙,結(jié)果包了幾個奇形怪狀的餃子,媽媽就立即阻止她說:“行了,你別包了,這不是糟蹋面粉嗎?”簡簡灰心喪氣地去看電視了。
實際上,如果孩子一直都不犯錯誤,那么就沒有面對失誤和改錯的機(jī)會、能力。不允許孩子犯錯誤,不允許孩子去嘗試,孩子就不會學(xué)到新東西。有很多孩子一直在父母的過度“呵護(hù)”下成長,長大后錯誤意識非常淡薄,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錯,犯錯后也不知道如何彌補,驚慌失措地不知道該做什么,這是不行的,錯誤意識淡薄也就意味著很容易走錯路。
或許孩子會把事情做得很糟糕,或許給我們幫了倒忙,但這是孩子鍛煉能力的過程里必不可少的經(jīng)歷,千萬不要因為心急就指責(zé)孩子,打擊孩子的積極性,要不斷地給孩子打氣加油,告訴他還可以做得更好。
當(dāng)我們給予孩子犯錯誤的機(jī)會后,孩子在犯錯誤時會感到沮喪、氣餒,這時候我們要站出來給孩子安慰,正如心理學(xué)家塞奇斯所說:“當(dāng)孩子犯錯了,你應(yīng)該帶著孩子從犯過失的痛苦中走出來,不要老盯著孩子的過失不放,應(yīng)該去贊揚孩子們嘗試活動的努力和勇氣?!边@樣才能讓孩子不失掉信心,并將錯誤變成墊腳石,站得更高。